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33590发布日期:2022-11-03 02:32阅读:42来源:国知局
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冷凝水容易集聚在换热器的某一部位,特别是换热器的无翅片区或者翅片比较稀疏的部位,容易造成排水困难,出现吹水现象,影响产品的可靠性和舒适性。同时,过多的冷凝水集聚在换热器的表面形成水膜,由于水的导热系统低,降低换热器的有效换热面积和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文献存在的问题之一,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换热装置,该换热装置利于排水,有利于减少换热器表面形成水膜,有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导水器,所述导水器设在所述换热器,所述导水器具有导水槽,所述换热器的至少部分的冷凝水可经所述导水槽流出。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装置,通过在换热器上设置具有导水槽的导水器,能够将换热器的至少部分上的冷凝水经过导水槽流出,以提高排水性能,减少冷凝水集聚,提高了换热器的有效换热面积和换热效率。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水器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换热器的宽度方向大体平行,所述导水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导水器的长度方向大体平行。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管,多个换热管间隔布置,所述导水器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导水器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排列布置;多个扁管,每个所述扁管包括第一平直段、第二平直段和折弯段,所述第一平直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相连,所述第一平直段的另一端与所述折弯段的一端相连,所述折弯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平直段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平直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所述第一平直段的长度方向和所述第二平直段的长度方向之间成预定夹角,所述导水器设在所述第一平直段和所述第二平直段之间;翅片,所述翅片分别设在相邻所述扁管的所述第一平直段之间以及相邻所述扁管的所述第二平直段之间。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平直部、第二平直部和折弯部,所述第一平直部包括多个所述扁管的所述第一平直段和设在相邻所述扁管的所述第一平直段之间的所述翅片,所述第二平直部包括多个所述扁管的所述第二平直段和设在相邻所述扁管的所述第二平直段之间的所述翅片,所述折弯部包括多个所述扁管的所述折弯段,所述折弯部槽部,所述槽部朝向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之间的间隙开口,所述导水器在其宽度方向上的第一端设在所述第一平直部与所述第二平直部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相接触,所述导水器在其宽度方向上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槽部。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水器包括本体、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导水槽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本体,所述本体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板设在所述本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端板设在所述本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中的至少一个设有与所述导水槽连通的接口。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在其宽度方向上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侧板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一个相接触;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之间的间隙;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三侧板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在所述第一侧板的宽度方向上相对布置,且所述第三侧板位于所述槽部;第四侧板,所述第四侧板设在所述第二侧板的另一端,所述第四侧板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另一个相接触;所述导水槽形成在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之间,或者形成在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侧板相连,所述第一段从所述第三侧板沿朝向所述第二侧板的方向向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所述一个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段从所述第一段的另一端沿从所述第三侧板朝向所述第二侧板的方向向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所述一个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二段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一段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二段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所述一个相接触。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段的远离所述第四侧板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所述一个相接触;或者,所述第二段的远离所述第一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所述一个相接触,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所述一个与所述折弯部的交界处与所述第一段相接触。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为平直板,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所述一个与所述折弯部的交界处与所述第一侧板相接触。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板设在所述第二段的远离所述第一段的一端;或者,所述第二侧板设在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的交界处。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侧板的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所述另一个相接触,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围成所述导水槽;或者,所述第四侧板的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所述另一个相接触,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围成所述导水槽;或者,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所述另一个与所述折弯部的交界处与所述第四侧板相接触,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围成所述导水槽。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板的横截面呈弧形,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所述一个相接触,所述第二侧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所述另一个相接触。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在其宽度方向上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包括第一端段、第二端段和连接在所述第二侧板的
第一端段和第二端段之间的连接部,所述第二侧板的连接部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端相连,且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之间的间隙;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包括第一端段、第二端段和连接在所述第三侧板的第一端段和第二端段之间的连接部,所述第三侧板的连接部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二端相连,且所述第三侧板位于所述槽部内;第四侧板,所述第四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端段相连,所述第四侧板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另一个相接触;第五侧板,所述第五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二端段相连,所述第五侧板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一个相接触;所述导水槽为两个,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端段、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的第一端段,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二端段、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的第二端段围成另一个所述导水槽;或者,所述第三侧板的第一端段、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端段和所述第四侧板围成一个所述导水槽,所述第三侧板的第二端段、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二端段和所述第五侧板围成另一个所述导水槽。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侧板的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一个相接触,和/或,所述第五侧板的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另一个相接触;或者,所述第四侧板的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一个相接触,和/或,所述第五侧板的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另一个相接触。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侧板从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端沿朝向所述第三侧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五侧板从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二端沿朝向所述第三侧板的方向延伸;或者,所述第四侧板从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端沿远离所述第三侧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五侧板从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二端沿远离所述第三侧板的方向延伸。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在其宽度方向上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侧板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一个相接触;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二侧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另一个相接触;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三侧板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在所述第一侧板的宽度方向上相对布置,且所述第三侧板位于所述槽部内;所述导水槽形成在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之间。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板的另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另一个相接触。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板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侧板的厚度。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在其宽度方向上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包括第一端段、第二端段和连接在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端段和第二端段之间的连接部,所述第二侧板的连接部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端相连,且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端段的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连接部的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另一个相接触,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二端段的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连接部的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中的一个相接触;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包括第
一端段、第二端段和连接在所述第三侧板的第一端段和第二端段之间的连接部,所述第三侧板的连接部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二端相连,且所述第三侧板位于所述槽部内;所述导水槽为两个,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端段、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的第一端段围成一个所述导水槽,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二端段、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的第二端段围成另一个所述导水槽。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的横截面为弧形,所述导水槽的开口位于所述槽部内,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折弯部的交界处与所述导水器的外表面相接触,所述第二平直部和所述折弯部的交界处与所述本体的外表面相接触。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为平板换热器,所述导水器设在所述平板换热器高度方向上的大体中间位置。
附图说明
27.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图1中换热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29.图3是图1中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且未示出接水盘。
30.图4是图1中第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31.图5是图4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32.图6是图4中导水器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33.图7是图1中导水器和导水管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34.图8是图1中导水器的第一端板或第二端板的一个角度示意图。
35.图9是图1中导水器的第一端板或第二端板的另一个角度示意图。
36.图10是图1中第二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37.图11是图10中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38.图12是图10中导水器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3是图1中第三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40.图14是图13中c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41.图15是图13中导水器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6是图1中第四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43.图17是图1中第五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44.图18是图17中d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45.图19是图17中导水器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46.图20是图1中第六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47.图21是图1中第七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48.图22是图21中e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49.图23是图21中导水器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50.图24是图1中第八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51.图25是图24中f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52.图26是图24中导水器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53.图27是图1中第九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54.图28是图27中g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55.图29是图27中导水器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56.图30是图1中第十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57.图31是图30中h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58.图32是图30中导水器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59.图33是图1中第十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60.图34是图33中i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61.图35是图33中导水器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62.图36是图1中第十二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63.图37是图1中第十三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64.图38是图1中第十四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65.图39是图1中第十五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66.图40是图1中第十六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67.图41是图40中j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68.图42是图40中导水器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69.图43是图1中第十七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70.图44是图43中k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71.图45是图43中导水器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72.图46是图1中第十八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73.图47是图46中l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74.图48是图46中导水器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75.图49是图1中第十九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76.图50是图49中l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77.图51是图49中导水器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78.图5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79.图53是图5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80.附图标记:
81.换热器1,第一集流管11,第二集流管12,扁管13,第一平直段131,第二平直段132,折弯段133,第一平直部101,第二平直部102,折弯部103,槽部1031,导水器2,导水槽201,本体21,第一侧板211,第一段2111,第二段2112,第二侧板212,第二侧板的第一端段2121、第二侧板的第二端段2122,第二侧板的连接部2123,第三侧板213,第三侧板的第一端段2131,第三侧板的第二端段2132,第三侧板的连接部2133,第四侧板214,第一板段2141,第二板段2142,第五侧板215,第一板部2151,第二板部2152,第六侧板216,第七侧板217,第一端板22,凹槽220,第二端板23,接口24,接水盘3,导水管4。
具体实施方式
82.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83.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装置。
84.如图1-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1和导水器2,导水器2 设在换热器1上,导水器2具有导水槽201,换热器1的至少部分的冷凝水可经导水槽201 流出。可以理解的是,导水槽201具有开口,导水槽201的开口朝向换热器1的至少部分开设,以使换热器1的至少部分的冷凝水可从导水槽201的开口进入导水槽201内。
85.可选地,换热装置还包括接水盘3,导水槽201中的冷凝水可流入接水盘3中。
8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装置,通过在换热器1上设置具有导水槽201的导水器 2,能够将换热器1上至少部分冷凝水导出,利于排水,减少吹水现象,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舒适性。而且能够减少换热器1的扁管和翅片上形成水膜,保证了换热器1的有效换热面积和换热效率。
87.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水器2的长度方向与换热器1的宽度方向大体平行。换言之,导水器2的长度大体沿换热器1的宽度方向延伸,即导水器2的长度方向与换热器1的宽度方向大体一致。
88.可选地,导水槽201的长度方向与导水器2的长度方向大体平行。换言之,导水槽201 的长度大体沿导水器2的长度方向延伸,即导水槽201的长度方向与导水器2的长度方向大体一致。由此,导水槽201的长度方向与换热器1的宽度方向大体一致,换热器1的位于导水槽201上方的部分上的冷凝水可流入导水槽201中,并经导水槽201排出。
89.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平行。例如,换热器1在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导水器2沿从换热器1的第一端朝向第二端的方向延伸且向下倾斜,导水槽201 沿从换热器1的第一端朝向第二端的方向延伸且向下倾斜,以便流入导水槽201内的冷凝水从导水槽201相对低的一侧流出;或者导水槽201在换热器1的宽度方向上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和连接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连接位置,第一段从连接位置沿换热器1的宽度方向且远离第二段的方向延伸,并且向下倾斜;第二段从连接位置沿换热器1的宽度方向且远离第一段的方向延伸,并且向下倾斜。换言之,导水槽201在换热器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相对于其余位置较低,以便导水槽201内的冷凝水通过导水槽201在在换热器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流出。
90.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1包括多个换热管,多个换热管间隔布置,导水器2设有多个,多个导水器2沿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91.其中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在折弯式换热器中,换热管包括两个平直段和位于平直段之间的折弯段,其中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为从一个平直段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延伸至折弯段再到另一个平直段长度方向上的远离折弯段的一端的方向;在平板式换热器中,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为平板换热器的高度方向。
92.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1包括第一集流管11、第二集流管12和多个扁管13,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平行布置。如图1所示,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均沿前后方
向延伸,且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且相对布置。
93.每个扁管13包括第一平直段131、第二平直段132和折弯段133,第一平直段131的一端与第一集流管11相连,第一平直段131的另一端与折弯段133的一端相连,折弯段 133的另一端与第二平直段132的一端相连,第二平直段132的另一端与第二集流管12相连。
94.折弯段133绕扁管13的长度方向相对于第一平直段131和第二平直段132扭转预定扭转角度,扁管13在折弯段133处折弯以便第一平直段131和第二平直段133之间成预定夹角。
95.如图1所示,第一平直段131从右向左向下倾斜设置,第二平直段132从左向右向下倾斜设置,折弯段133连接在第一平直段131的左端和第二平直段132的左端之间。该折弯段133是平直的扁管13在折弯段133所在的位置先绕扁管13的长度方向扭转再折弯形成。可选地,换热器1还包括翅片(未示出),翅片分别设在相邻扁管13的第一平直段 131之间以及相邻扁管13的第二平直段132之间。换言之,相邻扁管13的第一平直段131 之间以及相邻扁管13的第二平直段132之间均设有翅片,相邻扁管13的折弯段133之间未设置翅片。
96.导水器2设在第一平直段131和第二平直段132之间。换热器1上的冷凝水可从换热器1的上部流向换热器1与导水器2的接触处,并流向导水槽201,经导水槽201将冷凝水排出。
97.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1包括第一平直部101、第二平直部102和折弯部103,第一平直部101包括多个扁管13的第一平直段131。第二平直部102包括多个扁管13的第二平直段132。如图1-3所示,换热器1还包括边板14,多个扁管13的第一平直段131在前后方向上的两侧以及多个扁管13的第二平直段131在前后方向上的两侧均设有边板14。第一平直部101包括多个扁管13的第一平直段131、设在相邻扁管13的第一平直段131 之间的翅片以及多个扁管13的第一平直段131的两侧的边板14。第二平直部102包括多个扁管13的第二平直段132、设在相邻扁管13的第二平直段132之间的翅片以及多个扁管13的第一平直段131的两侧的边板14。
98.折弯部103包括多个扁管13的折弯段133,折弯部103具有朝向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之间的间隙开口的槽部1031。如图1-3所示,每个扁管13的折弯段103在扭转折弯后形成有槽,槽的开口与第一平直段131和第二平直段132之间的间隙连通,即槽的开口朝向第一平直段131和第二平直段132之间的间隙。多个扁管13的槽彼此连通且形成槽部1031。
99.导水器2在其宽度方向上的第一端设在第一平直部101与第二平直部102之间且分别与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导水器2在其宽度方向上的第二端延伸至槽部1031。如图1-3所示,导水器2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导水器2的右端设在第一平直部101与第二平直部102之间,且导水器2的右端既与第一平直部101相接触,也与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
100.换言之,导水器2安装在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之间且伸入多个扁管13的折弯段133形成的槽部1031内。如图1-3所示,通过将导水器2安装在换热器1上,第一平直部101上的冷凝水可被导入到导水器2的导水槽201内,并经导水槽201流入接水盘 3中,排水性能好。
101.进一步地,槽部1031的长度延伸方向与第一集流管11的轴向一致,导水器2的长度
延伸方向与槽部1031的长度延伸方向一致。导水槽201沿导水器2的长度延伸方向延伸。换言之,槽部1031沿换热器1的宽度延伸,导水器2沿换热器1的宽度方向设置槽部1031
102.如图1-3所示,槽部1031的长度方向、导水器2的长度方向以及导水槽201的长度方向均为前后方向。
103.可以理解的是,导水器2的位置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导水器2还可以设在第一平直部101,第一平直部101上位于导水器2上方的部分的冷凝水可流入导水槽201内并经导水槽201流出。导水器2也还可以设在第二平直部102,第二平直部102上位于导水器2 上方的部分的冷凝水可流入导水槽201内并经导水槽201流出。
104.然而发明人发现,由于相邻扁管13的第一平直段131之间以及相邻扁管13的第二平直段132之间均设有翅片,而相邻扁管13的折弯段133之间没有设置翅片,换热器1在使用过程中,部分气流可从相邻折弯段133之间的空隙流向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 之间的区域,即产生漏风问题,从而影响换热器1的气流流动,降低换热效率。
105.为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将导水器2在其宽度方向上的第一端设在第一平直部101与第二平直部102之间且分别与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且导水器2在其宽度方向上的第二端延伸至槽部1031。导水器2与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能够阻挡部分气流经相邻折弯段133之间的空隙流向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 之间的区域,从而避免换热器1漏风,提高换热效率。
106.可以理解的是,扁管13还可以包括多个折弯段133,则换热器1包括多个折弯部103。每个折弯部103处均可对应一个导水器2。
107.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水器2包括本体21,导水槽201沿本体21的长度方向贯穿本体 21,导水槽201在本体21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开口。如图1-3所示,导水槽201沿前后方向贯穿本体21,导水槽201的开口朝上设置。
108.可选地,导水器2还包括第一端板22和第二端板23,本体21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板22设在本体21的第一端,第二端板23设在本体21的第二端,第一端板22和第二端板23中的至少一个设有与导水槽201连通的接口24。
109.如图4和图7-9所示,本体21的前端设有第一端板22,第一端板22封住导水槽201 的前端,第一端板22上设有接口24,以便于导水槽201内的冷凝水通过接口24流入接水盘3中。本体21的后端设有第二端板23,第二端板23封住导水槽201的后端。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端板23上可以设有接口24,也可以不设置接口24。
110.可选地,第一端板22的内侧设有凹槽220,凹槽220与导水槽201连通,接口24与凹槽220连通,即凹槽220连通导水槽201和接口24。
111.可选地,导水器2和接水盘3之间连接有导水管4,导水管4与接口24相连,以将导水槽201内的冷凝水通过导水管4导入接水盘3中,进一步提减少吹水现象。
112.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本实用新型的导水器2的本体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不分别设置第一端板22和第二端板23,冷凝水从导水槽201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直接流向接水盘3中。
113.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如图4-6和图10-19所示,本体21包括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第三侧板213和第四侧板214。第一侧板211在其宽度方向上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侧板211的至少部分与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中的一个相接触。
114.第二侧板212的一端与第一侧板211的第一端相连,第二侧板212位于第一平直部101 和第二平直部102之间的间隙。第四侧板214设在第二侧板212的另一端,第四侧板214 的至少部分与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中的另一个相接触。
115.第三侧板213的一端与第一侧板211的第二端相连,第三侧板213的另一端为自由端,第三侧板213与第二侧板212在第一侧板211的宽度方向上相对布置,且第三侧板213位于槽部1031。
116.导水槽201形成在第三侧板213、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和第四侧板214之间,或者形成在第一侧板211、第三侧板213和第二侧板212之间。
117.如图4-6和图10-20所示,第一侧板211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第一侧板211的右侧部分与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第二侧板212设在第一侧板211的右端且位于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之间的间隙内,第三侧板213设在第一侧板211的左端且位于槽部1031内。第四侧板214与第二侧板212的上端相连,且第四侧板214的上表面的至少部分与第一平直部101相接触。
118.在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如图4-6和图10-15所示,第一侧板211包括第一段2111和第二段2112,第一段2111的一端与第三侧板213相连,第二段2112的一端与第一段2111 的另一端相连,第二段2112从第一段2111的另一端沿从所述第三侧板213朝向第二侧板 212的方向向第二平直部102倾斜设置,第二段2112的至少部分与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
119.如图4-6和图10-15所示,第一侧板211包括从左向右依次相连的第一段2111和第二段2112,第一侧板211的第二段2112沿从左向右的方向向下倾斜,第二段2112的下表面的至少部分与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
120.进一步地,第一段2111沿从第三侧板213朝向第二侧板212的方向向第二平直部102 倾斜设置,且第二段2112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一段2111的倾斜角度,即第二段2112相对于第一段2111向第二平直部102倾斜设置。如图4-6和图10-15所示,第一侧板211的第一段2111沿从左向右的方向向下倾斜,第一侧板211的第二段2112沿从左向右的方向向下倾斜,且第二段2112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一段2111的倾斜角度,即第二段2112相对于第一段2111向下倾斜设置。
121.可选地,在图4-6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侧板212设在第一侧板211的第二段2112 的右端。换言之,第二侧板212的下端与第一侧板211的第二段2112的右端相连。
122.第三侧板213和第一侧板211的第一段2111的左侧大部分在槽部1031内。第四侧板 214设在第二侧板212的上端且朝向第三侧板213延伸。换言之,第四侧板214从第二侧板212的上端向左延伸且向下倾斜,第四侧板214与第三侧板213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导水槽201的开口。
123.第一侧板211的第一段2111和第二段2112的交界处、第二段2112、第二侧板212以及第四侧板214均位于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之间的间隙内。第一侧板211的第一段2111和第二段2112的交界处的下表面以及第二段2112的全部下表面与第二平直部 102相接触。第四侧板214的全部上表面与第一平直部101相接触。
124.导水槽201形成在第三侧板213、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和第四侧板214之间。
125.可选地,在图10-1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侧板212的下端与第一侧板211的第一段 2111和第二段2112之间的交界处相连。第三侧板213和第一侧板211的第一段2111的左侧大
部分在槽部1031内。第四侧板214设在第二侧板212的上端且沿远离第三侧板213的方向延伸。换言之,第四侧板214从第二侧板212的上端向右延伸且向上倾斜。
126.第一侧板211的右侧小部分、第二段2112、第二侧板212以及第四侧板214位于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之间的间隙内。
127.其中在图10-1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平直部102与折弯部103的交界处与第一段2111 的下表面相接触,且第二段2112的下表面的部分与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第四侧板214 的全部上表面与第一平直部101相接触。导水槽201形成在第三侧板213、第一侧板211 和第二侧板212之间。
128.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折弯部103无翅片,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均具有翅片,则换热器1包括有翅片区和无翅片区,有翅片区包括第一翅片区和第二翅片区,第一翅片区对应第一平直部101,第二翅片区对应第二平直部102,则第一平直部101与折弯部 103的交界处可以理解为第一翅片区和无翅片区的交界处,第二平直部102与折弯部103 的交界处可以理解为第二翅片区和无翅片区的交界处。
129.具体地,第二段2112的下表面与第二段2112的右表面之间具有棱边,该棱边与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
130.在图13-15所示的实施例中,仅第二段2112的下表面的部分与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第四侧板214的上表面的部分与第一平直部101相接触。导水槽201形成在第三侧板213、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和第四侧板214之间。
131.具体地,第二段2112的下表面与第二段2112的右表面之间具有棱边,该棱边与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第四侧板214的上表面与第四侧板214的右表面之间具有棱边,该棱边与第一平直部101相接触。
132.在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第一侧板211沿从所述第三侧板213朝向第二侧板212的方向向第二平直部102倾斜设置,第一侧板211的部分与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
133.如图16所示,第一侧板211沿从左向右的方向向下倾斜设置。第三侧板213和第一侧板211的左侧大部分在槽部1031内。第四侧板214从第二侧板212的上端向左延伸且向下倾斜,第一侧板211的右侧小部分以及第二侧板212位于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 之间的间隙内。
134.其中,第一侧板211的右侧小部分的下表面与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第四侧板214 的全部上表面与第一平直部101相接触。
135.可选地,如图16所示,本体21还包括第五侧板215,第五侧板215从第四侧板214 的左端向下延伸,且第五侧板215与第三侧板213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以形成导水槽201 的开口。进一步地,第一平直部101与折弯部103之间的交界处与第五侧板215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布置。导水槽201形成在第三侧板213、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第四侧板 214和第五侧板215之间。
136.在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第一侧板211沿从所述第三侧板213朝向第二侧板212的方向向第一平直部101倾斜设置,第一侧板211的部分与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
137.如图17-19所示,第一侧板211沿从左向右的方向向上倾斜设置。第三侧板213和第一侧板211的左侧大部分在槽部1031内。第四侧板214设在第二侧板212的上端且朝向第三侧板213延伸。换言之,第四侧板214从第二侧板212的上端向左延伸且向下倾斜,第四侧板
214与第三侧板213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导水槽201的开口。
138.第一侧板211的右侧小部分、第二侧板212和第四侧板214位于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之间的间隙内。第二平直部102与折弯部103的交界处与第一侧板211相接触。第四侧板214的上表面的部分与第一平直部101相接触。导水槽201形成在第三侧板 213、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和第四侧板214之间。
139.具体地,第四侧板214的上表面与第四侧板214的左表面之间具有棱边,该棱边与第一平直部101相接触。
14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侧板211还可以从左向右水平延伸,如图20所示。
141.在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如图4-6和图10-20所示,第三侧板213邻近第一平直部101 和折弯部103的交界处以及第二平直部102和折弯部103的交界处设置。
142.其中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侧板212与第三侧板213之间的距离小于图4-6和图 10-15以及图17-20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侧板212与第三侧板213之间的距离。
143.在另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如图21-23所示,本体21包括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第三侧板213和第四侧板214。第一侧板211在其宽度方向上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
144.第二侧板212的一端与第一侧板211的第一端相连,第二侧板212位于第一平直部101 和第二平直部102之间的间隙,且第二侧板212的横截面为弧形。第二平直部102与折弯部103之间的交界处与第二侧板212的一端相接触,第一平直部101与折弯部103之间的交界处与第二侧板212的另一端相接触。
145.第四侧板214设在第二侧板212的另一端,且第四侧板214位于槽部1031内。
146.第三侧板213的一端与第一侧板211的第二端相连,第三侧板213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且第三侧板213位于槽部1031,。
147.导水槽201形成在第三侧板213、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和第四侧板214之间,或者形成在第一侧板211、第三侧板213和第二侧板212之间。
148.如图21-23所示,第三侧板213从第一侧板211的左端向上延伸且位于槽部1031内。第二侧板212呈向右凸出的弧形,且大体为半圆管,第二侧板212位于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之间的间隙内。第二侧板212的上端与第四侧板214的右端相连,且第一平直部101和折弯部103之间的交界处与第二侧板212的上端相接触。第二侧板212的下端与第一侧板211相连,且第二平直部102与折弯部103之间的交界处与第二侧板212的下端相接触。
149.在再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如图24-36所示,本体21包括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第三侧板213、第四侧板214和第五侧板215,第一侧板211在其宽度方向上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侧板212包括第一端段2121、第二端段2122和连接在第二侧板212的第一端段2121和第二端段2122之间的连接部2123。第二侧板212的连接部2123与第一侧板 211的第一端相连。
150.第三侧板213包括第一端段2131、第二端段2132和连接在第三侧板213的第一端段 2131和第二端段2132之间的连接部2133,第三侧板213的连接部2133与第一侧板211的第二端相连,且第三侧板213位于槽部1031。
151.第四侧板214与第二侧板212的第一端段2121相连,第四侧板214的至少部分与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中的另一个相接触。
152.第五侧板215与第二侧板212的第二端段2122相连,第五侧板215的至少部分与第
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中的一个相接触。
153.导水槽201为两个,一个导水槽201形成在第二侧板212的第一端段2121、第一侧板 211和第三侧板213的第一端段2131之间,另一个导水槽201形成在第二侧板212的第二端段2122、第一侧板211和第三侧板213的第二端段2132之间。
154.或者,一个导水槽201形成在第三侧板213的第一端段2131、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的第一端段2121和第四侧板214之间,另一个导水槽201形成在第三侧板213的第二端段2132、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的第二端段2122和第五侧板215之间。
155.可以理解的是,导水槽201为一个时,用户在安装换热装置时,需将换热装置中导水槽201的开口朝上设置,如图1-6所示,导水槽201朝上,则第一平直部101位于第二平直部102上方。而为了便于用于安装换热装置不受上述约束,可以将导水器2上形成上下两个导水槽201,用户在安装换热装置时,既可以将第一平直部101位于第二平直部102 上方,也可以将第二平直部102位于第一平直部101上方,这两种位置下,均存在一个朝上开口的导水槽201,从而便于用户使用。
156.如图24-36所示,第一侧板211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第二侧板212在上下方向上的大体中间位置与第一侧板211的右端相连,第四侧板214与第二侧板212的上端相连,第五侧板215与第二侧板212的下端相连。第三侧板213在上下方向上的大体中间位置与第一侧板211的左侧相连。
157.进一步地,第四侧板214和第五侧板215相对于第一侧板211对称布置。
158.可选地,如图24-26所示,第四侧板214从第二侧板212的上端向左延伸且向下倾斜,第五侧板215从第二侧板212的下端向左延伸且向上倾斜。第三侧板213位于槽部1031内,第二侧板212、第四侧板214和第五侧板215均位于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之间的间隙内。第四侧板214的全部上表面与第一平直部101相接触,第五侧板215的全部下表面与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
159.一个导水槽201形成在第三侧板213的第一端段2131的右表面、第一侧板211的上表面、第二侧板212的第一端段2121的左表面和第四侧板214的下表面之间,另一个导水槽 201形成在第三侧板213的第二端段2132的右表面、第一侧板211的下表面、第二侧板212 的第二端段2122的左表面和第五侧板215的上表面之间。
160.可选地,如图27-29和图30-32所示,第四侧板214从第二侧板212的上端向右延伸且向上倾斜,第五侧板215从第二侧板212的下端向右延伸且向下倾斜。第三侧板213位于槽部1031内,第二侧板212、第四侧板214和第五侧板215均位于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之间的间隙内。
161.其中在图27-29所示的实施例中,第四侧板214的全部上表面与第一平直部101相接触,第五侧板215的全部下表面与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一个导水槽201形成在第三侧板213的第一端段2131的右表面、第一侧板211的上表面和第二侧板212的第一端段2121 的左表面之间,另一个导水槽201形成在第三侧板213的第二端段2132的右表面、第一侧板211的下表面和第二侧板212的第二端段2122的左表面之间。
162.在图30-3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四侧板214的上表面的部分与第一平直部101相接触,第五侧板215的下表面的部分与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一个导水槽201形成在第三侧板 213的第一端段2131的右表面、第一侧板211的上表面、第二侧板212的第一端段2121 的左
表面和第四侧板214的上表面之间,另一个导水槽201形成在第三侧板213的第二端段2132的右表面、第一侧板211的下表面、第二侧板212的第二端段2122的左表面和第五侧板215的下表面之间。
163.具体地,第四侧板214的上表面和第四侧板214的右表面之间具有棱边,该棱边与第一平直部101相接触。第五侧板215的下表面与第五侧板215的右表面之间具有棱边,该棱边与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
164.在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第四侧板214包括第一板段2141和第二板段2142,第一板段2141的一端与第二侧板212的第一端段2121相连,第一板段2141的另一端与第二板段 2142的一端相连,第二板段2142的另一端的端面与第一平直部101相接触。
165.第五侧板215包括第一板部2151和第二板部2152,第一板部2151的一端与第二侧板 212的第二端段2122相连,第一板部2151的另一端与第二板部2152的一端相连,第二板部2152的另一端的端面与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
166.如图33-35所示,第四侧板214的第一板段2141从第二侧板212的第一端段2121的上端向右延伸且向上倾斜,第四侧板214的第二板段2142从第一板段2141的右端向上延伸以与第一平直部101相接触。
167.第五侧板215的第一板部2151从第二侧板212的第二端段2122的下端向右延伸且向下倾斜,第五侧板215的第二板部2152从第一板部2151的右端向下延伸以与第二平直部 102相接触。
168.如图24-35所示,第三侧板213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侧板212也沿上下方向延伸。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在图3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侧板213的第一端段2131 沿左向右的方向向下倾斜设置,第三侧板213的第二端段2132沿左向右的方向向上倾斜设置。
169.进一步地,第三侧板213的第一端段2131和第二端段2132相对于第一侧板211对称布置。第四侧板214从第二侧板212的上端向左延伸且向下倾斜,第五侧板215从第二侧板212的下端向左延伸且向上倾斜。
170.第四侧板214的上表面的部分与第一平直部101相接触,第五侧板215的下表面的部分与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
171.具体地,第四侧板214的左侧部分和第五侧板215的左侧部分位于槽部1031内,第四侧板214的右侧部分的上表面与第一平直部101相接触,第五侧板215的右侧部分的下表面的部分与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第四侧板214的左端具有第一弯曲部,第一弯曲部与第二侧板212的第一端段2121相对布置,第五侧板215的左端具有第二弯曲部,第二弯曲部与第二侧板212的第二端段2122相对布置。
172.可选地,如图24-36所示,第二侧板212位于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之间的间隙内。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在图3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侧板212和第三侧板213均在槽部1031内。
173.在图3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四侧板214从第二侧板212的第一端段2121的上端向右延伸且向上倾斜,第四侧板214的左侧部分位于槽部1031内,第四侧板214的右侧部分的上表面与第一平直部101相接触。第五侧板215从第二侧板212的第二端段2122的下端向右延伸且向下倾斜,第五侧板215的左侧部分位于槽部1031内,第五侧板215的右侧部分的下表
面与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
174.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侧板213可以不设置上述图24-37中所示的第三侧板213形式,而第二侧板212是上述图24-37中所示的第二侧板212形式。例如图38所示,第三侧板213的下端与第一侧板211的左端相连,第二侧板212的连接部2123与第一侧板 211的右端相连。
175.进一步地,在图3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和第三侧板213均设在槽部1031内,第四侧板214从第二侧板212的第一端段2121的上端向右延伸且向上倾斜,第四侧板214的左侧部分位于槽部1031内,第四侧板214的右侧部分的上表面与第一平直部101相接触。第五侧板215从第二侧板212的第二端段2122的下端向右延伸且向下倾斜,第五侧板215的左侧部分位于槽部1031内,第五侧板215的右侧部分的下表面与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
176.如图24-38所示,第四侧板214与第一平直部101直接接触,第五侧板214与第二平直部102直接接触。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177.例如图39所示,第四侧板214与第一平直部101之间设有第六侧板216,第六侧板216 相对的两表面分别与第一平直部101和第四侧板214相接触,即第四侧板214与第一平直部101间接接触。第五侧板215与第二平直部102之间设有第七侧板217,第七侧板217 相对的两表面分别与第五侧板215和第二平直部102接触,即第五侧板215与第二平直部 102间接接触。
178.进一步地,第二侧板212和第三侧板213均位于槽部1031内,第四侧板214从第二侧板212的第一端段2121的上端向有延伸且向上倾斜,第五侧板215从第二侧板212的第二端段2122的下端向右延伸且向下倾斜。
179.第六侧板216从左向右延伸且向上倾斜,第六侧板216与第四侧板214平行布置,且第四侧板214的全部上表面与第六侧板216的下表面相接触。第六侧板216的左侧部分位于槽部1031内,第六侧板216的右侧部分的上表面与第一平直部101相接触。第六侧板 216的左端与第一侧板211的上表面和第三侧板213的第一端段2131的右表面均间隔开,且第六侧板216的左端的位置低于第三侧板213的第一端段2131的上端的位置。
180.第七侧板217从左向右延伸且向下倾斜,第七侧板217与第五侧板215平行布置,第五侧板215的全部下表面与第七侧板217的上表面相接触。第七侧板217的左侧部分位于槽部1031内,第七侧板217的右侧部分的下表面与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第七侧板217 的左端与第一侧板211的下表面和第三侧板213的第二端段2132的右表面均间隔开,且第七侧板217的左端的位置高于第三侧板213的第二端段2132的下端的位置。
181.可选地,在图4-6和图10-39所示的实施例中,本体21一体形成。
182.在又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如图40-42所示,本体21包括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 和第三侧板213。第一侧板211在其宽度方向上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侧板211的至少部分与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中的一个相接触。
183.第二侧板212的一端与第一侧板211的第一端相连,第二侧板212的另一端与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中的另一个相接触。第二侧板212位于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之间的间隙。
184.第三侧板213的一端与第一侧板211的第二端相连,第三侧板213的另一端为自由
端,第三侧板213与第二侧板212在第一侧板211的宽度方向上相对布置,且第三侧板213位于槽部1031。
185.导水槽201形成在第三侧板213、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之间。
186.在图40-4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侧板211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第一侧板211包括从左向右依次相连的第一段2111和第二段2112,第一侧板211的第一段2111沿从左向右的方向向下倾斜,第一侧板211的第二段2112沿从左向右的方向向下倾斜,第二段2112 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一段2111的倾斜角度。第三侧板213和第一侧板211的第一段2111的左侧的大部分位于槽部1031内,第一侧板211的第一段2111的右侧的小部分和第二侧板 212位于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2之间的间隙。
187.第二段2112的全部下表面与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第二平直部102与折弯部103的交界处与第一段2111相接触。第二侧板212的上端面与第一平直部101相接触。
188.可选地,第二侧板212的厚度大于第三侧板213的厚度。如图40-42所示,第二侧板 212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三侧板213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通过增大第二侧板212 的厚度,可以增大第二侧板212与第一平直部101的接触面积,提高安装稳固性。
189.进一步地,第三侧板213的厚度与第一侧板211的厚度一致,如图40-42所示,第三侧板213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一侧板211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相同。具体地,第一侧板211和第三侧板213一体形成。
190.在另又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如图43-45所示,本体21包括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 212和第三侧板213。第一侧板211在其宽度方向上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
191.第二侧板212包括第一端段2121、第二端段2122和连接在第二侧板212的第一端段 2121和第二端段2122之间的连接部2123。第二侧板212的连接部2123与第一侧板211的第一端相连。第二侧板212的第一端段2121的上端面与第一平直部101相接触,第二侧板 212的第二端段2122的下端面与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
192.第三侧板213包括第一端段2131、第二端段2132和连接在第三侧板213的第一端段 2131和第二端段2132之间的连接部2133,第三侧板213的连接部2133与第一侧板211的第二端相连,且第三侧板213位于槽部1031。
193.在图43-4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侧板211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第二侧板212在上下方向上的大体中间位置与第一侧板211的右端相连,第二侧板212的上端面与第一平直部101相接触,第二侧板212的下端面与第二平直部102相接触。第三侧板213在上下方向上的大体中间位置与第一侧板211的左侧相连。
194.进一步地,第二侧板212的厚度大于第三侧板213的厚度。如图43-45所示,第二侧板212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三侧板213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通过增大第二侧板212 的厚度,可以增大第二侧板212与第一平直部101以及第二侧板212与第二平直部101的接触面积,提高安装稳固性。
195.进一步地,第三侧板213的厚度与第一侧板211的厚度一致,如图43-45所示,第三侧板213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一侧板211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相同。具体地,第一侧板211和第三侧板213一体形成。
196.在再又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本体21的横截面为弧形,导水槽201的开口位于槽部 1031,第一平直部101与折弯部103的交界处与本体21的外周面相接触,第二平直部102 与
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07.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