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988005发布日期:2020-08-25 19:26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空调对湿度调节多借助制冷模式实现,即利用低于空气露点温度的低温冷媒与室内空气热交换,使空气中的水分冷凝成液态后排出。但是,上述除湿方式不仅会导致的室内温度骤降、用户体验变差,而且还会显著增加耗电量,造成能源的浪费。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将温度和湿度分开控制的技术方案来提升用户体验,降低空调的能耗。目前湿度控制主要依靠溶液除湿实现,溶液除湿通过在室内空气流过吸湿溶液的过程中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实现除湿,当吸湿溶液稀释时通过加热的方式实现吸湿溶液的再生。但是,在实际除湿和再生控制过程中,缺乏对除湿溶液的吸附能力的判断,经常导致除湿运行不久就要开始运行溶液再生,导致除湿过程中断,影响了除湿效率、使得用户体验较差。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控制方法存在的除湿效率低、用户体验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系统包括: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通过冷媒管连接的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配置有外风机,所述室内换热器配置有内风机;除湿装置,所述除湿装置包括:除湿箱,所述除湿箱上开设有可开闭的除湿进气口、除湿出气口、还原进气口和还原出气口,所述除湿进气口或所述除湿出气口设置有除湿风机,所述还原进气口处或所述还原出气口处设置有还原风机;固体吸附组件,所述固体吸附组件固设于所述除湿箱内;还原组件,所述还原组件包括还原盘管,所述还原盘管部分盘设于所述固体吸附组件,所述还原盘管内允许换热介质流过;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室内环境湿度和所述固体吸附组件的湿度;

计算所述室内环境湿度与所述固体吸附组件的湿度之间的差值;

比较所述室内环境湿度与第一湿度阈值的大小,以及所述差值与第一预设差值的大小;

基于比较结果,选择性地控制所述除湿装置运行除湿模式或再生模式。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除湿进气口处、所述除湿出气口处、所述还原进气口处和所述还原出气口处分别设置有风阀,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光伏装置,所述光伏装置包括光伏板、太阳能控制器和储电部件,所述光伏板通过所述太阳能控制器与所述储电部件连接,所述太阳能控制器分别与所述风阀、所述除湿风机和所述还原风机连接;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储电部件的剩余电量;

比较所述剩余电量与电量阈值的大小;

当所述剩余电量大于等于所述电量阈值且所述除湿装置运行所述除湿模式或所述再生模式时,控制所述光伏装置为所述风阀、所述除湿风机和所述还原风机供电。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除湿装置以除湿模式运行时,判断所述固体吸附组件是否满足再生条件;

当满足所述再生条件时,控制所述除湿装置运行再生模式;

其中,当所述除湿装置以除湿模式运行时,所述除湿进气口处和所述除湿出气口处的风阀打开,所述除湿风机运行;

其中,所述再生条件包括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等于第二湿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环境湿度与所述固体吸附组件的湿度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二预设差值;

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湿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环境湿度的下降速率小于速率阈值;

其中,所述第一湿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湿度阈值。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控制所述除湿装置运行再生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获取所述换热装置的运行模式;

判断所述换热装置是否以制冷模式运行;

基于判断结果,控制所述除湿装置运行所述再生模式。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还原盘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设置有第一电控阀,所述还原盘管上设置有第二电控阀,所述太阳能控制器与所述第二电控阀连接;

“基于判断结果,控制所述除湿装置运行所述再生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当所述换热装置运行制冷模式时,控制所述还原进气口和所述还原出气口的风阀打开、所述除湿进气口和所述除湿出气口的风阀关闭,控制所述还原风机开启、所述除湿风机关闭,控制所述第二电控阀打开、所述第一电控阀关闭。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设置有第一电控阀,所述还原组件还包括:

还原水箱,所述还原水箱内存放有换热液体,所述还原盘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所述还原水箱连通,所述还原盘管上设置有循环泵,所述太阳能控制器与所述循环泵连接;

换热盘管:所述换热盘管部分盘设于所述还原水箱内,所述换热盘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第二端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连通;

第二电控阀,所述第二电控阀设置于所述换热盘管上并位于所述换热盘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还原水箱之间,所述太阳能控制器与所述第二电控阀连接;

第二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设置于所述换热盘管上并位于所述还原水箱与所述换热盘管的第二端之间,所述太阳能控制器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连接;

“基于判断结果,控制所述除湿装置运行所述再生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当所述换热装置运行制冷模式时,控制所述还原进气口和所述还原出气口的风阀打开、所述除湿进气口和所述除湿出气口的风阀关闭,控制所述还原风机和所述循环泵开启、所述除湿风机关闭,控制所述第二电控阀打开、所述第一电控阀关闭、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全开。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判断结果,控制所述除湿装置运行所述再生模式”的步骤还包括:

当所述换热装置未运行制冷模式时,控制所述还原进气口和所述还原出气口的风阀打开、所述除湿进气口和所述除湿出气口的风阀关闭,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外风机、所述还原风机和所述循环泵开启、所述除湿风机关闭,控制所述第二电控阀打开、所述第一电控阀关闭、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全开,所述第二节流元件打开至设定开度。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除湿装置运行再生模式时,判断所述除湿装置是否满足退出条件;

当满足所述退出条件时,控制所述除湿装置退出所述再生模式;

其中,所述退出条件包括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室内环境湿度与所述固体吸附组件的湿度之间的差值大于等于第三预设差值;

所述再生模式的运行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比较结果,选择性地控制所述除湿装置运行除湿模式或再生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当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等于第一湿度阈值且所述差值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差值时,控制所述除湿装置运行所述除湿模式;

当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等于第一湿度阈值且所述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差值时,控制所述除湿装置先运行所述再生模式再运行所述除湿模式;

当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小于第一湿度阈值且所述差值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差值时,控制所述除湿装置只运行所述再生模式。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除湿装置是否满足停止条件;

当满足所述停止条件时,控制所述除湿装置停止运行;

其中,所述停止条件包括:

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小于停止湿度阈值;

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等于所述停止湿度阈值但小于所述第二湿度阈值,且所述除湿装置的运行时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通过结合室内环境湿度和固体吸附组件的湿度联合判断是否进入除湿模式,本申请的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判断当前固体吸附组件的吸附能力是否足够对当前室内进行除湿,在有能力时对室内进行除湿,在吸附能力不足时,则先对固体吸附组件进行再生,再对室内进行除湿,保证除湿过程的连续性,提高了除湿效率和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光伏装置,使得除湿装置在运行过程中能够通过光伏装置来供电,从而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实现空调系统的节能控制。

进一步地,通过在除湿装置以除湿模式运行时结合室内环境湿度和固体吸附组件的湿度共同判断固体吸附组件是否满足再生条件,并且在满足再生条件时控制除湿装置以再生模式运行,本申请的控制方法能够结合当前室内环境的状态对固体吸附组件是否需要再生进行判断,使固体吸附组件的再生时机与当前环境湿度相匹配,提高固体吸附组件的再生时机判断精准度,使固体吸附组件的再生更佳及时、合理,实现除湿效果与再生效果的平衡,提高空调系统的除湿效率。

进一步地,通过在运行再生模式时,进一步判断换热装置是否以制冷模式运行,本申请的控制方法还能够基于换热装置的当前状态合理地选择固体吸附组件的再生方式,使得固体吸附组件的再生能耗低、对用户体验影响小。

进一步地,通过除湿装置运行再生模式时判断是否满足退出条件,并在满足退出条件时退出再生模式,本申请的控制方法还能够基于当前室内环境状态合理控制再生时间,兼顾再生效果与除湿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系统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主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除湿装置运行再生模式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光伏装置的运行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系统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除湿装置运行再生模式的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逻辑图。

附图标记列表

1、换热装置;11、压缩机;111、第一电控阀;12、室外换热器;121、外风机;13、第一节流元件;14、室内换热器;141、内风机;142、室内接水盘;143、冷凝水管;16、机箱;

3、除湿装置;31、除湿箱;311、除湿进气口;312、除湿出气口;313、还原进气口;314、还原出气口;315、除湿风机;316、还原风机;32、固体吸附组件;33、还原水箱;34、还原盘管;341、循环泵;342、降温换热器;343、降温风机;35、换热盘管;351、第二节流元件;352、第二电控阀;36、降温水箱;361、管路;

5、光伏装置;51、光伏板;52、储电部件;53、太阳能控制器;54、集水器;55、集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本控制方法是结合单制冷模式的空调系统进行描述的,但是这并非旨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将本申请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其他空调系统。比如,本申请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带有四通阀的空调系统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首先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空调系统进行描述。其中,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系统图。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以下或简称系统)包括换热装置1、除湿装置3和光伏装置5,换热装置1主要包括压缩机11、室外换热器12、外风机121、第一节流元件13、室内换热器14、内风机141和总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压缩机11、室外换热器12、外风机121、第一节流元件13和总控制器设置在室外机的机箱16中,室内换热器14和内风机141设置在室内机中。其中,压缩机11、室外换热器12、第一节流元件13和室内换热器14之间通过冷媒管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压缩机11排气口设置有第一电控阀111。总控制器分别与压缩机11、外风机121、第一电控阀111、第一节流元件13和内风机141连接,用以控制上述部件运行。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节流元件13可以为电子膨胀阀等开度可控的阀体,第一电控阀111可以为电磁阀等可以实现开闭的阀体。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为描述清楚上述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特将室外机的各个部件打散后绘制于附图1中,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这些部件在附图中的设置位置并非真实设置位置。

继续参照图1,除湿装置3包括除湿箱31、固体吸附组件32和还原组件(图中未示出)。除湿箱31上设置有可开闭的除湿进气口311、除湿出气口312、还原进气口313和还原出气口314,如通过风阀实现上述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开闭等。除湿进气口311和除湿出气口312分别与室内连通,除湿出气口312设置有除湿风机315,还原进气口313与室内连通,还原出气口314与室外连通,还原出气口314设置有还原风机316。其中,除湿箱31和固体吸附组件32设置于室内,如设置于室内机中或单独设置于室内,还原水箱33设置于室外,如设置于室外机机箱16中或单独设置在室外等。

固体吸附组件32固设于除湿箱31内,固体吸附组件32包括固体吸附剂,固体吸附剂可以为硅胶、分子筛、活性氧化铝或沸石等。还原组件包括还原盘管34,还原盘管34部分盘设于固体吸附组件32,如沿固体吸附组件32的外侧面缠绕或直接盘绕在固体吸附组件32的内部等。还原盘管34的第一端与压缩机11的排气口连通,第二端与室外换热器12的进口连通,从而还原盘管34允许冷媒(即换热介质)从中流过。此外,还原盘管34上靠近第一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电控阀352。

仍参照图1,光伏装置5包括光伏板51、储电部件52和太阳能控制器53,光伏板51通过太阳能控制器53与储电部件52连接,太阳能控制器53分别与除湿装置3的风阀、除湿风机315、还原风机316和第二电控阀352连接,用以给上述部件供电和控制上述部件运行。例如,太阳能控制器53直接与风阀、除湿风机315、还原风机316和第二电控阀352连接、也可以通过总控制器间接与上述部件连接。光伏板51在本申请中采用单晶硅或多晶硅电池组合成板状,其通过光电效应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储电部件52优选的采用蓄电池组,蓄电池组中包括多个蓄电池,光伏板51通过太阳能控制器53与蓄电池组连接,从而实现对光电转换后的电能存储和利用,如将光电转化的电能储存于蓄电池组中,以及将蓄电池组中的电能用于除湿装置3的各用电部件的运行。其中,光伏发电以及电流的处理过程为本领域的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其中,光伏板51、储电部件52和太阳能控制器53均设置于室外,如部分设置于室外机机箱16中或全部单独设置在室外等,第二电控阀352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为电磁阀等能够实现开闭功能的阀体。

下面参照图2,对本申请的空调系统的除湿控制方法进行描述。其中,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主流程图。

如图2所示,为解决现有控制方法存在的除湿效率低、用户体验差的问题,本申请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s101、获取室内环境湿度和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例如,通过设置在除湿箱31的除湿进气口311或室内机任意位置的的湿度传感器获取室内环境湿度(或称相对湿度,下同),通过设置在固体吸附组件32内部或其外周的湿度传感器获取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

s103、计算室内环境湿度与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之间的差值;例如,在获取到室内环境湿度与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之后,使用室内环境湿度减去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得到二者的差值。

s105、比较室内环境湿度与第一湿度阈值的大小,以及差值与第一预设差值的大小;例如,第一湿度阈值为60%,第一预设差值10%为,在计算得到二者的差值之后,比较室内环境湿度与60%的大小,以及差值与10%的大小。当然,第一湿度阈值和第一预设差值的具体数值在本申请中只作示例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实际情况作出合理调整。

s107、基于比较结果,选择性地控制除湿装置3运行除湿模式或再生模式;例如,当第一湿度阈值大于等于60%且差值大于等于10%时,控制除湿装置3运行除湿模式;当第一湿度阈值小于60%且差值小于10%时,控制除湿装置3运行再生模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当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等于第一湿度阈值时,证明此时室内湿度过高,未处于舒适区间,需要对室内进行除湿处理。当室内环境湿度与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之差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差值时,证明此时固体吸附组件32与室内环境湿度之间相差较大,吸附能力较好,可以用来吸附室内水分。反之,当室内环境湿度小于第一湿度阈值时,证明此时室内湿度较为适宜,因此无需进行除湿处理。当室内环境湿度与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之差小于第一预设差值时,证明此时固体吸附组件32的吸附能力较差,因此需要进行再生处理。

通过结合室内环境湿度和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联合判断是否进入除湿模式,本申请的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判断当前固体吸附组件32的吸附能力是否足够对当前室内进行除湿,在吸附能力足够时可以直接对室内进行除湿;在吸附能力不足时,则先对固体吸附组件32进行再生,再决定是否对室内进行除湿,以保证除湿过程的连续性,提高除湿效率和用户体验。

接下来参照图3至图5,对本申请的控制方法的一种较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其中,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流程图;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除湿装置运行再生模式的流程图;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光伏装置的运行流程图。

如图3所示,在一种较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01、获取室内环境湿度和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例如,通过设置在除湿箱31的除湿进气口311或室内机任意位置的的湿度传感器获取室内环境湿度,通过设置在固体吸附组件32内部或其外周的湿度传感器获取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

s203、计算室内环境湿度与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之间的差值;例如,在获取到室内环境湿度与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之后,使用室内环境湿度减去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得到二者的差值。

s205、比较室内环境湿度与第一湿度阈值的大小,以及差值与第一预设差值的大小;例如,第一湿度阈值为60%,第一预设差值10%为,在计算得到二者的差值之后,比较室内环境湿度与60%的大小,以及差值与10%的大小。

在比较出室内环境湿度与第一湿度阈值的大小,以及差值与第一预设差值的大小后,基于比较结果,选择性地控制除湿装置3运行除湿模式或再生模式。具体地:

(1)当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第一湿度阈值,且室内环境湿度与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之差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差值时,执行步骤s211,控制除湿装置3运行除湿模式。当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等于第一湿度阈值时,证明此时室内湿度过高,未处于舒适区间,需要对室内进行除湿处理。当室内环境湿度与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之差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差值时,证明此时固体吸附组件32与室内环境湿度之间相差较大,吸附能力较好,可以用来吸附室内水分。因此,此时可以直接控制除湿装置3运行除湿模式,利用固体吸附组件32吸附室内水分,对室内进行除湿。

(2)当室内环境湿度小于第一湿度阈值,且室内环境湿度与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之差小于第一预设差值时,则执行步骤s217,控制除湿装置3只运行再生模式。当室内环境湿度小于第一湿度阈值时,证明此时室内湿度较为适宜,正处于舒适区间,因此无需对室内进行除湿处理。当室内环境湿度与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之差小于第一预设差值时,证明此时固体吸附组件32与室内环境湿度之间相差较小,虽然具有一定吸附能力,但仍具有吸附能力不足的风险,因此为保险起见,可以控制除湿装置3只运行再生模式,使固体吸附组件32再生后保持较佳的吸附能力。

(3)当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等于第一湿度阈值,但室内环境湿度与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之差小于第一预设差值时,则先后执行步骤s207和s211,控制除湿装置3先运行再生模式,再运行除湿模式。当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第一湿度阈值时,证明此时室内湿度过高,未处于舒适区间,需要对室内进行除湿处理。当室内环境湿度与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之差小于第一预设差值时,证明此时固体吸附组件32与室内环境湿度之间相差较小,吸附能力较弱,不适宜用来吸附室内水分。此时控制除湿装置3先运行再生模式使固体吸附组件32再生,然后再控制除湿装置3运行除湿模式,利用固体吸附组件32对室内进行除湿。

(4)当室内环境湿度小于第一湿度阈值,且室内环境湿度与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之差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差值时,则保持当前状态,不执行任何操作。当室内环境湿度小于第一湿度阈值时,证明此时室内湿度较为适宜,正处于舒适区间,因此无需对室内进行除湿处理。当室内环境湿度与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之差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差值时,证明此时固体吸附组件32与室内环境湿度之间相差较大,吸附能力较强,因此无需进行任何操作,控制除湿装置3保持当前运行状态。

通过结合室内环境湿度和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联合判断除湿装置3是否进入除湿模式,本申请的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地判断当前固体吸附组件32的吸附能力是否足够对当前室内进行除湿,在吸附能力足够时对室内进行有效除湿,在吸附能力不足时,则先对固体吸附组件32进行再生,再对室内进行除湿,保证除湿过程的连续性,提高除湿效率与效果。

继续参照图3,在除湿装置3以除湿模式运行(步骤s211)时,控制方法还包括:

s213、判断固体吸附组件32是否满足再生条件;当满足再生条件时,返回执行步骤s207,控制除湿装置3运行再生模式;否则,当不满足再生条件时,执行步骤s215,进一步判断除湿装置3是否满足停止条件;当满足停止条件时,执行步骤s221,控制除湿装置3停止运行;否则,当不满足停止条件时,返回执行步骤s211,控制除湿装置3继续以除湿模式运行。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当室内湿度达到一定阈值时,需要对室内进行除湿处理,此时总控制器控制除湿装置3以除湿模式运行,即控制除湿进气口311、除湿出气口312打开,并控制除湿风机315启动,室内空气在除湿风机315的带动下从除湿进气口311进入除湿箱31,并在经过固体吸附组件32时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在固体吸附剂上而变为干燥空气,干燥空气通过除湿出气口312返回室内,室内湿度随之下降。而当除湿装置3以除湿模式运行一段时间后,固体吸附组件32的吸附能力下降,当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对固体吸附模块进行再生处理,因此在除湿装置3运行除湿模式时,判断固体吸附组件32是否满足再生条件。

其中较为优选地,再生条件包括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等于第二湿度阈值且室内环境湿度与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二预设差值。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等于第二湿度阈值且室内环境湿度的下降速率小于速率阈值。

举例而言,第二湿度阈值可以为55%,第二预设差值可以为5%,当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等于55%时,证明室内湿度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仍未到最佳湿度区间,仍需要继续除湿,而此时室内环境湿度与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之间的差值小于5%,证明二者湿度比较接近,虽然能继续除湿,但固体吸附组件32在这种状态下吸附能力大幅下降,因此需要及时对固体吸附组件32进行再生处理,以提高其吸附能力,进而提高空调系统的除湿效率。

再如,第二湿度阈值可以为55%,速率阈值可以为0.5%/min,当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等于55%时,证明室内湿度仍未到最佳湿度区间,需要继续除湿。而此时通过获取一段时间内的室内环境湿度值可以计算出室内湿度的下降速度,当该下降速度小于0.5%/min时,证明此时下降速度缓慢,虽然仍可继续除湿,但固体吸附组件32的除湿能力不足,需要及时再生,以提高其吸附能力,进而提高空调系统的除湿效率。当然,第二湿度阈值、第二预设差值和下降速度的具体数值在本申请中只作示例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实际情况作出合理调整。

其中较为优选地,停止条件包括:室内环境湿度小于停止湿度阈值;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等于停止湿度阈值但小于第二湿度阈值,且除湿装置3的运行时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

举例而言,停止湿度阈值可以为50%,当室内环境湿度小于50%时,证明此时室内湿度已下降至较为较佳的湿度区间,此时无需再继续除湿,因此控制除湿装置3停止运行;否则,仍需继续运行除湿模式,对室内除湿。

再如,第二湿度阈值仍可以为55%,第二运行时长可以为30min,当室内环境湿度大于50%但小于55%,且除湿模式的运行时长已经达到30min,证明此时除湿较慢,并且目前的室内湿度也恰好不在固体吸附组件32需要再生的湿度范围内,此时为节约能源,虽然室内湿度未达到较佳湿度,但当前湿度已经下降至接近该湿度的区间,因此可以选择关闭除湿装置3。当然,第二湿度阈值、停止湿度阈值和第二运行时长的具体数值在本申请中只作示例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实际情况作出合理调整。

通过在除湿装置3以除湿模式运行时结合室内环境湿度和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共同判断固体吸附组件32是否满足再生条件,并且在满足再生条件时控制除湿装置3以再生模式运行,本申请的控制方法能够结合当前室内环境的状态对固体吸附组件32是否需要再生进行判断,使固体吸附组件32的再生时机与当前环境湿度相匹配,提高固体吸附组件32的再生时机判断精准度,使固体吸附组件32的再生更佳及时、合理,实现除湿效果与再生效果的平衡,提高空调系统的除湿效率。通过在判断除湿装置3是否满足停止条件时加入对运行时长的考虑,本申请的控制方法还能够节约能源,有效避免由于除湿效率低而带来的电能的无谓消耗。

继续参照图3,在除湿装置3运行再生模式的步骤s207之后,控制方法还包括:

s209、判断除湿装置3是否满足退出条件;当满足退出条件时,执行步骤s211,控制除湿装置3退出再生模式并继续运行除湿模式;否则,当不满足退出条件时,则继续保持再生模式运行。

其中,较为优选地,退出条件包括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室内环境湿度与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之间的差值大于等于第三预设差值;再生模式的运行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

举例而言,第三预设差值可以为10%,当室内环境湿度与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之差大于10%时,证明固体吸附组件32与室内湿度相差较大,也证明固体吸附组件32已经恢复到足够的吸附能力,此时无需再继续运行再生模式,而是及时退出再生模式并运行除湿模式。

再如,第一预设时长可以为10min,当固体吸附组件32的再生模式运行超过10min时,即使室内环境湿度与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之差未达到大于10%的标准,但是此时固体吸附组件32由于已经在再生模式运行了足够的时间,其吸附能力已基本够用,因此,此时可以及时退出再生模式并运行除湿模式。当然,第三预设差值和第一预设时长的具体数值在本申请中只作示例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实际情况作出合理调整。

通过在除湿装置3运行再生模式时判断是否满足退出条件,并在满足退出条件时退出再生模式并继续运行除湿模式,本申请的控制方法还能够基于当前室内环境状态合理控制再生时间,兼顾再生效果与除湿效率。

仍参照图3,与上述控制方式类似地,当执行步骤s217,即除湿装置3运行再生模式的步骤时,控制方法还包括:

s219、判断除湿装置3是否满足退出条件;当满足退出条件时,执行步骤s221,控制除湿装置3退出再生模式;否则,当不满足退出条件时,则继续保持再生模式运行。

举例而言,退出条件与上述条件相同,当满足退出条件时,证明此时固体吸附组件32的吸附能力已经恢复,因此无需再运行再生模式。而步骤s219的执行前提是室内环境湿度小于第一湿度阈值,此时室内无需除湿,因此在退出再生模式后控制除湿装置3停止运行即可。

下面参照图1和图4,对除湿装置运行再生模式的控制方式进行详细介绍。如图4所示,除湿装置3运行再生模式的步骤(s207和s217)具体包括:

s301、获取换热装置1的运行模式;例如,本实施方式中,换热装置1的运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送风模式等,可以通过获取运行参数或判断压缩机11是否运行等方式确定当前换热装置1的运行模式。

s303、判断换热装置1是否以制冷模式运行,并基于判断结果,控制除湿装置3运行再生模式。具体地,当换热装置1运行制冷模式时,执行步骤s305,控制还原进气口313和还原出气口314的风阀打开、除湿进气口311和除湿出气口312的风阀关闭,控制还原风机316开启、除湿风机315关闭,控制第二电控阀352打开、第一电控阀111关闭;否则,当换热装置1未运行制冷模式时,执行步骤s307、控制除湿装置3保持进入再生模式前的状态。

举例而言,当换热装置1以制冷模式运行时,压缩机11处于运行状态,冷媒处于循环状态。此时可以通过使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过还原盘管34的方式加热固体吸附组件32,以实现其再生。此时,参照图1,控制第二电控阀352打开、第一电控阀111关闭,改变冷媒的路径,使冷媒经过还原盘管34后继续循环。然后控制还原进气口313和还原出气口314的风阀打开、除湿进气口311和除湿出气口312的风阀关闭,并控制还原风机316打开、除湿风机315关闭,在还原风机316的带动下室内空气从还原进气口313进入除湿箱31,并从还原出气口314排出至室外,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先通过还原盘管34循环至固体吸附组件32后继续常规制冷循环,固体吸附组件32中的水分被高温高压冷媒加热蒸发为水蒸气而析出,析出的水蒸气随室内空气一起被排出至室外,固体吸附组件32实现再生。

当换热装置1未以制冷模式运行时,压缩机11处于停止状态,冷媒处于未循环状态。此时无法通过冷媒流过还原盘管34来实现固体吸附组件32的再生。由于进入再生模式的判断条件具备一定的余量,也即固体吸附组件32仍具备一定的吸附能力,因此此时可以控制除湿装置3保持进入再生模式之前的状态,即如果之前正在运行除湿模式,则继续保持除湿模式运行,如果之前处于停止状态,则继续保持停止状态。

通过在满足再生条件时,进一步判断换热装置1是否以制冷模式运行,本申请的控制方法还能够基于换热装置1的当前状态合理地选择固体吸附组件32的再生方式,使得固体吸附组件32的再生能耗低、对用户体验影响小,避免再生过程向室内吹冷风的现象。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参照图1所示的结构之后,也可以对本步骤进行调整,使除湿模块运行再生模式。例如,可以通过打开压缩机11并保持低频运行,控制外风机121启动、内风机141低速运行、室内机的导风板关闭、第一节流元件13打开至一定开度,从而实现在尽可能不影响室内温度的前提下,换热装置1的制冷模式运行。然后控制第二电控阀352打开、第一电控阀111关闭,控制除湿风机315关闭、还原风机316打开,控制还原进气口313和还原出气口314的风阀打开、除湿进气口311和除湿出气口312的风阀关闭,实现冷媒经过还原盘管34对固体吸附组件32的再生。

下面参照图5,对光伏装置的运行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如图5所示,本申请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s401、获取储电部件52的剩余电量;例如,通过太阳能控制器53读取储电部件52的剩余电量。

s403、比较剩余电量与电量阈值的大小;例如,电量阈值可以为储电部件52的总容量的5%-10%中的任意值,当获取到剩余电量后,比较剩余电量与电量阈值的大小。当然,电量阈值的大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作出调整,而不必局限于本申请中所述的范围。

当剩余电量大于等于电量阈值时,证明此时储电部件52的电量较为充足,储电部件52可以为除湿装置3供电,此时执行步骤s405,判断除湿装置3是否运行除湿模式或再生模式;否则,当剩余电量小于电量阈值时,证明储电部件52电量较低,无法为除湿装置3供电,因此执行步骤s409,控制光伏板51为储电部件52充电。

当步骤s405的判断结果为除湿装置3正在运行除湿模式或再生模式时,执行步骤s407、控制光伏装置5为除湿装置3供电;例如,如果除湿装置3即将或正在运行除湿模式,则控制储能部件为除湿进气口311和除湿出气口312的风阀、除湿风机315供电;如果除湿装置3正在运行再生模式,则控制储能部件为还原进气口313和还原出气口314的风阀、还原风机316以及第二电控阀352供电。当步骤s405的判断结果为除湿装置3未运行除湿模式或再生模式时,则程序结束或返回继续执行步骤s401获取储电部件52的剩余电量。

通过设置光伏装置5,使得除湿装置3在运行过程中能够通过光伏装置5来供电,从而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实现空调系统的节能控制。当然,由于光伏装置5转换的电能不一定满足除湿装置3的需要,故虽然图中未示出,但仍需要配置相应的市电,只不过本实施方式中优先使用光伏装置5为除湿装置3供电。

实施例2

下面参照图6和图7,对本申请的控制方法的第二种实施方式进行介绍。其中,图6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系统图;图7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除湿装置运行再生模式的流程图;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在于:空调系统的具体结构不同、除湿装置3的再生模式控制方式不同。

具体地,参照图6,本实施方式中,换热装置1还包括室内接水盘142和冷凝水管143。室内接水盘142设置在室内机中,冷凝水管143一端与室内接水盘142连通,另一端引出室外。

除湿装置3的还原组件还包括还原水箱33、换热盘管35、降温水箱36、降温换热器342和降温风机343。其中,还原水箱33内存放有换热液体(即换热介质),如水或盐水等,还原盘管34盘设在固体吸附组件32后,其第一端与还原水箱33连通,第二端与降温水箱36连通,降温水箱36内存放有冷却液,如水或盐水等,降温水箱36通过管路361与还原水箱33连通,并且在设置高度上降温水箱36高于还原水箱33。还原盘管34上靠近第一端的位置设置有循环泵341,靠近第二端的位置设置有降温换热器342,降温换热器342配置有降温风机343,降温换热器342优选的采用板式换热器。此外,冷凝水管143引出室外后与降温水箱36连通。

换热盘管35部分盘设于还原水箱33内,盘设于还原水箱33内的部分呈s型。换热盘管35盘设好后,其第一端伸出还原水箱33并与空调系统的压缩机11排气口连通,第二端伸出还原水箱33并与空调系统的室外换热器12的进口连通。其中,换热盘管35上靠近第一端的位置还设置有第二电控阀352,如电磁阀等能够实现开闭功能的阀体,换热盘管35上靠近第二端的位置还设置有第二节流组件,如电子膨胀阀等可以控制开度的阀体。其中,第一电控阀111位于换热盘管35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冷媒管上。

光伏装置5还包括集水器54和集水管55,集水器54可以为盘状或漏斗状,其设置在光伏板51的下方,用以收集光伏板51截留下的雨水,集水管55第一端与集水器54连通,第二端与降温水箱36连通,用以将收集到的雨水引流至降温水箱36内。太阳能控制器53还分别与循环泵341、第二节流组件和降温风机343连接,用以给上述部件供电和控制上述部件运行。

参照图7,在采用上述设置方式的前提下,当除湿装置3运行再生模式时,除湿装置3运行再生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

s501、获取换热装置1的运行模式;例如,本实施方式中,换热装置1的运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送风模式等,可以通过获取运行参数或判断压缩机11是否运行等方式确定当前换热装置1的运行模式。

s503、判断换热装置1是否以制冷模式运行,并基于判断结果,控制除湿装置3运行再生模式。具体地,当换热装置1运行制冷模式时,执行步骤s505,控制还原进气口313和还原出气口314的风阀打开、除湿进气口311和除湿出气口312的风阀关闭,控制还原风机316、降温风机343和循环泵341开启、除湿风机315关闭,控制第二电控阀352打开、第一电控阀111关闭、第二节流元件351全开;否则,当换热装置1未运行制冷模式时,执行步骤s507、控制还原进气口313和还原出气口314的风阀打开、除湿进气口311和除湿出气口312的风阀关闭,控制压缩机11、外风机121、还原风机316、降温风机343和循环泵341开启,除湿风机315关闭,控制第二电控阀352打开、第一电控阀111关闭、第一节流元件13全开,第二节流元件351打开至设定开度。

举例而言,当换热装置1以制冷模式运行时,压缩机11处于运行状态,冷媒处于循环状态。此时可以通过使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加热还原水箱33内的换热液体,然后使换热液体经过还原盘管34的方式加热固体吸附组件32,以实现其再生。此时,参照图6,控制第二电控阀352打开、第一电控阀111关闭,第二节流元件351全开,改变冷媒的路径,使冷媒经过还换热管后继续参与制冷循环。然后控制还原进气口313和还原出气口314的风阀打开、除湿进气口311和除湿出气口312的风阀关闭,并控制还原风机316、降温风机343和循环泵341开启、除湿风机315关闭。在还原风机316的带动下室内空气从还原进气口313进入除湿箱31,并从还原出气口314排出至室外,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通过换热盘管35进入还原水箱33内并加热还原水箱33内的换热液体,循环泵341带动换热液体在还原水箱33与降温水箱36之间循环,当换热液体升温至较高温度并循环至固体吸附组件32时,固体吸附组件32中的水分被换热液体加热蒸发为水蒸气而析出,析出的水蒸气随室内空气一起被排出至室外,固体吸附组件32实现再生。进入降温水箱36内的换热液体在经过降温换热器342时与室外空气热交换实现温度的下降。

当换热装置1未以制冷模式运行时,压缩机11处于停止状态,冷媒处于未循环状态。此时控制压缩机11、外风机121开启,第二电控阀352打开、第一电控阀111关闭、第一节流元件13全开,第二节流元件351打开至设定开度,使冷媒构成循环回路,然后控制还原进气口313和还原出气口314的风阀打开、除湿进气口311和除湿出气口312的风阀关闭,并控制还原风机316、降温风机343和循环泵341开启。在还原风机316的带动下,室内空气从还原进气口313进入除湿箱31,并从还原出气口314排出至室外,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通过换热盘管35进入还原水箱33内并与还原水箱33内的换热液体热交换后变为中温高压液态冷媒,中温高压液态冷媒经过第二节流元件351的节流后变为低温低压气液两相冷媒,低温低压气液两相冷媒进入室外换热器12中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后变为低温低压气态冷媒,然后低温低压气态冷媒经室内换热器14后由吸气口返回压缩机11实现冷媒的循环。循环泵341带动被加热的换热液体在还原水箱33与降温水箱36之间循环,当换热液体升温至较高温度并循环至固体吸附组件32时,固体吸附组件32中的水分被换热液体加热蒸发为水蒸气而析出,析出的水蒸气随室内空气一起被排出至室外,固体吸附组件32实现再生。进入降温水箱36内的换热液体在经过降温换热器342时与室外空气热交换实现温度的下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除湿装置3正在运行除湿模式,则控制储能部件为除湿进气口311和除湿出气口312的风阀、除湿风机315供电;如果除湿装置3正在运行再生模式,则控制储能部件为还原进气口313和还原出气口314的风阀、还原风机316、降温风机343、循环泵341、第二节流元件351以及第二电控阀352供电。

通过在满足再生条件时,进一步判断换热装置1是否以制冷模式运行,本申请的控制方法还能够基于换热装置1的当前状态合理地选择固体吸附组件32的再生方式,使得固体吸附组件32的再生能耗低、对用户体验影响小,避免再生过程向室内吹冷风的现象。通过在还原组件中设置还原水箱33和换热盘管35,使得固体吸附组件32需要再生时,能够利用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冷媒通过换热盘管35加热还原水箱33内的换热液体,然后利用循环泵341带动换热液体循环的方式实现对固体吸附组件32的加热再生。通过设置降温水箱36、以及在还原盘管34上设置降温换热器342和降温风机343,能够在保证换热液体处于适当加热温度的前提下,防止由于换热液体温度过高而导致的蒸发过快、缺水等情况出现,提高再生稳定性。

此外,降温水箱36的设置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冷媒的换热效果,提高空调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行能耗。通过在光伏板51下方设置集水器54和集水管55,巧妙地借助光伏板51实现对雨水的收集,使得降温水箱36内的换热液体可以由收集的雨水提供,实现自然资源的利用,节约水资源。通过设置第二节流元件351,使得固体吸附组件32的再生过程可以独立运行,不必借助制冷模式实现,避免固体吸附组件32的再生过程中伴随室内温度的降低而导致的用户体验下降。

下面参照图8,对本申请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一种可能的控制流程进行介绍。其中图8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逻辑图。

如图8所示,在一种可能的控制过程中,首先执行步骤s601,获取室内环境湿度rhn和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rhm。

然后执行步骤s602,计算室内环境湿度与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之差△rh=rhn-rhm。

接下来执行步骤s603,判断rhn≥60%且△rh≥10%是否成立;当二者同时成立时,证明室内湿度过大且固体吸附组件32的吸附能力足够,此时执行步骤s604,控制除湿装置运行除湿模式,否则,当二者未同时成立时,执行步骤s605,进一步判断rhn≥60%是否成立。

当rhn≥60%成立时,证明室内湿度过大但固体吸附组件32的吸附能力不足,此时执行步骤s606,控制除湿装置先运行再生模式,再运行除湿模式;否则,当rhn≥60%不成立时,执行步骤s607,进一步判断△rh≥10%是否成立。

当△rh≥10%成立时,证明室内湿度适合但固体吸附组件32有吸附能力不足的风险,此时执行步骤s608,控制除湿模块运行再生模式,再生模式符合退出条件时结束控制;否则,当△rh≥10%不成立时,证明室内湿度适合,固体吸附组件32的吸附能力较强,此时直接结束控制。

当执行步骤s604,除湿装置以除湿模式运行,或步骤s606执行至除湿装置以除湿模式运行时,获取室内环境湿度rhn和运行时间t1,并执行步骤s609,判断rhn<50%是否成立;当rhn<50%成立时,证明室内湿度已下降至适宜区间,此时执行步骤s610,控制除湿装置停止运行,并结束控制;否则,当rhn<50%不成立时,则执行步骤s611,进一步判断50%≤rhn<55%且t1≥30min是否成立。

当50%≤rhn<55%且t1≥30min成立时,证明室内湿度已接近适宜区间并且运行时间过长,此时执行步骤s610,控制除湿装置停止运行并结束控制;否则,执行步骤s612,进一步基于室内环境湿度rhn计算室内湿度在设定时间t2内的下降速度v=△rhn/t2,然后判断rhn≥55%且v<0.5%/min是否成立。

当rhn≥55%且v<0.5%/min成立时,证明固体吸附组件32的吸附能力不足,需要再生,此时执行步骤s613,进一步判断换热装置是否制冷运行;否则,当rhn≥55%且v<0.5%/min不成立时,证明固体吸附组件32吸附能力尚可,此时返回执行步骤s604,控制除湿装置继续运行除湿模式。

当换热装置以制冷模式运行时,执行步骤s614,控制除湿装置以第一再生子模式运行,即控制还原进气口313和还原出气口314的风阀打开、除湿进气口311和除湿出气口312的风阀关闭,控制还原风机316、降温风机343和循环泵341开启、除湿风机315关闭,控制第二电控阀352打开、第一电控阀111关闭、第二节流元件351全开;否则,当换热装置未运行制冷模式时,执行步骤s615、控制除湿装置以第二再生子模式运行,即控制还原进气口313和还原出气口314的风阀打开、除湿进气口311和除湿出气口312的风阀关闭,控制压缩机11、外风机121、还原风机316、降温风机343和循环泵341开启,除湿风机315关闭,控制第二电控阀352打开、第一电控阀111关闭、第一节流元全开,第二节流元件351打开至设定开度。

当除湿装置运行第一再生子模式时,执行步骤s616,计算室内环境湿度rhn与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rhm之差△rh、获取再生模式的运行时间t3,并判断△rh≥10%或t3≥5min是否成立;当△rh≥10%或t3≥5min成立时,则控制除湿装置退出第一再生子模式并返回执行步骤s604,继续运行除湿模式;否则,当△rh≥10%或t3≥5min不成立时,返回执行步骤s614,控制除湿装置继续运行第一再生子模式。

当除湿装置运行第二再生子模式时,执行步骤s617,计算室内环境湿度rhn与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rhm之差△rh、获取再生模式的运行时间t4,并判断△rh≥10%或t4≥5min是否成立;当△rh≥10%或t4≥5min成立时,则控制除湿装置退出第二再生子模式并返回执行步骤s604,继续运行除湿模式;否则,当△rh≥10%或t4≥5min不成立时,返回执行步骤s615,控制除湿装置继续运行第二再生子模式。

此外,虽然图8中没有具体示出,但是本申请的空调系统在控制过程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空调系统执行除湿模式或再生模式之前,即在执行步骤s604、s606、s608、s614或s615之前,太阳能控制器53读取储电部件52的剩余电量q,并比较该剩余电量q与电量阈值q’的大小;当比较结果为q≥q’时,则基于接下来即将运行的模式,控制储电部件52为除湿装置3的用电部件供电;否则,当比较结果为q<q’时,则基于接下来即将运行的模式,控制市电为除湿装置3的用电部件供电。

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将各个步骤按照上述先后次序的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实现本实施例的效果,不同的步骤之间不必按照这样的次序执行,其可以同时(并行)执行或以颠倒的次序执行,这些简单的变化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例如,比较室内环境湿度与第一湿度阈值的大小的步骤、以及室内环境温度与固体吸附组件32的湿度之间的差值与第一预设差值大小的步骤,二者之间的顺序可以替换;再如,判断除湿装置3是否退出除湿模式和是否运行再生模式的步骤可以调换等;再如,判断是否采用光伏装置5为除湿装置3供电的步骤还可以每隔预设时间执行一次,而非在执行除湿模式或再生模式之前判断。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结构仅仅用于阐述本申请的原理,并非旨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空调系统的结构进行调整,以便本申请能够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例如,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除湿风机315和还原风机316的设置位置并非唯一,在满足能够使室内空气经过固体吸附组件32的条件下,二者的设置位置还可以更换。例如,除湿风机315还可以设置在除湿进气口311,还原风机316还可以设置在还原进气口313等。

再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上述实施例2中还原盘管34是结合部分盘设在固体吸附组件32内部并呈s型盘绕进行描述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设置方式进行调整,只要调整后的设置方式能够使得还原盘管34对固体吸附组件32加热的条件。比如,还原盘管34还可以沿固体吸附组件32的外侧表面缠绕,或者在固体吸附组件32的内侧呈螺旋状盘绕等。

再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具体应用时可以选择性地省略下述的一个或多个部件,以使得本申请能够满足于不同的应用场景。部件包括但不限于:降温水箱36、降温换热器342、降温风机343、第一电控阀111、第二电控阀352、第一节流元件13、室内接水盘142、冷凝水管143。相应地,在控制方法中只需作出相应地调整即可。

当然,上述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之间、以及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和优选的实施方式之间还可以交叉配合使用,从而组合出新的实施方式以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总控制器还包括一些其他公知结构,例如处理器、控制器、存储器等,其中,存储器包括但不限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串行存储器、并行存储器或寄存器等,处理器包括但不限于cpld/fpga、dsp、arm处理器、mips处理器等。为了不必要地模糊本公开的实施例,这些公知的结构未在附图中示出。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文详细描述了本发明方法的详细步骤,但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步骤进行组合、拆分及调换顺序,如此修改后的技术方案并没有改变本发明的基本构思,因此也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