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实现恒温除湿的空气处理调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342896发布日期:2021-03-19 12:25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实现恒温除湿的空气处理调控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房间通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实现恒温除湿的空气处理调控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单体建筑空前膨胀,建筑密闭性不断增强,加之环境污染日渐严重,传统的自然通风方式不再能够满足人体对新风的健康及舒适性需求,另外人居环境如果湿度过大,会引起失眠多梦,同时潮湿环境下易滋生大量细菌,加之家具、衣物等就会容易发霉且有异味,有些真菌容易附着在灰尘上,从而引起患病的可能。

但目前市面上的空气处理设备功能较为单一,很少有设备兼具新风除湿调节温度净化空气的功能,购买多种设备会给消费者带来不便,浪费室内空间。或体量较大,包含压缩机整合在一个箱体中,噪声较大,处理过程复杂,不便于住户自行选用。因此功能更丰富更灵活方便的新风机、除湿机及其他空气处理设备日渐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申请号cn201410058724.1,名称为“房间温控通风系统及其应用”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房间温控通风系统,实现联动空调节能降温通风、空气净化等功能,但该设备无法实现除湿功能。又如申请号cn201611172058.x,名称为“一种房间温控通风系统”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房间温控通风系统,整合了新风换热、内循环恒温除湿、除湿制冷、加热和空气过滤等功能,但包含压缩机等所有转动设备均放置在一个箱体内、风道较为曲折,设备内处理单元较多,设备体积大、振动和噪声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申请人研发了一种兼具新风降温除湿、恒温除湿、加热、空气过滤优化除霾等多功能的体积小、质量轻、振动小、噪声低的分离式小型房间温控通风系统,并申请了专利cn109959076a。该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新风除湿不降温的室内风机控制方法。该方法采用在室内箱体中设置两个室内换热器,通过控制使得一个换热器成为冷凝器,另一个换热器成为蒸发器,使得新风先经过冷凝器吸热升温,然后再经过蒸发器除湿降温后送入室内。这样由于蒸发器和冷凝器位于一个循环系统中,故二者工作时释放和吸收的热量理论上应该相同,故能够达到恒温除湿的效果。故规避了常规空调风机除湿模式会同时导致新风温度降低的缺陷。

但上述专利仍然存在以下缺陷:1虽然两个室内换热器位于一个循环系统中,新风空气经过两个室内换热器时,理论上蒸发器吸走的热量应该等同于冷凝器释放的热量,但实际上电力设备运行过程中自身会消耗电能而转换为部分热量(具体地说,空调循环系统中压缩机工作会消做功将部分电能转化为传热介质的内能和动能,动能又最终会转化为内能,导致空调系统热量增加。体现为室内冷凝器的实际放热量会大于蒸发器的吸热量。但新风先经蒸发器降温除湿后去除了空气中水分含量,故去除水分后的风流要恢复到原有温度所需的热量实际是会小于降温时被带走的热量的),且这个释放的热量会随设备运行时间的增加而累积,故导致实际运行时新风温度会逐步升温,不能更好地达到恒温除湿的效果。2上述专利中,新风进风后是先经过冷凝器升温,然后再经过蒸发器降温除湿,这样会导致降温除湿效果较差,尤其是除湿效果较差。3新风除湿降温模式和新风升温模式时,两个室内换热器只能工作一个,另一个处于停机状态,设备利用率不高,当室内需要深度加热或者深度除湿降温时,系统难以胜任。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提供一种能够更好地实现恒温除湿的新风机调控方法,并进一步提高设备利用效率和换热效率,使其能够实现室内深度加热或深度除湿降温调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能实现恒温除湿的空气处理调控方法,在室内箱体中设置两个室内换热器,通过控制使得一个室内换热器成为蒸发器,另一个室内换热器成为冷凝器,使得新风依次经过两个室内换热器实现两次换热后送入室内,其特征在于,将一个位于室外的室外换热器作为冷凝器,以释放部分热量到室外,使得作为蒸发器的室内换热器吸收的热量和作为冷凝器的室内换热器放出的热量以及空调系统运行在室内箱体中释放出的热量达到平衡,实现恒温除湿。

这样,本方法通过增加室外换热器作为冷凝器,释放了部分热量到室外,使得室内箱体中吸放热能够达到平衡。故能够更好地实现恒温除湿,达到除湿不降温的效果。

作为优化,通过对流经室外换热器的换热介质的流量控制,实现对室外换热器的放热量控制。

这样,控制方便且容易实现。

进一步地,在室外换热器的接入管道和接出管道之间并联一个旁通管道,通过流量控制阀,对换热介质在室外换热器和旁通管道之间的流量分配情况实现控制,进而实现对室外换热器的放热量控制。

这样,对室外换热器的放热量的控制过程,不会影响换热介质在换热介质循环管路中的整体循环流动情况,不会造成其余的两个换热器中换热介质流动量的变化,故不会产生新的变量因素。有利于更加准确地实现系统整体控制。具体的控制方式,可以通过实际检测,获得各种工况下控制结果和控制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将对应关系预设到控制装置中进行控制。例如实际验证检测不同的新风进风温度和进风量情况下,要实现出风温度和进风温度相同,需要控制室外换热器的换热介质分配量的大小,获得其一一对应关系。然后在控制系统中即可根据该对应关系实现控制。当然,实施时,也可以根据算法,计算出两个室内换热器在不同工况下吸热量或放热量的大小,换算为需要控制室外换热器的换热介质分配量的大小实现控制,具体过程不在此详细介绍。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本发明方法可以依靠以下的建筑温控通风系统实现,所述建筑温控通风系统,包括安装在室内的室内箱体和安装在室外的室外箱体,室内箱体的内腔一端设置有用于进风的进风接口,另一端设置有用于送风的送风接口,室内箱体的内腔靠近进风接口位置设置有过滤结构,过滤结构和送风接口之间安装有室内换热器;室外箱体的内腔中安装有室外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换热介质接口上连接设置有第一换热介质管路和第二换热介质管路,第一换热介质管路上安装有压缩机和换热介质流向切换装置,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安装有膨胀阀并和第一换热介质管路构成循环换热系统;

所述室内箱体内腔中位于过滤结构和送风接口之间顺通风方向还间隔设置有第一隔断和第二隔断,第一隔断和过滤结构之间形成第一送风小室,第二隔断和第一隔断之间形成第二送风小室,第二隔断和送风接口之间形成第三送风小室,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位于第二送风小室内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和位于第三送风小室内的第二室内换热器,第一室内换热器具有位于第一隔断上的进风口和位于第二送风小室内的出风口,第二室内换热器具有位于第二隔断上的进风口和位于第三送风小室内的出风口,第一隔断上还设置有能够连通第一送风小室和第二送风小室的第一风阀,第二隔断上还设置有能够连通第二送风小室和第三送风小室的第二风阀;所述第一换热介质管路和第二换热介质管路连接在第一室内换热器的换热介质接口上;所述第一换热介质管路和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之间靠近室外换热器位置还连接设置有和室外换热器并联的室外换热器旁通管路,室外换热器旁通管路上安装有第一电控开关阀门,其中,室外换热器旁通管路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第一换热介质管路或者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还安装有能够控制换热介质流量的换热介质流量电控阀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换热介质接口通过两个第二室内换热器连接管路连接到膨胀阀和室外换热器旁通管路之间的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控开关阀,两个第二室内换热器连接管路之间的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还安装有第三电控开关阀。

这样,上述建筑温控通风系统实现恒温除湿控制时,先关闭两个风阀,使得室内箱体中新风进入后依次通过两个室内换热器换热后再流出。再通过控制换热介质流动路径(关闭第三电控开关阀,打开第二电控开关阀,打开第一电控开关阀,打开并调节换热介质流量电控阀门大小),使得换热介质从第一室内换热器经过第一换热介质管路流出后,先经过压缩机,再到室外换热器,然后经过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依次通过第二室内换热器和膨胀阀回到第一室内换热器形成循环。这样就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形成蒸发器,而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形成串联的两个冷凝器,工作过程中,再通过换热介质流量电控阀门控制流经室外换热器的换热介质流量大小(具体的流量控制大小,可以通过理论计算或者事先试验进行确定),进而调控室外换热器放热量的大小,使其和室内箱体中空调系统运行增加的热量匹配。使得新风经两次换热后能够恒温流出,并在流经蒸发器被降温时实现除湿。故能够更好地实现新风进风除湿不降温的效果。

进一步,所述压缩机为变频压缩机。这样,可以根据需要增大压缩机转速,实现深度除湿降温。深度除湿降温时控制方式和常规除湿降温一致,即关闭第一电控开关阀,完全打开换热介质流量电控阀门,打开第三电控开关阀,关闭第二电控开关阀将第二室内换热器断开,使得换热介质从第一室内换热器经第一换热介质管路和压缩机流动到室外换热器,再经第二换热介质管路和膨胀阀流回到第一室内换热器。控制过程中通过调节提高压缩机频率实现深度除湿降温。同时,控制反向流动可实现常规升温和深度升温模式控制。

本系统中其余部分结构可以和专利cn109959076a中公开结构一致,不在此详述。

作为另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本方法依靠以下的建筑温控通风系统实现,所述建筑温控通风系统,包括安装在室内的室内箱体和安装在室外的室外箱体,室内箱体的内腔一端设置有用于进风的进风接口,另一端设置有用于送风的送风接口,室内箱体的内腔靠近进风接口位置设置有过滤结构,过滤结构和送风接口之间安装有室内换热器;室外箱体的内腔中安装有室外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换热介质接口上连接设置有第一换热介质管路和第二换热介质管路,第一换热介质管路上安装有压缩机和换热介质流向切换装置,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安装有膨胀阀并和第一换热介质管路构成循环换热系统;

所述室内箱体内腔中位于过滤结构和送风接口之间顺通风方向还间隔设置有第一隔断和第二隔断,第一隔断和过滤结构之间形成第一送风小室,第二隔断和第一隔断之间形成第二送风小室,第二隔断和送风接口之间形成第三送风小室,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位于第二送风小室内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和位于第三送风小室内的第二室内换热器,第一室内换热器具有位于第一隔断上的进风口和位于第二送风小室内的出风口,第二室内换热器具有位于第二隔断上的进风口和位于第三送风小室内的出风口,第一隔断上还设置有能够连通第一送风小室和第二送风小室的第一风阀,第二隔断上还设置有能够连通第二送风小室和第三送风小室的第二风阀;所述第一换热介质管路和第二换热介质管路连接在第二室内换热器的换热介质接口上;所述第一换热介质管路和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之间靠近室外换热器位置还连接设置有和室外换热器并联的室外换热器旁通管路,室外换热器旁通管路上安装有第一电控开关阀门,其中,室外换热器旁通管路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第一换热介质管路或者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还安装有能够控制换热介质流量的换热介质流量电控阀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换热介质接口通过控制管网单元接入到循环换热系统中,控制管网单元能够控制换热介质流动路径,使得换热介质从第二室内换热器流出后,先经过膨胀阀,再依次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并回到第二室内换热器形成循环。

这样,上述建筑温控通风系统实现恒温除湿控制时,先关闭两个风阀,使得室内箱体中新风进入后依次通过两个室内换热器换热后再流出。再通过控制管网单元控制换热介质流动路径,使得换热介质从第二室内换热器流出后,先经过膨胀阀,再依次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和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并回到第二室内换热器形成循环。这样就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形成蒸发器,而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形成串联的两个冷凝器,工作过程中,再通过换热介质流量电控阀门控制流经室外换热器的换热介质流量大小,进而调控室外换热器放热量的大小,使其和室内箱体中空调系统运行增加的热量匹配。使得新风经两次换热后能够恒温流出,并在流经蒸发器被降温时实现除湿。故能够更好地实现新风进风除湿不降温的效果。

作为优化,所述控制管网单元还能够控制换热介质流动路径,使得换热介质仅在单个室内换热器、膨胀阀、室外换热器和压缩机四者之间正向或者反向循环流动,以及使得换热介质在串联的两个室内换热器、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膨胀阀之间正向或者反向循环流动。

这样,使得通过控制管网单元,能够控制建筑温控通风系统实现普通除湿降温和升温,以及深度除湿降温和深度加热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管网单元包括安装在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并位于膨胀阀和室外换热器旁通管路之间的第二电控开关阀门,还包括安装在第一换热介质管路上并位于压缩机和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第三电控开关阀门,还包括第二旁通管路和第三旁通管路,第二旁通管路一端连接在第二电控开关阀门和室外换热器旁通管路之间的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三电控开关阀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第一换热介质管路上,第二旁通管路上设置有第四电控开关阀,第三旁通管路一端连接在膨胀阀和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三电控开关和第二旁通管路之间的第一换热介质管路上,第三旁通管路上安装有第五电控开关阀,所述第三旁通管路和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安装有第六电控开关阀;还包括从第一室内换热器两个换热介质接口各自接出的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管路a和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管路b,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管路a接出端端部连接在膨胀阀和第二开关阀之间的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管路a上安装有第七电控开关阀门;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管路b接出端端部连接在压缩机和第三电控开关阀门之间的第一换热介质管路上,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管路b上安装有第八电控开关阀门;还包括第四旁通管路和第五旁通管路,所述第四旁通管路一端连接在第七电控开关阀和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管路a上面,另一端连接在第六电控开关阀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第四旁通管路上还安装有第九电控开关阀门;第五旁通管路一端连接在第八电控开关阀门和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管路b上,另一端连接在膨胀阀和第三旁通管路之间的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第五旁通管路上还安装有第十电控开关阀门。

这样,采用上述控制管网单元,能够只需采用一个膨胀阀和一个压缩机,再配合换热介质流向切换装置以及较少的控制管路和电控开关阀门,即可控制建筑温控通风系统实现恒温除湿、普通除湿降温和升温,以及深度除湿降温和深度加热等几种模式之间的切换。故简化了构件,降低了设备成本。

具体地说,基于上述控制管网单元的建筑温控通风系统,能够实现以下几种通风控制模式。

1深度除湿降温通风模式,此控制模式时,关闭第一电控开关阀门、第三电控开关阀门、第四电控开关阀门、第六电控开关阀门、第七电控开关阀门和第十电控开关阀门;打开换热介质流量电控阀门、第二电控开关阀门、第五电控开关阀门、第八电控开关阀门和第九电控开关阀门;使得换热介质依次经过膨胀阀、第二室内换热器、第一室内换热器、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再到膨胀阀,并以此循环,这样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一室内换热器构成两个串联的蒸发器,室外换热器构成冷凝器,即可实现深度除湿降温通风。

2常规除湿降温模式,此控制模式时,关闭第一电控开关阀门、第四电控开关阀门、第五电控开关阀门、第七电控开关阀门、第八电控开关发明、第九电控开关阀门和第十电控开关阀门;打开换热介质流量电控阀门、第二电控开关阀门、第三电控开关阀门和第六电控开关阀门;使得换热介质依次经过膨胀阀、第二室内换热器、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再到膨胀阀,并以此循环,使得第二室内换热器构成一个蒸发器,室外换热器构成一个冷凝器,屏蔽掉第一室内换热器不参与工作,即可实现常规除湿降温模式。

3除湿不降温模式(即恒温除湿模式),此控制模式时,关闭第二电控开关阀门、第三电控开关阀门、第五电控开关阀门、第九电控开关阀门和第十电控开关阀门;打开换热介质流量电控阀门并根据需要调节其流量,打开第一电控开关阀门、第四电控开关阀门、第六电控开关阀门、第七电控开关阀门和第八电控开关阀门;使得换热介质依次经过膨胀阀、第一室内换热器、压缩机,再控制分配流经并联的室外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旁通管路,再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再到膨胀阀,并以此循环;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构成一个蒸发器,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构成两个串联的冷凝器,即可通过对流经室外换热器的换热介质流量控制,实现恒温除湿。

4常规升温模式,此控制模式时,关闭第一电控开关阀门、第四电控开关阀门、第五电控开关阀门、第七电控开关阀门、第八电控开关阀门、第九电控开关阀门和第十电控开关阀门;打开换热介质流量电控阀门、第二电控开关阀门、第三电控开关阀门和第六电控开关阀门;控制换热介质依次经过膨胀阀、室外换热器、压缩机、第二室内换热器再到膨胀阀,并依次循环,使得第二室内换热器构成一个冷凝器,室外换热器构成一个蒸发器,屏蔽掉第一室内换热器不参与工作,即可实现常规升温模式。

5深度加热通风模式,此控制模式时,关闭第一电控开关阀门、第四电控开关阀门、第五电控开关阀门、第六电控开关阀门、第七电控开关阀门和第八电控开关阀门;打开换热介质流量电控阀门、第二电控开关阀门、第三电控开关阀门、第九电控开关阀门和第十电控开关阀门;使得换热介质依次经过膨胀阀、室外换热器、压缩机、第二室内换热器、第一室内换热器再到膨胀阀,并以此循环,这样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一室内换热器构成两个串联的冷凝器,室外换热器构成蒸发器,即可实现深度加热通风。

从上述控制过程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依靠该建筑温控通风系统还实现了一种空气处理机两级换热的控制方式,即依靠位于室内箱体中的两个换热器串联同时作为蒸发器或者冷凝器进行换热,在换热控制过程中控制换热介质先经过靠近出风口一端的换热器,然后再经过靠近进风口一端换热器,这样靠近进风口一端换热器换热效率相对较低,新风进入室内箱体后先经过换热效率较低的换热器再经过换热效率较高的换热器(即进风口一端换热器在深度除湿降温模式下温度比出风口一端换热器温度高,在深度加热模式下温度比靠近出风口一端换热器温度低),即可实现二级换热,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更好地提高了整体的换热效率。上述第一和第五种通风模式中均采用了这种两级换热控制方式,更好地提高了其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控制管网单元整体安装在室内箱体中的一个隔间内。这样更加利于安装调整和管理控制。

进一步地,室内箱体的内腔中位于送风接口位置设置送风机。

这样,送风机安装在送风接口位置,和其他位置相比,可以提高室内箱体出风风力,同时避免送风机遭受未过滤的进风污染。

进一步地,室外箱体的两端设置有和室外箱体内腔贯通的风口,靠外一侧风口位置还设置有排风机。

这样,可以依靠排风机对室外箱体内部的换热器以及其他部件进行散热。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介质流向切换装置包括一个四通控制阀,四通控制阀的两个接口连接到第一换热介质管路中,四通控制阀的另外两个接口分别通过管道和压缩机入口和出口相接。

这样,可以方便通过四通控制阀控制压缩机动力方向实现切换,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可靠稳定等优点。

进一步地,所述四通控制阀和压缩机均安装于室外箱体内。

这样,可以对四通控制阀和压缩机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结构包括顺风流方向设置的初效过滤段和中效过滤段,初效过滤段内安装有初效过滤模块,中效过滤段内安装有中效过滤模块,中效过滤模块过滤效果优于初效过滤模块。

这样,进风经过二级过滤,提高过滤效果。

进一步地,过滤结构还包括位于中效过滤模块顺风流方向的前方位置的自选净化模块安装段,自选净化模块安装段内具有用于插接安装自选净化模块的自选净化模块安装结构,所述自选净化模块包括但不限于静电除尘模块、臭氧发生器模块、高效过滤模块、光触媒模块、紫外线杀菌模块和pm2.5及voc浓度感应判断模块。

这样,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安装自选净化模块,增强风机功能。

进一步地,室内箱体内腔为矩形体结构。这样可以方便其内各构件和过滤结构的安装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压缩机为变频式压缩机。

这样适用于湿度较大的地区,可实现除湿能力的多级调节。

综上所述,本发明能够更好地实现室内进风的恒温除湿控制,并进一步提高了设备利用效率和换热效率,使其能够实现室内深度加热或深度除湿降温调控。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例中采用的一种建筑温控通风系统处于深度除湿降温通风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建筑温控通风系统处于常规除湿降温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建筑温控通风系统处于除湿不降温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建筑温控通风系统处于常规升温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建筑温控通风系统处于深度加热通风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采用的建筑温控通风系统中单独的控制管网单元放大后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采用的建筑温控通风系统中单独过滤结构放大后的示意图。

图8为第二实施例中采用另外一种建筑温控通风系统在恒温除湿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9为第二实施例中采用的建筑温控通风系统在除湿降温模式以及深度除湿降温模式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时:一种能实现恒温除湿的空气处理调控方法,在室内箱体中设置两个室内换热器,通过控制使得一个室内换热器成为蒸发器,另一个室内换热器成为冷凝器,使得新风依次经过两个室内换热器实现两次换热后送入室内,其特点在于,将一个位于室外的室外换热器作为冷凝器,以释放部分热量到室外,使得作为蒸发器的室内换热器吸收的热量和作为冷凝器的室内换热器放出的热量以及空调系统运行在室内箱体中释放出的热量达到平衡,实现恒温除湿。

这样,本方法通过增加室外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提高了室内蒸发器的吸热效率或降低作为冷凝器的室内换热器的放热效率,并通过对其增加的吸热量的控制,使其能够更好地抵消两个室内换热器自身工作散发的热量。故能够更好地实现恒温除湿,达到除湿不降温的效果。

本方法中,通过对流经室外换热器的换热介质的流量控制,实现对室外换热器的放热量控制。

这样,控制方便且容易实现。

具体地说,本方法中是在室外换热器的接入管道和接出管道之间并联一个旁通管道,通过流量控制阀,对换热介质在室外换热器和旁通管道之间的流量分配情况实现控制,进而实现对室外换热器的放热量控制。

这样,对室外换热器的放热量的控制过程,不会影响换热介质在换热介质循环管路中的整体循环流动情况,不会造成其余的两个换热器中换热介质流动量的变化,故不会产生新的变量因素。有利于更加准确地实现系统整体控制。具体的控制方式,可以通过实际检测,获得各种工况下控制结果和控制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将对应关系预设到控制装置中进行控制。例如实际验证检测不同的新风进风温度和进风量情况下,要实现出风温度和进风温度相同,需要控制室外换热器的换热介质分配量的大小,获得其一一对应关系。然后在控制系统中即可根据该对应关系实现控制。当然,实施时,也可以根据算法,计算出两个室内换热器在不同工况下吸热量或放热量的大小,换算为需要控制室外换热器的换热介质分配量的大小实现控制,具体过程不在此详细介绍。

下面结合两个可以应用本发明方法的具体的建筑温控通风系统作为两个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情况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本方法依靠图1-图7的建筑温控通风系统实现,所述建筑温控通风系统,包括安装在室内的室内箱体1和安装在室外的室外箱体2,室内箱体1的内腔一端设置有用于进风的进风接口4,另一端设置有用于送风的送风接口3,室内箱体的内腔靠近进风接口位置设置有过滤结构19,过滤结构和送风接口之间安装有室内换热器;室外箱体的内腔中安装有室外换热器10,室外换热器10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换热介质接口上连接设置有第一换热介质管路1′和第二换热介质管路2′,第一换热介质管路上安装有压缩机7和换热介质流向切换装置,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安装有膨胀阀22并和第一换热介质管路构成循环换热系统;

所述室内箱体内腔中位于过滤结构和送风接口之间顺通风方向还间隔设置有第一隔断和第二隔断,第一隔断和过滤结构之间形成第一送风小室16,第二隔断和第一隔断之间形成第二送风小室17,第二隔断和送风接口之间形成第三送风小室18,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位于第二送风小室内的第一室内换热器8和位于第三送风小室内的第二室内换热器9,第一室内换热器8具有位于第一隔断上的进风口和位于第二送风小室内的出风口,第二室内换热器具有位于第二隔断上的进风口和位于第三送风小室内的出风口,第一隔断上还设置有能够连通第一送风小室和第二送风小室的第一风阀14,第二隔断上还设置有能够连通第二送风小室和第三送风小室的第二风阀15;所述第一换热介质管路和第二换热介质管路连接在第二室内换热器的换热介质接口上;所述第一换热介质管路和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之间靠近室外换热器位置还连接设置有和室外换热器并联的室外换热器旁通管路,室外换热器旁通管路上安装有第一电控开关阀门20,其中,室外换热器旁通管路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第一换热介质管路或者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还安装有能够控制换热介质流量的换热介质流量电控阀门21;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换热介质接口通过控制管网单元接入到循环换热系统中,控制管网单元能够控制换热介质流动路径,使得换热介质从第二室内换热器流出后,先经过膨胀阀,再依次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并回到第二室内换热器形成循环。

这样,上述建筑温控通风系统实现恒温除湿控制时,先关闭两个风阀,使得室内箱体中新风进入后依次通过两个室内换热器换热后再流出。再通过控制管网单元控制换热介质流动路径,使得换热介质从第二室内换热器流出后,先经过膨胀阀,再依次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和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并回到第二室内换热器形成循环。这样就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形成蒸发器,而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形成串联的两个冷凝器,工作过程中,再通过换热介质流量电控阀门控制流经室外换热器的换热介质流量大小,进而调控室外换热器放热量的大小,使其和室内箱体中空调系统运行增加的热量匹配。使得新风经两次换热后能够恒温流出,并在流经蒸发器被降温时实现除湿。故能够更好地实现新风进风除湿不降温的效果。

其中,所述控制管网单元还能够控制换热介质流动路径,使得换热介质仅在单个室内换热器、膨胀阀、室外换热器和压缩机四者之间正向或者反向循环流动,以及使得换热介质在串联的两个室内换热器、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膨胀阀之间正向或者反向循环流动。

这样,使得通过控制管网单元,能够控制建筑温控通风系统实现普通除湿降温和升温,以及深度除湿降温和深度加热的效果。

其中,所述控制管网单元包括安装在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并位于膨胀阀和室外换热器旁通管路之间的第二电控开关阀门31,还包括安装在第一换热介质管路上并位于压缩机和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第三电控开关阀门24,还包括第二旁通管路和第三旁通管路,第二旁通管路一端连接在第二电控开关阀门31和室外换热器旁通管路之间的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三电控开关阀门24和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第一换热介质管路上,第二旁通管路上设置有第四电控开关阀25,第三旁通管路一端连接在膨胀阀和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三电控开关和第二旁通管路之间的第一换热介质管路上,第三旁通管路上安装有第五电控开关阀26,所述第三旁通管路和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安装有第六电控开关阀27;还包括从第一室内换热器两个换热介质接口各自接出的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管路a(位于图中上方)和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管路b(位于图中下方),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管路a接出端端部连接在膨胀阀和第二开关阀之间的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管路a上安装有第七电控开关阀门30;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管路b接出端端部连接在压缩机和第三电控开关阀门24之间的第一换热介质管路上,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管路b上安装有第八电控开关阀门23;还包括第四旁通管路和第五旁通管路,所述第四旁通管路一端连接在第七电控开关阀30和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管路a上面,另一端连接在第六电控开关阀门27和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第四旁通管路上还安装有第九电控开关阀门29;第五旁通管路一端连接在第八电控开关阀门23和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管路b上,另一端连接在膨胀阀和第三旁通管路之间的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第五旁通管路上还安装有第十电控开关阀门28。

这样,采用上述控制管网单元,能够只需采用一个膨胀阀和一个压缩机,再配合换热介质流向切换装置以及较少的控制管路和电控开关阀门,即可控制建筑温控通风系统实现恒温除湿、普通除湿降温和升温,以及深度除湿降温和深度加热等几种模式之间的切换。故简化了构件,降低了设备成本。

具体地说,基于上述控制管网单元的建筑温控通风系统,能够实现图1-图5的5种通风控制模式。图1-图5中,对各电控开关阀门,图标为空心表示开关为打开状态,图标为实心表示关闭状态,以参照附图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电控开关阀门的开启和关闭控制状态。同时,附图中半箭头表示换热介质流动方向,空心结构大箭头表示风流流动方向。虚线方框表示框起来的控制管网单元结构。

1深度除湿降温通风模式,参见图1,此控制模式时,关闭第一电控开关阀门、第三电控开关阀门24、第四电控开关阀门25、第六电控开关阀门27、第七电控开关阀门30和第十电控开关阀门28;打开换热介质流量电控阀门、第二电控开关阀门31、第五电控开关阀门26、第八电控开关阀门23和第九电控开关阀门29;使得换热介质依次经过膨胀阀、第二室内换热器、第一室内换热器、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再到膨胀阀,并以此循环,这样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一室内换热器构成两个串联的蒸发器,室外换热器构成冷凝器,即可实现深度除湿降温通风。

2常规除湿降温模式,参见图2,此控制模式时,关闭第一电控开关阀门、第四电控开关阀门25、第五电控开关阀门26、第七电控开关阀门30、第八电控开关发明、第九电控开关阀门29和第十电控开关阀门28;打开换热介质流量电控阀门、第二电控开关阀门31、第三电控开关阀门24和第六电控开关阀门27;使得换热介质依次经过膨胀阀、第二室内换热器、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再到膨胀阀,并以此循环,使得第二室内换热器构成一个蒸发器,室外换热器构成一个冷凝器,屏蔽掉第一室内换热器不参与工作,即可实现常规除湿降温模式。

3除湿不降温模式(即恒温除湿模式),参见图3,此控制模式时,关闭第二电控开关阀门31、第三电控开关阀门24、第五电控开关阀门26、第九电控开关阀门29和第十电控开关阀门28;打开换热介质流量电控阀门并根据需要调节其流量,打开第一电控开关阀门、第四电控开关阀门25、第六电控开关阀门27、第七电控开关阀门30和第八电控开关阀门23;使得换热介质依次经过膨胀阀、第一室内换热器、压缩机,再控制分配流经并联的室外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旁通管路,再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再到膨胀阀,并以此循环;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构成一个蒸发器,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构成两个串联的冷凝器,即可通过对流经室外换热器的换热介质流量控制,实现恒温除湿。

4常规升温模式,参见图4,此控制模式时,关闭第一电控开关阀门、第四电控开关阀门25、第五电控开关阀门26、第七电控开关阀门30、第八电控开关阀门23、第九电控开关阀门29和第十电控开关阀门28;打开换热介质流量电控阀门、第二电控开关阀门31、第三电控开关阀门24和第六电控开关阀门27;控制换热介质依次经过膨胀阀、室外换热器、压缩机、第二室内换热器再到膨胀阀,并依次循环,使得第二室内换热器构成一个冷凝器,室外换热器构成一个蒸发器,屏蔽掉第一室内换热器不参与工作,即可实现常规升温模式。

5深度加热通风模式,参见图5,此控制模式时,关闭第一电控开关阀门、第四电控开关阀门25、第五电控开关阀门26、第六电控开关阀门27、第七电控开关阀门30和第八电控开关阀门23;打开换热介质流量电控阀门、第二电控开关阀门31、第三电控开关阀门24、第九电控开关阀门29和第十电控开关阀门28;使得换热介质依次经过膨胀阀、室外换热器、压缩机、第二室内换热器、第一室内换热器再到膨胀阀,并以此循环,这样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一室内换热器构成两个串联的冷凝器,室外换热器构成蒸发器,即可实现深度加热通风。

从上述控制过程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依靠该建筑温控通风系统还实现了一种空气处理机两级换热的控制方式,即依靠位于室内箱体中的两个换热器串联同时作为蒸发器或者冷凝器进行换热,在换热控制过程中控制换热介质先经过靠近出风口一端的换热器,然后再经过靠近进风口一端换热器,这样靠近进风口一端换热器换热效率相对较低,新风进入室内箱体后先经过换热效率较低的换热器再经过换热效率较高的换热器,即可实现二级换热,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更好地提高了整体的换热效率。上述第一和第五种通风模式中均采用了这种两级换热控制方式,更好地提高了其换热效率。

实施时,控制管网单元整体安装在室内箱体中的一个隔间内。这样更加利于安装调整和管理控制。

其中,室内箱体的内腔中位于送风接口位置设置送风机12。

这样,送风机安装在送风接口位置,和其他位置相比,可以提高室内箱体出风风力,同时避免送风机遭受未过滤的进风污染。

其中,室外箱体的两端设置有和室外箱体内腔贯通的风口(包括进风口6和出风口5),靠外一侧风口位置还设置有排风机13。

这样,可以依靠排风机对室外箱体内部的换热器以及其他部件进行散热。

其中,所述换热介质流向切换装置包括一个四通控制阀11,四通控制阀11的两个接口连接到第一换热介质管路中,四通控制阀的另外两个接口分别通过管道和压缩机7入口和出口相接。

这样,可以方便通过四通控制阀控制压缩机动力方向实现切换,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可靠稳定等优点。

其中,所述四通控制阀和压缩机均安装于室外箱体内。

这样,可以对四通控制阀和压缩机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其中,所述过滤结构19包括顺风流方向设置的初效过滤段35和中效过滤段34,初效过滤段内安装有初效过滤模块,中效过滤段内安装有中效过滤模块,中效过滤模块过滤效果优于初效过滤模块。

这样,进风经过二级过滤,提高过滤效果。

其中,过滤结构还包括位于中效过滤模块顺风流方向的前方位置的自选净化模块安装段33,自选净化模块安装段内具有用于插接安装自选净化模块的自选净化模块安装结构,所述自选净化模块包括但不限于静电除尘模块、臭氧发生器模块、高效过滤模块、光触媒模块、紫外线杀菌模块和pm2.5及voc浓度感应判断模块。

这样,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安装自选净化模块,增强风机功能。

其中,室内箱体内腔为矩形体结构。这样可以方便其内各构件和过滤结构的安装设置。

其中,所述压缩机为变频式压缩机。

这样适用于湿度较大的地区,可实现除湿能力的多级调节。

实施时,还可以在新风的出口位置或进口位置增加加湿模块32(图中在深度降温除湿工况新风出口位置示意),冬季供暖时,适当为新风加湿,使室内环境更舒适。该加湿模块作为可选择增加的功能模块,用户可根据需求选用。在严寒地区或寒冷地区,由于冬季室外气温低,考虑防冻,将加湿模块放置于新风的出口位置;其他地区也可将加湿模块放置于新风的进口位置,加湿模块自身结构为通风领域常规技术,不在此详述。

实施例2:本方法依靠图8所示的的建筑温控通风系统实现,图8中,对各电控开关阀门,图标为空心表示开关为打开状态,图标为实心表示关闭状态,以参照附图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电控开关阀门的开启和关闭控制状态。同时,附图中半箭头表示换热介质流动方向,空心结构大箭头表示风流流动方向。虚线方框表示框起来的控制管网单元结构。

参见图8,本实施例2的建筑温控通风系统,包括安装在室内的室内箱体1和安装在室外的室外箱体2,室内箱体1的内腔一端设置有用于进风的进风接口4,另一端设置有用于送风的送风接口3,送风接口3处设置有送风机12,室内箱体的内腔靠近进风接口位置设置有过滤结构19,过滤结构19和送风接口3之间安装有室内换热器;室外箱体2的内腔中安装有室外换热器10,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换热介质接口上连接设置有第一换热介质管路(图8中位于上方的换热介质管路)和第二换热介质管路(图8中位于下方的换热介质管路),第一换热介质管路上安装有压缩机7和换热介质流向切换装置11,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安装有膨胀阀22并和第一换热介质管路构成循环换热系统;

所述室内箱体内腔中位于过滤结构和送风接口之间顺通风方向还间隔设置有第一隔断和第二隔断,第一隔断和过滤结构之间形成第一送风小室16,第二隔断和第一隔断之间形成第二送风小室17,第二隔断和送风接口之间形成第三送风小室18,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位于第二送风小室14内的第一室内换热器8和位于第三送风小室18内的第二室内换热器9,第一室内换热器8具有位于第一隔断上的进风口和位于第二送风小室内的出风口,第二室内换热器9具有位于第二隔断上的进风口和位于第三送风小室内的出风口,第一隔断上还设置有能够连通第一送风小室和第二送风小室的第一风阀14,第二隔断上还设置有能够连通第二送风小室和第三送风小室的第二风阀15;所述第一换热介质管路和第二换热介质管路连接在第一室内换热器的换热介质接口上;所述第一换热介质管路和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之间靠近室外换热器10位置还连接设置有和室外换热器并联的室外换热器旁通管路,室外换热器旁通管路上安装有第一电控开关阀门20,其中,室外换热器旁通管路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第一换热介质管路或者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还安装有能够控制换热介质流量的换热介质流量电控阀门21;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换热介质接口通过两个第二室内换热器连接管路连接到膨胀阀和室外换热器旁通管路之间的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控开关阀23,两个第二室内换热器连接管路之间的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上还安装有第三电控开关阀24;

其中,新风的出口位置或进口位置还设置有加湿模块25(图中在深度降温除湿工况新风出口位置示意),冬季供暖时,适当为新风加湿,使室内环境更舒适。该加湿模块作为可选择增加的功能模块,用户可根据需求选用。在严寒地区或寒冷地区,由于冬季室外气温低,考虑防冻,将加湿模块放置于新风的出口位置;其他地区也可将加湿模块放置于新风的进口位置,加湿模块自身结构为通风领域常规技术,不在此详述。。

这样,上述建筑温控通风系统实现恒温除湿控制时,参见图8,先关闭两个风阀,使得室内箱体中新风进入后依次通过两个室内换热器换热后再流出。再通过控制换热介质流动路径(关闭第三电控开关24,打开第二电控开关阀23,打开第一电控开关阀20,打开并调节换热介质流量电控阀门21大小),使得换热介质从第一室内换热器经过第一换热介质管路流出后,先经过压缩机,再到室外换热器,然后经过第二换热介质管路依次通过第二室内换热器和膨胀阀回到第一室内换热器形成循环。这样就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形成蒸发器,而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形成串联的两个冷凝器,工作过程中,再通过换热介质流量电控阀门控制流经室外换热器的换热介质流量大小(具体的流量控制大小,可以通过理论计算或者事先试验进行确定),进而调控室外换热器放热量的大小,使其和室内箱体中空调系统运行增加的热量匹配。使得新风经两次换热后能够恒温流出,并在流经蒸发器被降温时实现除湿。故能够更好地实现新风进风除湿不降温的效果。

其中,所述压缩机7为变频压缩机。这样,可以根据需要增大压缩机转速,实现深度除湿降温。深度除湿降温时控制方式和常规除湿降温一致,具体参见图9,即关闭第一电控开关阀,完全打开换热介质流量电控阀门,打开第三电控开关阀,关闭第二电控开关阀将第二室内换热器断开,使得换热介质从第一室内换热器经第一换热介质管路和压缩机流动到室外换热器,再经第二换热介质管路和膨胀阀流回到第一室内换热器。控制过程中通过调节提高压缩机频率实现深度除湿降温。同时,控制换热介质反向流动可实现常规升温和深度升温模式控制。

本实施例2中其余部分结构可以和实施例1中公开结构一致,图8中标号6表示室外箱体的进风口,标号5表示室外箱体的出风口,标号13表示室外箱体的排风机,其具体结构不在此详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