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万向节能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07815发布日期:2020-09-23 01:29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万向节能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取暖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万向节能取暖器。



背景技术:

取暖器是指用于取暖的设备。取暖器有多种,最常见的电取暖器是以电为能源进行加热供暖的取暖设备,也可叫做电采暖。

目前的取暖器取暖方向有限,使得仅能在一个方向上接受到热量,当取暖人数较多时,就需要多个取暖器同时工作,但是多个取暖器同时工作又会直接增加能耗,使得电能消耗巨大,因此目前的取暖器并不适用于多方向取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万向节能取暖器,能够360度送暖,使得取暖效果好,同时不会增加能耗。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万向节能取暖器,包括:

底座;

主防护网,所述主防护网为竖直设置的圆筒形,所述主防护网的下端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的边缘固定连接;

下隔板,所述下隔板水平设置,所述下隔板的外边缘与所述主防护网下端的内壁连接;

上隔板,所述上隔板水平设置,所述上隔板的外边缘与所述主防护网的上端的内壁连接;

顶盖,所述顶盖盖设在所述主防护网的上端;

发热盘,所述发热盘与所述上隔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反射铝锅,所述反射铝锅固定连接在所述下隔板的上表面;

出风部件,所述出风部件连接在所述反射铝锅的顶端中部;

产风部件,所述产风部件位于所述底座与所述下隔板之间,所述产风部件固定设在所述下隔板的下表面上,所述产风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出风部件的输入端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发热盘从上往下发热产生热量,并照射到反射铝锅,经反射铝锅反射后向四周散发,从而实现360°的取暖,同时由于发热盘设置在上隔板的下方,被上隔板遮挡后,粉尘等杂物无法与发热盘接触,不会产生异味,同时也不会造成短路损坏;另外通过设置出风部件,形成送风功能,产生的风与热量接触后形成热风,向四周送出,从而提高取暖效果,在不增加能量消耗的情况下增加了取暖效果,提高了节能环保的目的;通过主防护网能够对发热盘进行防护,避免人们与发热盘接触烫伤;从而本取暖器能够全方位取暖,通过送风功能去除了取暖死角,大大增加了取暖器的取暖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还包括发热管和顶防护盖,所述发热管固定连接在所述上隔板的上表面上,所述顶盖上设有用于热气穿过的开口,所述顶防护盖盖设在所述顶盖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顶部的发热管,能够形成顶部供暖,使得取暖的方位更全面,取暖效果更好;另外通过顶防护盖能够对发热管进行防护,避免人们直接接触到发热管。

进一步,还包括穿线管,所述穿线管竖直设置,所述穿线管的上端与所述上隔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穿线管的下端穿过所述下隔板至于所述底座内,所述发热盘和所述发热管与所述穿线管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穿线管对电线进行保护,避免电线受热损坏。

进一步,还包括散热罩,所述散热罩的顶端与所述顶盖的下表面沿边固定连接,所述散热罩盖在所述上隔板上,所述散热罩的底端与所述上隔板的沿边连接,所述散热罩上设有多个散热孔。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散热罩能够对发热管进行散热,避免发热管处的温度过高损坏取暖器。

进一步,所述反射铝锅的中部向上凸起,所述出风部件连接在所述反射铝锅中部顶端。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反射铝锅凸起成弧形,能够利于热量向外反射传递,提高了取暖效果。

进一步,所述出风部件包括连接头和导风管,所述连接头固定连接在所述反射铝锅的顶端中部,所述导风管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头固定连接,所述导风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反射铝锅和所述下隔板,并与所述产风部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连接头上设有多个出风孔,多个所述出风孔成环形分布。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出风孔,实现360°出风,使得取暖无死角。

进一步,所述连接头的竖直上方设有弧形隔热体,所述弧形隔热体与所述连接头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弧形隔热体的隔热面朝向竖直上方。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弧形隔热体能够对连接头进行保护,避免连接头持续受高温而出现损坏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所述产风部件包括电机和涡轮,所述电机和所述涡轮均设在所述下隔板的下表面上,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涡轮传动连接,所述下隔板上设有通孔,所述导风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涡轮的输出端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产风效果简单高效。

进一步,所述底座的外侧壁上设有多个开关,多个所述开关分别与所述发热盘和所述产风部件电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三个开关能够分别控制发热盘、电机和发热管的开启或关闭,同时还能够控制发热盘、电机和发热管的功率,使用上更方便调节,使得使用者能够根据环境大小、人员多少进行控制,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进一步,还包括提手和多个支脚,多个所述支脚与所述底座的底端固定连接,多个所述支脚等间距分布,所述提手的两端与所述顶盖的侧壁转动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四个支脚能够对底座进行支撑,通过提手能够提起本取暖器,方便移动取暖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取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取暖器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出风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底座;2、支脚;3、开关;4、主防护网;5、穿线管;6、反射铝锅;7、出风部件;9、散热孔;10、顶盖;11、顶防护盖;12、提手;13、发热盘;15、发热管;17、电机;18、涡轮;19、通孔;20、导风管;21、连接头;22、出风孔;23、弧形隔热体;24、上隔板;25、下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万向节能取暖器,包括:底座1,下隔板25,上隔板24,顶盖10,发热盘13,反射铝锅6,出风部件7,产风部件和主防护网4。

主防护网4为竖直设置的圆筒形,主防护网4内为加热空间,主防护网4的上端和下端均设有用于连接的延伸边,主防护网的上端通过延伸边与顶盖10螺丝连接,主防护网4的下端通过延伸边与底座1的上表面的边缘螺丝连接。下隔板25水平设置,下隔板25的外边缘设有内凹环边,通过内凹环边与主防护网4的下端内壁通过螺丝连接。上隔板24水平设置,上隔板24的外边缘与主防护网4的上端的内壁通过螺丝固定连接。顶盖10水平设置在底座1的竖直上方,顶盖10盖设在主防护网4的上端上。发热盘13与上隔板24的下表面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反射铝锅6固定连接在下隔板25的上表面,反射铝锅6用于将发热盘13产生的热量反射出去,其中反射铝锅6位于发热盘13的竖直下方。出风部件7连接在反射铝锅6的中部。产风部件位于底座1与下隔板25之间,产风部件固定设在下隔板25的下表面上,产风部件的输出端与出风部件7的输入端相连通,通过产风部件产生风力,并经出风部件7吹出,由于出风部件7位于反射铝锅6的顶端中部,使得出风部件7吹出的风与反射铝锅6反射的热量结合形成热风,再吹出取暖器外,从而提高取暖效果。同时主防护网4的环形设置,能够避免人们直接接触到发热盘13和反射铝锅6,避免烫伤,使得人们从主防护网4的环形外侧均能够接受到热量,使得人们能够实现全方位取暖,从360°均能进行取暖,同时通过反射铝锅6和出风部件7的结合,能够提高取暖效果,不会增加能耗。其中主防护网4下端的延伸边将产风部件包裹遮挡。

优选地,其中发热盘13可为碳晶发热盘13,碳晶发热盘13为现有技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为公知技术。主防护网4为不锈钢材质制成,防护效果好。其中反射铝锅6的形状与底座1的形状相同,反射铝锅6完全覆盖在下隔板25的上表面上。

优选地,主防护网4可由一块软金属卷曲而成,在其的中部开设若干个网孔,形成主防护网4。

优选地,其中顶盖10和底座1的形状相同,可为圆形,也可为方形以及任意形状。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发热管15和顶防护盖11,发热管15固定连接在上隔板24的上表面,顶盖10上设有用于热气穿过的开口,顶防护盖11盖设在顶盖10上,通过顶防护盖11盖在开口上,对发热管15进行防护,避免人们直接接触到发热管15。从而通过发热管15还能够对顶部进行加热取暖,使得取暖的方位更全面,取暖效果更好。优选地本发热管15为碳素发热管,其为现有技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为公知技术,其具体结构和原理不再过多赘述。其中发热管15可为圆形、梨形,也可为多根直管结构。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穿线管5,穿线管5竖直设置,穿线管5的上端与上隔板2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穿线管5的下端穿过下隔板25至于底座1内,穿线管5用于输送电线,对电线进行保护,避免电线受热损坏,其中穿线管5外壳为金属,内部设有隔热层,从而能够保护电线,发热盘13和发热管15与穿线管5连接,对发热管15和发热盘13供电。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主防护网4上端的延伸边上设有多个用于散热的散热孔9,能够对发热环15进行散热,避免发热环15处的温度过高损坏取暖器,多个散热孔9绕主防护网4的轴线成环形分布。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反射铝锅6的中部向上凸起,形成弧形,出风部件7连接在反射铝锅6中部顶端,通过反射铝锅6凸起成弧形,能够利于热量向外反射传递,提高了取暖效果。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出风部件7包括连接头21和导风管20,连接头21固定连接在反射铝锅6的顶端中部,导风管20的一端与连接头21固定连接,导风管20的另一端穿过反射铝锅6和下隔板25,并与产风部件的输出端连接,连接头21上设有多个出风孔22,多个出风孔22成环形分布。产风部件产生的风经导风管20输送到连接头21,再经出风孔22排出,由于出风孔22成环形,从而实现360°出风,使得取暖无死角。其中导风管20为橡胶软管,导风管20位于反射铝锅6内部,不会接收到热量,从而也不会出现受热损坏的情况。其中连接头21为耐高温塑料头。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连接头21的竖直上方设有弧形隔热体23,弧形隔热体23向竖直上方凸起,弧形隔热体23的内凹面与连接头21的顶端固定连接,其中弧形隔热体23的上表面设有隔热材料,隔热材料形成隔热面,弧形隔热体23的隔热面朝向竖直上方。通过弧形隔热体23能够对连接头21进行保护,避免连接头21持续受高温而出现损坏的情况发生。优选地,连接头21为竖直设置,连接头21为圆筒形,连接头21的上下端分别设有3个以上舌状铰链点,其中弧形隔热体23的内凹面和反射铝锅6上预留有“一”字口,通过舌状铰链点与“一”字口相互铰链固定密封,从而实现固定。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产风部件包括电机17和涡轮18,电机17和涡轮18均设在下隔板25的下表面上,电机17的输出端与涡轮18传动连接,通过电机17带动涡轮18转动,下隔板25上设有通孔19,导风管20的另一端穿过通孔19与涡轮18的输出端连接,其中主防护网4的下端侧壁上设有进风孔,随着涡轮18的转动抽取风,再压缩后输送到导风管20中,经导风管20传递到连接头21经出风孔22吹出。其中电机17和涡轮18均为小型,产生的风力也较小,风力主要是将热气吹出,从而集中供热,避免热气四散。电机17和涡轮18均为现有技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为公知技术,其具体的结构不再过多赘述。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底座1的外侧壁上设有三个开关3,三个开关3分别与发热盘13、电机17和发热管15电连接。其中三个开关3为旋钮开关3。通过三个开关3能够分别控制发热盘13、电机17和发热管15的开启或关闭,同时还能够控制发热盘13、电机17和发热管15的功率,使用上更方便调节。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提手12和四个支脚2,四个支脚2与底座1的底端固定连接,四个支脚2等间距分布,成四方形,从而通过四个支脚2能够对底座1进行支撑,提手12的两端与顶盖10的侧壁转动连接,通过提手12能够提起本取暖器,方便移动取暖器。

本实施例具体使用时,通过三个开关3分别打开发热盘13、电机17和发热管15,从而实现全方位取暖,实现360°以及顶面的供暖,同时吹出热风,使得取暖效果更好,其中发热盘13产生热量照射到反射铝锅6上,出风孔22吹出风与反射铝锅6反射的热量结合形成热风,向四周散发,而发热管15产生的热量直接向上散发,从而实现多方位的供暖,同时不会增加取暖器的能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