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003379发布日期:2020-06-05 22:54阅读:721来源:国知局
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多联机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多联机空调系统是目前常用的能够为室内制冷/制热的设备,其广泛地应用于写字楼、购物中心等。

在室内机制冷、制热以及制热待机时,冷媒经过电子膨胀阀时由于节流作用会产生声音,这种声音会对用户造成困扰,尤其是对声音非常敏感的用户。现有技术中,通常是采用在电子膨胀阀的阀前或阀后(均相对于沿室内机制冷时的冷媒流向而言)设置毛细管,然而,在电子膨胀阀的阀前设置毛细管在室内机制冷时会导致冷媒气化,提高冷媒干度,引起冷媒状态不稳定,在电子膨胀阀的阀后设置毛细管在室内机制热时会导致换热器整体阻力加大,降低制热能力。因此,上述在电子膨胀阀的阀前或阀后设置毛细管的方式无法兼顾制冷能力、制热能力以及降低冷媒声音的问题。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多联机空调系统无法兼顾制冷能力、制热能力以及降低冷媒声音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多联机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机、多个连机管和多个室内机,连机管与室内机一一对应,每个室内机均通过一个连机管与室外机连接,每个连机管上均设置有节流元件、开关阀和第一电子膨胀阀,节流元件与开关阀并联设置,节流元件和开关阀沿室内机制冷时的冷媒流动方向设置在第一电子膨胀阀的下游侧,控制方法包括:确定室内机的运行状态;根据室内机的运行状态,选择性地使开关阀打开或关闭,以使第一电子膨胀阀单独对冷媒进行节流,或者使节流元件和第一电子膨胀阀按不同顺序先后对冷媒进行节流。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室内机的运行状态,选择性地使开关阀打开或关闭,以使第一电子膨胀阀单独对冷媒进行节流,或者使节流元件和第一电子膨胀阀按不同顺序先后对冷媒进行节流”的步骤具体包括:当室内机制热时,使开关阀打开以使第一电子膨胀阀单独对冷媒进行节流。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室内机的运行状态,选择性地使开关阀打开或关闭,以使第一电子膨胀阀单独对冷媒进行节流,或者使节流元件和第一电子膨胀阀按不同顺序先后对冷媒进行节流”的步骤具体包括:当室内机制冷时,使开关阀关闭以使第一电子膨胀阀和节流元件先后对冷媒进行节流。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室内机的运行状态,选择性地使开关阀打开或关闭,以使第一电子膨胀阀单独对冷媒进行节流,或者使节流元件和第一电子膨胀阀按不同顺序先后对冷媒进行节流”的步骤具体包括:当室内机制热待机时,使开关阀关闭以使节流元件和第一电子膨胀阀先后对冷媒进行节流。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节流元件为毛细管。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节流元件为第二电子膨胀阀。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开关阀为电磁阀。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每个连机管上都设置节流元件、开关阀和第一电子膨胀阀,且节流元件与开关阀并联设置,并且节流元件和开关阀沿室内机制冷时的冷媒流动方向设置在第一电子膨胀阀的下游侧。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在室内机制冷时,对应该室内机的连机管上的开关阀关闭,使得冷媒先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再经过节流元件,节流元件可以使得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前后压差变小,降低节流声音,且不会影响室内机的制冷效果;在室内机制热时,对应该室内机的连机管上的开关阀打开,使得冷媒先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再经过开关阀,即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单独对冷媒进行节流,避免影响室内机的制热效果;在室内机制热待机时,对应该室内机的连机管上的开关阀关闭,使得冷媒先经过节流元件再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节流元件可以使得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前后压差变小,降低节流声音。也就是说,在室内机制冷时节流元件和第一电子膨胀阀进行双级节流,降低冷媒节流的声音,且相比于现有技术将毛细管设置在电子膨胀阀的上游侧,本发明将节流元件设置在电子膨胀阀的下游侧能够避免冷媒气化而引起的冷媒状态不稳定的问题;在室内机制热时第一电子膨胀阀进行单级节流能够避免影响室内机的制热效果;在室内机制热待机时节流元件和第一电子膨胀阀进行双级节流,降低冷媒节流的声音。通过这样的控制方式,能够兼顾室内机的制冷能力,制热能力以及降低冷媒声音的问题,做到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多方面的实际使用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基于背景技术指出的现有多联机空调系统无法兼顾制冷能力、制热能力以及降低冷媒声音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旨在兼顾室内机的制冷能力,制热能力以及降低冷媒声音的问题,做到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多方面的实际使用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多联机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机(图中未示出)、多个连机管1和多个室内机2(图中仅示出其中一个连机管和一个室内机),连机管1与室内机2一一对应,每个室内机2均通过一个连机管1与室外机连接,每个连机管1上均设置有节流元件、开关阀和第一电子膨胀阀3,节流元件与开关阀并联设置,节流元件和开关阀沿室内机2制冷时的冷媒流动方向设置在第一电子膨胀阀3的下游侧。其中,在室内机2对室内进行制冷时,液态冷媒经过该连机管1从室外机流向该室内机2,即在开关阀打开时,液态冷媒先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3再经过开关阀,在开关阀关闭时,液态冷媒先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3再经过节流元件。在本发明中,节流元件可以为毛细管4,也可以为第二电子膨胀阀,还可以为其他能够实现节流作用的元件,当然,节流元件最优选为毛细管4,从而使节流元件的成本更低;开关阀可以为电磁阀5,当然,还可以为其他能够实现开关作用的阀门,只要通过该开关阀能够实现该支路的通断即可。

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包括:确定室内机2的运行状态;根据室内机2的运行状态,选择性地使开关阀打开或关闭,以使第一电子膨胀阀3单独对冷媒进行节流,或者使节流元件和第一电子膨胀阀3按不同顺序先后对冷媒进行节流。其中,节流元件和第一电子膨胀阀3按不同顺序先后对冷媒进行节流是指当开关阀关闭且冷媒在流动时,肯定会先经过节流元件和第一电子膨胀阀3中的一个,再经过节流元件和第一电子膨胀阀3的另一个,例如当室内机2制冷时,如果将开关阀关闭,冷媒会先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3再经过节流元件,当室内机2制热或制热待机时,如果将开关阀关闭,冷媒会先经过节流元件再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3。

优选地,“根据室内机2的运行状态,选择性地使开关阀打开或关闭,以使第一电子膨胀阀3单独对冷媒进行节流,或者使节流元件和第一电子膨胀阀3按不同顺序先后对冷媒进行节流”的步骤具体包括:当室内机2制热时,使开关阀打开以使第一电子膨胀阀3单独对冷媒进行节流。当开关阀打开时,由于开关阀与节流元件并联设置,此时全部冷媒或者大部分冷媒会从开关阀通过,极少量冷媒或没有冷媒从节流元件通过,需要说明的是,当冷媒压力较高时,会有极少量冷媒通过节流元件,但是由于冷媒量较少会很顺利通过节流元件,即节流元件无法对冷媒进行节流,也就是说,此时仅有第一电子膨胀阀3对冷媒进行节流,从而保证室内机2的制热效果不受影响。

优选地,“根据室内机2的运行状态,选择性地使开关阀打开或关闭,以使第一电子膨胀阀3单独对冷媒进行节流,或者使节流元件和第一电子膨胀阀3按不同顺序先后对冷媒进行节流”的步骤具体包括:当室内机2制冷时,使开关阀关闭以使第一电子膨胀阀3和节流元件先后对冷媒进行节流。当开关阀关闭时,由于开关阀与节流元件并联设置,此时冷媒无法通过开关阀,全部冷媒先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3再经过节流元件,从而对冷媒进行双级节流,第一电子膨胀阀3的前后压差变小,冷媒节流声音减小。

优选地,“根据室内机2的运行状态,选择性地使开关阀打开或关闭,以使第一电子膨胀阀3单独对冷媒进行节流,或者使节流元件和第一电子膨胀阀3按不同顺序先后对冷媒进行节流”的步骤具体包括:当室内机2制热待机时,使开关阀关闭以使节流元件和第一电子膨胀阀3先后对冷媒进行节流。当开关阀关闭时,由于开关阀与节流元件并联设置,此时冷媒无法通过开关阀,全部冷媒先经过节流元件再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3,从而对冷媒进行双级节流,第一电子膨胀阀3的前后压差变小,冷媒节流声音减小。

下面结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来阐述本发明的最优选实施方式。其中,节流元件为毛细管4,开关阀为电磁阀5。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包括:

s1:确认室内机2的运行状态;

s2:如果室内机2的运行状态为制冷状态,则使电磁阀5关闭以使第一电子膨胀阀3和毛细管4先后对冷媒进行节流;

s3:如果室内机2的运行状态为制热状态,则使电磁阀5打开以使第一电子膨胀阀3单独对冷媒进行节流;

s4:如果室内机2的运行状态为制热待机状态,则使电磁阀5关闭以使毛细管4和第一电子膨胀阀3先后对冷媒进行节流。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