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防回风的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和空调器与流程

文档序号:21003431发布日期:2020-06-05 22:55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防回风的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和空调器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防回风的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专利号为cn104214835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上下出风壁挂式空调内机,该方案上出风口为固定的结构,并没有运动机构对上出风口的气流进行导流和扫风,且上出风口处容易产生回流现象。

专利号为cn204593614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上下出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该方案具有上、下进风口和上、下出风口,且设置了上进风挡板和下进风挡板。当空调处于上出风状态时,上进风挡板遮挡上进风口;当空调处于下出风状态时,下进风挡板遮挡下进风口;从而防止回流。

专利号为cn208998303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上下出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可防回风的面板结构。该方案在进风区域的位置处设置了一块防回风档筋,能够防止出风口的出风进入空调的进风区域中。但该结构为固定结构,无法运动对出风口处的出风进行扫风/导风。

上述现有技术均无法对进风至出风的回风进行有效的防止且不可能同时实现出风导风和回风防止的效果,使得换热效率降低。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上下出风空调存在无法对出风至进风的回风进行有效的防止或者防回风效果较差,更不可能同时实现出风导风和回风防止的效果,使得换热效率降低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发明研究设计出一种能防回风的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下出风空调存在防回风效果较差,使得换热效率低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防回风的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防回风的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上开设有进风口;

还包括面板体,所述面板体与所述机壳连接且在所述面板体下端与所述机壳之间形成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处还设置有第一导风板;

还包括面板,能够盖合设置在所述面板体上且能被驱动运动,所述面板以远离所述面板体的方向运动并与所述面板体之间形成外部风道,在所述面板上端与所述面板体之间形成为第二出风口,且在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一端连接在所述面板体上、另一端能朝所述面板的方向运动以减小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开度。

优选地,

当在所述面板运动打开第二出风口、并且所述面板固定时,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另一端还能朝所述进风口的方向运动以增大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开度;和/或,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机壳的上端。

优选地,

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机壳上、另一端能朝所述面板的方向转动以减小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开度。

优选地,

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另一端还能朝远离所述面板的方向转动以增大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开度。

优选地,

所述空调室内机关机时,所述面板运动至与所述面板体相接,所述第一导风板运动至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导风板朝所述进风口的方向运动至不与所述面板干涉、且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

优选地,

当所述空调室内机下出风且上不出风时,所述面板运动至与所述面板体相接,所述第一导风板朝远离所述面板的方向转动至打开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导风板位于所述面板和所述进风口之间且不与所述面板干涉、且所述第二出风口被所述面板关闭。

优选地,

当所述空调室内机上出风且下不出风时,所述面板朝远离所述面板体的方向运动、形成所述外部风道且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导风板朝远离所述面板体的方向转动至与所述面板的下端相接、使得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外部风道相连通。

优选地,

所述第二导风板还能朝所述面板的方向转动、以减小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开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如前述的能防回风的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根据不同出风方式的需要对所述面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运动同时控制。

优选地,

所述空调室内机关闭时,控制所述面板运动至与所述面板体相接,控制所述第一导风板运动至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控制所述第二导风板朝所述进风口的方向运动至不与所述面板干涉、且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

当所述空调室内机下出风且上不出风时,控制所述面板运动至与所述面板体相接,控制所述第一导风板朝远离所述面板的方向转动至打开所述第一出风口,控制所述第二导风板位于所述面板和所述进风口之间且不与所述面板干涉、且所述第二出风口被关闭;

当所述空调室内机上出风且下不出风时,控制所述面板朝远离所述面板体的方向运动、形成所述外部风道且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口,控制所述第一导风板朝远离所述面板的方向转动至与所述面板的下端相接、使得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外部风道相连通,且控制所述第二导风板朝所述面板的方向转动、以减小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开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能防回风的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能防回风的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和空调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在上下均出风的空调室内机上位于第一出风口处设置第一导风板,能够通过第一导风板调节第一出风口的开度大小以及打开和关闭第一出风口,在位于第二出风口处设置第二导风板能够调节第二出风口的开度大小以及打开和关闭第二出风口,并且在朝面板的方向转动以减小第二出风口的开度时,能够有效地在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之间形成气流阻挡,进而有效地防止了该出风口处的气流回流至进风口,提高了空调室内机防回风的效果,实现既能上下出风又能有效防止回风,有效保证其换热能力和换热效率,使得出风更加均匀、提升出风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能防回风的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关机时的内部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能防回风的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上出风时的内部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能防回风的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上出风且扫风时的内部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能防回风的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上出风且回风时的内部剖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1、机壳;11、进风口;21、第一导风板;22、第二导风板;3、面板;4、面板体;41、第一出风口;42、第二出风口;5、外部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能防回风的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机壳1,所述机壳1上开设有进风口11;

还包括面板体4,所述面板体4与所述机壳1连接且在所述面板体4下端与所述机壳1之间形成有第一出风口41,所述第一出风口41处还设置有第一导风板21;

还包括面板3,能够盖合设置在所述面板体4上且能被驱动运动,所述面板3以远离所述面板体4的方向运动并与所述面板体4之间形成外部风道5,在所述面板3上端与所述面板体4之间形成为第二出风口42,且在所述第二出风口42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导风板22,所述第二导风板2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面板体4上、另一端能朝所述面板3的方向运动以减小所述第二出风口42的开度。

本发明通过在上下均出风的空调室内机上位于第一出风口处设置第一导风板,能够通过第一导风板调节第一出风口的开度大小以及打开和关闭第一出风口,在位于第二出风口处设置第二导风板能够调节第二出风口的开度大小以及打开和关闭第二出风口,并且在朝面板的方向转动以减小第二出风口的开度时,能够有效地在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之间形成气流阻挡,进而有效地防止了该出风口处的气流回流至进风口,提高了空调室内机防回风的效果,有效保证其换热能力和换热效率,使得出风更加均匀、提升出风的舒适性。

优选地,

当在所述面板3运动打开第二出风口42、并且所述面板3固定时,所述第二导风板22的另一端还能朝所述进风口11的方向运动以增大所述第二出风口42的开度;和/或,所述进风口11位于所述机壳1的上端;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板22还能够进行上下扫风;和/或,以所述第二导风板22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42为基准0°,所述第二导风板22转动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口42的角度不大于预设回风角度。

这是本发明的第二导风板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即第二导风板朝面板方向是减小出风开度以防止回风,其超进风口的方向运动能够有效增大该第二出风口的开度以提高出风量和出风效率,提高换热量,第二导风板还能上下扫风能够满足对室内多个区域温度均匀性的要求,提高室内温度均匀性,提高舒适度,第二导风板打开第二出风口的角度不大于预设回风角度、即第二导风板不能开得过大以防止从进风口处产生气流回流,因此第二导风板的开度极限是有要求的,必须小于等于预设回风角度,以有效防止回流发生。

优选地,

所述第一导风板21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机壳1上、另一端能朝所述面板3的方向转动以减小所述第一出风口41的开度、及至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41;

所述第一导风板21的另一端还能朝远离所述面板3的方向转动以增大所述第一出风口41的开度、及至完全打开所述第一出风口41。

这是本发明的第一导风板的优选结构形式,即第一出风口进行出风时、此时面板朝内运动至与面板体贴合,第二出风口不出风,第一导风板通过转动至远离面板的方向以打开第一出风口、增大出风量;转动至靠近面板的方向以减小第一出风口开度、以减小出风量,及至关闭。

优选地,

所述空调室内机关机时,所述面板3运动至与所述面板体4相接,所述第一导风板21运动至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41,所述第二导风板22朝所述进风口11的方向运动至不与所述面板3干涉、且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42。这是本发明的上下出风室内机在关机时的优选结构形式,即面板运动至与面板体相接,关闭第二出风口,第一导风板运动关闭第一出风口,第二导风板向上转动至抬起以不与面板发生干涉,实现空调外观美观性以及关闭两个出风口。

优选地,

当所述空调室内机下出风且上不出风时,所述面板3运动至与所述面板体4相接,所述第一导风板21朝远离所述面板3的方向转动至打开所述第一出风口41,所述第二导风板22位于所述面板3和所述进风口11之间且不与所述面板3干涉、且所述第二出风口42被所述面板3关闭。这是本发明的上下出风室内机在下出风时(上不出风)的优选结构形式,即面板运动至与面板体相接,关闭第二出风口,第一导风板运动打开第一出风口,第二导风板向上转动至抬起以不与面板发生干涉,实现空调从进风口进风换热后从第一出风口出风。

优选地,

当所述空调室内机上出风且下不出风时,所述面板3朝远离所述面板体4的方向运动、形成所述外部风道5且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口42,所述第一导风板21朝远离所述面板体4的方向转动至与所述面板3的下端相接、使得所述第一出风口41与所述外部风道5相连通。这是本发明的上下出风室内机在上出风时(下不出风)的优选结构形式,即面板运动至与面板体脱开,打开第二出风口,第一导风板运动打开第一出风口、且与面板的下端搭接,使得从第一出风口与外部风道相通、且从第一出风口将风导至外部风道进而从第二出风口吹出,实现空调从进风口进风换热后从第二出风口出风的效果。

优选地,

所述第二导风板22还能朝所述面板3的方向转动、以减小所述第二出风口42的开度。通过第二导风板的该种结构形式能够使得在从第二出风口出风时通过调节第二导风板能够减小第二出风口的开度,进而有效防止回风。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前任一项所述的能防回风的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不同出风方式的需要对所述面板3、所述第一导风板21和所述第二导风板22的运动同时控制。

本发明通过在上下均出风的空调室内机上位于第一出风口处设置第一导风板,能够通过第一导风板调节第一出风口的开度大小以及打开和关闭第一出风口,在位于第二出风口处设置第二导风板能够调节第二出风口的开度大小以及打开和关闭第二出风口,并且在朝面板的方向转动以减小第二出风口的开度时,能够有效地在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之间形成气流阻挡,进而有效地防止了该出风口处的气流回流至进风口,提高了空调室内机防回风的效果,有效保证其换热能力和换热效率,使得出风更加均匀、提升出风的舒适性。

优选地,

所述空调室内机关闭时,控制所述面板3运动至与所述面板体4相接,控制所述第一导风板21运动至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41,控制所述第二导风板22朝所述进风口11的方向运动至不与所述面板3干涉、且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42;

当所述空调室内机下出风且上不出风时,控制所述面板3运动至与所述面板体4相接,控制所述第一导风板21朝远离所述面板3的方向转动至打开所述第一出风口41,控制所述第二导风板22位于所述面板3和所述进风口11之间且不与所述面板3干涉、且所述第二出风口42被关闭;

当所述空调室内机上出风且下不出风时,控制所述面板3朝远离所述面板体4的方向运动、形成所述外部风道5且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口42,控制所述第一导风板21朝远离所述面板3的方向转动至与所述面板3的下端相接、使得所述第一出风口41与所述外部风道5相连通,且控制所述第二导风板22朝所述面板3的方向转动、以减小所述第二出风口42的开度。

这是本发明针对于空调关机、空调上出风和空调下出风的各自优选的控制形式,能够在需要关机时实现空调外观美观性以及关闭两个出风口,在需要下出风时实现空调从进风口进风换热后从第一出风口出风,在需要上出风时实现空调从进风口进风换热后从第二出风口出风并能够有效实现防止回风发生。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能防回风的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提供一种上下出风壁挂机的上扫风及防回流机构,上出风时,上导风板可以对气流进行扫风/导风,提升舒适性;同时,上导风板还起到防回流的作用,防止上出风道的出风回流进进风口,增加出风均匀性。

本发明针对上下出风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提供一种既能对上出风道的出风进行扫风/导风,又能防止上出风道的出风回流进进风口的机构。

机构组成:

上下出风壁挂机的导风系统主要由:运动的面板3,下导风板(第一导风板21),上导风板(第二导风板22),面板体4组成。

其中,上导风板的形状不限、型线不限,装配方式和驱动方式不限,只要能够实现导风/扫风和防回流功能就行。

此处,给出上导风板的一种驱动方式,采用电机直驱,使上导风板绕其旋转中心旋转。

运行原理:

当空调处于上出风工况时,面板3和下导风板(第一导风板21)均推出,并形成搭接;此时,第一导风板21、面板3和面板体4组成了上出风道5;此时,气流从进风口11进入,从上出风口(第二出风口42)流出,如图2所示。

上导风板(第二导风板22)在电机的驱动下,对上出风道5的出风进行扫风/导风,如图3所示。

当上导风板3的扫风/导风角度不超过扫风/导风的极限角度时(预设回风角度),通过上导风板(第二导风板22)可有效防止上出风道5的出风回流进入进风口11,提升送风均匀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