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线性风口的取暖器及其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84939发布日期:2020-06-12 16:50阅读:5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线性风口的取暖器及其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集成吊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取暖器。



背景技术:

目前集成吊顶用取暖器越来越普及。现有的取暖器包括内置风道的壳体以及串联在壳体上的风机和加热组件,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室内空间通连,以使室内空气在风机驱使下流经风道并在流经加热组件后形成输入室内空间的热流。但现有的取暖器存在以下缺陷:取暖器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呈面积较大的方形,在与集成吊顶配合安装时,需要将装饰面板更换为电器板或在装饰面板上局部开孔,存在破坏装饰面板整体性的缺陷,影响集成吊顶的装饰效果,此外,进风口和出风口距离较近,导致排出的热流会被进风口吸入,进而导致空气循环空间变小,既影响取暖效果,还导致能耗增加,影响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线性风口的取暖器及其装配结构,将出风口设置为长条状,既通过减小出风口宽度来减小对装饰面板整体性的破坏,还有效增加了出风口与进风口间距离,提升使用体验。

本发明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具有线性风口的取暖器,包括内置风道的壳体以及依次串联在风道上的风机和加热组件,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室内空间通连,以使室内空气在风机驱使下流经风道并在流经加热组件后形成输入室内空间的热流,所述出风口呈长条状,所述出风口沿所述风机出口的轴向方向设置。将出风口设置为长条状,且沿出口轴线方向设置,既通过将出风口轮廓设置为较窄的长条状,在不减少出风口面积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出风口轮廓来减小对装饰面板整体性的破坏,进而确保装饰面板的整体美观性,还有效增加了出风口与进风口间距离,有效避免热流被再次吸入风道,增加了空气循环范围,提升了加热效果,进而确保使用体验。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位于所述风机出口侧壁面向外延伸形成缓冲风管,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所述缓冲风管的底面上。风机排出的气流流入缓冲风管,并在输送至预设区域后外排,有效增加出风口与进风口间距离,进而通过增加空气循环路径来扩撒热量输送范围。

作为优选,所述出风口内设有沿所述出口轴线等距设置的导流板,以使出风口被分隔形成与出口具有差异化距离的单元风口。导流板能将沿缓冲风管流动的轴向气流改变为向下流动的径向气流,使得缓冲风管内气流被快速外排,进而通过降低缓冲风管内气压来降低风阻,进而确保风机驱动效率。导流板间隔设置,热流沿缓冲风管流动并在沿途导流板作用下均匀外排,确保各单元风口的出风量一致,通过增大热流扩散区域来确保室内升温一致性。

作为优选,所述出风口周缘向下延伸并形成呈环状的出风围边,所述出风围边围合形成出流通道。出风口通过出流竖向穿越对应的装饰面板,以使出风口处的热流能在竖向穿越出流通道后排入室内空间。

作为优选,所述缓冲风管呈直线状,所述缓冲风管的轴线与所述出口轴线互为平行设置。由于缓冲风管沿出口轴线设置,有效减小了气流的风阻,进而通过确保气流流速来保证热量输送效率,进而确保取暖器的加热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缓冲风管远离壳体端的端壁形成引导斜面,穿越缓冲风管的热流沿引导斜面流经出风口并向下外排。沿缓冲风管贯穿流动的热流在接触引导斜面后被导流至出风口外排。

作为优选,所述进风口呈长条状且设置在壳体的底面上,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互为平行设置。进风口呈长条状,且与出风口互为平行设置,有效减小对装饰面板整体性的破坏,提升美观性。

作为优选,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竖向投影互为错位设置,所述进风口的轴线和出风口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通过增加进风口和出风口端部间距离来增加空气循环路径,进而提升室内升温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风机的进口朝下设置,且与所述进风口竖向对应。进口与进风口竖向对其,有效减小气流风阻,提升风机效率,进而提升风道内气流流速。

作为优选,所述进风口的周缘向下延伸形成呈环状的进风围边,所述进风围边围合形成进流通道。进风口通过进流竖向穿越对应的装饰面板,以使出风口处的热流能在竖向穿越出流通道后排入室内空间。

一种取暖器的装配结构,包括安装在天花板上的龙骨组件、悬挂龙骨组件下方的装饰面板以及安装在龙骨组件上的取暖器,所述取暖器包括带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主机,相邻装饰面板拼配拼合并在相邻边缘间预留长条状的通槽,所述出风口和进风口自上而下穿越通孔并与室内空间通连。随着加工工艺进步,装饰面板的加工尺寸得以增加,既有效减小拼接缝,提升整体美观性,还通过减少装配结构来提升装配效率。将暖风器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由原先通过装饰面板位置外露来替换为通过相邻装饰面板间的通槽来外露,无需对装饰面板进行替换或切割开孔,既确保装饰面板整体性和平整性,提升美观度,还方便装配,提升装配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上套置有衔接板,衔接板插入通槽并封堵进风口与通槽内侧壁间、出风口与通槽内侧壁间缝隙。由于相邻装饰面板间形成的通槽呈长条状,且与出风口和进风口的轮廓互不匹配,衔接板起到遮挡进风口与通槽间、出风口与通槽间缝隙的作用,提升美观性,还对进风口和出风口起到定位作用。

作为优选,安装到位后,进风口下端口、出风口下端口均与装饰面板底面齐平设置,由此形成平整的装饰面,提升美观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将出风口设置为长条状,且沿出口轴线方向设置,既通过将出风口轮廓设置为较窄的长条状,在不减少出风口面积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出风口轮廓来减小对装饰面板整体性的破坏,进而确保装饰面板的整体美观性,还有效增加了出风口与进风口间距离,有效避免热流被再次吸入风道,增加了空气循环范围,提升了加热效果,进而确保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3为所述缓冲风管的轴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所述缓冲风管的径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所述暖风机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风机,3、加热组件,4、出风口,5、进风口,6、缓冲风管,7、导流板,8、出风围边,9、进风围边,10、引导斜面,11、装饰面板,12、衔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具有线性风口的取暖器,由内置风道的壳体1以及依次串联在风道上的风机2和加热组件3组成,风道的进风口5和出风口4均与室内空间通连,以使室内空气在风机2驱使下流经风道并在流经加热组件3后形成输入室内空间的热流,所述出风口4呈长条状,所述出风口4沿所述风机2出口的轴向方向设置。将出风口4设置为长条状,且沿出口轴线方向设置,既通过将出风口4轮廓设置为较窄的长条状,在不减少出风口4面积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出风口4轮廓来减小对装饰面板整体性的破坏,进而确保装饰面板的整体美观性,还有效增加了出风口4与进风口5间距离,有效避免热流被再次吸入风道,增加了空气循环范围,提升了加热效果,进而确保使用体验。

在实际操作中,风道进风口5和出风口4均与室内空间通连,在使用时,如图2所示,首先,所述风机2启动并通过进风口5抽取室内空气,之后,风道内气流流经加热组件3并受热形成热流,最后,热流通过出风口4外排至室内空间。室内空间中的空气会通过上述过程实现气流循环,进而通过对室内空气持续加热来提升室内温度,实现取暖的目的。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取暖器与集成吊顶配合设置,在安装时,取暖器与装饰面板共用三角龙骨,取暖器安装在装饰面板上方,既能利用装饰面板遮挡取暖器,还能有效利用集成吊顶上方空间。具体地,所述壳体1位于所述风机2出口侧壁面向外延伸形成缓冲风管6,所述出风口4开设在所述缓冲风管6的底面上。所述缓冲风管6设置在壳体1的侧部,使得缓冲风管6隐藏在装饰面板上方,有效减小取暖器2的外露区域,进而减小对装饰面板整体性的破坏,提升美观性。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缓冲风管6呈直线状,所述缓冲风管6的轴线与所述出口轴线互为平行设置。优选方案,所述缓冲风管6的轴线与出口的轴线互为重合设置,风机2运行形成的气流通过出口排入缓冲风管6,出风口4出的热流流量与缓冲风管6内的风阻相关,将缓冲风道设置呈直线来降低其风阻,进而确保气流能以较大的流速穿越风道,进而提升热量输送效率,提升室内空间的温升速度。

具体地,通过出口输出的热流会沿缓冲风道轴线流动,沿途设置的导流板7会对热流进行分流,既能确保个单元风口的出风效率一致,确保热流被均匀地输送至出风口4对应区域,还通过外排热流来减小缓冲风管6内气压,进而减小热流输入缓冲风管6的风阻,提升气流流速。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出风口4内设有沿所述出口轴线等距设置的导流板7(如图3所示),以使出风口4被分隔形成与出口具有差异化距离的单元风口。出风口4在导流板7为竖向设置,能将热流的流动方向由沿缓冲风管6轴线流动转换为朝下流动。优选方案,导流板7趋于竖向设置,导流板7的顶端靠近壳体1设置,导流板7的底端远离壳体1设置,既确保热流向下且向远离壳体1的方向吹送,还有效提升截取缓冲风管6内热流的效率,通过提升热流外排效率来降低缓冲风管6内的压力,进而提升热流流量。

在实际操作中,加热组件3采用电热方式,有效提升加热效率。加热组件3设置在风机2出口处,既通过缩短加热组件3与出风口4间距离来减小热量散失,还有效防止风机2因热量聚集而发生损坏的情况。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出风口4周缘向下延伸并形成呈环状的出风围边8,所述出风围边8围合形成出流通道。所述进风口5的周缘向下延伸形成呈环状的进风围边9,所述进风围边9围合形成进流通道。通过设置出流通道和进流通道来穿越装饰面板,安装到位后,出流通道和进流通道的下端口与装饰面板的底面齐平设置,既确保流通效率,还确保美观性。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缓冲风管6远离壳体1端的端壁形成引导斜面10,穿越缓冲风管6的热流沿引导斜面10流经出风口4并向下外排,引导斜面10的顶缘靠近壳体1设置,底缘远离壳体1设置,确保贯穿缓冲风管6的热流能在引导斜面10作用下向下流出出风口4,并为后续热流提供缓冲空间。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进风口5呈长条状且设置在壳体1的底面上,所述进风口5与所述出风口4互为平行设置。所述风机2的进口朝下设置,且与所述进风口5竖向对应。所述进风口5和出风口4的竖向投影互为错位设置,所述进风口5的轴线和出风口4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既方便与装饰面板或其边缘配合设置,还有效增加出风口4与进风口5间距离,提升气流循环流动的范围。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缓冲风管的径向截面轮廓呈圆形(如图4所示),方便热流沿缓冲风管内侧壁汇聚至底部的出风口。

在实际操作中,暖风器用的装配结构包括安装在天花板上的龙骨组件、悬挂龙骨组件下方的装饰面板11以及安装在龙骨组件上的取暖器,所述取暖器包括带进风口5和出风口4的主机,相邻装饰面板11拼配拼合并在相邻边缘间预留长条状的通槽,所述出风口4和进风口5自上而下穿越通孔并与室内空间通连(如图5所示)。具体地,首先,将龙骨组件安装在天花板下方;之后,将暖风器安装在龙骨组件上,以使进风口5和出风口4向下延伸并敞口;再后,将装饰面板11悬挂在龙骨组件下方,以使装饰面板11的相邻边缘拼合形成包裹进风口5和出风口4的通槽;最后,将衔接板12套置在进风口5和出风口4上,有效防止通槽内侧壁与进风口5、出风口4间缝隙。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进风口5和出风口4上套置有衔接板12,衔接板12插入通槽并封堵进风口5与通槽内侧壁间、出风口4与通槽内侧壁间缝隙,安装到位后,进风口5下端口、出风口4下端口均与装饰面板11底面齐平设置,由此形成平整的装饰面,提升美观性。衔接板上设有供进风围边和出风围边竖向穿置的通孔,安装到位后,衔接板的外周缘与相邻装饰板的边缘平整衔接,通孔内侧壁分别与对应的进风围边和出风围边外侧壁贴合,通过减小拼合缝隙来提升美观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