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34335发布日期:2020-09-25 18:07阅读:67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为避免冷风直接吹人导致的不适,通常在关闭出风口的部件上设置散风结构,以柔化出风。然而,由于整机结构的限制,使得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稳定性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可以实现无风感模式且面框不易变形,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面框,所述面框上形成有进风口,所述面框的前侧部形成有第一出风口,所述面框的底部朝向前延伸至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底部;具有散风作用的无风感部件,所述无风感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在所述面框的前侧;换热器和风机,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风机设在所述面框内;在所述无风感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无风感部件打开所述第一出风口;在所述无风感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无风感部件与所述面框的底部邻接且所述无风感部件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具有散风作用的无风感部件打开和关闭第一出风口,可以避免冷风直吹人体,使得出风柔和,实现无风感出风模式。并且,由于面框的底部朝向前延伸至第一出风口的底部,且在无风感部件关闭第一出风口时无风感部件与面框的底部邻接,使得面框的结构强度高而不易发生变形,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面框的左右两端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第二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无风感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可上下移动地设在所述面框的前侧,在所述无风感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无风感部件适于支撑在所述面框的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面框的底部在前后方向上沿直线延伸或弧线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面框的底部在前后方向上沿直线延伸且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面框的底部在前后方向上沿弧线延伸且形成为导风部,所述导风部在由后至前的方向上朝向下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无风感部件包括具有散风作用的散风模块和散风板,所述散风模块设在所述散风板上且位于所述散风板的内侧,所述散风板上形成有第一散风结构,所述散风模块包括安装板和第一散风机构,所述安装板上形成有多个第一通风孔,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散风板相连且所述第一通风孔内设有所述第一散风机构,所述第一散风机构包括相对固定的第一静叶和可转动的第一动叶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面框的底部形成有第二散风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二散风结构为形成在所述面框的底部的多个散风孔;或者,所述面框的底部形成为格栅状,所述面框的底部的镂空结构构成所述第二散风结构;或者,所述第二散风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面框的底部的多个第二通风孔和设于所述第二通风孔内的第二散流机构,所述第二散流机构包括相对固定的第二静叶和可转动的第二动叶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空调室内机处在关机状态时,所述无风感部件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面框的底部形成有第二散风结构,所述面框内限定出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内设有可转动的旋转导流模块,所述旋转导流模块可分配所述出风通道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散风结构的出风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旋转导流模块可旋转36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旋转导流模块包括可转动的内导风板,所述内导风板的转动轴线位于或邻近所述内导风板的中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旋转导流模块包括可转动的内导风板和设在所述内导风板上的百叶。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导流模块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内导风板邻近所述出风通道的底壁且所述百叶位于所述内导风板的上方,所述内导风板可将所述出风通道的出风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口引导;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内导风板邻近所述出风通道的顶壁且所述百叶位于所述内导风板的下方,所述内导风板可将所述出风通道的出风朝向所述第二散风结构引导。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在所述空调室内机关机时,所述旋转导流模块关闭所述出风通道的出风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用于驱动所述旋转导流模块转动的驱动电机设在所述面框上或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底盘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稳定,提高了空调器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可以避免冷风直吹人体,使得出风柔和,实现无风感出风模式。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

图2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另一个状态的主视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一位置;

图3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

图4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旋转导流模块引导气流向前流动;

图5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旋转导流模块引导气流向前流动;

图6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旋转导流模块引导气流向下流动;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

图8是图7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另一个状态的主视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一位置;

图9是图7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

图10是图7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旋转导流模块引导气流向前流动;

图11是图7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旋转导流模块引导气流向前流动;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

图13是图12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旋转导流模块引导气流向前流动;

图14是图12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旋转导流模块引导气流向下流动;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还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无风感部件的部分结构图。

附图标记:

空调室内机100;进风口10;

面框1;第一出风口11;第二散风结构12;第二通风孔123;第二散流机构124;第二出风口13;出风通道14;旋转导流模块141;内导风板1411;百叶1412;

无风感部件2;散风板21;第一散风结构211;散风模块22;安装板221;第一通风孔2211;第一散风机构222;第一静叶2221;第一动叶2222;限位板23;第三通风孔231;驱动组件24;

换热器3;

风机4;

面板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图3-图6、图10-图11、图13-图14中的虚线箭头示意气流的流动方向。

参考图1、图2、图4、图5和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包括面框1、无风感部件2、换热器3及风机4。面框1的前侧设有面板5,面框1上形成有进风口10,面框1的前侧部形成有第一出风口11,面框1的底部朝向前延伸至第一出风口11的底部。无风感部件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在面框1的前侧,无风感部件2具有散风作用。例如,第一出风口11沿左右方向延伸,无风感部件2可上下移动,无风感部件2位于第一位置时,无风感部件2可以向下移动到达第二位置;无风感部件2位于第二位置时,无风感部件2可以向上移动到达第一位置。换热器3和风机4设在面框1内。风机4可以驱动外界气流从进风口10进入空调室内机100,之后气流与换热器3换热,换热后的气流可以从第一出风口11排出。

例如,空调室内机100包括用于驱动无风感部件2的驱动组件24,驱动组件24可以设置在面框1上,驱动组件24可以驱动无风感部件2上下移动,从而实现无风感部件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无风感部件2位于第一位置时(参考图4中虚线箭头示意气流的流动方向),无风感部件2打开第一出风口11,此时无风感部件2可以完全打开第一出风口11,出风从第一出风口11排出,空调室内机100具有较大的出风量。在无风感部件2位于第二位置时(参考图5中虚线箭头示意气流的流动方向),无风感部件2与面框1的底部邻接且无风感部件2关闭第一出风口11,此时无风感部件2可以完全关闭第一出风口11,从第一出风口11排出的气流全部会经过无风感部件2,由于无风感部件2具有散风作用,从而使得第一出风口11的出风柔和,实现无风感出风,在空调室内机100制冷时可以避免冷风直吹人体,提高了用户舒适度。

在无风感部件2位于第二位置时,无风感部件2与面框1的底部邻接,其中无风感部件2与面框1的底部邻接是指无风感部件2与面框1的底部彼此邻近,例如无风感部件2与面框1的底部可以具有较小间隙或者无风感部件2与面框1的底部也可以接触,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的外观较为完整。这种设计使得面框1的结构强度高而不易变形,从而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结构稳定性。同时这种设计可以减少从无风感部件2与面框1的间隙中漏出的气流,增加流经无风感部件2的气流,从而提升无风感部件2对气流整体的散风效果。另一方面,这种设计可以减少灰尘从无风感部件2与面框1的间隙中进入空调室内机100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具有散风作用的无风感部件2打开和关闭第一出风口11,可以避免冷风直吹人体,使得出风柔和,实现无风感出风模式。并且,由于面框1的底部朝向前延伸至第一出风口11的底部,且在无风感部件2关闭第一出风口11时无风感部件2与面框1的底部邻接,使得面框1的结构强度高而不易发生变形,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结构稳定性。

参考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面框1的左右两端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第二出风口13。例如,面框1的左端形成有第二出风口13,空调室内机100出风时,可以实现朝向前和左出风;或者,面框1的右端形成有第二出风口13,空调室内机100出风时,可以实现朝向前和右出风;或者,面框1的左端和面框1的右端均形成有第二出风口13,空调室内机100出风时,可以实现朝向前、左和右出风。通过设置第二出风口13,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范围,实现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多角度出风,有利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量。

参考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无风感部件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上下移动地设在面框1的前侧,在无风感部件2位于第二位置时,无风感部件2适于支撑在面框1的底部。这种设计使得面框1的底部可以有效支撑无风感部件2,防止无风感部件2坠落,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结构稳定性。

参考图4-图6、图10、图11、图13及图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面框1的底部在前后方向上沿直线延伸或弧线延伸。面框1的底部在前后方向上沿直线延伸时,可以使得空调室内机100整体大致呈长方体,有利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结构稳定性。面框1的底部在前后方向上沿弧线延伸时,可以减小空调室内机100整体的体积,有利于降低空调室内机100占用的空间,同时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美观。

参考图4-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面框1的底部在前后方向上沿直线延伸且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这种设计使得面框1的底部平整,从而使得面框1的结构简单,方便加工成型,可以降低面框1的加工成型难度。

参考图10、图11、图13及图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面框1的底部在前后方向上沿弧线延伸且形成为导风部,从而可以增加面框1的结构强度。导风部在由后至前的方向上朝向下倾斜延伸,导风部具有导风作用,可以引导空调室内机100的气流排出。这种设计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后侧的体积较小,有利于降低空调室内机100整体的体积,同时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美观。

参考图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无风感部件2包括具有散风作用的散风模块22和散风板21,散风模块22设在散风板21上且位于散风板21的内侧,散风板21可以保护散风模块22,散风板21上形成有第一散风结构211,第一散风结构211可以打散气流,使得经过无风感部件2的出风柔和,例如第一散风结构211为多个散风孔;或者,散风板21形成为格栅状,散风板21的镂空结构构成第一散风结构211。

散风模块22包括安装板221和第一散风机构222,安装板221上形成有多个第一通风孔2211,安装板221与散风板21相连且第一通风孔2211内设有第一散风机构222,第一散风机构222包括相对固定的第一静叶2221和可转动的第一动叶2222中的至少一种。例如第一散风机构222包括第一静叶2221,第一静叶2221对气流有导向、整流和分散的作用,从而使得出风柔和;或者,第一散风机构222包括第一动叶2222,第一动叶2222具有一定的旋向,从而使得经过第一动叶2222的气流具有一定的旋向,使得出风更加接近自然风,可以控制第一动叶2222转动至某个角度后停止转动,也可以控制第一动叶2222一直转动。或者,第一散风机构222包括第一动叶2222和第一静叶2221,其中第一动叶2222可以设在第一静叶2221的下游侧,这种设计使得气流先经过静止的第一静叶2221,再经过可转动的第一动叶2222。气流经过第一静叶2221的导向、整流和分散的作用,而后流经第一动叶2222,第一动叶2222具有一定的旋向,使得气流流经第一动叶2222之后也具有一定的旋向,使得出风更为柔和,更接近自然风。第一动叶2222与第一静叶2221可以同轴设置,这种设计使得通过转动第一动叶2222便于调节第一散风机构222的通风面积,同时便于设置第一动叶2222和第一静叶2221。

散风模块22还包括限位板23,限位板23连接在安装板221与散风板21之间,限位板23上形成有多个第三通风孔231,每个第三通风孔231与第一通风孔2211一一对应,限位板23可以限位第一散风机构222。

参考图7-图9、图12、图15及图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面框2的底部形成有第二散风结构12,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可以从面框2的底部出风,而且第二散流结构12可以打散气流,使得出风柔和。第一出风口11形成在面框1的前侧部,第二散风结构12形成在面框1的底部,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可以从第一出风口11朝前方排出,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也可以从第二散风结构12朝下方排出。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可以同时从第一出风口11向前出风和从面框1的底部的第二散风结构12向下出风排出,从而可以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量和出风范围。

根据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100,在无风感部件2位于第二位置时,无风感部件2可以使得从第一出风口11排出的出风柔和,即使因无风感部件2阻挡第一出风口11的出风而降低了第一出风口11的出风量,空调室内机100可以同时从面框1底部的第二散风结构12出风(参考图7中虚线箭头示意气流的流动方向),使得空调室内机100从第一出风口11排出的出风和第二散风结构12排出的出风的总风量较大,在实现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不直吹人体的同时,空调室内机100的总出风量较大,从而可以快速调节室内温度,提高了用户体验。

参考图12、图15及图16,可选地,第二散风结构12为形成在面框1的底部的多个散风孔,空调室内机100内的气流在经过散风孔时被打散,从而实现将出风柔化,同时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美观。或者面框1的底部形成为格栅状,面框1的底部的镂空结构构成第二散风结构12,空调室内机100内的气流经过镂空结构时被打散,从而实现将出风柔化,同时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美观。

或者,第二散风结构12包括形成在面框1的底部的多个第二通风孔123和设于第二通风孔123内的第二散流机构124,第二散流机构124包括相对固定的第二静叶和可转动的第二动叶中的至少一种。例如第二散流机构124包括第二静叶,第二静叶对气流有导向、整流和分散的作用,从而使得出风柔和。或者,第二散流机构124包括第二动叶,第二动叶具有一定的旋向,从而使得经过第二动叶的气流具有一定的旋向,使得出风更加接近自然风,可以控制第二动叶转动至某个角度后停止转动,也可以控制第二动叶一直转动。或者,第二散流机构124包括第二动叶和第二静叶,其中第二动叶可以设在第二静叶的下游侧,这种设计使得气流先经过静止的第二静叶,再经过可转动的第二动叶。气流经过第二静叶的导向、整流和分散的作用,而后流经第二动叶,第二动叶具有一定的旋向,使得气流流经第二动叶之后也具有一定的旋向,使得出风更为柔和,更接近自然风。第二动叶与第二静叶可以同轴设置,这种设计使得通过转动第二动叶便于调节第二散流机构124的通风面积,同时便于设置第二动叶和第二静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参考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空调室内机100处在关机状态时,无风感部件2关闭第一出风口11。这种设计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关机时,防止灰尘或异物从第一出风口11进入空调室内机100,同时也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美观。

参考图4-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面框1的底部形成有第二散风结构12,面框1内限定出与第一出风口11连通的出风通道14,出风通道14内设有可转动的旋转导流模块141,旋转导流模块141可分配出风通道14朝向第一出风口11和朝向第二散风结构12的出风量。由于第一出风口11的出风大致向前排出,第二散风结构12的出风大致向下排出,旋转导流模块141引导出风通道14内的气流向前流动时,出风通道14的大部分气流从第一出风口11向前排出,小部分气流从第二散风结构12向下排出。旋转导流模块141引导出风通道14内的气流向下流动时,出风通道14的大部分气流从第二散风结构12向下排出,小部分气流从第一出风口11向前排出。例如,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制冷模式时,可以通过调节旋转导流模块141从而提高朝向前的出风量,使得冷风到达室内位置较高处,从而使得室内温度均匀。或者,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制热模式时,可以通过调节旋转导流模块141提高朝向下的出风量,使得热风到达室内位置较低处,从而使得室内温度均匀。

参考图4-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旋转导流模块141可旋转360°,这种设计使得旋转导流模块141转动灵活,方便旋转导流模块141更大范围地分配出风通道14朝向前和朝向下的出风量。

参考图4-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旋转导流模块141包括可转动的内导风板1411,内导风板1411对气流有引导作用(内导风板1411转向至不同角度时可以将气流导向不同方向),通过转动内导风板1411可以调节气流的流动方向,例如内导风板1411转动至大致平行延伸时,内导风板1411可以引导气流朝向前流动,由于第一出风口11的出风大致向前排出,出风通道14内的大部分气流从第一出风口11向前出风,小部分气流从第二散风结构12向下排出;内导风板1411转动至大致竖直延伸时,内导风板1411可以引导气流朝向下流动,由于第二散风结构12的出风大致向下排出,出风通道14内的大部分气流从第二散风结构12向下出风。内导风板1411的转动轴线位于或邻近内导风板1411的中部,使得内导风板1411转动时占用的空间较小,便于在空调室内机100的内部设置其他部件。

参考图4-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旋转导流模块141包括可转动的内导风板1411和设在内导风板1411上的百叶1412,其中内导风板1411上连接有连杆,连杆穿设于百叶1412中,连杆可左右移动,从而可以带动百叶1412的左右摆动,内导风板1411对气流有引导作用,通过转动内导风板1411可以在上下方向上调节气流的流动方向,百叶1412可以在左右方向上调节气流的流动方向。由此,通过将旋转导流模块141设置成包括可转动的内导风板1411和设在内导风板1411上的百叶1412,使得旋转导流模块141具有更多方向的导流功能,且通过使得百叶1412集成在内导风板1411上,可以减少占用空间,使得整机的结构紧凑。

参考图4-图6,进一步地,旋转导流模块141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内导风板1411邻近出风通道14的底壁且百叶1412位于内导风板1411的上方,内导风板1411可将出风通道14的出风朝向第一出风口11引导,百叶1412可以在左右方向上调节气流的流动方向,此时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主要从第一出风口11排出,空调室内机100的少部分出风从第二散风结构12排出。旋转导流模块141处于第一状态时适于空调室内机100制冷,通过引导出风通道14内的气流从第一出风口11排出,并在左右方向上引导气流的流动方向,有利于室内均匀降温。在第二状态时,内导风板1411邻近出风通道14的顶壁且百叶1412位于内导风板1411的下方,内导风板1411可将出风通道14的出风朝向第二散风结构12引导,百叶1412可以在左右方向上调节气流的流动方向,此时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主要从第二散风结构12排出,空调室内机100的少部分出风从第一出风口11排出。旋转导流模块141处于第二状态时适于空调室内机100制热,通过引导出风通道14内的气流从第二散风结构12排出,并在左右方向上引导气流的流动方向,有利于室内均匀升温。

参考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在空调室内机100关机时,旋转导流模块141关闭出风通道14的出风端,这种设计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关机时,防止灰尘或异物穿过无风感部件2从出风通道14的出风端进入出风通道1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用于驱动旋转导流模块141转动的驱动电机设在面框1上或空调室内机100的底盘上,方便驱动电机的安装固定,使得驱动电机安装稳定。

参考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例如,空调器为分体壁挂式空调器,空调室内机100为分体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或者,空调器为分体落地式空调器,空调室内机100为分体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空调室内机100,空调室内机100的结构稳定,提高了空调器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可以避免冷风直吹人体,使得出风柔和,实现无风感出风模式。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