一种橡胶圈生产用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87915发布日期:2020-07-31 22:03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橡胶圈生产用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橡胶圈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橡胶圈生产用烘干机。



背景技术:

橡胶密封圈是由一个或几个零件组成的环形罩,固定在轴承的一个套圈或垫圈上并与另一套圈或垫圈接触或形成窄的迷宫间隙,防止润滑油漏出及外物侵入,是各类机械中常用的零部件,在其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清洗,再利用烘干机进行烘干,以便于存储。

但是已有的烘干机在实际使用时,仍旧存在较多缺点,如无法使烘干机内部的空气均匀流动,进而使烘干效率较低,且无法对橡胶圈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进行调整,以至于无法适应不同大小、密集度的橡胶圈锁需要的空气流动量,具有一端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橡胶圈生产用烘干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使烘干机内部的空气均匀流动,而导致烘干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橡胶圈生产用烘干机,包括烘干箱,所述烘干箱的内部设置有输送带,所述烘干箱内腔的顶部安装有出气罩,所述出气罩与烘干箱滑动连接,所述出气罩的底部开设有多个气孔,所述出气罩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滑管,所述滑管的顶端贯穿烘干箱的顶部,并与烘干箱滑动连接,所述烘干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热风机,所述滑管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软管,所述软管远离滑管的一端与热风机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热风机的吸风口处安装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远离热风机的一端延伸至烘干箱的底部,并与烘干箱内腔的底部连通,所述烘干箱内腔的顶部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贯穿烘干箱两端的侧壁,并与烘干箱转动连接,所述转轴位于烘干箱内部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铁链卷盘,所述铁链卷盘的内部设置有铁链,所述铁链卷盘内部铁链的一端固定安装于出气罩的顶部,所述转轴位于烘干箱外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转盘,所述转盘的周向侧固定安装有多个支杆,所述烘干箱顶部靠近转盘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挡杆。

进一步的,所述烘干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护罩,所述护罩位于输送带的顶部,且所述输送带两侧的内壁与输送带的两侧滑动连接,所述护罩的内部开设有多个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烘干箱两端的内壁均固定安装有滑槽板,所述出气罩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滑块,所述滑块卡合于滑槽板的内部,且所述滑块与滑槽板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出气罩顶端的滑管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滑管分别位于出气罩顶部的两端,且两个滑管顶部的软管通过三通管与热风机的出风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出气罩顶部的两端均设置有吊环,所述吊环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螺钉,所述吊环通过螺钉与出气罩螺纹连接,所述铁链卷盘内部铁链的一端与吊环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烘干箱顶部靠近转盘的一端固定安装有铰座,所述挡杆通过铰座与烘干箱转动连接,所述挡杆远离烘干箱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球头。

进一步的,所述转盘远离烘干箱一侧的边缘位置处固定安装有摇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热风机将烘干箱内部的空气从底部抽出,在加热后输送至出气罩的内部,进而利用出气罩宽幅的形状,使得热气可以通过出气罩底部的多个气孔均匀散发出,并吹向输送带顶部的橡胶圈,加速橡胶圈上的水分快速蒸发,而通过转动转轴,使铁链卷盘将铁链卷收,并带动出气罩上升,并转动挡杆与支杆卡合,实现对出气罩与输送带的距离调控,以改变输送带顶部的风力大小和热量,进而可以针对于不同大小、密集度的橡胶垫圈,可以调整不同的接触风力和热量,与现有技术相比,大大地提高了装置烘干的效率,避免了对烘干箱直接加热,保证了橡胶垫圈的安全性,增强了装置使用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部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b部结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挡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烘干箱;2、输送带;3、出气罩;4、滑管;5、热风机;6、软管;7、连接管;8、转轴;9、铁链卷盘;10、转盘;11、摇把;12、护罩;13、滑块;14、滑槽板;15、吊环;16、支杆;17、挡杆;18、球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附图1-5所示的一种橡胶圈生产用烘干机,包括烘干箱1,所述烘干箱1的内部设置有输送带2,所述烘干箱1内腔的顶部安装有出气罩3,所述出气罩3与烘干箱1滑动连接,所述出气罩3的底部开设有多个气孔,所述出气罩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滑管4,所述滑管4的顶端贯穿烘干箱1的顶部,并与烘干箱1滑动连接,所述烘干箱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热风机5,所述滑管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软管6,所述软管6远离滑管4的一端与热风机5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热风机5的吸风口处安装有连接管7,所述连接管7远离热风机5的一端延伸至烘干箱1的底部,并与烘干箱1内腔的底部连通,所述烘干箱1内腔的顶部设置有转轴8,所述转轴8的两端分别贯穿烘干箱1两端的侧壁,并与烘干箱1转动连接,所述转轴8位于烘干箱1内部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铁链卷盘9,所述铁链卷盘9的内部设置有铁链,所述铁链卷盘9内部铁链的一端固定安装于出气罩3的顶部,所述转轴8位于烘干箱1外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转盘10,所述转盘10的周向侧固定安装有多个支杆16,所述烘干箱1顶部靠近转盘10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挡杆17。

所述烘干箱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护罩12,所述护罩12位于输送带2的顶部,且所述输送带2两侧的内壁与输送带2的两侧滑动连接,所述护罩12的内部开设有多个通孔,进而可以保证输送带2在输送橡胶圈时橡胶圈不会掉落至烘干箱1的内部。

所述烘干箱1两端的内壁均固定安装有滑槽板14,所述出气罩3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滑块13,所述滑块13卡合于滑槽板14的内部,且所述滑块13与滑槽板14滑动连接,进而可以使出气罩3的升降更加稳定。

所述出气罩3顶端的滑管4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滑管4分别位于出气罩3顶部的两端,且两个滑管4顶部的软管6通过三通管与热风机5的出风口连通,从而使出气罩3散发出的热风更加均匀。

所述出气罩3顶部的两端均设置有吊环15,所述吊环15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螺钉,所述吊环15通过螺钉与出气罩3螺纹连接,所述铁链卷盘9内部铁链的一端与吊环15固定连接,从而方便铁链与出气罩3进行连接。

所述烘干箱1顶部靠近转盘10的一端固定安装有铰座,所述挡杆17通过铰座与烘干箱1转动连接,所述挡杆17远离烘干箱1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球头球头18,可以通过手握球头18控制挡杆17转动,同时可以利用球头18的重力使挡杆17与两个支杆16的卡合更加稳定。

所述转盘10远离烘干箱1一侧的边缘位置处固定安装有摇把11,进而方便带动转盘10进行转动。

实施方式具体为:将生产后的橡胶圈运输至输送带2的顶部,利用输送带2带动橡胶圈通过烘干箱1的内部,而利用在烘干箱1的内部安装带有通孔的护罩12,可以对橡胶圈进行阻挡,避免橡胶圈掉落至烘干箱1的内部,而通过在烘干箱1的内部设置出气罩3,并在烘干箱1的顶部安装热风机5,通过热风机5将烘干箱1内部的空气从底部抽出,在加热后通过软管6和滑管4将热气输送至出气罩3的内部,进而利用出气罩3宽幅的形状,使得热气可以通过出气罩3底部的多个气孔均匀散发出,并吹向输送带2顶部的橡胶圈,从而带动烘干箱1内部的空气不断循环,实现对烘干箱1内部空气加热的功能,同时使出气罩3对准输送带2的顶部,利用流动的空气加速橡胶圈上的水分快速蒸发,从而加快烘干效率,避免了对烘干箱1直接加热,保证了橡胶垫圈的安全性,而通过在烘干箱1的内部设置转轴8,并利用摇把11转动外部的转盘10带动转轴8转动,使铁链卷盘9将铁链卷收,并带动出气罩3上升,再通过转动烘干箱1顶部的挡杆17,使其卡合至转盘10外部的相邻两个支杆16之间,以实现对转盘10的转动定位,使出气罩3保持不动,从而实现对出气罩3与输送带2的距离调控,以改变输送带2顶部的风力大小和热量,进而可以针对于不同大小、密集度的橡胶垫圈,可以调整不同的接触风力和热量,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该具体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橡胶垫圈加热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通过利用热风机5将烘干箱1内部的空气从底部抽出,在加热后输送至出气罩3的内部,进而利用出气罩3宽幅的形状,使得热气可以通过出气罩3底部的多个气孔均匀散发出,并吹向输送带2顶部的橡胶圈,加速橡胶圈上的水分快速蒸发,而通过转动转轴8,使铁链卷盘9将铁链卷收,并带动出气罩3上升,并转动挡杆17与支杆16卡合,实现对出气罩3与输送带2的距离调控,以改变输送带2顶部的风力大小和热量。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