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34484发布日期:2020-09-25 18:07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一般地,柜式空调内机的送风方式单一,冷风直吹用户,导致用户出现不适感。相关技术中,虽然可实现无风感出风,但是在无风感出风时的送风量小,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增大了能耗,因此,如何提高柜式空调内机在无风感出风时的送风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柜式空调内机,可增大在无风感出风时的出风面积,从而提高柜式空调内机在无风感出风时的送风量,进而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能耗、提高能效,同时,第一导风部件和第二导风部件的运动形式简单,有利于降低对第一导风部件和第二导风部件的控制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柜式空调内机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出风口;散风组件,所述散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部件和第二导风部件,所述第一导风部件和所述第二导风部件沿所述壳体的周向排布,所述第一导风部件沿所述壳体的周向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二导风部件与所述壳体可转动地相连,在第一无风感模式,所述第一导风部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外侧,所述第二导风部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外侧,所述第一导风部件位于所述出风口外侧的部分、所述第二导风部件位于所述出风口外侧的部分和所述出风口所在的平面之间可围成一送风空间,所述第一导风部件和所述第二导风部件中的至少一个适于使从所述送风空间吹出的风扩散流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内机,在第一无风感模式,第一导风部件位于出风口外侧的部分、第二导风部件位于出风口外侧的部分和出风口所在的平面之间可围成一送风空间,第一导风部件和第二导风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可将从送风空间内吹出的风扩散流动,由此,不但可实现无风感出风,而且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可分别经过第一导风部件和第二导风部件流向室内空间,增大在无风感出风时的出风面积,从而可提高柜式空调内机在无风感出风时的送风量,提高在第一无风感模式下柜式空调内机对室内环境温度调节的能力,进而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能耗、提高能效,同时,第一导风部件和第二导风部件的运动形式简单,有利于降低对第一导风部件和第二导风部件的控制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送风空间的横截面大体形成为三角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部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沿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导风部件与出风口不重叠,在第二位置,第一导风部件遮挡出风口的一部分、且第一导风部件遮挡出风口的部分位于出风口的外侧,在第一无风感模式,第一导风部件处于第二位置,第二导风部件位于出风口的外侧且遮挡出风口的其余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内具有第一容置腔,第一容置腔位于出风口的远离第二导风部件的一侧,在第一位置、第一导风部件收容在第一容置腔内;在第二位置,第一导风部件的至少部分伸出第一容置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柜式空调内机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导风部件相连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导风部件的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电机、齿轮和齿条,所述齿条设在所述第一导风部件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设在所述壳体上以用于驱动所述齿轮转动,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驱动装置沿所述第一导风部件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部件上设有导槽,所述壳体上设有导轨,所述导槽与所述导轨配合以对所述第一导风部件的移动进行导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槽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槽沿所述第一导风部件的长度方向间隔开,所述导轨为多个,多个所述导轨与多个所述导槽一一对应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柜式空调内机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二导风部件相连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导风部件的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包括电机本体和输出轴,所述电机本体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第二导风部件相连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导风部件的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出风口间隔开设置的避让口,所述第二导风部件的远离所述第一导风部件的一端设有枢转臂,所述枢转臂的自由端穿过所述避让口伸入所述壳体内以与所述输出轴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装置为多个,所述多个第二驱动装置沿所述第一导风部件的长度方向间隔,多个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输出轴的转动中心线共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部件为旋流组件或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部件为旋流组件或导风板,其中,所述旋流组件包括安装主体和转动件,所述安装主体具有气体通道,所述转动件可转动地设在所述气体通道内;所述导风板上设有多个在所述导风板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导风板的通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件为风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流组件还包括静叶,所述静叶设在所述气体通道的进气端处,所述转动件相对所述静叶可转动且与所述静叶可拆卸地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为多个,所述散风组件为多个,多个所述散风组件和多个所述出风口一一对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上述的柜式空调内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的柜式空调内机,不但可实现无风感出风,而且还能增大在无风感出风时的出风面积,从而提高柜式空调内机在无风感出风时的送风量,进而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能耗、提高能效,同时,第一导风部件和第二导风部件的运动形式简单,有利于降低对第一导风部件和第二导风部件的控制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内机的爆炸示意图,其中,第一导风部件可移动地设在出风口处,第二散风部可转动地设在出风口处;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内机的剖视图,其中,柜式空调内机处于关机状态;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内机的剖视图,其中,柜式空调内机处于正常出风模式;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内机的剖视图,其中,柜式空调内机处于第一无风感模式;

图6是图5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面板、第一导风部件和第一驱动装置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导风部件和第一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导风部件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面板、第二导风部件和第二驱动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面板、第二导风部件和第二驱动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柜式空调内机100;

壳体1;前面板11;出风口111;导轨112;避让口113;后箱体12;进风口121;底座13;第一容置腔14;

散风组件2;送风空间2a;

第一导风部件21;导槽211;

第二导风部件22;枢转臂221;

第一驱动装置3;第一驱动电机31;齿轮32;齿条33;

第二驱动装置4;第二驱动电机41;电机本体411;输出轴412;

旋流组件5;安装主体51;气体通道51a;入风孔511;通风孔512;转动件52;静叶53;

导风板6;通孔61;

换热器组件7;

风道组件8;横摆叶81;风机8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根据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内机100。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内机100,可以包括壳体1和散风组件2,例如,柜式空调内机100可以为单贯流柜机或双贯流柜机。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壳体1具有出风口111,例如,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包括前面板11、后箱体12和底座13,前面板11上设有出风口111,后箱体12上设有进风口121,柜式空调内机100还包括风道组件8、换热器组件7和接水盘,风道组件8和换热器组件7位于壳体1内且位于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11之间,接水盘位于换热器组件7的底部以用于盛接冷凝水,风道组件8包括风机82,在风机82的作用下,室内气流通过进风口121流入壳体1内,接着与换热器组件7进行换热,然后通过出风口111排向室内空间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参照图3和图4所示,散风组件2包括第一导风部件21和第二导风部件22,第一导风部件21和第二导风部件22沿壳体1的周向排布,第一导风部件21沿壳体1的周向可移动地设在壳体1上,第二导风部件22与壳体1可转动地相连。

参照图5和图6所示,在第一无风感模式,第一导风部件21的至少部分位于出风口111的外侧,第二导风部件22的至少部分位于出风口111的外侧,第一导风部件21位于出风口111外侧的部分、第二导风部件22位于出风口111外侧的部分和出风口111所在的平面之间可围成一送风空间2a,第一导风部件21和第二导风部件22中的至少一个适于使从送风空间2a吹出的风扩散流动。

其中,“第一导风部件21和第二导风部件22中的至少一个适于使从送风空间2a吹出的风扩散流动”可以理解为,第一导风部件21和第二导风部件22中的一个适于使从送风空间2a吹出的风扩散流动,或者,第一导风部件21和第二导风部件22均适于使从送风空间2a吹出的风扩散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送风空间2a内的气流可分别经第一导风部件21和第二导风部件22打散后流入室内空间,由此,不但可实现无风感出风,而且从出风口111吹出的气流可分别经过第一导风部件21和第二导风部件22流向室内空间,增大了在无风感出风时的出风面积,从而可提高柜式空调内机100在无风感出风时的送风量,进而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能耗、提高能效,同时,第一导风部件21和第二导风部件22的运动形式简单,有利于降低对第一导风部件21和第二导风部件22的控制成本。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导风部件21为下述的旋流组件5,第二导风部件22为下述的导风板6,具体而言,参照图3所示,在关机状态,第一导风部件21打开出风口111、第二导风部件22关闭出风口111,柜式空调内机100不工作;

参照图4所示,在正常出风模式,第一导风部件21移动至与出风口111不重叠的位置处以打开出风口111,第二导风部件22转动以打开出风口111,气流直接从出风口111吹向室内环境,从而实现常规大风量出风;

如图5和图6所示,在第一无风感模式,第一导风部件21位于出风口111外侧的部分、第二导风部件22位于出风口111外侧的部分和出风口111所在的平面之间围成一送风空间2a,第一导风部件21和第二导风部件22适于将从送风空间2a吹出的风打散后吹向室内空间,大大增大了无风感模式下的出风面积,使得无风感送风量增加;

参照图3所示,在第二无风感模式,第一导风部件21打开出风口111、第二导风部件22关闭出风口111,柜式空调内机100运行,气流经第二导风部件22打散后流向室内空间,可以理解的时,柜式空调内机100在第二无风感模式下的出风量比第一无风感模式下的出风量小,由此,使得柜式空调内机100可实现常规大风量送风、第一无风感模式、第二无风感模式等多种送风形式,有利于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发明人在实际研究中发现,相关技术中,在出风口处设置微孔板,让风从微孔里溢出以实现无风感出风,然而当柜式空调内机在无风感出风时,由于出风口的面积的限制,造成柜式空调内机的出风面积小,导致柜式空调内机的出风量小,降低柜式空调内机对室内环境温度调节的能力,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增大了能耗。

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内机100,在第一无风感模式,第一导风部件21位于出风口111外侧的部分、第二导风部件22位于出风口111外侧的部分和出风口111所在的平面之间可围成一送风空间2a,第一导风部件21和第二导风部件22可将从送风空间2a内吹出的风打散以实现无风感出风,由此,不但可实现无风感出风,而且从出风口111吹出的气流可分别经过第一导风部件21和第二导风部件22流向室内空间,增大在无风感出风时的出风面积,从而可提高柜式空调内机100在无风感出风时的送风量,提高在第一无风感模式下柜式空调内机100对室内环境温度调节的能力,进而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能耗、提高能效,同时,第一导风部件21和第二导风部件22的运动形式简单,有利于降低对第一导风部件21和第二导风部件22的控制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所示,第一导风部件21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沿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导风部件21与出风口111不重叠,在第二位置,第一导风部件21遮挡出风口111的一部分、且第一导风部件21遮挡出风口111的部分位于出风口111的外侧,在第一无风感模式,第一导风部件21处于第二位置,第二导风部件22位于出风口111的外侧且遮挡出风口111的其余部分。由此,便于控制第一导风部件21和第二导风部件22的位置,操作方便,同时有利于减小第一导风部件21和第二导风部件22的空间占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6所示,壳体1内具有第一容置腔14,第一容置腔14位于出风口111的远离第二导风部件22的一侧,在第一位置、第一导风部件21收容在第一容置腔14内;在第二位置,第一导风部件22的至少部分伸出第一容置腔14。由此,通过使得在第一位置,第一导风部件21收容在第一容置腔14内,可减少外部物体对第一导风部件21的移动的干扰,有利于提高第一导风部件21工作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示,送风空间2a的横截面大体形成为三角形。由此,第一导风部件21和第二导风部件22均可做成平板状,有利于简化第一导风部件21和第二导风部件22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参照图1和图2所示,出风口111在上下方向延伸,在第一无风感模式,第一导风部件21遮挡出风口111的左侧部分,第二导风部件22遮挡出风口111的右侧部分,第一导风部件21位于出风口111外侧的部分、第二导风部件22位于出风口111外侧的部分和出风口111所在的平面之间可围成横截面为大体形成为三角形的送风空间2a,该送风空间2a的上端和的下端敞开,从出风口111流出的气流分别经过第一导风部件21、第二导风部件22、送风空间2a上下两端的敞开口流向室内空间,可以理解的是,从送风空间2a上下两端的敞开口吹出的气流用户不会直吹用户,同时可进一步提高柜式空调内机100在第一无风感模式下的送风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所示,柜式空调内机100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3,第一驱动装置3与第一导风部件21相连以用于驱动第一导风部件21的移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驱动装置3和柜式空调内机100的控制装置有信号的传递,从而可智能化控制第一导风部件21的移动,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8所示,第一驱动装置3包括:第一驱动电机31、齿轮32和齿条33,齿条33设在第一导风部件21上,第一驱动电机31设在壳体1上以用于驱动齿轮32转动,齿轮32与齿条33啮合配合。可以理解,齿条33可沿壳体1的周向方向延伸,驱动电机带动齿轮32转动,齿轮32与齿条33啮合配合以带动第一导风部件21移动。由此,结构简单,便于控制第一导风部件21的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8所示,第一驱动装置3为多个,多个第一驱动装置3沿第一导风部件2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由此,可保证第一导风部件21在其长度方向上受到均衡的动力,有利于避免第一导风部件21在移动的过程中发生倾斜或者由于第一导风部件21具有倾斜的趋势而增大滑动阻力,从而使得第一导风部件21的移动更加平稳顺畅。

可选地,参照图7和图8所示,第一导风部件21上设有导槽211,壳体1上设有导轨112,导槽211与导轨112配合以对第一导风部件21的移动进行导向。从而有利于可使得第一导风部件21的移动平稳顺畅,保证第一导风部件21的移动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和图8所示,导槽211为多个,多个导槽211沿第一导风部件2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导轨112为多个,多个导轨112与多个导槽211一一对应配合。例如,导槽211为两个,两个导槽211沿分别位于第一导风部件21的顶面和底面上,导轨112为两个,两个导轨112与两个导槽211一一对应配合。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使得第一导风部件21的移动平稳顺畅,保证第一导风部件21的移动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和图10所示,柜式空调内机100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4,第二驱动装置4与第二导风部件22相连以用于驱动第二导风部件22的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驱动装置4和柜式空调内机100的控制装置有信号的传递,从而可智能化控制第二导风部件22的转动,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驱动装置4包括第二驱动电机41,第二驱动电机41包括电机本体411和输出轴412,电机本体411安装在壳体1上,输出轴412与第二导风部件22相连以用于驱动第二导风部件22的转动。由此,结构简单,便于控制第一导风部件21的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参照图11所示,第二驱动电机41安装在壳体1的内壁上,壳体1上设有与出风口111间隔开设置的避让口113,第二导风部件22的远离第一导风部件21的一端设有枢转臂221,枢转臂221的自由端穿过避让口113伸入壳体1内以与输出轴412相连。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第二驱动电机41设在壳体1内,有利于保证第二驱动电机41工作的可靠性,同时使得柜式空调内机100的外观美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参照图10所示,第二驱动装置4为多个,多个第二驱动装置4沿第一导风部件21的长度方向间隔,多个第二驱动装置4的输出轴412的转动中心线共线。例如,第二驱动装置4为两个,两个第二驱动装置4沿上下向间隔设置,两个第二驱动装置4的输出轴412的转动中心线共线。由此,有利于进一步保证第二导风部件22转动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和图11所示,第一导风部件21为旋流组件5或导风板6,第二导风部件22为旋流组件5或导风板6,其中,旋流组件5包括安装主体51和转动件52,安装主体51具有气体通道51a,转动件52可转动地设在气体通道51a内,可以理解的是,当从出风口111吹出的风经过转动件52时,转动件52在气体通道51a内转动从而对风进行扩散流动,例如,安装主体51可形成为板状或盒状,气体通道51在安装主体51的厚度方向上贯穿安装主体51、以在安装主体51形成相对设置的入风孔511和通风孔512,转动件52为风轮,转动件52包括多个在周向上间隔开设置的转动叶片;导风板6上设有多个在导风板6的厚度方向上贯穿导风板6的通孔61,可以理解的是,从出风口111吹出的风经过导风板6时,导风板6上的通孔61可打散气流,从而达到弱化气流的作用。

例如,如图6所示,第一导风部件21为旋流组件5,第二导风部件22为导风板6;再如,第一导风部件21为导风板6,第二导风部件22为旋流组件5;又如,第一导风部件21和第二导风部件22均为导风板6;还如,第一导风部件21和第二导风部件22均为旋流组件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旋流组件5还包括静叶53,静叶53设在气体通道51a的进气端处,转动件52相对静叶53可转动且与静叶53可拆卸地相连。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静叶53和转动件52在风的流动方向上间隔设置,以从出风口111流向旋流组件5的风,可经静叶53片进行一次扩散,经转动的转动件52进行一次扩散,以使出风口111流向旋流组件5的风的风能经过多次扩散,从而更好地将从出风口111中吹出的风进行弱化,以提高空调器出风的舒适性,同时,通过使得转动件52与静叶53之间可拆,便于用户对转动件52进行清洗维。例如,在一些示例中,转动件52为多个,每个转动件52分别与相应的静叶53可拆卸地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111为多个,散风组件2为多个,多个散风组件2和多个出风口111一一对应设置。由此,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柜式空调内机100在第一无风感模式下的送风量,提高在第一无风感模式下柜式空调内机100对室内环境温度调节的能力,进而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能耗、提高能效。例如,如图5所示,柜式空调内机100为双贯流柜机,出风口111为两个,风机82为两个,两个风机82与两个出风口111一一对应设置,每个出风口111对应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出风口111的散风组件2。

此外,参照图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柜式空调内机100的出风口111出还设有横摆叶81和竖摆叶,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横摆叶81和竖摆叶间隔开设置,通过控制横摆叶81和竖摆叶的摆动,可使得柜式空调内机100具有多种送风形式,有利于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柜式空调内机100还可以为单贯流柜机,即出风口111和风机82均为一个,风机82与出风口111对应设置,出风口111处对应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出风口111的散风组件2。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内机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柜式空调内机100,不但可实现无风感出风,而且还能增大在无风感出风时的出风面积,从而提高柜式空调内机100在无风感出风时的送风量,进而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能耗、提高能效,同时,第一导风部件21和第二导风部件22的运动形式简单,有利于降低对第一导风部件21和第二导风部件22的控制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