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换热器及其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71733发布日期:2021-02-26 15:38阅读:90来源:国知局
冷凝换热器及其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水加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凝换热去及其热水器。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燃气热水器已经被广泛地应用。而燃气热水器中,冷凝式燃气热水器作为高效的燃气燃烧设备,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与普通的燃气热水器相比,冷凝式燃气热水器在显热换热器上方增设冷凝换热器,能够充分吸收高温烟气的热量,提高整机的换热效率。
[0003]
但是,目前的冷凝式燃气热水器在烟气流通路径设计上,比较复杂,导致烟气流动烟阻较大,对风机要求较高;而且冷凝水不易排出,冷凝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减低风机要求的冷凝换热器及其热水器。
[0005]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冷凝换热器及其热水器,以提升冷凝效率。
[0006]
为达到上述至少一个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
一种冷凝换热器,包括:
[0008]
具有烟气进口和烟气出口的换热器壳体;
[0009]
位于所述换热器壳体内部的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和所述换热器壳体的内侧壁之间具有与所述烟气出口相连通的侧壁排烟流道;所述换热单元围绕在与所述烟气进口相通的进烟流道外;所述侧壁排烟流道围绕在所述换热单元外;所述换热单元内设有将所述进烟流道和所述侧壁排烟流道相连通的换热烟道。
[0010]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换热单元靠近所述烟气出口的一端被遮挡板遮盖封堵;所述进烟流道自所述烟气进口向所述遮挡板延伸。
[0011]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换热单元包括:沿竖直方向层叠排布的多个换热管层;所述换热管层包括沿径向从外向内所围绕面积逐渐减小并逐个套设的多个换热管环;所述换热烟道包括位于上下相邻两个换热管层之间的间隔烟道。
[0012]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不同所述换热管层的所围绕面积相同的换热管环沿竖直方向层叠设置形成管环叠筒。
[0013]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管环叠筒由一根换热管自所述进水部向所述出水部螺旋延伸形成;不同所述管环叠筒位于同一高度的换热管环形成所述换热管层。
[0014]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换热器壳体上设有进水部以及出水部;至少两个管环叠筒并联在所述进水部和所述出水部之间。
[0015]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换热器壳体上设有进水部以及出水部;至少两个所述管环叠筒串联在所述进水部和所述出水部之间。
[0016]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换热单元包括相并联的第一部分数量的管环叠筒、以及相并联的第二部分数量的管环叠筒;所述第一部分数量的管环叠筒与所述第二部
分数量的管环叠筒串联在所述进水部和所述出水部之间。
[0017]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换热管层由一根换热管从外向内螺旋盘绕形成。
[0018]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层并联在所述进水部和所述出水部之间;和/或,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串联在所述进水部和所述出水部之间。
[0019]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换热器壳体上设有进水部以及出水部;所述换热单元包括连通于所述进水部和所述出水部之间的换热管。
[0020]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进水部靠近所述换热器壳体的底部设置,所述出水部靠近所述换热器壳体的顶部设置。
[0021]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层之间的竖直间距小于相邻两个所述管环叠筒之间的水平间距。
[0022]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相邻两个换热管层之间的竖直间距大于0.68mm且小于2.66mm。
[0023]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换热单元上还设有将相邻两个换热管层相间隔的间隔条。
[0024]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换热单元还设有贴合间隔在相邻两个管环叠筒之间的间隔条。
[0025]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换热器壳体的底部还设有冷凝水排出口;所述冷凝水排出口位于所述换热器壳体的底部的最低位置。
[0026]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换热器壳体的底部具有承载所述换热单元的承载表面;所述承载表面自远离所述冷凝水排出口的一侧向所述冷凝水排出口整体倾斜。
[0027]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换热单元或者至少一个所述换热管层自远离所述冷凝水排出口的一侧向靠近所述冷凝水排出口的一侧的高度逐渐降低。
[0028]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换热器壳体的底板通过冲压形成所述承载表面。
[0029]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承载表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在10度以内。
[0030]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遮挡板和所述换热器壳体的顶壁之间设有间隔凸起;所述间隔凸起将遮挡板的上方区域分隔形成分别与所述烟气出口相通的顶部流道。
[0031]
一种热水器,包括:
[0032]
一级换热器;
[0033]
如上任意一项实施方式的冷凝换热器,所述冷凝换热器位于所述一级换热器上方。
[0034]
有益效果:
[0035]
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凝换热器中,进烟流道被换热单元所围绕,位于换热单元中心,进而烟气经进烟流道进入换热单元的中心并向四周扩散穿过换热单元进入到侧壁排烟通道,再经烟气出口排出,以此降低烟阻,进而降低对风机的要求。
[0036]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发明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
[0037]
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0038]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
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003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0]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热水器部分示意图;
[0041]
图2是图1的冷凝换热器与一级换热器装配示意图;
[0042]
图3是图2的冷凝换热器剖面示意图;
[0043]
图4是图3的部分放大图;
[0044]
图5是图2的冷凝换热器示意图;
[0045]
图6是图5的内部俯视图;
[0046]
图7是图5的换热单元示意图;
[0047]
图8是图7的分解示意图;
[0048]
图9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单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50]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另一个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另一个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51]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52]
请参阅图1至图8。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冷凝换热器100,该冷凝换热器100包括:具有烟气进口101和烟气出口102的换热器壳体110;位于所述换热器壳体110内部的换热单元104。其中,所述换热单元104和所述换热器壳体110的内侧壁之间具有与所述烟气出口102相连通的侧壁排烟通道105。所述换热单元104围绕在与所述烟气进口101相通的进烟流道103外;所述侧壁排烟通道105围绕在所述换热单元104外;所述换热单元104内设有将所述进烟流道103和所述侧壁排烟通道105相连通的换热烟道。
[0053]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壳体110整体呈长方体结构,其内部形成容纳换热单元104的容纳空间。换热器壳体110的周侧壁为相对的两对侧壁,相应的换热单元104在换热器壳
体110内整体大致呈与换热器壳体110形状相匹配的长方体结构。换热器壳体11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相对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其中,第一侧壁、第三侧壁、第二侧壁、第四侧壁依次循环排布。
[0054]
如图5、图6所示,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为左右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为前后侧壁为例,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分别与换热单元104的周侧壁之间形成左右侧壁排烟通道105,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分别与换热单元104的周侧壁之间形成前后侧壁排烟通道105,左侧壁排烟通道105、后侧壁排烟通道105、右侧壁排烟通道105、前侧壁排烟通道105依次连通形成环形侧壁排烟通道105,并将换热单元104所围绕。
[0055]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凝换热器100中,进烟流道103被换热单元104所围绕,位于换热单元104中心,进而烟气经进烟流道103进入换热单元104的中心并向四周扩散穿过换热单元104进入到侧壁排烟通道105,再经烟气出口102排出,以此降低烟阻,进而降低对风机的要求。
[0056]
烟气经过换热单元104内部的换热烟道穿过换热单元104时与换热单元104进行充分换热,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凝换热器100在与烟气进行换热后,换热效率在0.92以上,所排出的烟气温度在21度左右。在拥有相同的一级换热器200的基础上,相比于传统的侧边进烟的冷凝换热器100而言,拥有不低于甚至高于传统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在实验中出口烟温相比于传统例降低4摄氏度左右),而且,本实施例的冷凝换热器100的烟阻更低,在最大负荷下风机转速降低500转,进而低压风机即可满足热水器换热的需求。
[0057]
该冷凝换热器100可以作为二级换热器与一级换热器200(例如翅片管换热器)相配合与烟气进行换热,将水进行加热。冷凝换热器100可以安装于一级换热器200的上方,对一级换热器200流通来的烟气进行继续换热。该冷凝换热器100通过中间进烟,并向四周流动与换热单元104的换热管进行换热,进而降低烟气流动阻力,以此降低对风机的要求。
[0058]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单元104包括围绕进烟流道103的多圈换热管(也称换热盘管)。换热管可以为波纹管。如图1、图2所示,所述换热器壳体110上设有进水部111以及出水部112。进水部111用于向换热单元104中输入水(例如冷水),出水部112用于输出换热单元104与烟气换热后的水。其中,进水部111可以与热水器的冷水输入端相连通,以输入冷水。出水部112可以与一级换热器200相连通,使得冷凝换热器100流出的水可被一级换热器200继续加热。一级换热器200可以为翅片管换热器。一级换热器200的下方设有燃烧器300,并和燃烧器300之间具有燃烧室400。
[0059]
所述换热单元104包括连通于所述进水部111和所述出水部112之间的换热管。换热管在遮挡板160的下方将进烟流道103围绕,并在管与管之间形成换热烟道。为提升换热效率,所述进水部111靠近所述换热器壳体110的底部设置,所述出水部112靠近所述换热器壳体110的顶部设置。换热单元104中水的整体流动方向为自下而上流动,烟气的整体流动方向为从下方的烟气进口101向上方的烟气出口102流动,水的整体流动方向与烟气的整体流动方向大致相同,从而可以将经一级换热器200传输来的低温烟气与水进行充分换热。
[0060]
如图2、图5所示,进水部111和出水部112可以为换热器壳体110的侧壁上的集水盒,集水盒上开设有连接端口1121、1111。提供出水部112的集水盒与提供进水部111的集水盒位于壳体110的同一侧壁上并上下布置。在出水部112上连通有与一级换热器200连通的出水管150,在进水部111上连通有输入冷水的进水管。
[0061]
换热单元104位于进烟流道103和侧壁排烟通道105之间。烟气出口102位于换热单元104的上方。具体的,烟气出口102位于遮挡板160的上方。其中,遮挡板160和换热器壳体110的顶壁之间具有顶部烟气流通空间,侧壁排烟通道105的烟气向上流动进入到顶部烟气流通空间中通过水平流动向中间汇集,再从中心位置的烟气出口102向外排出。
[0062]
为避免两侧的烟气相对冲避免排烟不畅,所述遮挡板160和所述换热器壳体110的顶壁之间设有间隔凸起115。所述间隔凸起115将遮挡板160的上方区域分隔形成分别与所述烟气出口102相通的顶部流道。
[0063]
在面对图3时,间隔凸起115位于遮挡板160上,间隔凸起115沿前后水平方向(垂直于纸面方向)延伸,并将顶部烟气流通空间分为左右侧顶部流道1151、1152。间隔凸起115还设有导流斜面,以对烟气向烟气出口102进行导流。整个左侧烟气(大致侧壁排烟通道105的一半所排出的烟气)进入到左侧顶部流道1151,在流动到间隔凸起115时可被间隔凸起115导流流向烟气出口102,被烟气出口102排出。与左侧顶部流道类似,整个右侧烟气(大致侧壁排烟通道105的另一半所排除的烟气)进入到右侧顶部流道1152,并被间隔凸起115导流到烟气出口102排出。
[0064]
在本实施例中,烟气进口101位于换热器壳体110的底板170上,烟气出口102位于换热器壳体110的顶板上。整体上,烟气进口101和烟气出口102在竖直方向上大致对齐,烟气进口101大致位于换热器壳体110的底板170的中心位置,烟气出口102大致位于换热器壳体110的顶板的中心位置。
[0065]
所述换热单元104靠近所述烟气出口102的一端被遮挡板160遮盖封堵。所述进烟流道103自所述烟气进口101向所述遮挡板160延伸。遮挡板160将换热单元104的上端遮盖,避免烟气直接向上流动穿过换热单元104进入到烟气出口102。
[0066]
在本实施例中,为提升换热效率,所述换热单元104包括:沿竖直方向层叠排布的多个换热管层1041。如图6所示,所述换热管层1041包括沿径向从外向内所围绕面积逐渐减小并逐个套设的多个换热管环。所述换热烟道包括位于上下相邻两个换热管层1041之间的间隔烟道1045。间隔烟道1045大致为水平烟道,当然也可以略微倾斜设置。在多个换热管环中,两个换热管环可以为同一根换热管弯曲形成,也可以为不同的换热管弯曲形成。
[0067]
在同一换热管层1041中,多个换热管环位于同一高度并相互套设,进而在上下相邻两个换热管层1041之间的层间间隔间隙(1045)形成将侧壁烟气通道与进烟流道103相连通的换热烟道。换热管层1041整体呈水平放置,也可以稍微倾斜设置。
[0068]
不同换热管层1041的换热管环在竖直方向(进烟流道103的烟气流动方向、或者进烟流道103的延伸方向)一一对齐。也即,内部面积相同的换热管环上下对齐。不同所述换热管层1041的所围绕面积相同的换热管环沿竖直方向层叠设置形成管环叠筒1040。内部相同面积的换热管环沿竖直方向层叠形成管环叠筒1040。换热烟道还包括位于相邻两个管环叠筒1040之间的竖直烟道,竖直烟道将多个间隔烟道1045相连通。
[0069]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下两个换热管层1041的换热管环也可以相错开设置,并且可以通过设定合适的换热管层之间的间隔距离来提升换热效率。
[0070]
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层1041之间的(层间)竖直间距小于相邻两个所述管环叠筒1040之间的(套间)水平间距。进而通过设置更大的管环叠筒1040之间的间距,来降低烟气流动阻力,借此降低对风机的要求。进一步地,为提升换热效率,相邻两个换
热管层1041之间的间距大于0.68mm且小于2.66mm。通过设置适宜的换热管层1041之间的间距,保证冷凝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0071]
为确保换热单元104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间隙一致性,进而保证冷凝换热器100的冷凝一致性,换热单元104上还设有将换热管环之间相间隔的间隔条(1046、1047)。间隔条可以包括第一间隔条1047和第二间隔条1046。具体的,所述换热单元104上还设有将相邻两个换热管层1041相间隔的第一间隔条1047。每两个换热管层1041之间均设有第一间隔条1047。相邻两个换热管层1041之间的第一间隔条1047大致沿水平或径向延伸(层间)间隔间隙(大致为水平间隙/间隔烟道1045)形成换热烟道。为保证层间间隔间隙在圆周方向的一致性,在每个层间间隔间隙中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有多个第一间隔条1047。具体的,第一间隔条1047可以为u型结构,u型第一间隔条1047插入相邻两个层间间隔间隙(大致为水平间隙/间隔烟道1045)中。
[0072]
为提升冷凝效率,所述换热单元104还设有贴合间隔在相邻两个管环叠筒1040之间的第二间隔条1046。第二间隔条1046沿竖直方向延伸。该第二间隔条1046与管环叠筒1040的管壁相贴合,有利于换热管上的冷凝水顺着第二间隔条1046下落,避免冷凝水一直积累在换热管上,进而有利于提升冷凝效率。相邻两个管环叠筒1040之间形成有套间间隔间隙,如上所述,套间间隔间隙的间隙宽度大于层间间隔间隙的间隙宽度,进而可以拥有更低的烟气流动阻力,降低对风机的要求。第二间隔条1046为u型结构,u型第二间隔条1046插入相邻两个套间间隔间隙中。第二间隔条1046沿周向设有多个,以保证套间间隔间隙宽度的一致性。
[0073]
换而言之,换热单元104包括沿径向逐层套设的多个管环叠筒1040。所述管环叠筒1040包括沿竖直方向依次层叠的多个所围绕面积相同的换热管环。相邻两个管环叠筒1040之间具有连通上下间隔烟道1045的竖直烟道。每个管环叠筒1040的换热管环在径向上与其他管环叠筒1040的换热管环一一对齐。位于同一高度且从外向内(或者从内向外、沿径向)依次套设的换热管环形成换热管层1041。进而,多个换热管层1041可以形成多个管环叠筒1040。
[0074]
如图7、图8所示,所述管环叠筒1040由一根换热管自所述进水部111向所述出水部112螺旋延伸形成。不同所述管环叠筒1040位于同一高度的换热管环形成所述换热管层1041。进一步地,至少两个管环叠筒1040并联在所述进水部111和所述出水部11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单元104包括6个相并联的管环叠筒1040a、1040b、1040c、1040d、1040e、1040f,每个管环叠筒1040位于下方的输入端1048均连通进水部111,位于上方的出水端1049均连通出水部112。
[0075]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所述管环叠筒1040串联在所述进水部111和所述出水部112之间。例如,两个管环叠筒1040由同一根换热管弯曲形成。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部分数量的管环叠筒1040相并联,部分数量的管环叠筒1040相串联。
[0076]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单元104包括相并联的第一部分数量的管环叠筒1040、以及相并联的第二部分数量的管环叠筒1040。所述第一部分数量的管环叠筒1040与所述第二部分数量的管环叠筒1040串联在所述进水部111和所述出水部112之间。
[0077]
以6个管环叠筒1040,每个管环叠筒1040由1根换热管连续螺旋延伸形成为例,在换热器壳体110的侧壁上形成有连通部(类似于图5的出水部112或进水部111的集水盒),其
中,3个管环叠筒1040(记为:第一部分管环叠筒1040)并联在连通部和出水部112之间,3个管环叠筒1040(记为第二部分管环叠筒1040)并联在连通部和进水部111之间,第一部分管环叠筒1040和第二部分管环叠筒1040通过连通部相连通,进行串联。
[0078]
在所有管环叠筒1040并联在进水部111和出水部112的实施例中,位于同一换热管层1041的不同的换热管环互相独立,互不连通。通过不同的管环叠筒1040位于同一高度的换热管环所形成。
[0079]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换热管层1041a、1041b、1041c、1041d、1041e、1041f、1041g、1041h由一根换热管从外向内螺旋盘绕形成。多个换热管层1041a、1041b、1041c、1041d、1041e、1041f、1041g、1041h层叠排布形成多个管环叠筒1040。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层1041并联在所述进水部111和所述出水部112之间;和/或,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串联在所述进水部111和所述出水部112之间。
[0080]
如图9所示,在所有换热管层1041并联在进水部111和出水部112之间的实施例中,每个管环叠筒1040的不同换热管环互相独立,互不连通。每个的换热管层1041自进水端1048’向内部螺旋延伸,出水端1049’在换热管层1041的内部并向上汇集以统一连通出水部112,每个换热管层1041的进水端向左侧延伸通入换热器壳体110侧壁的进水部111。
[008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壳体110的底部还设有冷凝水排出口113。为便于收集排出冷凝水,所述冷凝水排出口113位于所述换热器壳体110的底部的最低位置。冷凝水排出口113在换热壳体110的底板170上并位于换热单元104的一侧(图中为右侧)。冷凝水排出口113通过收集汇流后的冷凝水,将冷凝水排出冷凝换热器100。
[0082]
如图3所示,为提升冷凝效率,便于收集冷凝水,所述换热器壳体110的底部具有承载所述换热单元104的承载表面(底板170的内表面/上表面)。所述承载表面自远离所述冷凝水排出口113的一侧向所述冷凝水排出口113整体倾斜。每个所述换热管层1041(换热单元104)自远离所述冷凝水排出口113的一侧向靠近所述冷凝水排出口113的一侧的高度逐渐降低。相应地,整个换热单元104朝向冷凝水排出口113所在一侧倾斜。
[0083]
在图3中,冷凝水排出口113位于换热单元104的右侧,底板170以及换热单元104从左向右倾斜,左高右低,换热管层1041(换热单元104)通过倾斜,便于换热管上的冷凝水流向(竖直/水平)间隔条,再被间隔条导流至换热器壳体110的倾斜底面,再被倾斜底面导流至冷凝水排出口113,便于将换热器内部的冷凝水全部排出,借此提升冷凝效率,提高换热效率。
[008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壳体110的底板170通过冲压形成所述承载表面。换热器壳体110的底板170为一体冲压结构。换热器壳体110的底板170作为冷凝水的承接板,通过冲压形成,进而可以降低底板170上的钣金焊接位置,防止焊接不良造成漏水问题。烟气出口102开设在底板170上,并具有向内的翻边结构,伸入到进烟流道103中。
[0085]
进一步地,承载表面、换热单元104(换热管层1041)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在10度以内。优选的,承载表面、换热单元104(换热管层1041)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在5度以内。
[0086]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热水器,该热水器为燃气热水器,具体的,该热水器包括:一级换热器200;如上任意一项实施例中的冷凝换热器100。所述冷凝换热器100位于所述一级换热器200上方。该一级换热器200可以为翅片管换热器。一级换热器
200的换热管与冷凝换热器100的换热单元104相连通,具体的,一级换热器200连通在冷凝换热器100的下游。
[0087]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热水器具有的燃烧部分、一级换热器200部分以及其他部分(例如管路连接部分、控制部分)等可以选用任意合适的现有构造。为清楚简要地说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此将不再对上述部分进行赘述,说明书附图也进行了相应简化。但是应该理解,本实施例在范围上并不因此而受到限制。
[0088]
本文引用的任何数值都包括从下限值到上限值之间以一个单位递增的下值和上值的所有值,在任何下值和任何更高值之间存在至少两个单位的间隔即可。举例来说,如果阐述了一个部件的数量或过程变量(例如温度、压力、时间等)的值是从1到90,优选从20到80,更优选从30到70,则目的是为了说明该说明书中也明确地列举了诸如15到85、22到68、43到51、30到32等值。对于小于1的值,适当地认为一个单位是0.0001、0.001、0.01、0.1。这些仅仅是想要明确表达的示例,可以认为在最低值和最高值之间列举的数值的所有可能组合都是以类似方式在该说明书明确地阐述了的。
[0089]
除非另有说明,所有范围都包括端点以及端点之间的所有数字。与范围一起使用的“大约”或“近似”适合于该范围的两个端点。因而,“大约20到30”旨在覆盖“大约20到大约30”,至少包括指明的端点。
[0090]
披露的所有文章和参考资料,包括专利申请和出版物,出于各种目的通过援引结合于此。描述组合的术语“基本由

构成”应该包括所确定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以及实质上没有影响该组合的基本新颖特征的其他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使用术语“包含”或“包括”来描述这里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组合也想到了基本由这些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构成的实施方式。这里通过使用术语“可以”,旨在说明“可以”包括的所描述的任何属性都是可选的。
[0091]
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能够由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来提供。另选地,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可以被分成分离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用来描述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公开“一”或“一个”并不说为了排除其他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
[0092]
应该理解,以上描述是为了进行图示说明而不是为了进行限制。通过阅读上述描述,在所提供的示例之外的许多实施方式和许多应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教导的范围不应该参照上述描述来确定,而是应该参照所附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所拥有的等价物的全部范围来确定。出于全面之目的,所有文章和参考包括专利申请和公告的公开都通过参考结合在本文中。在前述权利要求中省略这里公开的主题的任何方面并不是为了放弃该主体内容,也不应该认为发明人没有将该主题考虑为所公开的发明主题的一部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