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管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35793发布日期:2021-06-11 21:52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空气管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气管理装置,更详细地涉及设置在客厅空间的地面上来管理客厅空间的空气的空气管理装置,该空气管理装置将客厅内部的湿度保持在设定值。



背景技术:

本发明的空气管理装置是将规定空间内的空气保持在理想的状态,向该空间中的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的装置,空调机是空气管理装置的典型例子。

空调机有很多种,例如构成空调机的室内机和室外机成为一体被设置在窗户等位置的一体型空调机,以及室内机和室外机分开,室内机设置在室内空间,室外机设置在室外的分离型空调机。分离型空调机有设置在室内适当空间的天花板的天花板式空调机、竖立设置在室内空间的立式空调机、设置在室内空间的墙面上端的壁挂式空调机。

最近,由于客厅、卧室、房间、厨房、书房等居住空间相连通,因此对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居住空间的效率和功能的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随着统合居住空间的趋势和核心家庭出现的趋势互相重叠,对各种家用电子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空气管理装置是典型的家用电子产品,其可以保持居住空间内的温度、湿度、净化度等,有必要针对居住空间的连通以及核心家庭出现的趋势来提供产品。

为此,正在需要能提供制冷、制热、除湿、加湿等多种功能的装置,为了提供这种多种功能,需要很多能提供该功能的部件。

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空调机的加湿装置,其中,将加湿手段与空调机的室内机分开独立地制造并提供,因此存在不方便管理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2公开了具有加湿器的空调机,其中,设置有接收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的加湿用盘,用形成有雾化水分喷出孔的盖子覆盖加湿用盘,在加湿用盘的内部设置有电子振动器将水分雾化并提供。但是,冷凝水可能被蒸发器的灰尘或者各种细菌污染,因此存在不适合加湿的问题。

另外,具有加湿功能的装置在大部分情况下向具有热交换器的空间传递用于加湿的水分,因此存在热交换器及其周边的部件被水分腐蚀等问题。

专利文献1:韩国实用新型公告,第20-1998-060350号

专利文献2:韩国实用新型公告,第20-1999-0035832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的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在空气管理装置中进行对客厅内部的空气的全面管理。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在空气管理装置中,使加湿的空气与用于热交换的空间隔开流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将加湿的空气向更多的区域吹送。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利用另行设置的水箱供给加湿用水分。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在空气管理装置中,使用于加湿的水箱便于出入。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在空气管理装置中,使对设置水箱的空间进行开闭的动作所需要的空间最小化。

为了达到如上所述目的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本发明中,安置在客厅地面上的壳体内部的一侧设置水箱,加湿手段对所述水箱传递的水进行气化,并与从设置有用于管理空气的热交换器的空气流路传递的空气混合,将混合气体通过向所述壳体的上部上升的弹出管排出。因此,在本发明的空气管理装置中,可以进行制冷、制暖、加湿等空气相关的全面管理,用于加湿的空气与设置有热交换器的部分隔离而流动。

本发明中,作为加湿手段,使用通过加热而产生的蒸汽与空气混合的蒸汽生成器。因此,用于加湿的结构保持卫生。

本发明中,在蒸汽生成器产生的加湿的空气通过第一排出管排出,并向垂直管的垂直流路传递,所述垂直管的垂直流路用于使从所述空气流路传递的热交换的空气向所述弹出管传递。因此,防止加湿的空气流到设置有热交换器的区域,避免用于热交换的部件受到水分的影响。

本发明中,在所述蒸汽生成器产生的加湿的空气通过第二排出管排出,并通过加湿连接管向位于所述壳体的相反侧端部的弹出管的弹出流路传递。根据这样的构成,在壳体的两端分别排出加湿的空气,因此能够向更广的区域进行加湿。

本发明中,加湿连接管位于所述壳体的背板和墙面之间的空间,因此不需要单独设置将加湿的空气向更多的区域吹送的空间。

本发明中,蒸汽生成器设置在第一空间,所述第一空间在所述壳体内通过分隔壁与形成有所述流路空间的空气流动空间隔开。根据这样的结构,用于热交换的部件与用于加湿的部件隔开配置,因此防止互相影响。

本发明中,弹出管可升降地设置在垂直管的垂直流路,所述垂直管与配置有所述蒸汽生成器的第一空间框架一体形成。根据这样的结构,所述弹出管能够平稳地升降。

本发明中,弹出管以旋转的方式设置在沿所述垂直管的垂直流路升降的升降箱体。因此,弹出管能够与升降箱体一同升降并相对升降箱体旋转,以使得弹出管的旋转运动变得顺畅。

本发明中,还包括对通过弹出管排出的空气进行加压的弹出驱动风扇。因此,加湿的空气能够向客厅内部更远的区域排出。

本发明中,所述弹出驱动风扇设置在形成于所述升降箱体连通流路。因此,弹出驱动风扇与弹出管一同升降,从而可靠地对从弹出管排出的空气进行加压。

本发明中,在所述空气流路中使用具有风扇的流入风扇部,其用于向所述蒸汽生成器传递空气,所述流入风扇部和所述空气流路之间用空气流入管连接。根据这样的结构,利用过滤器净化的空气向蒸汽生成器传递而被使用。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壳体内部的一侧设置有水箱,在蒸汽生成器混合对从所述水箱传递的水进行气化而成的气体与从设置有用于调节空气的热交换器的空气流路传递的空气,该混合气体通过弹出管向所述壳体的上部上升来排出。因此,在本发明的空气管理装置中,可以进行制冷、制暖、加湿等空气相关的全面管理,用于加湿的空气与设置有热交换器的部分隔开而流动。

本发明中,在蒸汽生成器产生的加湿的空气通过第一排出管排出,并向垂直管的垂直流路传递,所述垂直管的垂直流路再向所述弹出管传递。因此,防止加湿的空气流到设置有热交换器的区域,避免用于热交换的部件受到水分的影响。

本发明中,在所述蒸汽生成器产生的加湿的空气通过加湿连接管向位于所述壳体的相反侧端部的弹出管的弹出流路传递。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壳体的两端分别排出加湿的空气,因此能够向更广的区域进行加湿。

本发明中,加湿连接管位于所述壳体的背板和墙面之间的空间。因此,不需要单独设置将加湿的空气向更多的区域吹送的空间。

本发明中,还包括对通过弹出管排出的空气进行加压的弹出驱动风扇,因此加湿的空气能够向客厅内部更远的区域排出。

本发明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空气流路来净化吸入到所述壳体的空气的过滤器单元。因此,用于加湿的空气可以利用用于净化热交换的空气的过滤器单元来净化。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管理装置至少具有一个以上的如下效果。

本发明的空气管理装置设置在客厅的地面上来进行制冷、制暖、加湿等。因此,根据本发明,具有能够对客厅内的空气质量进行全面管理的效果。

本发明中,在用于加湿的空气通过过滤器而被净化的状态下,经过热交换器之前引导到蒸汽生成器并与蒸汽混合,已加湿的空气经过与设置有热交换器的空间不同的另一空间,从壳体的上部向客厅内部排出。因此,用于加湿的空气和用于与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空间隔开而流动,从而防止因水分而用于热交换的部件受损或者热交换的特性受到影响,具有提高空气管理装置的耐用性的效果。

本发明中,追加排出部的弹出管在从壳体上升的高度位置向远处的理想的区域吹送加湿的空气。因此,不仅向设置有空气管理装置的区域,也向邻近的周边空间吹送加湿的空气,从而提高加湿效果。

并且,本发明中,弹出管在向壳体顶面的上部上升的状态下旋转的同时,可以向相对广的区域传递空气。因此,向用户期待的相对广的区域传递空气的同时,使空气管理装置以各种模式动作,从而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并且,本发明中,为了对追加排出部的弹出管中流动的空气进行加压而另行设置弹出驱动风扇,因此,从追加排出部排出的热交换的空气传递到更远的区域,从而具有对周边的空间也能进行空气调节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中,供给加湿用水的水箱安装在水箱安装座的倾斜台,所述倾斜台在水平状态和倾斜状态中选择任一种状态。根据这样的结构,如果倾斜台倾斜,安装在该安装台的水箱向壳体的外侧伸出,因此具有用户很容易操作水箱的效果。

尤其,本发明中,在壳体形成的第一空间的天花板比较低,但是因为水箱安装座的倾斜台自动倾斜,所以具有在框架空间内的倾斜台安装或者分离水箱的操作变得容易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管理装置的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在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管理装置中省略顶板而露出内部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管理装置壳体的重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d4-d4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5是图3的d5-d5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管理装置中使用的导风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导风部内设有驱动风扇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过壳体正面的排出口排出空气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叶片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的图1的d10-d10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空间框架与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独立地表示图11所示的第一空间框架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追加排出部的重要部分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从另一个角度表示图13所示的升降箱体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重要部分结构的图1的d15-d15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用于弹出管的升降和旋转的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过滤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过滤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过滤器单元的重要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轨道装配体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底面的仰视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重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除尘器中的弹性刷毛紧贴于过滤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用于加湿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5是从另一个角度表示图24所示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安装水箱的水箱安装座结构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图26所示的水箱安装座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8是表示图26所示的结构中引导倾斜台相对于底架倾斜的动作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引导倾斜台相对于底架倾斜的动作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结构的图2的d30-d30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排水泵相关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居住空间内的空气在空气管理装置内热交换之后通过叶片排出的动作的状态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空气通过第一到第三排出口同时排出的动作的状态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弹出管从壳体凸出后被使用的动作的状态图。

图3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使第二排出口开放且两侧的弹出管凸出而排出空气的状态的动作状态图。

图3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过滤器单元从壳体凸出的状态的动作状态图。

图3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加湿空气通过一侧的弹出管排出的动作状态图。

图3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移动门开放且倾斜台倾斜的状态的使用状态图。

图3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水箱安装座的倾斜台倾斜的状态的动作状态图。

图4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倾斜台以倾斜的状态被驱动的动作状态图。

图4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排出冷凝水的动作状态图。

图4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管理装置的结构图。

图43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气管理装置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4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空气管理装置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5-图47是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空气管理装置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11:底板

11′:吸入口12:侧板

13:背板13′:软管通孔

13″:管道通孔14:顶板

15:前板15′-1:第一排出口

15′-2:第二排出口15′-3:第三排出口

16:第一移动板16′:第二移动板

18:支腿19:第一分隔壁

19′:第二分隔壁20:空气流动空间

22:第一空间24:第二空间

100:热交换装置102:空气流路

104:热交换器108:排水盘

110:入口导向件110′:引导倾斜面

112:上部导向件120:导风部

122:导风部主体124:第一风扇空间

124′:第二风扇空间124″:第三风扇空间

126:流入部128:流出口

129:分支流路130:第一驱动风扇

130′:第二驱动风扇130″:第三驱动风扇

132:风扇马达141:第一叶片

142:第二叶片143:第三叶片

200:追加排出部202:第一空间框架

203:框架空间204:连接管

205:连接流路206:风门

208:垂直管210:垂直流路

212:升降齿条部214:升降箱体

216:旋转支撑环218:连通流路

219:风扇设置部220:旋转马达收容部

221:凹陷部224:弹出驱动风扇

226:旋转马达228:旋转驱动齿轮

230:升降马达232:升降驱动齿轮

234:弹出管236:弹出流路

238:旋转支撑部240:从动齿轮部

242:弹出排出口244:调节翼

300:过滤器单元301:过滤器框架

303:前壁303′:把手

305:侧壁307:后壁

309:过滤器分隔壁311:安装端

313:支撑肋320:第一过滤器

322:过滤部324:收容壳体

325:收容空间330:第二过滤器

340:第三过滤器350:轨道装配体

352:框架固定部354:移动导向轨道

356:壳体固定部358:固定导向轨道

360:连接轨道362:球支撑片

364:球370:除尘器

371:除尘器主体372:底部

373:除尘器吸入口375:弹性刷毛

377:空气排出口380:除尘器轨道

401:空气流入管403:流入风扇部

405:空气传递管407:蒸汽生成器

409:第一排出管411:第二排出管

413:加湿连接管415:水箱安装座

417:加湿泵419:水箱

421:底架423:导向柱

425:导向轨道427:导向槽

429:储水部431:储水空间

433:储水部顶板435:旋转中心孔

437:安装壁439:倾斜止动件

441:储水部入口443:阀门开放口

445:旋转中心部件447:旋转中心轴

449:倾斜台451:倾斜齿条部

453:齿条455:连接通道

457:储水部盖子459:供水孔

470:接近传感器500:机械室

501:上分隔板501′:下分隔板

502:排水泵504:连接软管

505:上端部505′:连接部

505″:下端部506:排出软管

510:供给软管600: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示例性的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对各个附图的构成要素赋予附图标记时,对于相同的构成要素,虽然标记在不同的附图上,但尽可能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在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过程中,判断为对相关的公知结构或功能的具体说明妨碍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在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构成要素时,可以使用第一、第二、a、b、(a)、(b)等术语。上述术语仅用于区别所述构成要素与其它构成要素,不会因上述术语而限定相应构成要素的本质、次序或顺序等。当记载为某一构成要素“连结”、“结合”或“连接”于其他构成要素时,应该理解为上述构成要素可以直接连结或连接于上述其他构成要素,但也可以理解为各个构成要素之间“连结”、“结合”或“连接”另一构成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管理装置的外观由壳体10形成。所述壳体10是左右较长地延伸的六面体形状。所述壳体10的底面与居住空间的地面相对,所述壳体10的背面与居住空间的墙面相对。所述壳体10的整个顶面是具有规定面积的长方形平面。所述壳体10的顶面的高度是成年人站着能够俯视的高度。

如上所述,所述壳体10是左右较长地延伸的六面体形状,左右长度在高度的2倍以上,高度稍大于前后宽度,顶面为平整的平面。更详细的壳体10的尺寸例如为左右长度2000mm、前后宽度450mm、高度600mm。

所述壳体10的底面由底板11形成。所述底板11为长方形的板,与居住空间的地面隔开规定的距离。所述底板11的两侧配置有侧板12,这些侧板12构成壳体10的两个侧面。

所述壳体10的背面由背板13形成,所述背板13在与所述底板11的后端、所述侧板12的后端以及后述的顶板14的后端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与底板11、侧板12以及顶板14结合。因此,所述壳体10设置在居住空间内时,墙面和所述背板13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隔,由此,由所述底板11、侧板12、背板13、顶板14以及墙面形成背面空间13s。

在所述背板13中与后述的机械室50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供给软管510和排出软管506分别穿过的软管通孔13′,与该软管通孔13′相邻形成有供入口管和出口管穿过的管道通孔13″,在入口管和出口管中流动工作流体。

所述壳体10的顶面由顶板14形成。所述顶板14为平整的平面,是长方形的平面。在所述顶板14的表面即壳体10的顶表面上可以放置各种物品。当然,物品应当放在不与下面说明的追加排出部200干涉的位置。

所述壳体10的正面由前板15形成。所述前板15并不是形成所述壳体10的整个正面,所述前板15形成在与下面说明的空气流动空间20对应的位置。在所述前板15的上端部左右并排形成有第一到第三排出口15′-1、15′-2、15′-3。所述排出口15′-1、15′-2、15′-3起到连通所述壳体10的空气流动空间20和居住空间的作用。所述排出口15′-1、15′-2、15′-3是与所述壳体10的形状对应地沿左右较长地延伸的长方形。

所述壳体10的正面可以形成有输入用户操作的输入部17。在附图中作为一例示出了所述输入部17形成在所述壳体10的正面下端部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所述输入部17的形成位置可以变更。例如,也可以形成在所述壳体10的所述前板15的局部。所述输入部17可以形成为其中接收用户操作的一部分漏出在外部,而剩下的主要部分形成在内部空间(未图示)。

所述输入部17可以接收用户对本发明空气管理装置的所有动作的操作。因此,用户可以通过所述输入部17输入空气管理装置的开启/关闭,还可以输入对排出空气的温度、风量、风向以及后述的各种构成要素的动作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可以直接接触所述输入部17来输入操作。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入部17可以从外部装置(未图示)通过无线信号接收用户的操作。为此,所述输入部17可以包括与这些外部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模块。

所述无线通信可以采用各种方式,例如可以采用红外线(ir)、近距离无线通信(nfc)、无线保真(wi-fi)、蓝牙(bluetooth)、紫峰(zigbee)、ble、lte等通信方式。

本实施例中,作为外部装置,例如可以利用普通的遥控器,通过红外线通信输入用户操作。

另外,在所述壳体10的前板15也可以形成有显示器(未图示)。这样的显示器可以显示空气管理装置的所有动作和状态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入部17例如可以通过按钮或者触摸板的形式体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入部17可以在所述显示器以触摸屏的形式体现。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入部17和所述显示器可以体现为一体型。此时,在所述显示器可以形成有通过触摸来接收用户操作的触控面板。

并且,所述显示器可以包括平面显示器。所述显示器可以显示空气管理装置的驱动以及与动作相关的用户界面(ui:userinterface)或者图形用户界面(gui:graphicuserinterface)。

所述显示器包括:例如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hinfilmtransistor-liquidcrystaldisplay)、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柔软显示器(flexibledisplay)、三维显示器(3ddisplay)中的至少一种。

另外,所述显示器和感知触摸动作的触摸传感器相互层叠而形成触摸屏时,所述显示器既可以用作输出装置,还可以当作输入装置使用。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具有例如膜状、片状、板状等形状。

所述壳体10中除所述前板15之外的其他区域的正面由第一移动板16和第二移动板16′形成。所述第一移动板16和第二移动板16′为一种门,用于开闭下面说明的第一空间22和第二空间24。

所述壳体10的底面与居住空间的地面具有规定的间距。为此,在所述壳体10的至少四个角部具有支腿18。所述支腿18具有规定的高度,起到在居住空间的地面上支撑所述壳体10的作用,并且形成空气向底板11中形成的吸入口11′顺畅地吸入的空间。也就是说,所述支腿18起到居住空间的地面和壳体10的底面之间确保空间的作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支腿18设置在壳体10的底板11的四个角部,但是,也可以形成在底板11的与角部分开的位置;也可以设置更多的支腿18。

所述壳体10的外观具有家具形状。例如,构成所述壳体10外观的材料可以使用木材或者具有木材外观的材料。也就是说,构成所述壳体10外观的构成要素中至少侧板12、顶板14、前板15、第一移动板16、第二移动板16′的外观由木材或者具有木材外观的材料制成。

从前方或者上方看所述壳体10时,所述壳体10的内部由第一分隔壁19和第二分隔壁19′分隔为三个空间。从图2和图3可以看到,由第一分隔壁19划分出空气流动空间20和第一空间22,由第二分隔壁19′划分出空气流动空间20和第二空间24。

在所述壳体10的内部形成有空气流动空间20。所述空气流动空间20是通过所述吸入口11′吸入的居住空间内的空气一边进行热交换一边流动的场所,热交换之后成为理想状态的空气通过所述排出口15′-1、15′-2、15′-3向居住空间排出。

由第一分隔壁19划分形成与所述空气流动空间20隔开的第一空间22。所述第一空间22是设置下面说明的加湿装置400和追加排出部200中的一个追加排出部200的部分。所述第一空间22中设置加湿装置400的部分被所述第一移动板16开闭。

由第二分隔壁19′划分形成与所述空气流动空间20隔开的第二空间24。所述第二空间24是配置下面说明的追加排出部200中的一个追加排出部200并且配置供控制部等设置的机械室500的部分。配置所述机械室500的部分被所述第二移动板16′开闭。

所述空气流动空间20的左右长度是所述第一空间22和第二空间24的左右长度的2倍以上。所述空气流动空间20的左右长度设定为能够确保在所述壳体10的前板15形成的排出口15′-1、15′-2、15′-3的数量即可。

如图4所示,所述空气流动空间20内设置有热交换装置100,其中包括与通过所述吸入口11′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结构以及空气通过所述排出口15′-1、15′-2、15′-3排出的结构等。通过所述吸入口11′之后的位置设置有过滤器单元300。

通过了所述过滤器单元300的空气在所述空气流动空间20中形成的空气流路102流动。所述空气流路102上设置有热交换器104。所述热交换器104是使流动在空气流路102中的空气和热交换循环的工作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装置。例如,在制冷运转时,从空气中的热量由热交换器104的工作流体接收并传递到室外机后再向外部排出。在制热运转时,空气通过所述热交换器104的同时,从工作流体接收热量并传递到居住空间。当然,在制热运转过程中,可以不使用所述热交换器104而从其他装置接收供热。从室外机传递的工作流体通过入口管向所述热交换器104传递,通过了热交换器104的工作流体通过出口管向室外机传递。

所述热交换器104的下部具有排水盘108。所述排水盘108收集并排出从通过所述热交换器104的空气中冷凝的冷凝水。

为了形成所述空气流路102,所述空气流动空间20具有引导空气流动的结构。首先,具有与所述过滤器单元300相对的入口导向件110。所述入口导向件110位于与所述吸入口11′对应的区域。所述入口导向件110与所述吸入口11′的大部分区域相对。所述入口导向件110形成有引导倾斜面110′,使得通过了靠近壳体10前端的吸入口11′区域的空气顺畅地流向背板13。所述引导倾斜面110′越接近所述背板13越远离所述吸入口11′。

所述入口导向件110的前端向所述背板13延伸,所述入口导向件110的前端以壳体10的前后方向为基准位于所述吸入口11′的2/3左右的位置。这样设定所述入口导向件110的前端的目的是使空气最大限度地传递到壳体10内部的空气流路102的后方。所述入口导向件110的顶面可以设置有所述排水盘108和下面说明的导风部120。

所述空气流路102具有上部导向件112。所述上部导向件112形成空气流路102的天花板。所述上部导向件112从所述背板13延伸到下面说明的导风部120。所述上部导向件112与背板相交的部分形成为曲面以免发生涡流。优选的是,避免所述背板13与上部导向件112正交。

虽然未图示,但是所述背板13的内面中与空气流路102对应的部分可以形成为曲面。也就是说,所述背板13与所述上部导向件112可以形成为连续的曲面。为此,所述背板13的背面可以形成为向外部凸出。

所述入口导向件110和上部导向件112优选使用绝热性好的材料制成。如果所述入口导向件110和上部导向件112自身不是绝缘性好的材料,有必要在表面上形成绝热性好的材料以防止与周边发生热交换。所述上部导向件112紧贴于所述热交换器104的上端并延伸至所述导风部120。

在所述热交换器104的前方设置有导风部120。图6表示所述导风部120。所述导风部120的内部设置有提供原动力的驱动风扇130、130′、130″,其用于使空气向所述空气流路102吸入并流动,通过排出口15′-1、15′-2、15′-3向室内空间排出。所述导风部120使通过了所述热交换器104的空气分支流动。本实施例中,空气分为三个路径流动。

所述导风部120使用绝热性好的材料制成。这是为了通过所述热交换器104的同时被热交换的空气保持其状态并传递到室内空间。

所述导风部120的框架由使用绝热性好的材料制成的导风部主体122形成。所述导风部主体122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在内部形成有多个风扇空间124、124′、124″。如图7所示,在所述风扇空间124、124′、124″分别设置有下面说明的驱动风扇130、130′、130″。所述风扇空间124、124′、124″形成为圆筒形,使得在其内部能够使驱动风扇130、130′、130″旋转。所述风扇空间124、124′、124″中与所述热交换器104相对的一侧都开放而形成流入口126。但是,所述风扇空间124、124′、124″中与排出口15′-1、15′-2、15′-3对应的一侧只有一部分开放。也就是说,在所述风扇空间124、124′、124″中相对靠近上部的位置形成有流出口128。所述流出口128形成在所述前板15中与第一到第三排出口15′-1、15′-2、15′-3对应的位置。所述流出口128的流动截面积小于所述风扇空间124、124′、124″的流动截面积。所述流出口128形成在所述风扇空间的相对靠近上端的位置。

另外,在所述第一风扇空间124和第三风扇空间124″的内面一侧分别形成有分支流路129。所述分支流路129是所述第一风扇空间124和第三风扇空间124″的空气可以流动,并且向下面说明的追加排出部200传递空气的部分。所述分支流路129分别向所述导风部120的两个侧面开放,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空间22和第二空间24连接。

如图7所示,所述风扇空间124、124′、124″分别设置有驱动风扇130、130′、130″。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利用各自对应的风扇马达132旋转,从而提供用于空气流动的原动力。所述风扇马达132由后述的控制部600驱动。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部600使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运转或者控制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是指所述控制部600通过驱动所述风扇马达132来使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运转(旋转)。本实施例中一共使用三个驱动风扇130、130′、130″。当然,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的数量只要在至少两个以上,多少也没关系。例如,可以使用四个驱动风扇或者五个驱动风扇,其中,在两端的驱动风扇130、130″可以设置成分别也向下面说明的追加排出部200传递空气,所有驱动风扇130、130′、130″可以设置成向壳体10的前方传递空气。将这些驱动风扇130、130′、130″分别称为第一驱动风扇130、第二驱动风扇130′、第三驱动风扇130″。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使用从旋转轴方向吸入空气而向离心方向排出的涡轮风扇。

本实施例中,在与三个驱动风扇130、130′、130″分别对应的位置,即所述第一到第三排出口15′-1、15′-2、15′-3分别设置有叶片141、142、143。在第一排出口15′-1设置有第一叶片141,在第二排出口15′-2设置有第二叶片142,在第三排出口15′-3设置有第三叶片143。这些叶片141、142、143分别被另行设置的驱动源驱动而开闭所述排出口15′-1、15′-2、15′-3,由此设定空气的排出方向。

所述叶片141、142、143的开放是通过驱动马达141′、142′、143′的驱动而实现的。所述驱动马达141′、142′、143′的输出轴与所述叶片141、142、143的旋转中心轴连接,旋转中心轴旋转而使所述叶片141、142、143旋转。所述驱动马达141′、142′、143′由所述控制部600驱动。因此,所述控制部600开闭或者运转所述叶片141、142、143,或者控制所述叶片141、142、143,是指所述控制部600通过驱动所述驱动马达141′、142′、143′而运转所述叶片141、142、143。所述驱动马达141′、142′、143′可以开放所述叶片141、142、143的同时调整开放角度。

所述叶片141、142、143的背面具有与所述驱动马达141′、142′、143′结合的旋转中心片145。在所述旋转中心片145形成有中心孔145′。在一个叶片141、142、143形成有两个所述旋转中心片145,在其中之一的中心孔145′结合有所述驱动马达141′,142′,143′的输出轴。

在所述导风部120形成的安装槽150中固定所述驱动马达141′、142′、143′。为了将所述驱动马达141′、142′、143′设置在所述导风部120的安装槽150,需要马达座146。这样,所述马达座146的一侧面具有可收容驱动马达141′、142′、143′的一部分的形状,在与所述驱动马达141′、142′、143′结合的状态下,固定设置在安装槽150内。

一个叶片141、142、143有两个旋转中心片145,其中一个与驱动马达141′、142′、143′结合,而在另一个上设置有旋转中心轴147。所述旋转中心轴147成为叶片141、142、143的旋转中心。在所述旋转中心轴147的两端具有支撑片149,所述支撑片149固定设置在所述导风部120的另一安装槽。一个旋转中心轴147可以同时贯通两个旋转中心片145。

另外,所述叶片141、142、143设置在所述排出口15′-1、15′-2、15′-3的结构有如图所示的实施例那样设置在所述导风部120之外,还可以有设置在所述前板15的背面等各种结构。根据所述叶片141、142、143的运转,通过排出口15′-1、15′-2、15′-3排出的空气的方向可以不同,例如可以向所述排出口15′-1、15′-2、15′-3的前方直接排出空气。此时,将已热交换的空气直接传递给用户。还有,可以使空气从所述排出口15′-1、15′-2、15′-3向前方的上部排出,此时,已热交换的空气不直接传递给用户,从而间接地进行空气管理。可以通过预先设定的运转模式来控制通过所述排出口15′-1、15′-2、15′-3排出已热交换的空气的方向。

另外,所述驱动马达141′、142′、143′的输出轴通过其内部的减速部设定速度和扭矩而运转。根据所述驱动马达141′、142′、143′的输出轴的运转程度,设定所述叶片141、142、143的旋转角度。在此,所述叶片141、142、143的旋转角度的设定可以由用户通过从预先设定的运转模式中选择相应的运转模式而进行。

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可以同时驱动,或者可以选择性地组合驱动。也就是说,根据空气管理装置的运转模式,可以以多种组合驱动风扇130、130′、130″。

首先,所有驱动风扇130、130′、130″运转,所有叶片141、142、143开放,向壳体10的前方排出已热交换的空气。此时,使用风门206闭合所述导风部120的分支流路129,防止从分支流路129向其他部分供给空气。

所述风门206利用风门驱动马达(未图示)进行运转。所述风门驱动马达由所述控制部600驱动。因此,所述控制部600开闭所述风门206,或者控制所述风门206,是指所述控制部600通过驱动所述风门驱动马达来使所述风门201运转。

然后,三个驱动风扇130、130′、130″中仅一个驱动,并开放与其对应的叶片141、142、143,向前方排出已热交换的空气。此时,也利用风门206闭合所述导风部120的分支流路129,防止向分支流路129供给空气。

然后,在关闭所有叶片141、142、143的状态下,向下面说明的追加排出部200供给空气。此时,驱动第一驱动风扇130和第三驱动风扇130″,通过所述分支流路129使空气传递到追加排出部200并向室内空间排出。当然,需要开放风门206以使空气通过所述分支流路129流动。

另外,在空气通过所述第一驱动风扇130和第三驱动风扇130″向分支流路129供给的状态下,也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风扇130′,并开放所述第二叶片142,向壳体10的前方排出已热交换的空气。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所述壳体10的顶面两侧分别具有追加排出部200。所述追加排出部200能够使下面说明的弹出管234从壳体10的顶面突出,将已热交换的空气传递到更远更广的区域。

参照图10到图16详细说明所述追加排出部200的结构。在所述壳体10的第一空间22和第二空间24中的至少一空间可以设置追加排出部200。图中,第一空间22和第二空间24都设置有追加排出部200,下面以在第一空间22设置的追加排出部200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空间22设置有第一空间框架202。在图2中能看到所述第一空间框架202。第一空间框架202分隔出第一空间22来配置追加排出部200和下面说明的加湿装置400。所述第一空间框架202的一侧形成有框架空间203,所述框架空间203被所述第一移动板16开闭。所述第一移动板16相对所述壳体10左右移动而开闭所述框架空间203。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所述第一空间框架202的右侧面设置有连接管204。所述连接管204的一端部与所述导风部120的分支流路129连通。如图10所示,所述连接管204弯曲为形状。所述连接管204不一定弯曲为如图所示的形状,也可以制成为各种形状。

所述连接管204的另一端与下面说明的垂直管208连通。所述连接管204的内部形成有空气流动的连接流路205。利用风门206控制空气向所述连接流路205流动。所述风门206设置在所述连接流路205的入口。通过所述风门206的运转,控制向所述连接流路205供给的空气。

所述第一空间框架202具有垂直管208。所述第一空间框架202自身形成有所述垂直管208。所述垂直管208不一定在第一空间框架202形成。所述垂直管208可以单独制成之后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22。所述垂直管208沿垂直方向延长,引导下面说明的升降箱体214的升降,以使弹出管234沿着规定的轨道升降。

在所述垂直管208的内部设置有升降箱体214和弹出管234,还设置有可升降且空气流动的垂直流路210。在所述垂直流路210可升降地收容弹出管234和升降箱体214。在弹出管234和升降箱体214已被上升的状态下,所述垂直流路210成为空气流动的路径。

沿着所述垂直流路210的内面一侧,从下部到上部设置有升降齿条部212。所述升降齿条部212与下面说明的升降驱动齿轮232啮合,以使升降驱动齿轮232上下移动。从图15和图16可以看到所述升降齿条部212。

在所述垂直流路210的内部设置有升降箱体214。从图13和图14中能清楚地看到所述升降箱体214的形状。所述升降箱体214沿着所述垂直流路210上下升降。所述升降箱体214的横截面形状除下面说明的凹陷部221外,其他部分的形状与所述垂直流路210的横截面形状相同。所述升降箱体214的外侧面均与所述垂直流路210的内面接触的同时移动。

如图14所示,上下贯通所述升降箱体214而设置有旋转支撑环216。所述旋转支撑环216为圆筒形状,在内部形成有连通流路218。所述旋转支撑环216支撑并旋转下面说明的弹出管234的旋转支撑部238。所述连通流路218连通所述垂直流路210和下面说明的弹出管234的弹出流路236。在所述旋转支撑环216中可旋转地插入位于下面说明的弹出管234的下端部的旋转支撑部238。

所述连通流路218的内部设置有风扇设置部219。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扇设置部219制成为十字形状。在所述风扇设置部219设置有弹出驱动风扇224,用于对从追加排出部200排出的空气进行加压。所述弹出驱动风扇224由弹出驱动马达(未图示)驱动。所述弹出驱动马达由所述控制部600驱动。因此,所述控制部600使所述弹出驱动风扇224运转,或者控制所述弹出驱动风扇224,是指所述控制部600通过驱动所述弹出驱动马达来使所述弹出驱动风扇224运转(旋转)。

在所述升降箱体214的旋转支撑环216中形成有旋转马达收容部220,其中设置下面说明的旋转马达226。所述升降箱体214的一侧外表面形成有凹陷部221,如图14所示,在所述凹陷部221形成有升降马达收容部222。形成所述凹陷部221是为了使所述升降箱体214的外表面与垂直流路210的内表面之间以最大面积接触。

如图10所示,在所述升降箱体214的风扇设置部219设置有弹出驱动风扇224。所述弹出驱动风扇224在所述连通流路218对空气进行加压以使空气吹送到更远。也就是说,弹出驱动风扇224的作用在于,对利用所述第一驱动风扇130或者第三驱动风扇130″传递到分支流路129并通过连接管204和垂直管208的空气进行加压。

在所述升降箱体214的旋转马达收容部220设置有旋转马达226。所述旋转马达226的输出轴设置有旋转驱动齿轮228。通过驱动所述旋转马达226使下面说明的弹出管234旋转。

在所述升降箱体214的升降马达收容部222设置有升降马达230。在所述升降马达230的输出轴设置有升降驱动齿轮232,其与所述升降齿条部212啮合。所述升降驱动齿轮232与所述升降齿条部212啮合,并沿着升降齿条部212升降。因此,所述升降箱体214可以升降。通过所述升降箱体214的升降,弹出管234一同升降。所述升降马达230由所述控制部600驱动。因此,所述控制部600使弹出管234升降,或者控制所述弹出管234的升降,是指所述控制部600通过驱动所述升降马达230来使所述弹出管234升降。

弹出管234贯通所述壳体10的顶板14向上部上升后再下降。图13中清楚地示出了所述弹出管234及其内部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弹出管234为圆筒形状。但是,所述弹出管234也可以是六面体形状,可以是各种形状。当然,所述弹出管234中用于使所述弹出管234旋转的部分应当是圆筒形状。

在所述弹出管234的内部因具有弹出流路236而与所述连通流路218连通。所述弹出管234的下部具有旋转支撑部238,可以相对旋转地插入于所述升降箱体214的旋转支撑环216。所述旋转支撑部238的外径与所述旋转支撑环216的内径相同或者稍微小,相对所述旋转支撑环216可以旋转。为了使弹出管234旋转,所述旋转支撑环216是应当形成为圆筒形状的部分。

围绕所述旋转支撑部238的外表面形成有从动齿轮部240。所述从动齿轮部240是一种齿条部。所述旋转马达226的旋转驱动齿轮228啮合于所述从动齿轮部240而运转。通过所述旋转马达226的驱动,所述旋转驱动齿轮228与所述从动齿轮部240啮合而运转,使得所述弹出管234旋转。图16中清楚地示出了所述从动齿轮部240、旋转驱动齿轮228等结构。所述旋转马达226由所述控制部600驱动。因此,所述控制部600使弹出管234旋转,或者控制所述弹出管234的旋转,是指所述控制部600通过驱动所述旋转马达226来旋转所述弹出管234。

围绕所述弹出管234的外表面形成有弹出排出口242。所述弹出排出口242仅形成在所述弹出管234外表面的局部区域。这是为了使通过弹出流路236流动的空气向特定方向更强烈地排出。因此,形成所述弹出排出口242的区域优选在所述弹出管234外表面的一半以下。优选的是,在以弹出流路236的中心为基准小于180度的区域形成弹出排出口242。

另外,在所述弹出流路236内部设置有多个调节翼244。所述调节翼244调整通过所述弹出排出口242排出的空气的上下方向。如图13所示,所述调节翼244为半圆板状,通过另行设置的驱动源或者手动来在上下方向上调整角度。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具有这样结构的追加排出部200以相同的结构也设置在所述第二空间24。并且,在追加排出部200中,所述弹出管234不是圆筒形而是四角柱等六面体或者另一种形状。在此,弹出管234有必要形成为将已热交换的空气送到更远的理想位置的形状。如果弹出管234形成为四角柱形状,则可以在弹出管234的四个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上形成弹出排出口242。

过滤器单元300在所述壳体10的正面中央的下部以抽屉形式出入。所述过滤器单元300设置在所述底板11形成的吸入口11′,起到净化通过吸入口11′的空气的作用。

所述吸入口11′形成在壳体10的底面,与安置壳体10的地面相对,因此,不需要专门用来遮挡过滤器单元300的额外结构。也就是说,当壳体10设置在客厅地面时,用户无法看到吸入口11′,因此,用户难以接近吸入口11′,无需在吸入口11′设置保护过滤器单元300的结构。

另外,如图3所示,所述过滤器单元300通过在所述前板15的下部形成的出入口(没有标注附图标记)出入。因此,在过滤器单元300简单容易地进行替换寿命已尽的过滤器的维护作业。

如图17和图18所示,所述过滤器单元300的框架由过滤器框架301形成。所述过滤器框架301为扁平的六面体形状,其中上下贯通形成有多个通过区域302。所述通过区域302是空气通过的路径。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通过区域302为三个。在俯视图中,所述通过区域302呈正四边形状。所述通过区域302的形状和大小设定为防止其中配置的过滤器320、330、340发生下垂。在所述通过区域302按顺序层叠设置有下面说明的第一过滤器320、第二过滤器330、第三过滤器340。

所述过滤器框架301的正面由前壁303形成。当过滤器单元300设置在所述壳体10时,所述前壁303形成壳体10的局部分外观。在所述前壁303的下端中央具有把手303′。所述把手303′是通过出入口拉出插入所述过滤器单元300时供用户手抓的部分。

侧壁305从所述前壁303的两端部向后方延伸。后壁307连接两侧的所述侧壁305的后端。所述后壁307与所述前壁303平行延伸。过滤器分隔壁309连接所述前壁303和后壁307以划分出所述通过区域302。因所述过滤器分隔壁309而上下贯通所述过滤器框架301的通过区域302分为多个。

在所述侧壁305和过滤器分隔壁309的下端具有安装端311。所述安装端311是安装下面说明的第一过滤器320的边缘的部分。所述安装端311不一定在所述侧壁305和过滤器分隔壁309上形成,例如也可以形成在所述前壁303和后壁307。当然,所述安装端311也可以在所述侧壁305、过滤器分隔壁309、前壁303和后壁307上都形成。但是,为了避免空气流动的流动截面积变窄,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优选仅在互相相对的壁上形成。

在所述后壁307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形成有向所述过滤器框架301的后方凸出的支撑肋313。所述支撑肋313的作用在于,当所述过滤器框架301从出入口以可更换过滤器的程度被拉出时,使过滤器框架301支撑在出入口的内部而避免随意脱落。当然,也可以利用下面说明的轨道装配体350来使过滤器框架301夹持在壳体10上,但是,通过使所述支撑肋313一同协助来维持过滤器框架301从壳体伸出的状态。

下面,说明在所述通过区域302设置的过滤器320、330、340。在所述通过区域302先设置第一过滤器320。所述第一过滤器320是一种预滤器,起到过滤灰尘的作用。所述第一过滤器320的过滤部322是网状结构,过滤灰尘。在所述第一过滤器320一体形成有收容壳体324。所述收容壳体324形成为包围所述过滤部322的边缘的四边形壁体。

由此,在所述过滤部322的上方形成有规定的收容空间325。在所述收容空间325设置有下面说明的第二过滤器330和第三过滤器340。所述收容壳体324的高度比在第一过滤器320的过滤部322上层叠第二过滤器330和第三过滤器340的状态下的第三过滤器更凸出。对此,可以参照图19。根据这样的结构,工作人员从所述过滤器框架301的通过区域302容易地分离出所述收容壳体324。

在所述收容空间325设置有第二过滤器330。所述第二过滤器330的形状是与所述收容空间325的形状对应的扁平的六面体形状。所述第二过滤器330使用高效空气(hepa)过滤器。因此,第二过滤器330根据粒子的大小,利用纤维组织的阻挡以及冲撞和重力引起的粒子沉降、粒子的布朗运动、静电引起的吸附等除去空气中的灰尘。

在所述收容空间325中,第三过滤器340设置在第二过滤器330的上面。所述第三过滤器340使用除臭过滤器。除臭过滤器主要多使用活性炭成分。利用作为除臭过滤器的第三过滤器340除去空气中的恶臭气味儿等异味。

为了使所述过滤器框架301以抽屉形式出入所述壳体10,在所述过滤器框架301的两侧和壳体10中对应的内面之间设置轨道装配体350。图20中清楚地示出了所述轨道装配体350的结构。

所述轨道装配体350具有固定在所述过滤器框架301的侧面的框架固定部352。所述框架固定部352向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并在上端和下端分别具有移动导向轨道354。与所述框架固定部352对应地设置有壳体固定部356。所述壳体固定部356固定在所述壳体10的内部。在所述壳体固定部356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具有固定导向轨道358。所述固定导向轨道358与所述移动导向轨道354相对。本实施例中,与移动导向轨道354的内面相对地设置有固定导向轨道358。

在所述框架固定部352的内侧可移动地设置有连接轨道360。在所述连接轨道360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具有多个球支撑片362,在所述球支撑片362可旋转地设置有球364,该球364同时接触所述移动导向轨道354和固定导向轨道358而旋转,以使移动导向轨道354顺畅地移动。所述连接轨道360沿着所述框架固定部352移动的同时,其一部分可以从框架固定部352凸出,以使过滤器框架301的移动行程相对地变长。

如图4和图21所示,在所述壳体10的底板11形成的吸入口11′,设置有用于去除所述过滤器320、330中的灰尘和异物的除尘器370。所述除尘器370设置在所述底板11,沿着所述吸入口11′的整个区域进行直线往返运动。所述除尘器370可以看作是一种真空吸尘器。所述除尘器370的外观和框架由除尘器主体317形成。所述除尘器主体317中与所述底板11相对的部分为底部372。优选地,所述底部372具有规定的面积,大体为平面,幅度与所述吸入口11′的幅度相同或者稍微大。

如图22所示,在所述底部372具有除尘器吸入口373。所述除尘器吸入口373以下面说明的除尘器轨道380穿过的部分为基准分别在两侧形成。当然,所述除尘器轨道380设置在底板11的与所述吸入口11′的两端边缘对应的位置时,所述除尘器吸入口373可以设置一个。但是,如果除尘器370的大小变大,则重量可能变重,因此,优选地,通过使除尘器轨道380横穿吸入口11′而使除尘器370变小。此外,如果除尘器吸入口373设置多个,使得各个除尘器吸入口373的流动截面积变小,从而可以防止因除尘器370下垂等而导致吸力泄漏。

如图22所示,包围所述除尘器吸入口373的周边设置有弹性刷毛375。所述弹性刷毛375与过滤器表面摩擦,就像扫帚扫灰尘一样,使过滤器表面的灰尘很好地进入除尘器吸入口373。并且,包围所述除尘器吸入口373周边较密地设置所述弹性刷毛375,以防止在除尘器吸入口373形成的吸力泄漏。

所述弹性刷毛375是将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具有规定直径的直线形状后按规定的长度截断而成。当然,所述弹性刷毛375也可以采用具有一定的强度且一定程度弹性变形的像毛一样的天然材料制成。所述弹性刷毛375包围除尘器吸入口373形成一种壁。优选地,不是配置一行而是配置多行来消除吸力的泄漏。

在所述除尘器主体371的外表面的一侧具有空气流出口377。所述空气流出口377优选设置在从所述除尘器吸入口373相对分离的位置,所述空气流出口377是从吸入所述除尘器吸入口373的空气中去除灰尘或者异物之后向外部排出空气的部分。当然,不是在除尘器370的内部收集灰尘,而是在通过排出软管与所述空气流出口377连接的其他位置的灰尘箱中收集也可以。

在所述除尘器主体371的内部具有用于移动除尘器370的结构、用于吸入灰尘的结构,并且在除尘器吸入口373具有搅拌器之类的用于扫除落在过滤器310表面上的灰尘的结构。

除尘器轨道380在所述底板11的底面横穿所述吸入口11′而设置。所述除尘器370沿着所述除尘器轨道380进行直线往返运动。

本发明中,所述除尘器370设置在壳体10的底板11的底面,不被其他结构遮挡。因此,所述吸入口11′不被其他结构遮挡而直接暴露。根据这样的结构,使客厅内的空气向所述空气流路102顺畅地流动。

并且,所述除尘器370也不会被其他结构覆盖,依然使空气顺畅地向吸入口11′流动。但是,所述除尘器370如果仅靠所述除尘器轨道380支撑,由于除尘器370的自重而在某个位置可能发生下垂。然而,所述弹性刷毛375能够以弹出变形的状态始终紧贴于第一过滤器320的表面,所以能够防止发生吸力的泄漏。也就是说,在因除尘器370的重力而发生下垂的位置,虽然所述弹性刷毛375的弹出变形程度降低,但是只要维持紧贴于第一过滤器320表面的状态,就不发生吸力的泄漏。

另外,所述除尘器370的底部372与所述第一过滤器320的表面相对,所述除尘器吸入口373周边的弹性刷毛375以弹性变形的状态紧贴于第一过滤器320的表面。若所述弹性刷毛375的长度过长,通过弹性刷毛375之间的间隙可能发生吸力的泄漏,因此,所述第一过滤器320的表面和除尘器370的底部372之间的距离应为规定值以下的距离。

由于所述过滤器单元300位于所述壳体10的吸入口11′内侧,而所述除尘器370位于壳体10的底板11的底面,因此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为了减小该距离,通过在所述第一过滤器320的周边设置台阶,以使第一过滤器320的表面凸出而与所述除尘器370的底部372靠近。

参照图24到图29说明加湿结构。空气流入管401贯通所述第一分隔壁19与所述空气流路102连通。所述空气流入管401向所述第一空间框架202的内部延伸。所述空气流路102中的一部分空气传递到所述空气流入管401。在此,向所述空气流入管401流动的空气是通过了所述过滤器单元300但是没有通过所述热交换器104的空气。因此,客厅内的空气通过过滤器单元300被净化后向所述空气流入管401传递。

流入风扇部403与所述空气流入管401连接。所述流入风扇部403的内部设置有风扇(未图示)。通过所述风扇的驱动,所述空气流路102的空气向空气流入管401内部吸入。

空气传递管405中流动在所述流入风扇部403被加压的空气,蒸汽生成器407与所述空气传递管405连接。所述蒸汽生成器407加热从下面说明的水箱419供给到的水产生蒸汽。本实施例中,为了加湿,使用加热式蒸汽生成器407生成蒸汽,也可以利用超音波气化水分子。也就是说,代替蒸汽生成器407可以使用各种加湿手段。

所述蒸汽生成器407具有第一排出管409。从所述第一排出管409以混合状态排出在蒸汽生成器407生成的蒸汽和通过空气流入管401传递到的空气。所述第一排出管409与所述连接管204连接。通过所述第一排出管409流动的加湿空气传递到所述连接管204,依次流过所述垂直流路210、连通流路218、弹出流路236之后,通过弹出排出口242向室内空间排出。

如图25所示,在所述蒸汽生成器407中,第二排出管411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排出管409不同的方向。当然,不一定具有所述第二排出管411。所述第二排出管411向加湿连接管413传递加湿的空气。所述加湿连接管413与位于所述第二空间24中的垂直管208的垂直流路210连通。所述加湿连接管413位于所述背板13和墙面之间形成的背面空间13s。在此,所述第一排出管409和第二排出管411分别具有加湿风门(未图示),因此可以控制用于加湿而排出的空气。

在所述第一空间框架202形成的框架空间203具有水箱安装座415。在所述水箱安装座415安装有水箱419。为了从所述水箱419供给的水传递到所述蒸汽生成器407,邻近所述水箱安装座415设置加湿泵417。

所述水箱安装座415可以使所述水箱419倾斜。所述水箱安装座415运转为,在所述框架空间203内,使所述水箱419的上端向外部伸出。这是为了使所述水箱419容易地出入所述框架空间203。

如图27所示,在所述水箱安装座415具有底架421。所述底架421是安装并且支撑用于构成水箱安装座415的部件的部分。所述底架421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框架202中的框架空间203的底部。所述底架421的后端分别直立设置有一对导向柱423。在所述导向柱423之间的空间具有导向轨道425和导向槽427。所述导向轨道425一体形成在一对所述导向柱423的彼此相对的内面,所述导向轨道425之间的空间成为导线槽427。所述导向轨道425是具有规定曲率半径的曲线形状。

在所述底架421的顶面凸出设置有储水部429。所述储水部429的内部形成有储水空间431,临时储存从所述水箱419供给的水。

在所述底架421的储水部429顶面设置有储水部顶板433。所述储水部顶板433起到遮蔽所述储水空间431的作用。所述储水顶板433和底架421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未图示)以防止漏水。在所述储水部顶板433的两侧面分别具有旋转中心孔435。所述旋转中心孔435成为下面说明的倾斜台449倾斜的中心。

所述旋转中心孔435位于在所述储水部顶板433凸出形成的安装壁437的侧面。所述安装壁437在倾斜台449没有倾斜的状态下,起到支撑倾斜台449的作用。所述安装壁437分别对称地形成在下面说明的储水部入口441的两侧。

倾斜止动件439从所述安装壁437延伸。所述倾斜止动件439越靠近所述储水部顶板433的前端倾斜得越低。当倾斜台449倾斜时,所述倾斜止动件439起到支撑倾斜台449的下表面的作用。

贯通所述储水部顶板433具有储水部入口441。所述储水部入口441成为所述储水空间431的入口。在所述储水部入口441具有阀门开放口443。所述阀门开放口443起到开放所述水箱419的阀门的作用。

所述储水部顶板433所具有的结构可以一体形成于所述底架421。例如,所述旋转中心孔435可以形成在所述底架421的储水部429的两侧面。

在所述旋转中心435设置有旋转中心部件445的旋转中心轴447。所述旋转中心部件445在固定于下面说明的倾斜台449的状态下,使所述旋转中心轴447位于所述旋转中心孔435。因此,所述旋转中心孔435成为倾斜台449的旋转中心。

倾斜台449可倾斜地设置在所述底架421。所述倾斜台449可以处于顶面呈水平的状态和越靠近前端越向下倾斜的倾斜状态。这种状态通过所述倾斜台449以所述旋转中心轴447为中心旋转规定角度来实现。

用于使所述倾斜台449进行倾斜动作的驱动力通过倾斜齿条部451传递给所述倾斜台449。如图28所示,所述倾斜齿条部451位于所述倾斜台449的后端。所述倾斜齿条部451的整体形状是具有规定的曲率半径的曲线。所述倾斜齿条部451的形状形成为曲线,以便能够与所述底架421的导向轨道425联动。所述倾斜齿条部451的外表面形成有齿条453。所述齿条453与下面说明的倾斜减速机463的输出齿轮467啮合来运转。

所述倾斜齿条部451的两侧面具有曲线形状的连接通道455。所述底架421的导向轨道425设置在所述连接通道455而被引导。

在所述倾斜台449设置有储水部盖子457。在所述储水部盖子457形成有供水孔459,在所述供水孔459和所述储水部入口441之间连接波纹管形状的连接管(未图示),无漏水地向储水空间431传递水。也就是说,从安装在所述倾斜台449的水箱419流出的水通过所述供水孔459传递到储水空间431。

利用如图26和图29所示的倾斜驱动源461提供用于使所述倾斜台449运转的驱动力。所述倾斜驱动源461可以使用电动马达。所述倾斜驱动源461设置在所述底架421的后方。将所述倾斜驱动源461的驱动力减速并传递的倾斜减速机463与所述倾斜驱动源461的输出轴连接。所述减速机壳体465形成所述倾斜减速机463的外观,所述减速机壳体465内设置有多个齿轮。所述倾斜减速机463的齿轮系中最后齿轮是输出齿轮467。所述输出齿轮467与所述倾斜台449的齿条453啮合而运转。

另外,所述壳体10的正面具有接近传感器470。所述接近传感器470起到对更换所述水箱419的用户进行识别的作用。也就是说,用户在所述第一移动板16的前面接近所述接近传感器470时,识别到用户并自动开放所述第一移动板16,所述水箱安装座415的倾斜台449倾斜,水箱419的上端从框架空间203伸出。在此,代替所述接近传感器470也可以使用按钮。也就是说,只要能够识别水箱419的更换意图,就可以采用任意感知手段来代替所述接近传感器470。

以下,参照如30和图31说明机械室500内部的结构。在所述第二空间24设置有第二空间框架202′。所述第二空间框架202′具有与所述第一空间框架202相似的结构,具有构成所述追加排出部200的垂直管208,可升降地设置有弹出管234。与所述追加排出部200相关的结构与第一空间框架202的结构相同。

所述第二空间框架202′的一侧形成有机械室500。所述机械室500是包括所述第一空间框架201的框架空间203的部分。所述机械室500在所述第二空间框架202′中位于除形成所述垂直管208的区域外的剩下的区域。构成所述机械室500的顶板的上分隔板501位于与所述壳体10的顶板14具有规定间距的位置,与所述上分隔板501相对且形成所述机械室500的底板的下分隔板501′位于与所述壳体10的底板11之间规定的间距的位置。

在所述下分隔板501′的底面设置有排水泵502。如图30所示,所述排水泵502位于相比所述排水盘108的底部低的位置。也就是说,所述排水泵502中连接有连接软管504的部分位于与所述排水盘108的底部的延伸面相同的高度位置或者低的位置。

因此,通过连接所述排水盘108和排水泵502之间来向排水泵502传递冷凝水的连接软管504中,与所述排水盘108连接的端部位于比与所述排水泵502连接的端部更高的位置。这是为了使冷凝水通过所述连接软管504依靠自重能够自然移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看似所述连接软管504贯通所述排水盘108的侧面,但是,所述排水盘108的底面和所述连接软管504中对应的内侧面位于相同的高度位置。或者,所述连接软管504位于比所述排水盘108的底部更低的位置,并与排水盘108的内部连通。所述连接软管504可以贯通所述排水盘108的底部并与所述排水盘108连接。所述排水盘108的底部优选形成为倾斜,使得越靠近与所述连接软管504连接的一侧越低。

本发明中,所述连接软管504大体区分为上端部505、连接部505′和下端部505″。所述上端部505是与所述排水盘108连接的部分,与所述下端部505″之间具有规定的高度差。所述连接部505′连接所述上端部505和下端部505″。所述下端部505″是与所述排水泵502连接的部分,在连接软管504中位于最低的位置。所述连接软管504中可以没有所述上端部505,此时所述连接部505′直接连接到排水盘108的底部而连通于排水盘108。

优选地,使排水泵502运转为,排水泵502不需要全部吸入在所述连接软管504的所述下端部505″中填满的冷凝水,而在所述下端部505″或者连接部505′中留有冷凝水。

在所述排水泵502上连接排出软管506。所述排出软管506起到将在所述排水泵502中被加压的冷凝水向外部传递的作用。所述排出软管506的最大高度h至少在400mm以上。所述排出软管506贯通所述壳体10的背板13向外部延伸。优先地,用于使所述排出软管506贯通所述背板13的软管通孔13′的位置(排出软管506的最大高度h)中最高的位置位于所述背板13的最顶端。这样,容易地设计向外部排出壳体10内部的冷凝水的结构。

之所以所述排出软管506的最大高度h至少设在400mm以上,是因为在最大高度h以后的排出软管506的区间,能够借助冷凝水的重力使其流动。也就是说,排出软管506中从所述机械室500向壳体10外部延伸的部分开始,与排水泵502的加压力无关,冷凝水借助自重流动而排出。

在所述机械室500设置有供给软管510。所述供给软管510向所述空气流路102供给例如含有氧气或者负离子的空气。通过这种方式,为居住空间内的用户提供各种运转模式。所述供给软管510贯通所述第二空间框架202′中对应于所述第二分隔板19′的部分和所述背板13中的一个软管通孔13′而设置。因此,所述供给软管510连通室外机侧的供给源和所述空气流路102。

以下,详细地说明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本发明空气管理装置的运转。

首先,参照图32说明在本发明的空气管理装置中,室内空间的空气通过所述热交换器104的同时进行的热交换。通过驱动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中的至少一个以上的驱动风扇,来使室内空气经由所述吸入口11′吸入。室内空气向室内地面和所述壳体10的底板11之间的空间移动,并且通过所述吸入口11′向壳体10的空气流路102流动。

在此过程中,空气通过所述过滤器单元300的同时,去除空气中的灰尘和异物以及异味等。通过了所述过滤器单元300的空气,沿着所述空气流路102流动之后通过所述热交换器104。从所述吸入口11′吸入的空气利用所述入口导向件110来实现向所述空气流路102中相对靠近后端的位置的流动。由于所述入口导向件110的引导倾斜面110′向所述背板13向上倾斜,因此,通过了所述过滤器单元300的空气主要向背板13引导。这是因为所述引导倾斜面110′和过滤器单元300之间的空间越靠近所述背板13变得越宽。

向空气流路102中位于所述背板13附近的后端流动的空气,通过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的运转流过所述热交换器104之后,进入设置有正在驱动的驱动风扇130、130′、130″的导风部120的风扇空间124、124′、124″。

此时,所述上部导向件112引导在空气流路102流动的空气,并向所述热交换器104传递。尤其,所述上部导向件112防止空气越过所述热交换器104的上部流动,由此使在空气流路102流动的所有空气通过热交换器104。

通过了所述热交换器104的空气在各个驱动风扇130,130′,130″的驱动下进入特定的风扇空间124、124′、124″而流动路径被分支。空气从所述风扇空间124、124′、124″的所述流出口128流出后,向对应的排出口15′-1、15′-2、15′-3流动。如果相应的排出口15′-1、15′-2、15′-3的叶片141、142、143以规定的角度开放,空气被叶片141、142、143引导而向室内空间排出。

本发明中,空气通过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的运转,从所述排出口15′-1、15′-2、15′-3排出。此时,根据特定驱动风扇是否驱动,来能够独立设定通过所述排出口15′-1、15′-2、15′-3的空气的排出。

例如,可以仅驱动所述第一驱动风扇130,开放第一叶片141,仅通过第一排出口15′-1排出已热交换的空气。或者,可以仅驱动第二驱动风扇130′,开放第二叶片142,仅通过第二排出口15′-2排出已热交换的空气。或者,可以仅驱动第三驱动风扇130″,开放第三叶片143,仅通过第三排出口15′-3排出已热交换的空气。

当然,可以至少组合两个以上的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驱动。此时,通过使分别与驱动的驱动风扇130、130′、130″对应的叶片141、142、143运转而排出空气。

另外,通过使所述叶片141、142、143的旋转角度不同,来可以独立地控制从所述排出口15′-1、15′-2、15′-3排出的空气传递的距离。这样,根据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是否运转和所述叶片141、142、143的旋转角度,可以对所述壳体10的前方区域进行各种空气管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通过调整叶片141、142、143上下方向的角度来控制空气的排出,但从正面看每个排出口15′-1、15′-2、15′-3时,可以额外设置调节翼来向左右方向排出空气。

本发明中,举例说明空气管理装置的运转。假设在所述壳体10的前方有三名用户分别坐在各个排出口15′-1、15′-2、15′-3对应的位置,此时可以根据每个用户的需求,设定不同的驱动风扇130、130′、130″的驱动和所述叶片141、142、143的旋转角度来进行空气管理。

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的驱动、所述叶片141、142、143的开放以及角度的调整可以组合成多样。并且,通过设定不同的所述驱动风扇的旋转速度,来使排出空气的速度不同。通过这种多样的组合,以各种模式从每个排出口15′-1、15′-2、15′-3排出空气。

在图33中,作为示例图示了驱动所有驱动风扇130、130′、130″的同时,使所有的所述叶片141、142、143运转而全部开放三个排出口15′-1、15′-2、15′-3,由此向室内空间排出空气的情况。此时,之所以空气不通过在所述导风部120形成的分支流路129向弹出管234流出,是因为通过关闭所述风门206来防止空气向连接管204流动。因此,由第一驱动风扇130和第三驱动风扇130″形成的气流不会向所述分支流路129流动,分别通过对应的流出口128向第一排出口15′-1或第三排出口15′-3流动。

通过驱动所述驱动马达141′、142′、143′来进行所述叶片141、142、143的开放和角度调整。在所述驱动马达141′、142′、143′的输出轴上连接的所述叶片141、142、143的旋转中心片145的旋转带动所述叶片141、142、143进行旋转。所述驱动马达141′、142′、143′的输出轴按照其内部的减速部设定的速度和扭矩运转。根据所述驱动马达141′、142′、143′的输出轴的运转程度来设定所述叶片141、142、143的旋转角度。在此,预先设定有运转模式,通过用户选择相应的运转模式,可以完成所述叶片141、142、143的旋转角度的设定。通过这样的运转,从所述排出口15′-1、15′-2、15′-3排出的已热交换的空气,直接或者间接地传递到特定的用户。例如,如果使已热交换的空气向所述排出口15′-1、15′-2、15′-3的前方排出,则直接传递到在壳体10的前方的用户。如果调整所述叶片141、14、143的设置角度,使已热交换的空气从所述排出口15′-1、15′-2、15′-3向所述壳体10的前方上部排出,则不直接向用户传递空气,而是间接地传递空气。

下面,说明空气通过所述弹出管234的弹出排出口242排出的动作。已热交换的空气相比通过所述排出口15′-1、15′-2、15′-3向室内空间,通过所述追加排出部200传递得相对更远。所述弹出管234向所述壳体10的上部上升并旋转,与此同时,向理想的位置传递空气。因此,可以向更远更广的区域传递空气。也就是说,已热交换的空气可以传递到相邻设置有空气管理装置的空间的其他空间。例如,正在客厅使用本发明的空气管理装置,从所述弹出管234流出的空气可以传递到相邻的厨房。

如图34和图35所示,空气从所述弹出管234排出。为了使空气通过所述弹出管234的弹出排出口242向室内空间排出,应当通过所述分支流路219向弹出管234供给空气。为此,应当所述风门206开放所述分支流路219,使所述分支流路219和连接管204互相连通。

并且,所述第一驱动风扇130和第三驱动风扇130″中至少一个驱动风扇运转。也就是说,通过两侧的弹出管234排出已热交换的空气,但也可以只通过一个弹出管234排出空气。图34中仅示出与第一驱动风扇130相关的结构,这是为了方便图示而已。如图35所示,两侧的弹出管234向壳体10的上部上升并排出空气。当然,图35中也示出了第二排出口15′-2的第二叶片142运转而在第二驱动风扇130′的驱动下排出空气的情况。但是,所述第二叶片142也可以与第一叶片141或者第三叶片143同样闭合,通过使两侧弹出管234中的至少一个以上的弹出管运转来排出空气。

下面,说明通过所述壳体10左侧的追加排出部200排出空气。驱动所述第一驱动风扇130,开放所述风门206,在所述热交换器104已热交换的空气通过第一驱动风扇130向所述分支流路219流动。所述分支流路219中流动的空气流过开放的风门206之后流向所述连接管204的连接流路205。所述连接流路205与垂直管208的垂直流路210连通,通过了所述连接流路205的空气向所述垂直流路210流动。

另外,所述弹出管234在使用时向壳体10的上部上升,所述弹出管234的上升是通过所述升降齿条部212和在所述升降箱体214中设置的升降马达230的升降驱动齿轮232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所述升降马达230向一个方向旋转时,所述升降驱动齿轮232旋转的同时,沿着所述升降齿条部212移动,使得所述升降箱体214运转。如图34所示,为了通过所述弹出管234排出已热交换的空气,使所述弹出管234上升,弹出管234向壳体10的上部上升。

如图35所示,弹出管234可以向箭头a方向升降,向箭头b方向旋转。也就是说,使所述弹出管234上升,上升后进行旋转,使所述弹出排出口242朝向理想的方向。图15和图16示出了与此相关的结构。

为了旋转所述弹出管234,驱动在所述升降箱体214设置的旋转马达226。若所述旋转马达226驱动,所述旋转驱动齿轮228旋转的同时,与在所述弹出管234的旋转支撑部238形成的从动齿轮240联动,从而弹出管234旋转。由于所述弹出管234在已上升的状态下旋转,因此将已热交换的空气容易地送到用户想要传递的位置。

此时,从正面看所述弹出管234的外表面时,所述弹出排出口242形成在所述弹出管234的外表面的一半以下的区域,传递到弹出流路236的空气沿着弹出管234的弹出排出口242朝向的方向向外部排出。所述弹出管234可旋转360度。但是,因为壳体10的背面设置在邻近居住空间的墙面,所以实质上所述弹出管234向180度左右的旋转区域排出空气。例如,用户在所述排出口15′-1、15′-2、15′-3的前方时,使弹出排出口242旋转而朝向用户所在方向,由此可以向用户排出空气;如果要向其他空间传递空气,则使弹出排出口242旋转到相应空间所在的方向,使所述弹出排出口242在朝向相应空间方向的状态下排出空气。

另外,所述弹出管234不仅在使所述弹出排出口242朝向特定方向的状态下排出空气,也可以按规定的角度旋转的同时排出空气。也就是说,从正面看所述弹出管234的所述弹出排出口242时,可以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向左右来回旋转来排出空气。并且,所述弹出流路236内具有上下调整从所述弹出排出口242排出的空气方向的调节翼244,用于调整从所述弹出排出口242排出的空气的上下方向,从而可以调整已热交换空气的传递距离。

当空气通过所述弹出管234排出时,所述弹出驱动风扇224可以有选择地运转。为了使通过所述弹出管234排出的空气吹送更远,所述弹出驱动风扇224在所述连通流路218内加压空气。可以只驱动所述第一驱动风扇130或者第三驱动风扇130″来使空气流动排出,当把空气吹送更远时,可以启动所述弹出驱动风扇224加压空气,通过所述弹出排出口242排出空气。

如果从所述第一到第三排出口15′-1、15′-2、15′-3排出已热交换的空气的同时使用两侧的弹出管234排出空气,则可以对所述壳体10前方的更多用户,以不同的条件同时进行空气管理。这得益于所述追加排出部200位于邻近所述壳体10两端部的位置。也就是说,通过使壳体10的正面中央上端的第一到第三排出口15′-1、15′-2、15′-3和追加排出部200协同运转,能够分别以独立的条件向并排坐着的更多用户进行空气管理。

空气通过所述过滤器单元300的同时被净化是因为传递到所述吸入口11′的空气直接通过第一过滤器320。这是因为在所述吸入口11′没有额外设置遮蔽结构。也就是说,所述吸入口11′因为与客厅地面相对,用户无法直接看到,所以没有必要特别地设置遮蔽结构。

由于在所述过滤器框架301中依次层叠有第一过滤器320、第二过滤器330、第三过滤器340,空气依次通过所述第一过滤器320、第二过滤器330、第三过滤器340来去除灰尘、微尘、异味。通过了过滤器单元300的空气进入所述空气流路102。

在空气管理装置运转而客厅空间内的空气反复地向所述空气管理装置吸入并排出的过程中,在所述过滤器单元300的第一过滤器320、第二过滤器330以及第三过滤器340收集灰尘和异味成分。为了使过滤器单元300的性能维持在一定程度以上,所述除尘器370开始运转。所述除尘器370设置在所述底板11的下表面中与所述吸入口11′分开的一侧区域,当接收运转信号时,沿着所述除尘器轨道380移动并通过所述吸入口11′区域。

所述除尘器370经过所述吸入口11′区域的同时,由所述除尘器吸入口373吸入灰尘和异物。也就是说,附着在过滤器320上的灰尘和异物通过除尘器370的吸力吸入所述除尘器吸入口373。通过这样的动作,过滤器320上的灰尘和异物被去除,尤其改善第一过滤器320的性能。

另外,所述除尘器370因具有规定的重量,在重量的作用下欲向客厅地面掉落,所述除尘器轨道380的中间部分因重量而可能下垂。因此,所述除尘器370位于所述除尘器轨道380的中间部分时,可能离所述过滤器320最远。

但是,由于弹性刷毛375包围着所述除尘器370的除尘器吸入口373,即使过滤器320表面和除尘器370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也不会在除尘器吸入口373处发生吸力的泄漏。这是因为所述弹性刷毛375包围所述除尘器吸入口373的周围的同时,其前端紧贴于过滤器320的表面维持弹性变形的状态。即使过滤器320表面与除尘器370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也只有所述弹性刷毛375的弹性变形程度发生变化。

所述除尘器370沿着所述除尘器轨道380做直线往返运动的同时,对过滤器320进行清扫,完成过滤器320的清扫之后,再次位于所述底板11的下表面中与所述吸入口11′分开的位置。

另外,为了更换所述过滤器320、330、340,要从所述壳体10拉出所述过滤器框架301。当用户抓住所述把手303′拉出时,所述过滤器框架301像抽屉一样从所述壳体10移出。也就是说,所述轨道装配体350运转而使所述过滤器框架301向壳体10的前方移出。对此,请参照图36。

所述过滤器框架301向壳体10的前方移出后,所述过滤器框架301中位于后端的支撑肋313接触出入口的内侧,过滤器框架301的后端被支撑,使得过滤器框架301的前端不会掉下来。当然,由于所述轨道装配体350同时与所述过滤器框架301和壳体10连接,因此过滤器框架301不会随意地被移出。

在此状态下,抬起所述收容壳324时,收容空间325内的第二过滤器330和第三过滤器340与第一过滤器320一同从过滤器框架301被取出。根据这样的方式,全部取出三个通过区域302中的过滤器320、330、340,可以对其进行维护保养工作。

通过维护保养,新的过滤器320、330、340重新安装于所述过滤器框架301的通过区域302。也就是说,在所述收容壳体324的收容空间325内依次层叠第二过滤器330和第三过滤器340后,并将其分别配置于通过区域302。之后,向壳体10内部推入所述过滤器框架301。

另外,通过所述弹出管234排出加湿的空气可以大体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在没有通过所述热交换器104进行热交换的状态下,可以独立地只进行加湿。第二、对于所有制热运转模式,也可以追加进行加湿。本发明中,由于加湿的空气通过所述连接管204、垂直管208以及弹出管234流动排出,因此,在加湿运转中必须使用所述追加排出部200。

首先,在独立地只进行加湿的情况下,使所述流入风扇部403运转,通过所述空气流入管401吸入所述空气流路102中的空气。所述流入风扇部403中,利用风扇加压的空气通过所述空气传递管405吹送到所述蒸汽生成器407。所述蒸汽生成器407中,加热从所述水箱419传递到的水产生的蒸汽与空气混合。这样加湿的空气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排出管409或者第二排出管411传递。只通过所述弹出管234中的一个所述弹出管234排出加湿的空气时,只开放相应的排出管409、411。

通过所述壳体10左侧的弹出管234排出加湿的空气时,开放所述第一排出管409,使空气向所述连接管204的连接流路205流动。此时,优选地,所述风门206闭合所述分支流路219。

图37示出了因闭合所述分支流路129且没有使第一驱动风扇130运转而已热交换的空气没有向连接流路205传递的状态下进行加湿运转的情况。此时,从所述第一排出管409流出的加湿空气流过所述连接流路205、垂直流路210传递到弹出流路236,在弹出管234向壳体10的上部上升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弹出排出口242排出。由于所述弹出管234可以在向壳体10的上部上升的状态下旋转,因此将加湿的空气能传递到更远更广的区域。并且,驱动所述弹出驱动风扇224对加湿的空气进行加压而能传递到更远。

其次,对于所有的制热运转模式可以追加进行加湿。此时,在所述热交换器104进行热交换,已热交换的空气通过所述排出口15′-1、15′-2、15′-3和所述追加排出部200中的至少一个以上的追加排出部排出,同时加湿的空气依次通过连接流路205、垂直流路210、弹出流路236向室内空间排出。

另外,用户选择加湿模式时,所述流入风扇部403的风扇开始运转。所述流入风扇部403的风扇运转时,所述空气流路102中的一部分空气向所述空气流入管401流动。向所述空气流入管401流动的空气通过所述空气传递管405向所述蒸汽生成器407传递。从所述水箱419传递的水供给到所述蒸汽生成器407产生蒸汽。所述蒸汽与通过所述空气传递管405传递到的空气混合,向所述第一排出管409和第二排出管411传递。

向所述第一排出管409传递的空气,沿着所述连接管204的连接流路205流过所述垂直流路210,通过连通流路218之后,从所述弹出流路236和弹出排出口242排出。

向所述第二排出管411传递的加湿空气传递到所述加湿连接管413,流过所述加湿连接管413之后,传递到所述壳体10右侧的垂直管208的垂直流路210,从弹出管234排出。

为了加湿而需要水。从水箱419供给加湿用水。在所述框架空间203的水箱安装座415上安装所述水箱419。如图38所示,当用户接触所述接近传感器470时,接近传感器470识别用户,并向左侧移动所述第一移动门16。

然后,使所述水箱安装座415的倾斜台449朝向壳体10的前方向下倾斜。当倾斜台449倾斜时,用户容易把水箱419从框架空间203取出或者放入框架空间203。放入或者取出所述水箱419之后,再次接触所述接近传感器470,使所述倾斜台449处于水平状态,接着,所述第一移动门16关闭所述框架空间203。

在此,详细地说明所述倾斜台449的运转。如图39所示,所述倾斜台449在所述第一移动门16开放的状态下进行倾斜,而在所述第一移动门16关闭的状态下处于水平状态。为此,所述倾斜台449相对所述底架421以旋转中心447为中心旋转。

所述倾斜驱动源461提供使所述倾斜台449旋转的驱动力。所述倾斜驱动源461运转时,在倾斜驱动源461的驱动力的作用下,倾斜减速器463运转,倾斜减速器463的齿轮系运转。如图40所示,倾斜减速器463的输出齿轮467与所述倾斜台449的齿条453啮合并旋转,形成有所述齿轮453的倾斜齿条部451沿着所述底架421的导向轨道425移动。所述导向轨道425位于所述倾斜齿条部451的连接通道455,利用所述输出齿轮467引导所述倾斜齿条部451的移动时,所述倾斜台449以所述旋转中心轴447为基准旋转。

这样,随着倾斜台449以所述旋转中心轴447为基准旋转,所述倾斜台449有选择地处于水平状态或者倾斜状态。所述水箱419位于所述倾斜台449,在所述第一移动门16开放的状态下,所述倾斜台449处于倾斜状态,所述倾斜台449转变到水平状态时,所述第一移动门16处于可关闭的状态。

在所述倾斜台449安装的水箱419中,水箱419的阀门被所述阀门开放口443开放,向所述储水空间431传递水。所述储水空间431的水通过所述加湿泵417向所述蒸汽生成器407传递并被加热而气化。

另外,在所述热交换器104中工作流体和空气进行热交换时,所述空气中的水分被冷凝而附着在所述热交换器104的表面。如图41所示,在所述热交换器104冷凝的冷凝水,如果其直径变大,就在所述热交换器104的表面淌下来汇集在所述排水盘108。

汇集在所述排水盘108的冷凝水在重量的作用下向所述连接软管504的内部流动。冷凝水通过所述连接软管504向所述排水泵502传递时,所述排水泵502进行运转,对冷凝水进行加压。被加压的冷凝水沿着所述排出软管506的内部上升。沿着所述排出软管506内部流动的冷凝水被所述排水泵502加压后移动到排出软管506的最高高度h就可以。冷凝水传递到所述排出软管506的最高高度h之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动排出。

另外,本发明中,所述连接软管504中与排水泵502连接的端部比与排水盘108连接的端部更低,因此,在重力的作用下,冷凝水沿着所述连接软管504流向排水泵502。因此,一旦产生冷凝水,就无条件地从排水盘108向连接软管504移动,先填满连接软管504之后再填满排水盘108。

这样,冷凝水早于排水盘108先填满连接软管504,然后在排水盘108蓄积一定程度以上,然后所述排水泵502启动,所以能够将吸入所述排水泵502的空气的量控制在最少。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排水盘108中蓄积多少冷凝水时要启动所述排水泵502,可以通过在所述排水盘108中设置检测手段来实现。如果在所述排水盘108中长期存在冷凝水,会发生细菌繁殖等卫生问题,因此,有必要将冷凝水在排水盘108中的时间控制到最短,为了将吸入所述排水泵502的空气的量控制在最少,有必要在所述连接软管504的下端部505″中保留水的状态下停止排水泵502的运转。

优选地,在所述连接软管504的内部,最好将冷凝水保留到图41中用箭头a标示的位置为止。所述用箭头a标示的位置是连接软管504内部中的冷凝水最低水位。所述连接软管504中最高的水位是所述连接部505′的上端位置。

图4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管理装置的结构图,图43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管理装置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44是表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管理装置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45是表示本发明又另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管理装置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首先,参照图42和图43说明在本实施例的空气管理装置中为了向前方排出已热交换的空气的空气管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管理装置,用于输入用户操作的输入部17设置在形成空气管理装置的外观的壳体10的正面。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所述输入部17来输入并设定空气管理装置的运转。

在此,用户可以直接触摸所述输入部17来输入用户操作,也可以通过与外部装置进行无线通信来输入用户操作。

如果控制部600判断为通过所述输入部17输入了有效的用户操作,则开始控制空气管理装置的用于排出空气的动作(s101:输入用户操作步骤)。

如果通过所述输入部17接收到用于空气管理装置的排出空气的用户操作,则所述控制部600驱动风扇马达(未图示)。这种风扇马达可以旋转驱动风扇130、130′、130″。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分别与对应的风扇马达连接,通过所述风扇马达的驱动,来向驱动风扇130、130′、130″提供驱动力(s103:驱动风扇马达步骤)。

另外,在壳体10的内部配置用于空气热交换的热交换器104,在所述热交换器104的前方设置有导风部120。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设置在所述导风部120。当驱动所述风扇马达时,在所述导风部120设置的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旋转(s105:驱动风扇运转步骤)。

如果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运转,则空气通过吸入口11′从外部吸入。所述吸入口11′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底板11,配置在从安置有所述壳体10的室内居住空间的地板面隔开一定高度的位置。

由于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旋转,空气从外部通过所述吸入口11′吸入,流入空气流动空间20(s107:吸入空气步骤)。

如果空气通过所述吸入口11′向所述空气流动空间20流入,则在所述壳体10内部配置的所述热交换器104进行热交换。为此,所述控制部600驱动所述热交换器206来进行热交换。

具体地,通过了所述吸入口11′的空气在所述空气流动空间20中形成的空气流路102流动。在所述空气流路102设置有所述热交换器104,所述热交换器104与在所述空气流路102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s109:热交换步骤)。

在进行上述过程期间,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一直在运转。由此,通过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的旋转,在所述热交换器104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向在所述壳体10的前板15设置的多个排出口15′-1、15′-2、15′-3传递。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前板15左右并排地形成了第一、第二、第三排出口15′-1、15′-2、15′-3。所述排出口15′-1、15′-2、15′-3起到连通所述壳体10的空气流动空间20和客厅空间的作用(s111:向排出口供给空气的步骤)。

图中,作为一个例子,设置了三个排出口15′-1、15′-2、15′-3,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其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以上。

接着,为了使已热交换的空气通过所述排出口15′-1、15′-2、15′-3向外部排出,所述控制部600开放在所述排出口15′-1、15′-2、15′-3设置的各个叶片141、142、143。

本实施例中,在与三个驱动风扇130、130′、130″对应的位置,即所述第一、第二、第三排出口15′-1、15′-2、15′-3分别设置有所述叶片141、142、143。这些叶片141、142、143分别通过由另行设置的驱动马达141′、142′、143′驱动,来开闭所述排出口15′-1、15′-2、15′-3,由此设定排出的空气方向。

因为所述叶片141、142、143决定所述排出口15′-1、15′-2、15′-3的开闭,所以只有所述叶片141、142、143开放才能向外部排出供给到所述排出口15′-1、15′-2、15′-3的空气(s113:开放叶片步骤)。

如上所述,已热交换的空气能够通过分支流路129向追加排出部200供给。所述分支流路129是其中可以流动所述第一风扇空间124和第三风扇空间124′的空气的流路,可以成为将已热交换的空气向所述追加排出部200传递的通路。所述分支流路129分别向所述导风部120的两个侧面开放,并且与所述第一空间22和第二空间24连通。

所述追加排出部200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顶面两侧。所述追加排出部200可以通过使弹出管234从所述壳体10的上部上升,来将已热交换的空气向更远更广的区域传递。

为了通过所述多个排出口15′-1、15′-2、15′-3向所述壳体10的前方排出在内部已热交换的空气,如上所述,所述控制部600开放叶片141、142、143的同时闭合风门206。这是为了通过闭合所述风门206来防止已热交换的空气通过所述分支流路129向所述追加排出部200供给。

其原因是,要向所述壳体10的前方排出空气时,避免将已热交换的空气向所述追加排出部200供给,而只向前方的所述排出口15′-1,15′-2,15′-3供给(s115:闭合风门步骤)。

这样,在所述叶片141,142,143开放且所述风门206闭合的状态下,在内部已热交换的空气通过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前板15的所述多个排出口15′-1、15′-2、15′-3向前方排出(s117:排出空气的步骤)。

通过这些控制过程,空气管理装置可以向前方排出已热交换的空气。此时,可以调整所述叶片141、142、143的角度。也就是说,所述控制部600可以通过调整向所述驱动马达141′、142′、143′供给的电流,来调整所述叶片141、142、143的开放程度。

参照图42和图44说明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管理装置中用于通过追加排出部排出热交换的空气的空气管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管理装置中,用户可以通过所述输入部17输入用户的操作。如果所述控制部600判断为通过所述输入部17输入的是使空气经过所述追加排出部200排出的用户操作,开始控制所述空气管理装置中经过所述追加排出部200排出空气的动作(s201:输入用户操作的步骤)。

如果通过所述输入部17输入的是对排出空气的用户操作,所述控制部600为了启动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驱动各个风扇马达(未图示)。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分别与对应的风扇马达连接,随着所述风扇马达的驱动,可以向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提供驱动力(s203:驱动风扇马达步骤)。

这样,随着所述风扇马达驱动,与所述风扇马达132连接的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进行运转。也就是说,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旋转。具体地,在所述壳体10的内部配置用于空气热交换的热交换器104,所述热交换器104的前方设置有导风部120。驱动风扇130、130′、130″设置在所述导风部120。这样,当驱动所述风扇马达时,在所述导风部120设置的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开始旋转(s205:驱动风扇运转步骤)。

当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运转时,通过所述吸入口11′从外部吸入空气。所述吸入口11′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底板11,并且配置在从安置壳体10的室内居住空间的地板具有一定高度的位置。

随着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旋转,空气从外部通过所述吸入口11′吸入,向内部的空气流动空间20流入(s207:吸入空气步骤)。

如果空气通过所述吸入口11′向所述空气流动空间20吸入,在所述壳体10内部设置的所述热交换器104进行热交换。为此,所述控制部600控制所述热交换器206来进行热交换(s209:热交换步骤)。

不是通过在所述壳体10的前板15设置的所述排出口15′-1、15′-2、15′-3,而是要通过所述追加排出部200向外部排出空气时,闭合在所述排出口15′-1、15′-2、15′-3设置的所述叶片141、142、143。这是为了通过闭合所述叶片141、142、143来防止空气从所述排出口15′-1、15′-2、15′-3排出(s211:闭合叶片步骤)。

这样,所述控制部600闭合所述叶片141、142、143的同时,为了依次通过所述分支流路129向所述追加排出部200供给空气,开放所述风门206(s213:开放风门步骤)。

这样,所述叶片141、142、143闭合,所述风门206开放,从而在内部已热交换的空气向所述分支流路129供给(s215:向分支流路供给空气步骤)。

接着,向所述分支流路129供给的空气通过所述分支流路129供给到所述追加排出部200(s217:向追加排出部供给空气步骤)。

这样,在内部已热交换的空气通过在所述壳体10的顶面一侧设置的所述追加排出部200向外部排出(s219:排出空气步骤)

参照图42和图45说明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控制追加排出部运转的控制过程。

用户可以通过所述输入部17输入对所述追加排出部200的升降和旋转的操作。如果控制部600判断为通过所述输入部17输入的是使空气经过所述追加排出部200排出的用户操作,则在所述空气管理装置中可以开始控制经过所述追加排出部200排出空气的动作(s301:输入用户操作步骤)。

如果输入对所述追加排出部200运转的用户操作,为了使所述追加排出部200向所述壳体10的上部上升,所述控制部600驱动升降马达230(s303:驱动升降马达步骤)。

在所述升降马达230的驱动下,所述追加排出部200上升并向所述壳体10的上上部上升(s305:追加排出部上升步骤)。

如果所述追加排出部200向所述壳体10的上部上升,所述控制部600驱动对从所述追加排出部200排出的空气进行加压的弹出驱动风扇224。所述弹出驱动风扇224是在所述连通流路218加压空气来把空气吹送到更远的装置。也就是说,通过对传递到所述分支流路219的空气进行加压,通过所述追加排出部200传递,以使空气传递到更远(s307:驱动弹出驱动风扇步骤)。

如上所述,在所述弹出驱动风扇224的驱动下,在所述热交换器104中热交换并通过所述分支流路129供给到的空气从所述弹出排出口242排出(s309:排出空气步骤)。

另外,所述追加排出部200可以旋转一定角度。用户可以通过所述输入部17输入用于使所述追加排出部200旋转的操作。如果控制部600判断为通过所述输入部17输入的是用于使所述追加排出部200旋转的用户操作,则在所述空气管理装置中开始控制所述追加排出部200旋转的动作(s311:输入用户操作步骤)。

当输入用于使所述追加排出部200旋转的用户操作时,所述控制部600可以驱动向所述追加排出部200提供旋转力的旋转马达226(s313:驱动旋转马达步骤)。

这样,通过驱动所述旋转马达226,使所述追加排出部200旋转。所述追加排出部200旋转的同时,在内部由所述热交换器104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可以通过所述追加排出部200向外排出(s315:旋转追加排出部步骤)。

图46是表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管理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47是表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管理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参照图42和图46,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管理装置中用于输入用户操作的所述输入部17形成在构成所述空气管理装置外观的所述壳体10的前板。用户可以通过对所述输入部17的操作,输入并设定所述空气管理装置的运转。

在此,用户可以直接触摸所述输入部17来输入用户操作,也可以通过与外部装置进行无线通信来输入用户操作。

如果控制部600判断为通过所述输入部17输入的是有效的用户操作,则开始控制空气管理装置的加湿运转(s401:输入用户操作步骤)。

当通过所述输入部17输入用户对加湿的操作时,为了将加湿的空气通过所述追加排出部200向外部排出,所述控制部600驱动升降马达230,以使所述追加排出部200向所述壳体10的上部上升。

详细地,在所述升降箱体214的升降马达收容部222设置有所述升降马达230。在所述升降马达230的输出轴设置有与升降齿条部212啮合的升降驱动齿轮232。所述升降驱动齿轮232与所述升降齿条部212啮合,沿着所述升降齿条部212升降,随之,所述升降箱体214升降。根据所述升降箱体214的升降,所述弹出管234也同时升降(s403:追加排出部上升步骤)。

并且,为了通过所述吸入口11′将室内空气向内部供给,所述控制部600驱动各个风扇马达(未图示),以使驱动风扇130、130′、130″进行运转。所述各个风扇马达分别与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连接,随着所述各个风扇马达的驱动,向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提供驱动力。

这样,随着所述风扇马达驱动,与所述各个风扇马达连接的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进行运转。也就是说,驱动风扇130、130′、130″进行旋转。具体地,在所述壳体10的内部配置有用于空气热交换的所述热交换器104,在所述热交换器104的前方设置有所述导风部120。在所述导风部120设置有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这样,通过从风扇马达传递的驱动力,在所述导风部120设置的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进行旋转(s405:驱动风扇运转步骤)。

当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驱动时,空气通过所述吸入口11′从外部吸入到所述壳体10的内部。所述吸入口11′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底板11,并配置在从安置所述壳体10的室内居住空间的地板有一定高度的位置。随着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旋转,空气从外部通过所述吸入口11′被吸入,并向内部的空气流动空间20流入(s407:吸入空气步骤)。

当空气通过所述吸入口11′从外部吸入时,为了通过分支流路129向所述追加排出部200供给空气,所述控制部600开放在所述分支流路129的入口设置的所述风门206。

这样,随着风门206开放,内部的空气向分支流路129供给(s409:向分支流路供给空气步骤)。

向所述分支流路129供给的空气在所述流入风扇部403被风扇加压,并通过所述空气传递管405流向所述蒸汽生成器407。所述加湿泵417通过控制部600的控制,从所述水箱419向所述蒸汽生成器407供给水,在所述蒸汽生成器407加热从所述水箱419传递到的水产生蒸汽。这样产生的所述蒸汽与通过所述空气传递管405传递到的空气混合(s411:生成加湿空气步骤)。

所述水箱419安装在所述水箱安装座415。所述水箱安装座415使所述水箱419倾斜。当接近传感器470检测到用户时,所述控制部600使所述水箱安装座415倾斜,在所述框架空间203内使所述水箱419的上端向外部伸出。这是为了使所述水箱419容易出入所述框架空间203。

这样生成的加湿空气向所述追加排出部200供给。具体地,所述加湿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排出管409或者所述第二排出管411向所述弹出管234传递(s413:向追加排出部供给加湿空气步骤)。

向所述追加排出部200传递到的所述加湿空气通过所述追加排出部200向外部排出。具体地,所述加湿的空气通过在所述追加排出部200形成的所述弹出管234向外部排出。此时,所述加湿的空气需要只通过所述弹出管234中的任一个弹出管排出时,只开放相应的所述排出管409、411。

作为一个例子,通过所述壳体10左侧的所述弹出管234排出加湿的空气时,开放所述第一排出管409,空气向所述连接管204的所述连接流路205流动。此时,优选地,所述风门206闭合所述分支流路219(s415:排出加湿空气步骤)。

之后,有选择地输入用于使所述追加排出部200旋转的用户操作时,所述控制部600开始控制所述追加排出部200的旋转(s417:输入用户操作)。

为了根据用户针对所述追加排出部200旋转输入的操作,所述控制部600启动旋转马达226的运转,使所述追加排出部200旋转(s419:旋转追加排出部步骤)。

由此,所述追加排出部200上升并旋转,向外部排出所述加湿的空气,向理想的方向均匀地提供加湿空气。

接着,参照图42和图47说明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空气管理装置中同时进行空气温度设定和加湿的控制方法。

用户通过在所述空气管理装置的所述壳体10的正面形成的所述输入部17,对所述空气管理装置输入空气温度设定和加湿的操作。此时,用户直接触摸所述输入部17输入操作,也可以通过与外部装置进行无线通信来输入用户操作。

如果所述控制部600判断为通过所述输入部17输入的是有效的用户操作,则开始控制空气管理装置的加湿运转(s501:输入用户操作步骤)。

当通过所述输入部17输入针对空气温度设定和加湿的用户操作时,为了启动驱动风扇130、130′、130″,所述控制部600驱动风扇马达(未图示)。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的运转是为了将室内的空气向所述壳体10的内部吸入而进行的。

所述风扇马达分别与多个驱动风扇130、130′、130″连接,根据各个风扇马达的驱动,向驱动风扇130、130′、130″提供驱动力。这样,随着所述各个风扇马达的驱动,与所述各个风扇马达132连接的所述各个驱动风扇130、130′、130″进行运转。也就是说,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进行旋转。

具体地,在所述壳体10的内部配置有用于对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所述热交换器104,所述热交换器104的前方设置有导风部120。在所述导风部120设置有驱动风扇130、130′、130″。在从所述风扇马达传递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设置在所述导风部120的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进行旋转(s503:驱动风扇运转步骤)。

当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进行运转时,空气通过所述吸入口11′从外部向所述壳体10的内部吸入。所述吸入口11′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底板11,并且配置在从安置有所述壳体10的室内居住空间的地面有一定高度的位置。

随着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进行旋转,空气通过吸入口11′从外部吸入,并向内部的空气流动空间20流入(s505:吸入空气步骤)。

当空气通过所述吸入口11′向所述空气流动空间20流入时,在壳体10的内部设置的热交换器104进行热交换。为此,所述控制部600驱动所述热交换器104进行热交换。

具体地,通过了所述吸入口11′的空气在所述空气流动空间20形成的所述空气流路102流动。在所述空气流路102设置有所述热交换器104,所述热交换器104与在所述空气流路102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s507:热交换步骤)。

在上述过程中,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持续运转。由此,通过所述驱动风扇130、130′、130″的旋转,在所述热交换器104已热交换的空气向在所述壳体10的前板15设置的多个排出口15′-1、15′-2、15′-3传递。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前板15左右并排形成有第一、第二、第三排出口15′-1、15′-2、15′-3。所述排出口15′-1、15′-2、15′-3起到连通所述壳体10的空气流动空间20和客厅空间的作用(s509:向排出口供给空气步骤)。

在图中作为一个例子图示了三个排出口15′-1、15′-2、15′-3,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其数量可以是两个以上。所述控制部600为了通过所述排出口15′-1、15′-2、15′-3向外部排出已热交换的空气,开放在所述排出口15′-1、15′-2、15′-3设置的各个叶片141、142、143。

本实施例中,在分别与三个驱动风扇130、130′、130″对应的位置,即所述第一、第二、第三排出口15′-1、15′-2、15′-3设置有所述各个叶片141、142、143。所述叶片141、142、143分别通过另行设置的驱动马达141′、142′、143′驱动,由此开闭所述排出口15′-1、15′-2、15′-3来设定排出空气的方向。

由于所述叶片141、142、143决定所述排出口15′-1、15′-2、15′-3的开闭,所以只有所述叶片141、142、143开放,供给到所述排出口15′-1、15′-2、15′-3的空气才能向外部排出(s511:开放叶片步骤)。

如上所述,已热交换的空气可以通过所述分支流路129向所述追加排出部200供给。所述分支流路129是来自所述第一风扇空间124和所述第三风扇空间124′的空气流动的流路,成为向所述追加排出部200传递所述已热交换的空气的通路。所述分支流路129分别向所述导风部120的两个侧面开放,与所述第一空间22和第二空间24连通。为了向所述分支流路129供给空气,应开放所述风门206。

所述追加排出部200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顶面的两侧。所述追加排出部200可以构成为使所述弹出管234从所述壳体10的顶面上升,向更远更广的区域传送已热交换的空气。

为了通过所述排出口15′-1、15′-2、15′-3向所述壳体10的前方排出在内部热交换的空气的同时,通过所述追加排出部200排出加湿的空气,所述控制部600开放所述叶片141、142、143和所述风门206。这是为了通过开放所述风门206来经由所述分支流路129向所述追加排出部200供给已热交换的空气。

这是为了将所述已热交换的空气向所述壳体10前方排出的同时,通过所述追加排出部200排出加湿的空气。这样,通过开放所述风门206,使所述已热交换的空气向所述分支流路129供给(s513:向分支流路供给空气步骤)。

向所述分支流路129供给的空气在所述流入风扇部403被风扇加压之后,经过所述空气传递管405向所述蒸汽生成器407传递。在所述蒸汽生成器407加热从所述水箱419传递到的水产生蒸汽,这样产生的所述蒸汽与通过所述空气传递管405传递到的空气混合(s515:生成加湿空气步骤)。

另外,为了通过所述追加排出部200向外部排出所述加湿的空气,驱动升降马达230以使所述追加排出部200向所述壳体10的顶面上升。具体地,在所述升降箱体214的升降马达收容部222设置有所述升降马达230。在所述升降马达230的输出轴设置有升降驱动齿轮232,与所述升降齿条部212啮合。所述升降驱动齿轮232通过与所述升降齿条部212啮合,沿着所述升降齿条部212升降,随之,所述升降箱体214升降。通过所述升降箱体214的升降,所述弹出管234一同升降(s517:追加排出部上升步骤)。

这样,所述生成的加湿空气向所述追加排出部200供给。具体地,所述加湿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排出管409或者第二排出管411传递到弹出管234(s519:向追加排出部供给加湿空气步骤)。

向所述追加排出部200传递到的所述加湿的空气,通过所述追加排出部200向外部排出。具体地,所述加湿的空气通过在所述追加排出部200形成的所述弹出管234向外部排出。此时,所述加湿的空气在只通过所述弹出管234中的任一个弹出管排出时,只开放相应的排出管409、411。

作为一例,通过所述壳体10左侧的所述弹出管234排出加湿的空气时,开放所述第一排出管409,使空气向所述连接管204的所述连接流路205流动。此时,优选地,所述风门206闭合所述分支流路219(s521:排出加湿空气步骤)。

之后,如果有选择地输入用于使所述追加排出部200旋转的用户操作,所述控制部600开始控制所述追加排出部200的旋转(s523:输入用户操作)。

根据用户输入的用于使所述追加排出部200旋转的操作,所述控制部600为了旋转所述追加排出部200启动旋转马达226。

由此,所述追加排出部200在向所述壳体10的上部上升的状态下旋转的同时,将所述加湿的空气向外部排出,从而朝理想的方向均匀地排出加湿空气(s525:旋转追加排出部步骤)。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追加排出部200上升后旋转的同时向外部排出加湿的空气。

在以上,说明了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所有构成要素结合成一个整体或者通过结合而进行运转的情况,但本发明不一定限制于这些实施例。也就是说,只要在本发明的目的范围内,所有构成要素也可以有选择地结合为一个以上来进行运转。此外,在上面记载的“包括”、“构成”或者“具有”等术语,如果没有特别相反的记载,意味着相应构成要素包括在其中,应解释为不排除其他构成要素而是进一步包括其他构成要素。如果没有其他的定义,包括技术性或者科学性术语的所有术语与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具有普通知识的人的通常理解具有相同的含义。应解释为通常使用的术语与在词典中定义的术语一样,与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只要在本发明中没有明确定义,不应解释为理想化或者过度形式化的含义。

以上的说明只是举例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具有普通知识的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本质特性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多样的修改和变形。因此,在本发明中公开的实施例并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而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不被这些实施例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根据权利要求书来解释,在同等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思想都应被解释为落在本发明权利范围内。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有三个排出口15′-1、15′-2、15′-3,但不限于此,至少在两个以上即可。例如,有两个排出口时,向壳体10的前方开放叶片来传递空气的同时,也向追加排出部200传送空气,能够向理想的方向传递空气。也就是说,开放所述风门206的同时也开放叶片来使空气流动。另外,可以通过关闭风门206,单独控制两个排出口,朝壳体10的前方理想的方向传递空气。

并且,有四个以上的排出口时,例如,通过使与位于两端部的排出口对应的驱动风扇运转,向追加排出部200传递空气,也可以通过开放叶片经由排出口向壳体前方传递空气。剩下的排出口如图示的实施例的第二排出口15′-2,用于向壳体10的前方传递空气。

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分支流路129通过连接管204与垂直管208连通。但是,所述分支流路129和所述垂直管208可以隔着风门206直接连接。图示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空间框架202,所述垂直管208的位置从所述空气流动空间20相对分离而偏向壳体10的端部,因此,需要所述连接管204,但是,若所述垂直管208接近空气流动空间20,则可以不需要所述连接管204。

另外,在没有所述连接管204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排出管409可以直接连接于垂直管208。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说明了所述第一移动板16自动开闭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用户亲自开闭所述第一移动板16,所述水箱安装座415的倾斜台449可以通过所述接近传感器470或者另行设置的按钮来进行倾斜动作。

此外,为了所述弹出管214的升降,在弹出管214设置有升降驱动源224,在垂直流路210内形成有升降齿条部212。但是,所述升降驱动源224也可以设置在垂直流路210的最上端,所述升降齿条部212在弹出管214的背面沿上下方向形成。

图示的实施例中,使用三个过滤器320、330、340,但不限于此,可以使用至少两个以上的过滤器。另外,在过滤器框架301形成有三个通过区域302,但也可以是两个以上。

图示的实施例中,为了帮助过滤器框架301以抽屉形式从壳体10出入,使用轨道装配体350,但不一定使用轨道装配体350。也可以构成为在没有轨道装配体350的情况下使所述过滤器框架301以抽屉形式出入。

并且,图示的实施例中,使用弹性刷毛375防止从除尘器吸入口373泄漏吸力,但是,代替所述弹性刷毛375,也可以设置具有弹性的密封部件等各种切断泄漏部件来达到相同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