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离式油路的油汀组件及电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61228发布日期:2020-09-29 09:15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离式油路的油汀组件及电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离式油路的油汀组件及电暖器。



背景技术:

作为常用取暖设备,电热油汀型电暖器占据了电热供暖产品的重要位置;因此,对作为电热型油汀的重要散热、传热装置的油汀本体进行研究是具有十分重大的研究意义,目前市场上的主流型电热油汀基本由钣金汀片焊接而成,汀片与汀片之间由汀片本身的压筋形成油路,进而通过油路冲油进行传热;此类汀体由于油路限制,浪费空间大,油汀散热传热受制约较大,且制造过程繁琐,焊接工序多;针对此类现象,本设计提出一种油路与汀体外罩壳分离式油路的油汀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离式油路的油汀组件及电暖器,以解决背景技术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分离式油路的油汀组件及电暖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分离式油路的油汀组件,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腔中的储油组件和设置在储油组件中的发热组件;所述储油组件包括储油管和安装有发热组件的油缸,所述油缸外侧壁贯通连接有多个储油管,从而将储油管从油缸内部独立出来。

进一步的,所述油缸为筒状结构,筒状结构中孔中安装发热组件;且筒壁内部设有中空夹层,从而形成存热媒介的中空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储油管包括多个第一储油管,且第一储油管线性排列在油缸的轴向上。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第一储油管的尺寸分别设置成从低到高,沿着油缸轴向上依次排列,且最低尺寸的第一储油管设置在靠近发热组件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储油管为拱形结构,且第一储油管的两端均与油缸中的热媒介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储油管还包括第二储油管,第二储油管的两端均与油缸中的热媒介连通,且第二储油管从第一储油管拱圈中依次穿过。

进一步的,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安装在油缸中孔中的电发热元件、连接在电发热元件的导热杆,导热杆可拆卸的插入到油缸中孔中。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杆中套接有密封圈和内牙,内牙将电发热元件和油缸的孔口端锁紧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包括上盖、底盖、紧固件,所述上盖、底盖相互扣合后,从而将储油组件扣合在上盖和底盖之间的内腔中,所述紧固件将上盖和底盖锁紧一起。

一种电暖器,包括上述的分离式油路的油汀组件。

相比较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设计主要解决了传统油汀油路与汀片混合在一起的无法分离的问题,通过将储油组件中的储油管独立出来,大大节省了油汀的体积空间,同时,能更加随意的布局油路结构走向,从而达到布局汀体内部热量分布的目的,更精准的调控油汀的散热、传热能力,从本质改变油汀的传热、散热能力,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效果,能大大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中的储油组件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4为底盖、发热组件、储油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上盖1、底盖2、发热组件3、电发热元件31、密封圈32、内牙33、螺钉4、储油组件5、油缸51、第一储油管52、第二储油管5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

如图1所示,设计出一种分离式油路的油汀组件,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腔中的储油组件5和设置在储油组件5中的发热组件3;其中,外壳包括上盖1、底盖2、紧固件,紧固件可选用螺钉4,如图3所示,当上盖1、底盖2相互扣合后,发热组件3卡在上盖1、底盖2端部之间,从而将储油组件5扣合在上盖1和底盖2之间的内腔中,螺钉4将上盖1和底盖2锁紧一起。

本设计的创新点主要在于:如图2和图4,设计的储油组件5由油缸51、第一储油管52、第二储油管53构成,第一储油管52、第二储油管53是用油管折弯后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油缸51上,形成储油部分,同时,油管具有分布油量的功能,从而达到热量分布的目的;其中,油缸51中安装有发热组件3,油缸51外侧壁贯通连接有多个储油管,从而将储油管从油缸51内部独立出来。通过将储油组件中的储油管独立出来,储油管内部充热媒介,例如充油,通过储油管的布局路径进行散热传热作用,节省油汀的体积空间,同时,能更加随意的布局油路结构走向,从而达到布局汀体内部热量分布的目的。

油缸51为筒状结构,筒状结构中孔中安装发热组件3;且筒壁内部设有中空夹层,从而形成存热媒介的中空结构,该热媒介的中空结构存油,然后,该内部的油可以与储油内部的油来回传递导热。其中,储油管包括多个第一储油管52和第二储油管53,将第一储油管52设置为拱形结构,且第一储油管52的两端均与油缸51中的热媒介连通。且第一储油管52线性排列在油缸51的轴向上,每个第一储油管52中均可以储油,和油缸51中的热油发生热传递,达到取暖效果。进一步的,第二储油管53的两端均与油缸51中的热媒介连通,且第二储油管53从第一储油管52拱圈中依次穿过,能够增加储油量,同时,由于在拱圈内部穿入,使得热量控制更好。此第二储油管53选用弯曲管,也是油路管,与油缸51是焊接在一起的,弯曲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弯曲调整油路布局,二是调整总体装油量。

更进一步优化设计,将多个第一储油管52的尺寸分别设置成从低到高,沿着油缸51轴向上依次排列,且最低尺寸的第一储油管52设置在靠近发热组件3的一端。本设计的储油管布局从靠近发热管口的位置从低到高进行排布,使汀体整体发热更均衡;汀体外部用上下外壳将油路及发热组件包裹起来进而形成油汀组件。最高的第一储油管52最远离电发热元件31端的油路高,储油量也最多,最低的第一储油管52最靠近电发热元件31端的油路低,储油量也最少。因此,可以实现油路布局平衡热能,其原理为:1.储油量少,最终储存的热能少;储油量多,最终储存的热能多;2.靠近发热体端发热快、热能多;远离发热体端发热慢、热能少。

如图1,发热组件3包括安装在油缸51中孔中的电发热元件31、连接在电发热元件31的导热杆,导热杆可拆卸的插入到油缸51中孔中。导热杆中套接有密封圈32和内牙33,内牙33将电发热元件31和油缸51的孔口端锁紧一起,内牙33与储油元件焊接连接。

将本设计出的分离式油路的油汀组件用在一种电暖器中,设计出的电暖器,大大节省了油汀的体积空间,同时,能更加随意的布局油路结构走向,从而达到布局汀体内部热量分布的目的,更精准的调控油汀的散热、传热能力,从本质改变油汀的传热、散热能力,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效果。

在装配油汀组件中,如图4,整体构成:将内牙33焊接储油组件5的开孔端,将导热油装入储油组件5,发热组件3通过螺牙旋紧压合密封圈32与储油组件5形成密封腔体,最后,将上盖1、底盖2通过螺钉4连接在一起;接通电源后,油汀整体发热。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