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25673发布日期:2020-12-25 11:55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力维护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



背景技术:

变电站保护屏柜、开关柜、机构箱及端子箱在变电站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都是主要设备的核心部件,一但由于所处环境恶劣,而造成变电保护屏柜、开关柜、机构箱内设备受潮,很可能造成一、二次部件锈蚀老化损坏,给变电设备安全运行带来安全隐患,严重时将导致设备事故。此外,设备有长期放电情况时,大量的水分子在变电站的强电场环境下可能会被电解成氢离子和阳离子,而氧离子遇到空气中的氧气分子会形成臭氧(有害气体)在配电室聚集。在运行维护、操作及事故处理前,虽然采取了“进入配电室先通风”的措施,但对运行值班员仍会造成一定的伤害。此外,还会耽误运行维护、操作及事故处理的时间,增加维护的工作量。

变电站的潮湿空气主要来自室外电缆沟及有水聚集的电缆层。而很多除湿设备都装在开关柜、机构箱、端子箱或室内。加上开关柜、机构箱、端子箱与电缆沟及电缆层相通,最明显的是电缆沟内的潮气会进入端子箱、机构箱、汇控柜内,并在箱顶形成凝露,凝露一旦滴落,可能会造成短路,轻则误发信号,重则导致保护误动或拒动。

因此,变电站的除湿防潮工作关系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目前,变电站除湿的控制措施有:室外端子箱、机构箱装了带温湿度控制的加热装置、配电室有抽风装置,还按配电室空间及设备潮湿情况配置了一定数量的除湿机及空调。另外还结合天气情况安排对配电室进行通风,在密闭的开关柜上开透气孔等。但上述措施都没有从源头控制水蒸气,导致部分设备依然受潮锈蚀,严重的导致设备事故,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由于电缆沟大部分在室外,因此加强电缆沟及电缆层的除湿,是最大的难题。

同理,家用抽油烟机及大型厨房的排烟管道都有冷凝的油烟倒流的现象和问题;被抽油烟机抽入的油烟和水蒸气容易在排烟管道内形成凝露和油垢,并直接回流进抽油烟机,其存在的主要影响有:一是油污长期累积和淤积附着导致清洗麻烦;二是风扇叶片附着大量的油烟后,电机的负载加重,影响抽油烟的效果;三是电机外壳附着油烟后容易锈蚀,且散热不好,加快电机绝缘损坏,严重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其能够解决现有变电站除湿防潮工作以及家用抽油烟机防垢清理中存在的难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其包括:液体收集单元,其包括上下通透的衔接管以及设置于所述衔接管内部的集液组件;所述集液组件的内部形成开口向上的环形集液空间,且所述衔接管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内外通透的连接口;以及,排水单元,其固定在所述衔接管的连接口中,并与所述集液组件内的环形集液空间相连通。

作为本发明所述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排水单元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连接口内。

作为本发明所述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集液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衔接管内部的环形集液件;所述环形集液件包括集液斗;所述集液斗的上端口径小于下端口径,且所述集液斗的下端与所述衔接管的内侧壁贴合;所述连接口位于所述集液斗下端口的上方,且其正对所述集液斗的侧面;所述集液斗与所述衔接管的内侧壁之间共同形成横截面为v型的环形集液空间。

作为本发明所述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环形集液件还包括一体成型于所述集液斗外围的第一筒壁,所述集液斗与所述第一筒壁之间共同形成横截面为v型的环形集液空间;所述第一筒壁的外侧壁贴合于所述衔接管的内侧壁,且所述第一筒壁上设置有对应于连接口的穿口;所述排水单元固定在所述连接口内,且其内端穿过所述穿口,并延伸至所述环形集液空间内。

作为本发明所述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集液斗的上端口一体成型有连接环;所述环形集液件还包括可拆卸连接在所述连接环上的至少一个增量筒;所述增量筒下端的内径配合于所述连接环的外径,所述增量筒上端的外径配合于所述增量筒下端的内径;所述连接环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一外螺纹,所述增量筒下端的内侧壁设置有配合于所述第一外螺纹的第一内螺纹,所述增量筒上端的外侧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规格一致的第二外螺纹。

作为本发明所述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衔接管包括主管段、位于所述主管段上端的上连接段,以及位于所述主管段下端的下连接段;所述主管段与所述下连接段的衔接处设置有一圈限位环,且所述第一筒壁的下端搁置于所述限位环上。

作为本发明所述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集液组件还包括能够依次堆叠在所述第一筒壁上端的一对防滴落阻隔件;所述防滴落阻隔件包括配合于所述主管段内径的第二筒壁、沿径向固定于所述第二筒壁内部的分脊横杆,以及分别固定于所述分脊横杆两侧的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所述第一导向板自其与分脊横杆的连接处向外具有往下倾斜的趋势,且所述第一导向板在竖向的投影上呈圆心角为π/4的扇形;所述第二导向板与第一导向板结构相同,且两者呈中心对称设置;当一对防滴落阻隔件分别堆叠在所述第一筒壁上端时,两个防滴落阻隔件的分脊横杆在竖向投影上互相垂直。

作为本发明所述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筒壁的下端设置有向内弯折的第一顺水端环,且所述第一顺水端环自上向下具有逐渐靠近第二筒壁轴心的趋势;所述集液组件还包括能够挤压在所述防滴落阻隔件上端的挤压件;所述挤压件包括配合于所述主管段内侧壁的第三筒壁、设置于所述第三筒壁下端并向内弯折的第二顺水端环,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筒壁上端并向外弯折的翻边;所述挤压件能够通过其第二顺水端环挤压位于上部的防滴落阻隔件的第二筒壁,位于上部的防滴落阻隔件能够通过其第一顺水端环挤压位于下部的防滴落阻隔件的第二筒壁,位于下部的防滴落阻隔件能够通过其第一顺水端环挤压第一筒壁的上端。

作为本发明所述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三筒壁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三外螺纹,所述主管段内侧壁的上端设置有配合于所述第三外螺纹的第二内螺纹,所述挤压件通过螺纹配合连接在所述主管段的上端。

作为本发明所述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排水单元包括固定在所述连接口内的第一排水管段、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水管段连接的u型存液管,以及连接在所述u型存液管另一端的第二排水管段;所述u型存液管的最底部低于所述第一排水管段与第二排水管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以独立的模块化形式存在,可以直接安装应用在不同的场景中,能够有效截断并收集目标管路中冷凝产生的凝露或油垢,以防止不必要的液体回流,从而影响设备,其方式便捷有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2为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3为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的内部结构图。

图4为两个防滴落阻隔件的内部结构图。

图5为两个防滴落阻隔件的竖向投影示意图。

图6为无源除湿装置的正视图。

图7为无源除湿装置的剖面图。

图8为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安装在抽油烟机上的场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参照图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其以独立的模块化形式存在,可以直接安装应用在不同的场景中,例如:应用在变电站的防潮除湿中,也可以应用在抽油烟机的排污防垢中。

液体收集单元100包括上下通透的衔接管101以及设置于衔接管101内部的集液组件102。其中,衔接管101为空心管状结构,且衔接管10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内外通透的连接口101a;集液组件102的内部形成开口向上的环形集液空间k,且连接口101a在横向上正对环形集液空间k。

本发明的集液组件102可以为倒置的漏斗状结构,其上端口径小于下端口径,其下端口径配合于衔接管101的内径,且集液组件102通过其下端边缘固定在衔接管101的内侧壁上,因此集液组件102与衔接管101的内侧壁之间能够形成横截面为v型的环形集液空间k。

衔接管101的两端能够分别连接管道。因此,当液体收集单元100通过衔接管101安装连接在某一竖向沿伸的目标管路区段中时,该目标管路中冷凝产生的凝露或油垢能够进入液体收集单元100,并在衔接管101的内侧顺流而下,最终落入环形集液空间k内,实现凝露或油垢的收集,避免凝露或油垢继续向下回流。而液体收集单元100还外接排水单元200,用于将环形集液空间k内收集的凝露或油垢向外排出。较佳的,排水单元200可拆卸固定在连接口101a内,例如可以通过螺纹固定在连接口101a内。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能够有效截断并收集目标管路中冷凝产生的凝露或油垢,防止不必要的液体回流,从而影响设备,其方式便捷有效,且以独立的模块化形式存在,可以直接安装应用在不同的场景中。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排水单元200包括固定在连接口101a内的第一排水管段201、一端与第一排水管段201连接的u型存液管202,以及连接在u型存液管202另一端的第二排水管段203。也即,第一排水管段201、u型存液管202、第二排水管段203三者依次连接并连通。

其中,第一排水管段201与第二排水管段203均为水平沿伸的管道,且第二排水管段203在竖向高度上低于第一排水管段201。第一排水管段201可拆卸地固定在衔接管101的连接口101a内,并与集液组件102内的环形集液空间k相连通。优选的,第一排水管段201的内端具有外螺纹,连接口101a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内螺纹,第一排水管段201通过螺纹固定在连接口101a内。

u型存液管202为u型管道,且u型存液管202的最底部低于第一排水管段201与第二排水管段203,使得u型管道的u型缺口朝上。

第二排水管段203为能够延伸至外界排水沟的排水管,用于将来自环形集液空间k内的液体引流排放至外界。

上述的u型存液管202主要起到密封的作用,由于其内部能够时刻淤积一定的液体,因此能够形成液封,防止第二排水管段203或排水沟内的水蒸气反向进入液体收集单元100的内部,造成二次凝露。

进一步的,如图2、3所示,集液组件102包括设置于衔接管101内部的环形集液件102a。

环形集液件102a包括集液斗102a-1;集液斗102a-1为倒置的漏斗状结构,其上端口径小于下端口径,且集液斗102a-1的下端与衔接管101的内侧壁贴合固定。本发明的连接口101a位于集液斗102a-1下端口的上方,且其正对集液斗102a-1的侧面;集液斗102a-1与衔接管101的内侧壁之间共同形成横截面为v型的环形集液空间k,由此,环形集液空间k内不断聚集的液体能够逐渐漫至连接口101a处,并从排水单元200排出。

进一步的,环形集液件102a还包括一体成型于集液斗102a-1外围的第一筒壁102a-2。而集液斗102a-1与第一筒壁102a-2之间则能够共同形成横截面为v型的环形集液空间k。

第一筒壁102a-2的外侧壁贴合于衔接管101的内侧壁,且第一筒壁102a-2上设置有对应于连接口101a的穿口102a-21。第一排水管段201固定在连接口101a内,且其内端穿过穿口102a-21,并延伸至环形集液空间k内。由于第一排水管段201从横向穿过第一筒壁102a-2上的穿口102a-21,因此,第一排水管段201不但能够起到引流排液的作用,还能够从横向插接固定环形集液件102a整体,使其被限定在衔接管101内,维持位置固定不动。

进一步的,集液斗102a-1的上端口设置有一体成型的连接环102a-11。环形集液件102a还包括可拆卸连接在连接环102a-11上的至少一个增量筒102a-3。

增量筒102a-3下端的内径配合于连接环102a-11的外径,增量筒102a-3上端的外径配合于增量筒102a-3下端的内径。连接环102a-11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一外螺纹w-1,增量筒102a-3下端的内侧壁设置有配合于第一外螺纹w-1的第一内螺纹n-1,增量筒102a-3上端的外侧壁设置有与第一外螺纹w-1规格一致的第二外螺纹w-2。因此,增量筒102a-3能够通过螺纹连接在集液斗102a-1上端的连接环102a-11上,此外,增量筒102a-3还可以首尾依次堆叠连接多个,相邻的增量筒102a-3之间通过各自首尾上的螺纹进行配合连接。

因此,通过选择性增加一个或者多个增量筒102a-3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大环形集液空间k的容积,以调节环形集液空间k的临时蓄液能力。

进一步的,衔接管101包括主管段101b、位于主管段101b上端的上连接段101c,以及位于主管段101b下端的下连接段101d,三者一体成型。主管段101b与下连接段101d的衔接处设置有一圈限位环101e,限位环101e为内径小于主管段101b的环形结构,且第一筒壁102a-2的下端搁置于限位环101e上,具有轴向限位的作用。

进一步的,如图2~5,为防止目标管路内部的凝露直接滴落,而不沿着目标管路内侧壁向下滑落(此时的液体收集单元100对滴落的液体不具备承接收集作用),本发明的集液组件102还需要包括能够依次堆叠在第一筒壁102a-2上端的一对防滴落阻隔件102b。

防滴落阻隔件102b包括配合于主管段101b内径的第二筒壁102b-1、沿径向固定于第二筒壁102b内部的分脊横杆102b-2,以及分别固定于分脊横杆102b-2两侧的第一导向板102b-3和第二导向板102b-4。分脊横杆102b-2为水平方向沿伸的横杆结构;两个导向板为平板结构。第一导向板102b-3自其与分脊横杆102b-2的连接处向外具有逐渐往下倾斜的趋势,且第一导向板102b-3在竖向的投影上呈圆心角为π/4的扇形;第二导向板102b-4与第一导向板102b-3结构相同,且两者呈中心对称设置。

如图4、5,当一对防滴落阻隔件102b分别堆叠在第一筒壁102a-2上端时,两个防滴落阻隔件102b的分脊横杆102b-2在竖向投影上互相垂直。因此,此时的两个防滴落阻隔件102b所共同包含的四个导向板能够呈中心对称分布,且该四个导向板在竖向投影上能够完全覆盖整个第二筒壁102b-1的横截面。由此,无论从目标管路的何处所滴落的凝露,均不能够直接滴落至目标管路的底部,而是先落在任一导向板上,再在该倾斜的导向板上向外围流动,最终从同一防滴落阻隔件102b中的相邻两个导向板之间的空格中落下,最终进入环形集液空间k内,实现完全的凝露防回流。

进一步的,第二筒壁102b-1的下端设置有向内弯折的第一顺水端环102b-5,第一顺水端环102b-5为外凸的环形结构,且第一顺水端环102b-5自上向下具有逐渐靠近第二筒壁102b-1轴心的趋势。

集液组件102还包括能够挤压在防滴落阻隔件102b上端的挤压件102c。

挤压件102c包括配合于主管段101b内侧壁的第三筒壁102c-1、设置于第三筒壁102c-1下端并向内弯折的第二顺水端环102c-2,以及设置于第三筒壁102c-1上端并向外弯折的翻边102c-3。翻边102c-3为外伸的环形结构。

挤压件102c能够通过其第二顺水端环102c-2挤压位于上部的防滴落阻隔件102b的第二筒壁102b-1,位于上部的防滴落阻隔件102b能够通过其第一顺水端环102b-5挤压位于下部的防滴落阻隔件102b的第二筒壁102b-1,位于下部的防滴落阻隔件102b能够通过其第一顺水端环102b-5挤压第一筒壁102a-2的上端,最终实现集液组件102内部结构的紧密衔接。

由此可见,如图2、3,顺水端环(包括第一顺水端环102b-5和第二顺水端环102c-2)在本发明中不但具有相邻筒壁之间的接触衔接作用,还能够覆盖相邻筒壁之间的衔接位置,使得在集液组件102内侧壁上顺流而下的凝露能够在顺水端环的导向作用下,向下滴落,而不会渗透至集液组件102与衔接管101的夹层之间。

进一步的,第三筒壁102c-1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三外螺纹w-3,主管段101b内侧壁的上端设置有配合于第三外螺纹w-3的第二内螺纹n-2,挤压件102c通过螺纹配合连接在主管段101b的上端,进而能够挤压两个防滴落阻隔件102b的第二筒壁102b-1以及环形集液件102a的第一筒壁102a-2,实现集液组件102内部结构的紧密衔接,以便于本发明的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整体能够形成独立的模块化机构,便于能够直接安装应用在不同的目标管路中。

实施例1

如图6、7,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在变电站的防潮除湿中的应用。

本发明可以先将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安装在竖向通风的管道上,形成一种无源除湿装置;然后将多个无源除湿装置布置安装在变电站电缆沟及电缆层边缘,并利用烟囱效应的工作原理来加强空气的上下对流,使得电缆沟的内部的空气以及水蒸气能够在无源除湿装置内不断上升,加快了水蒸气的排出,并使得内外空气连通,平衡了内外温差。在此过程中,无源除湿装置内的形成的凝露能够通过本发明的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进行排出,防止液体回流所造成的电缆沟二次积水。

具体的,在衔接管101的上端连接通风管道300,并在衔接管101的下端连接弯管500;此外,通风管道300的上端还安装有无动力风帽400,弯管500的末端还连接安装管600,并通过安装管600安装在电缆沟或电缆层的侧面。安装管600穿插安装在电缆沟的侧面,并与电缆沟的内部空间相连通。例如:本发明可以在现有的电缆沟或电缆层的侧面开口,并通过安装管600穿插填埋在该侧面的开口中,使得安装管600与电缆沟的内部空间形成连通。

通风管道300为竖向沿伸的中空管道,其直径优选200mm,其高度高于端子箱2米左右(无源除湿装置总高优选3-4米);无动力风帽400能够防止雨水滴入竖向通风管道300以及小动物、鸟类的进入,还能够加快水蒸气的排出。

根据上述,由于安装管600的一端伸入电缆沟的内部空间,另一端与衔接管101的下端连接并连通,因而使得电缆沟内的高湿度空气能够通过安装管600以及弯管500依次向上进入液体收集单元100与通风管道300。该高湿度空气通过烟囱效应不断上升,一部分水蒸气跟随空气从顶部的无动力风帽400排出,另一部分水蒸气在通风管道300或无动力风帽400的内侧壁上液化形成凝露,并顺着通风管道300的内侧壁向下滑入液体收集单元100的环形集液空间k中,最终从排水单元200引导排放至外界的排水沟中。如此即可防止凝露向下返回电缆沟,避免了电缆沟内的二次积水。

由于上述的除湿方式是在源头(电缆沟、电缆层)上进行除湿,保证了电缆沟及电缆层的内外空气流通,同时也使电缆沟电缆层内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这样就减少了配电室、继保室、端子箱及机构箱内水蒸气的聚集与凝露的产生,保证电缆沟及电缆层空气干燥,从根本上解决了变电站的除湿防潮问题。

上述的无源除湿装置试制后,在110kv大营变电站电缆沟旁、进配电室电缆沟旁进行了安装,并分期对其实际效果进行了测试(见表1)。经测量可见,安装此无源除湿装置的电缆沟中湿度明显降低,具体湿度降低情况受附近土壤情况、当日风力等影响,但湿度均比未安装的电缆沟显著下降。

表1:在110kv大营变电站电缆沟进行的相对湿度测量结果对比表

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上述的烟囱效应,是指户内空气沿着有垂直坡度的空间向上升或下降,造成空气加强对流的现象。在有共享中庭、竖向通风(排烟)风道、楼梯间等具有类似烟囱特征——即从底部到顶部具有通畅的流通空间的建筑物、构筑物(如水塔)中,空气(包括烟气)靠密度差的作用,沿着通道很快进行扩散或排出建筑物的现象,即为烟囱效应。属于热交换形式的一种表现。

实施例2

如图8,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在抽油烟机的排污防垢中的应用。

在现有的抽油烟机700的出风口上先安装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然后再在衔接管101的上端外接排风管800。具体的,衔接管101的下端与抽油烟机700的出风口连接固定,并保证衔接管101竖向沿伸,而衔接管101的上端与排风管800的一端连接固定,排风管800的另一端延伸至室外,排风管800为常规的波纹管。

在抽油烟机700运转工作时,被其抽上来的烟气能够先从出风口进入液体收集单元100,再从衔接管101的上端进入排风管800。高温的烟气进入衔接管101以及排风管800内后,其中的水蒸气能够冷凝液化形成凝露,其中的油烟能够淤积形成粘液性的油垢,该凝露以及油垢能够顺着衔接管101滑入环形集液空间k,完成收集,再由通风管道300统一定期清理排出。如此,即可大大减少抽油烟机700出风口与排风管800内端处的污垢淤积和滴落,避免影响抽油烟机700的正常工作。

由于凝露及油污收集排放装置在出风口处的安装,能够有效防止排放物进入抽油烟机700,至少具有如下三点有益效果:一是减少清洗次数;二是保持风扇叶片干净,电机的负载稳定功能正常;三是使电机脱离油垢的覆盖,不影响散热,从而延长了电机的使用寿命。

重要的是,应注意,在多个不同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示出的本申请的构造和布置仅是例示性的。尽管在此公开内容中仅详细描述了几个实施方案,但参阅此公开内容的人员应容易理解,在实质上不偏离该申请中所描述的主题的新颖教导和优点的前提下,许多改型是可能的(例如,各种元件的尺寸、尺度、结构、形状和比例、以及参数值(例如,温度、压力等)、安装布置、材料的使用、颜色、定向的变化等)。例如,示出为整体成形的元件可以由多个部分或元件构成,元件的位置可被倒置或以其它方式改变,并且分立元件的性质或数目或位置可被更改或改变。因此,所有这样的改型旨在被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根据替代的实施方案改变或重新排序任何过程或方法步骤的次序或顺序。在权利要求中,任何“装置加功能”的条款都旨在覆盖在本文中所描述的执行所述功能的结构,且不仅是结构等同而且还是等同结构。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设计、运行状况和布置中做出其他替换、改型、改变和省略。因此,本发明不限制于特定的实施方案,而是扩展至仍落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多种改型。

此外,为了提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简练描述,可以不描述实际实施方案的所有特征(即,与当前考虑的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模式不相关的那些特征,或于实现本发明不相关的那些特征)。

应理解的是,在任何实际实施方式的开发过程中,如在任何工程或设计项目中,可做出大量的具体实施方式决定。这样的开发努力可能是复杂的且耗时的,但对于那些得益于此公开内容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需要过多实验,所述开发努力将是一个设计、制造和生产的常规工作。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