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轮机凝汽器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凝汽器换热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凝汽器是汽轮机辅机设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设备,担负着将汽轮机排除的乏汽冷凝成水并在汽轮机的排汽口建立与维持一定的真空值的任务,而凝汽器换热管作为凝汽器的核心部件,它的工作性能直接影响到汽轮机的热经济性和运行可靠性。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中间隔板来固定支撑换热管,不过隔板透热性较差,并且影响凝汽器内部的蒸汽流通;在工作过程中,凝汽器内部蒸汽量非常大,流通迅速,容易产生涡流影响换热,所以使用隔板支撑的换热管也会因失稳或紊流湍振等原因导致其震动,进而容易疲劳损坏,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凝汽器换热管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包括若干个折流栅组,通过设置折流圈和折流杆构成网格结构的折流栅,折流杆交叉排列能有效固定住换热管,此装置可以促进凝汽器内部蒸汽流通,提高凝汽器的换热性能。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凝汽器换热管固定装置,包括若干个折流栅组,所述折流栅组包括第一折流栅、第二折流栅、第三折流栅和第四折流栅;
所述第一折流栅包括第一折流圈和与其焊接连接的第一折流杆组,所述第二折流栅包括第二折流圈和与其焊接连接的第二折流杆组,所述第三折流栅包括第三折流圈和与其焊接连接的第三折流杆组,所述第四折流栅包括第四折流圈和与其焊接连接的第四折流杆组;
所述第一折流圈、第二折流圈、第三折流圈和第四折流圈均为长方形结构,以相等间距垂直固定设于凝汽器内部;
以所述第一折流圈底边为基准线,所述第二折流圈、第三折流圈和第四折流圈依次抬高或者降低相等距离以使折流栅组倾斜放置;
所述第一折流杆组有若干个第一折流杆组成,第二折流杆组有若干个第二折流杆组成,第三折流杆组有若干个第三折流杆组成,第四折流杆有若干个第四折流杆组成;
所述第一折流杆组、第二折流杆组、第三折流杆组和第四折流杆组内各折流杆均为直径和长度相等的圆柱体结构,直径为6mm~8mm;
所述第一折流杆组、第二折流杆组、第三折流杆组和第四折流杆组内各折流杆相对于基准线均倾斜60°,其中任意两个折流杆组左倾,其余两个折流杆组右倾,任一折流杆组内的各折流杆均平行均匀设置;
所述倾斜方向相同的任意两个折流杆组,其同一方向的起始折流杆在折流圈平面内的绝对距离为换热管的直径。
进一步,所述第一折流圈、第二折流圈、第三折流圈和第四折流圈之间间距相等,均为150mm~200mm。
进一步,所述折流栅组倾斜度为4%~5%,即第一折流圈、第二折流圈、第三折流圈和第四折流圈间各底边连线相对于基准线成2.29°~2.86°角。
进一步,所述同一折流杆组内相邻两折流杆间距为折流杆直径与两倍换热管直径的和。
实用新型有益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折流圈和折流杆构成网格状折流栅,每组四个折流栅,其中各折流杆交叉排列可以有效固定住换热管,该固定装置能够增大流体的紊流程度,破坏热边界层从而强化换热,大大提高了凝汽器的热传导效率,另外该结构非常牢固,不易损坏,重量轻,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折流栅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折流杆和换热管分布示意图。
图3为折流栅组内折流杆和换热管布置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凝汽器换热管固定装置,包括折流栅组,所述折流栅组包括第一折流栅1、第二折流栅2、第三折流栅3和第四折流栅4;
所述第一折流栅1包括第一折流圈11和与其焊接连接的第一折流杆组,所述第二折流栅2包括第二折流圈12和与其焊接连接的第二折流杆组,所述第三折流栅3包括第三折流圈13和与其焊接连接的第三折流杆组,所述第四折流栅4包括第四折流圈14和与其焊接连接的第四折流杆组;
所述第一折流圈11、第二折流圈12、第三折流圈13和第四折流圈14均为长方形结构,均以180mm的间距垂直固定设于凝汽器内部;
以所述第一折流圈11底边为基准线10,所述第二折流圈12、第三折流圈13和第四折流圈14依次抬高相等距离以使折流栅组倾斜放置,进而使其固定的换热管100形成前低后高的高差,使换热管100上的凝结水和循环水形成对流;
所述第一折流杆组有若干个第一折流杆21组成,第二折流杆组有若干个第二折流杆22组成,第三折流杆组有若干个第三折流杆23组成,第四折流杆有若干个第四折流杆24组成;
所述第一折流杆组、第二折流杆组、第三折流杆组和第四折流杆组内各折流杆均为直径和长度相等的圆柱体结构,直径为7mm;
所述第一折流杆组、第二折流杆组、第三折流杆组和第四折流杆组内各折流杆相对于基准线均倾斜60°,如图2,任意两个折流杆组左倾,其余两个折流杆组右倾,任一折流杆组内的各折流杆均平行均匀设置;
所述倾斜方向相同的任意两个折流杆组,其同一方向的起始折流杆在折流圈平面内的绝对距离为换热管100的直径,如图3,第一折流杆组和第二折流杆组均为右倾,这两个折流杆组左上角的第一个折流杆(21和22)在折流圈内的绝对距离是换热管100的直径,那么在折流栅组内,第一折流栅的左上角第一个折流杆21和第二折流栅的左上角第一个折流杆22分别位于换热管100的左上方向和右下方向,即在右倾方向上对换热管100起到支撑作用;四个折流圈上的折流杆分别在不同方向支撑换热管100,进而可以有效固定住换热管100。
优选地,所述折流栅组倾斜度为4%,即第一折流圈11、第二折流圈12、第三折流圈13和第四折流圈14间各底边连线相对于基准线成α2.29°角。
优选地,所述同一折流杆组内相邻两折流杆间距为折流杆直径与两倍换热管100直径的和,用以使换热管100和上述的四种折流杆分别相切(如图3)。
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使用折流栅组代替传统使用的隔板来支撑固定换热管,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在凝汽器壳体内设置若干个折流栅组,每个折流栅组有四种折流栅组成,每个折流栅都使用相同的折流圈和折流杆组成,不同的是每个折流栅中的折流杆倾斜方向以及分布的位置:详细地,四种折流栅中有任意两种折流栅中的折流杆方向左倾,其余两种折流栅中的折流杆方向右倾,倾斜方向相同的折流栅中,其同一位置的折流杆在折流圈方向的绝对距离为换热管直径,同一折流栅内的所有折流杆均平行均匀放置,在空间上形成交叉排列的网格结构,可以非常牢固的支撑换热管,同时流体流过折流杆时由于逆压强梯度的作用,会在柱体后部产生大量漩涡,漩涡的存在增大了流体的紊流程度,破坏了热边界层而强化了换热,在整个壳程范围内都在重复不断地进行着该过程,使得热传导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该结构不易损坏,成本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用语“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不表示任何顺序,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可将这些用语解释为名称。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创作,凡在本创作的精神及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创作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