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出风组件及具有该空调出风组件的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64667发布日期:2021-07-13 16:23阅读:73来源:国知局
空调出风组件及具有该空调出风组件的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系统,具体地涉及空调出风组件及具有该空调出风组件的空调。



背景技术:

空调,包括但不限于一体式空调、分体式空调或中央空调系统。空调还可指空调的室内机单元或终端单元。在受调节空间(例如室内)中,受调节空气被吸入空调并在空调内与换热器(例如换热盘管)进行热交换而形成冷的(制冷)或热的(制热)热交换风。这种热交换风然后可以直接从空调的出风口吹出,也可以与来自室内或室外的自然风混合后再从空调的出风口吹出。为了控制热交换风或混合风的出风方向,在空调的出风口附近通常设有导风板和竖向摆叶。导风板一般水平地安装在空调的出风口处并且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可沿水平轴线上下转动,以便控制风从空调向斜上方吹出、沿水平方向吹出、或向斜下方吹出。多个竖向摆叶被安装在导风板的内侧(沿着从空调外部向内看的方向),换言之,沿着风的流向位于导风板的上游侧。多个竖向摆叶通过摆叶连杆连接在一起并且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可左右摆动,从而控制风向空调的左侧或右侧吹出。

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8186560u就公开了这样一种布置在空调出风口附近的导风板和摆叶。具体地,该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在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内侧设置两个导风板,每个导风板都横向地布置并且可围绕平行于空调室内机横向的轴线转动以调节竖向出风方向。多个摆叶也布置在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的内侧并且还位于导风板的内侧(换言之,位于导风板的上游)。进一步地,这多个摆叶间隔地并且可枢转地设置在连杆上,使得在电机的驱动下,这多个摆叶可在空调室内机的横向上左右摆动。然而,由于竖向摆叶布置在导风板的内侧上,因此竖向摆叶向左和向右摆动都会受到导风板和左右两侧的风道结构的限制,进而导致空调在左右两侧上存在比较大的吹风死角。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空调出风组件产生比较大的左右侧吹风死角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出风组件,所述空调出风组件包括:出风栅支架,所述出风栅支架具有进风口端、出风口端和形成在所述进风口端和出风口端之间的风道;至少一个导风板,所述至少一个导风板布置在所述风道中,并且每个所述导风板可沿水平轴线转动;以及多个摆叶,所述多个摆叶布置在所述出风口端处,并且每个所述摆叶可沿着竖向轴线转动。

在上述空调出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每个所述摆叶可被独立控制进行转动。

在上述空调出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多个摆叶可产生均匀送风模式、分区送风模式和手动送风模式。

在上述空调出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多个摆叶被分组为多个摆叶区以便通过每个摆叶区内的摆叶的不同转动角度来实现所述分区送风模式。

在上述空调出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每个所述摆叶区内,基于所述摆叶的转动角度可形成低、中低、中高、和高送风挡。

在上述空调出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摆叶可被涂有不同颜色。

在上述空调出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板上设有多个微风孔,所述微风孔垂直于所述导风板的表面延伸并且贯穿所述导风板的厚度。

在上述空调出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板可产生微风送风模式和非微风送风模式。

在上述空调出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出风组件还包括出风面板,所述出风面板上设有面板出风口,并且所述出风面板可固定到所述出风珊支架的出风口端上使得所述面板出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端的出风口对齐。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包括出风栅支架、导风板和摆叶。摆叶可左右转动地布置在出风栅支架的出风口端处,而导风板可上下转动地布置在位于出风口端上游的风道中,因此从空调的外部看,摆叶位于导风板的外侧或下游。由于摆叶的左右转动不再收到导风板和风道结构的影响,因此空调左右两侧的吹风死角被消除或减小到最低程度。

优选地,每个摆叶可被独立控制进行转动以便能够同时满足用户对吹风的更多不同需求。

优选地,多个摆叶可被分组形成不同的摆叶区,以实现分区送风的目的。

优选地,多个摆叶可产生均匀送风模式、分区送风模式和手动送风模式。进一步地,在分区送风模式下,又可形成低、中低、中高、和高送风挡。因此,仅基于摆叶,就可以形成六种不同的送风模式。

优选地,导风板上设有多个微风孔,因此导风板可以提供微风送风模式和非微风送风模式。进一步地,将导风板可以提供的送风模式和摆叶可以提供的送风模式进行组合能够形成十二种不同的送风模式,即分别在微风送风模式和非微风送风模式下,通过摆叶都能够提供六种不同的送风模式。

优选地,摆叶能够被涂色不同的颜色,形成彩虹摆叶,以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的需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所述空调包括如上所述的任一种空调出风组件。由于摆叶被布置在导风板的外侧,因此空调的吹风死角能够被消除或减小到最低程度,并且通过提供多种不同的送风模式,能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送风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的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的摆叶的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3是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的摆叶的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4是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的导风板的实施例的正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的导风板的实施例的背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的导风板的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的出风栅支架的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的出风栅支架的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9是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的出风栅支架的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的出风栅支架的实施例的右视图;

图11是图8所示的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的出风栅支架的实施例的a-a截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空调出风组件;11、出风面板;12、摆叶;12a、第一摆叶;12b、第二摆叶;12c、第三摆叶;12d、第四摆叶;21、第一摆叶区;22、第二摆叶区;23、第三摆叶区;24、第四摆叶区;121、摆叶本体;122、第一摆叶转轴;123、第二摆叶转轴;13、导风板;13a、第一导风板;13b、第二导风板;131、导风板本体;132、导风板的前表面;133、微风孔;133a、第一微风孔区;133b、第二微风孔区;133c、第三微风孔区;133d、第四微风孔区;134、导风板的后表面;135a、第一导风板转轴;135b、第二导风板转轴;135c、第三导风板转轴;135d、第四导风板转轴;135e、第五导风板转轴;14、出风栅支架;141、出风珊支架本体;141a、出风口端;141b、出风口;141c、左壁;141d、前壁;141e、进风口端;141f、右壁;141g、后壁;142a、第一导风板轴孔;142b、第二导风板轴孔;142c、第三导风板轴孔;143、导风板支架;143a、第一导风板支架;143b、第二导风板支架;143c、第三导风板支架;144、出风面板卡口;145、摆叶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顶部”、“底部”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解决现有空调出风组件导致的左右侧吹风死角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出风组件1。空调出风组件1包括:出风栅支架14,该出风栅支架14具有进风口端141e、出风口端141a和形成在进风口端141e和出风口端141a之间的风道;至少一个导风板13,该至少一个导风板13布置在风道中,并且每个导风板13可沿水平轴线转动;以及多个摆叶12,该多个摆叶12布置在出风口端141a处,并且每个摆叶12可沿着竖向轴线转动。

图1是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的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空调出风组件1包括出风面板11、多个摆叶12、导风板13和出风栅支架14。出风面板11附接在出风栅支架14的出风口端141a(参见图7-图8)的外侧面上。在出风面板11的中间位置设有面板出风口(图中未示出),并且该面板出风口可与出风口端141a的出风口141b对齐以允许风从面板出风口吹出。

图2是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的摆叶的实施例的前视图,而图3是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的摆叶的实施例的左视图。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每个摆叶12具有摆叶本体121、第一摆叶转轴122和第二摆叶转轴123。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摆叶本体121为大致矩形的板状结构,该板状结构具有大致平坦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当摆叶12处于竖向时,摆叶本体121的两个短边分别形成其上边缘和下边缘,第一摆叶转轴122和第二摆叶转轴123分别位于摆叶本体121的上边缘和下边缘上。例如,如图3所示,在上边缘和下边缘的每一个上都形成一个平台,并且这两个平台都形成在摆叶本体121的后表面上并且垂直于该后表面向外延伸。第一摆叶转轴122和第二摆叶转轴123分别形成在对应的平台上,并且从对应的平台垂直向外(沿着远离上边缘或下边缘的方向)延伸。因此、第一和第二摆叶转轴122、123平行于摆叶本体121。第一摆叶转轴122和第二摆叶转轴123设置成可绕同一轴线转动,例如围绕第一轴线c1转动。可选地,第二摆叶转轴122设置成可连接到驱动装置,例如电机,以便驱动该摆叶转动。替代地,摆叶本体12可采用其它形状,例如方形或类似树叶的叶片状等。

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多个摆叶12还可被喷涂不同的颜色。用户可基于自己个性化需求,定制摆叶12以将摆叶涂上不同颜色,从而使空调外观更加美观并且满足用户的特定审美需求。

图4是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的导风板的实施例的正面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的导风板的实施例的背面示意图,并且图6是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的导风板的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如图4-6所示,导风板13包括导风板本体131和形成在导风板本体131上的微风孔133和导风板转轴。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导风板本体131为大致矩形的薄板,并且具有大致平坦的前表面132和大致平坦的后表面134。替代地,根据需要,导风板本体131也可采用正方形或其它合适的形状。

参照图4和图5,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导风板本体131的前表面132上,多个微风孔133被均匀地排布成多个行和多个列,因此相邻微风孔133之间的距离l1都是相同的。这些微风孔133从导风板本体131的前表面132垂直地贯穿导风板本体131的厚度直至后表面134。可选地,在导风板本体131的长度超过一定尺寸时,为了保证导风板的强度,导风板本体131上的微风孔133可被分成多个微风孔区,例如两个微风孔区、三个微风孔区或更多微风孔区,相邻微风孔区之间间隔的距离大于相邻微风孔之间间隔的距离。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微风孔133被分为四个微风孔区:第一微风孔区133a、第二微风孔区133b、第三微风孔区133c、和第四微风孔区133d。相邻微风孔区之间间隔距离l2,该距离应该大于l1。根据实际需要,每个微风孔区可以包括相同数量的微风孔,例如排成相同行和列的微风孔133;也可以包括不同数量的微风孔133,因此排成不同行和/或列。另外,为了保证导风板的强度,微风孔133与导风板本体131的四周边缘也需要间隔一定距离l3,该距离例如为大约8mm,也应该大于相邻微风孔133之间的距离l1。

参照图5和图6,在导风板本体131的后表面134上形成有多个导风板转轴,例如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并且这些导风板转轴形成同轴,因此可以围绕相同的轴线旋转。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后表面134上形成有五个导风板转轴:第一导风板转轴135a、第二导风板转轴135b、第三导风板转轴135c、第四导风板转轴135d、和第五导风板转轴135e。第一导风板转轴135a和第五导风板转轴135e分别布置在导风板本体131的两个相对的短边端上。并且从对应的短边端向外延伸。第二导风板转轴135b布置在第一微风孔区133a与第二微风孔区133b之间的间隔距离所对应的区域中,第三导风板转轴135c布置在第二微风孔区133b与第三微风孔区133c之间的间隔距离所对应的区域中,而第四导风板转轴135d布置在第三微风孔区133c与第四微风孔区133d之间的间隔距离所对应的区域中。可选地,第二导风板转轴135b和第三导风板转轴135c的延伸方向同第一导风板转轴135a,而第四导风板转轴135d的延伸方向同第五导风板转轴135e。替代地,这些导风板转轴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其它延伸方向配置,例如第三导风板转轴135c和第四导风板转轴135d的延伸方向同第五导风板转轴135e,而第二导风板转轴135b的延伸方向同第一导风板转轴135a。微风孔133与相邻的导风板转轴之间也需要留有一定的距离,以便确保导风板的强度。

图7是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的出风栅支架的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的出风栅支架的实施例的正视图,图9是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的出风栅支架的实施例的仰视图,图10是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的出风栅支架的实施例的右视图,而图11是图8所示的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的出风栅支架的实施例的a-a截面示意图。如图7-图11所示,出风栅支架14包括出风口端141a、进风口端141e和在出风口端141a与进风口端141e之间延伸的风道。如图7和图8所示,在出风口端141a中形成有出风口141b。该出风口141b与出风面板11上的面板出风口相对应,例如可以大小一致。在进风口端141e形成进风口(图中未标出),以便当进风口端141e接合到空调内部的出风通道时,该进风口允许热交换风从其流入风道。参见图9-1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基于图9所示的方位,风道由左壁141c、右壁141f、前壁141d和后壁141g围成,并且具有大致矩形的流动截面。替代地,风道根据实际需要也可采用其它形状的流动截面。

如图7和图8所示,出风口端141a具有垂直于风道向四周延伸的顶壁(图中未标注)。该顶壁围绕出风口141b,并且与出风面板11的形状保持一致。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顶壁上,沿着出风口141b的两个相对长边,分别形成多个出风面板卡口144,例如沿着每一长边在顶壁上形成八个出风面板卡口144。这些出风面板卡口144可相对于出风口141b的纵向中心线c2彼此对称。相应地,在出风面板11的背面上设置有对应的卡扣结构以便通过出风面板卡口144与卡扣结构的接合而将出风面板11固定在出风栅支架14的出风口端14a上,并且出风面板卡口144与卡扣结构之间的接合是可拆卸的。替代地,在顶壁上可以形成不同数量的出风面板卡口,以满足实际需要。

参见图7和图8,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出风珊支架14的风道内设有多个导风板支架143。在导风板比较长的情况下,这些导风板支架能够帮助支撑导风板,防止导风板变形或不稳定。是否设置导风板支架和导风板支架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导风板的大小和/或形状来确定。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风道内设有三个导风板支架143:第一导风板支架143a、第二导风板支架143b、和第三导风板支架143c。如图7所示,第一导风板支架143a、第二导风板支架143b和第三导风板支架143c布置成彼此间隔开并且彼此平行。

参见图11,每个导风板支架都形成向该导风板支架的同一侧(面向出风口端141a)延伸的两个凸起,形成上部凸起和下部凸起(基于图11所示方位),并且每个凸起上都形成一个贯穿该凸起的厚度的第二导风板轴孔142b。三个导风板支架的上部凸起及其上的第二导风板轴孔142b被置于同一纵向轴线(平行于纵向中心线c2的轴线)上,而三个导风板支架的下部凸起及其上的第二导风板轴孔142b也被置于另一个纵向轴线(平行于纵向中心线c2的轴线)上。三个导风板支架的上部凸起用于接合同一个导风板,而它们的下部凸起用于接合另一个导风板。因此这意味着在风道内布置了两个导风板。替代地,导风板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处于同一纵向轴线上的每个第二导风板轴孔142b用于接纳一个导风板13的第二导风板转轴135b、第三导风板转轴135c或第四导风板转轴135d中的对应一个,并且允许对应的导风板转轴可在该导风板轴孔中绕轴线转动。可选地,每个导风板转轴通过轴套(图中未示出)与对应的第二导风板轴孔142b配合。

如图7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风道的左壁141c上形成两个第一导风板轴孔142a,并且这两个第一导风板轴孔142a定位靠近进风口端141e。基于图7所示的方位,两个第一导风板轴孔142a相对于彼此一个位于上方而另一个位于下方并且都靠近出风栅支架14的进风口端141e。位于上方的第一导风板轴孔142a与每个导风板支架143的上部凸起中的第二导风板轴孔142b对齐(即具有同一轴线),而位于下方的第一导风板轴孔142a与每个导风板支架143的下部凸起中的第二导风板轴孔142b对齐(即具有同一轴线)。每个第一导风板轴孔142a接纳一个导风板13的第一导风板转轴135a。参见图10,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风道的右壁141f上也形成有两个第三导风板轴孔142c,并且这两个第三导风板轴孔142c定位也靠近出风栅支架14的进风口端141e。基于图10所示的方位,这两个第三导风板轴孔142c上下对齐。位于上方的第三导风板轴孔142c与每个导风板支架143的上部凸起中的第二导风板轴孔142b对齐,而位于下方的第三导风板轴孔142c与每个导风板支架143的下部凸起中的第二导风板轴孔142b对齐。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第三导风板轴孔142c配置成可接纳导风板13的第五导风板转轴135e,并且第五导风板转轴135e可在该导风板轴孔中转动。因此,每个导风板13上的所有导风板转轴都能够被分别接纳在第一导风板轴孔142a、第二导风板轴孔142b、和第三导风板轴孔142c的对应一个中,以便每个导风板13能够围绕平行于纵向中心线c2的轴线转动。替代地,随着导风板13的数量变化,左壁141c上的第一导风板轴孔142a和右壁141f上的第三导风板轴孔142c的数量也随之变化,例如如果导风板13的数量是三个,那么第一导风板轴孔142a和第三导风板轴孔142c的数量都变成三个。可选地,每个导风板转轴通过轴套(图中未示出)与对应的第一和第三导风板轴孔142a、142c配合。

参见图9,在风道的前壁141d和后壁141g上分别形成有多个摆叶轴孔145,并且这些摆叶轴孔145定位在出风栅支架14的出风口端141a处。前壁141d和后壁141g每一个上的摆叶轴孔145的数量与摆叶12的数量相同,并且前壁141d上的每个摆叶轴孔145和后壁141g上的对应一个摆叶轴孔145(图中未示出)相对于纵向轴线c2彼此对称,以便分别接纳一个摆叶12的第一摆叶转轴122和第二摆叶转轴123之一。第一摆叶转轴122和第二摆叶转轴123在这些摆叶轴孔内可绕轴线转动。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前壁141d上的摆叶轴孔145配置成可接纳摆叶12的第二摆叶转轴123,而后壁141g上的摆叶轴孔145配置成可接纳摆叶12的第一摆叶转轴122。替代地,前壁141d上的摆叶轴孔145配置成可接纳摆叶12的第一摆叶转轴122,而后壁141g上的摆叶轴孔145配置成可接纳摆叶12的第二摆叶转轴123。可选地,第一和第二摆叶转轴122、123可分别通过轴套(图中未示出)与对应的摆叶轴孔配合。

当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1工作时,导风板13(其通常处于水平方向)能够提供两种送风模式:微风送风模式和非微风送风模式。在微风模式下,导风板13被驱动(例如通过电机)转动到与风道的流动截面平行(即垂直于风的流向),从而堵住风道,因此风道内的风将通过微风孔133吹出以产生微风。因此,在微风送风模式下,该空调出风组件不仅能防止风直吹到用户,而且还能将风被打散,从而能增加用户的舒适性。在非微风送风模式(也称为正常送风模式)下,导风板13被驱动上下转动到与风道的流动截面形成一定夹角(最大可达90°),因此风将从导风板13的上下侧直接吹出。

在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1工作的情况下,当空调启动时,摆叶12(其通常处于竖直方向)通常转动到与出风面板11相垂直的位置。然后根据用户的需求,摆叶12可从与出风面板11相垂直的位置向左或者向右转动,并且能够达到最大转动角度80°,从而实现在-80°至80°之间的转动。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每个摆叶12可被配置成进行独立控制,例如每个摆叶12都由一个独立的电机驱动转动。因此多个摆叶12可提供三种不同的送风模式:均匀送风模式、分区送风模式、和手动送风模式。在均匀送风模式下,所有摆叶12均转动相同的角度,因此保证各摆叶之间相互平行并且送出均匀的风。在分区送风模式下,不同摆叶可根据用户需求转动不同的角度,从而达到分区送风的目的。在手动送风模式下,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手动旋转摆叶的角度,以满足用户所需的送风方向。

图12是本发明空调出风组件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2示出了实现分区送风模式的示例。如图12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空调出风组件1包括第一导风板13a和第二导风板13b。第一导风板13a和第二导风板13b并排地布置在出风栅支架14的风道中。第一导风板13a和第二导风板13b的配置均可同上述导风板的配置。继续参见图12,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摆叶12在出风面板11的出风口内沿着水平方向被分为四个摆叶区:第一摆叶区21、第二摆叶区22、第三摆叶区23、和第四摆叶区12d。替代地,摆叶区可以少于四个或多于四个。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每个摆叶区内又包括四个摆叶:第一摆叶12a、第二摆叶12b、第三摆叶12c、和第四摆叶12d。替代地,每个摆叶区的摆叶数量也可以少于四个或多于四个。在分区送风模式下,用户例如可通过控制器来控制不同摆叶区的送风方向。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每个摆叶区内通过控制每个摆叶的转动角度又能产生四个送风挡:低、中低、中高、和高送风挡。具体地,以第一摆叶区21为例,在低送风档下,第一摆叶12a可被设置成向左旋转60°,第二摆叶12b可被设置成向左旋转20°,第三摆叶12c可被设置成向右旋转20°,并且第四摆叶12d可被设置成向右旋转60°。当第一摆叶区21被置于中低送风档时,第一摆叶12a可被设置成向左旋转30°,第二摆叶12b可被设置成向左旋转10°,第三摆叶12c可被设置成向右旋转10°,而第四摆叶12d可被设置成向右旋转30°。当第一摆叶区21被置于中高送风档时,第一摆叶12a可被设置成向右旋转30°,第二摆叶12b可被设置成向右旋转10°,第三摆叶12c可被设置成向左旋转10°,并且第四摆叶12d可被设置成向左旋转30°。当第一摆叶区21被置于高送风档时,第一摆叶12a向右旋转60°,第二摆叶12b向右旋转20°,第三摆叶12c向左旋转20°,以及第四摆叶12d向左旋转60°。替代地,每个摆叶区的送风挡可以设置成少于四个或多于四个,并且对应每个送风挡的摆叶的转动角度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重新设计。

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通过将导风板13所提供的送风模式与摆叶12所提供的送风模式进行组合,可以形成十二种不同的送风模式。具体地,在导风板13所提供的微风送风模式下,通过摆叶12可以产生六种送风模式:均匀送风模式,包括低、中低、中高、和高送风挡的四种分区送风模式,以及手动送风模式。在导风板13所提供的非微风送风模式下,通过摆叶12同样可以产生上述的六种送风模式。

具有上述空调出风组件1的本发明空调由于摆叶能够从垂直于出风面板11的位置向左或向右转动的最大角度可达80°,因此该空调左右两侧的送风死角被消除或减小到最小,从而空调左右两侧的送风面积被极大地增加。进一步,该空调能够提供多达十二种的不同送风模式,因此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个性化需求。例如,当用户对空调吹出的风无特殊要求时,可选择均匀送风模式;当不同用户对空调吹出的风有不同的需求时,可选择分区送风模式,从而解决了空调在某个时刻只能往同一方向吹风的缺陷;当用户对空调吹出的风需要多角度集中(或分散)送风时,可选择手动送风模式。在分区送风模式下,又能提供四个送风档,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档位,以提高舒适性。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优选实空调左右两侧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不同实施例的技术特征进行组合,也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