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热风PCM蓄能集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05400发布日期:2020-10-30 21:14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太阳能热风PCM蓄能集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蓄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热风pcm蓄能集热器。



背景技术:

热能储存是能源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分支。在能量转换和利用的过程中,常常存在供求之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不匹配的矛盾,如电力负荷的峰谷差,太阳能、风能和海洋能的间隙性,工业窑炉的间断运行等。由于储能技术可解决能量供求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匹配的矛盾,因而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

烘干是指用某种方式去除溶剂保留固体含量的工艺过程。通常是指通入热空气将物料中水分蒸发并带走的过程,在对药材,农副产品和食材等物料烘干时,需要控制热风流动,对材料进行烘干,但是烘干时不方便控制空气的温度,空气在流动时会产生热量的损耗,降低烘干的质量,并且现在使用电加热加热空气,使用电能较多,浪费电源。

空气式太阳能集热器是一种常用的太阳能热利用装置,它以空气作为传热介质,将收集到的热量输送到功能端,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接受太阳辐射面积大,可广泛应用于建筑物供暖、产品烘干等诸多领域的优点。普通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系统中,集热板和流动空气的换热系数小,热损失大,集热器的热效率普遍偏低,所以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现在太阳能不稳定,热损失大,集热器的热效率低的不足,而提出的一种太阳能热风pcm蓄能集热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太阳能热风pcm蓄能集热器,包括太阳能热风pcm联箱和太阳能真空管,所述太阳能热风pcm联箱内设有内胆,所述太阳能热风pcm联箱的两端侧壁上均等间距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内胆上设有和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内胆内固定有z型板,所述z型板将内胆分割成两个风道,所述z型板上设有和第二通孔对应的第三通孔;

所述太阳能真空管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太阳能真空管内安装有pcm蓄能管,所述pcm蓄能管的一端贯穿开口并延伸至pcm蓄能管的一侧,所述pcm蓄能管内贯穿设有内管,所述内管的两端分别贯穿pcm蓄能管的两端侧壁并延伸至pcm蓄能管的两侧,所述内管和pcm蓄能管之间设有pcm相变蓄能材料,所述太阳能真空管的一端分别贯穿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延伸至风道内。

优选地,位于太阳能热风pcm联箱两侧对应的太阳能真空管为一组,同一组内的一个内管的一端设有外螺纹,同一组内的另一个内管的一端设有和外螺纹对应的内螺纹。

优选地,所述内胆的两侧均设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和太阳能热风pcm联箱内的一端侧壁抵触。

优选地,所述内胆的两端分别设有出风管和进风管。

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上设有防尘圈,所述第二通孔的侧壁上设有硅胶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太阳能pcm蓄热系统不会排出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无黑烟、灰尘,没有废物需要处理,无噪声、无污染,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最为优越;

2、全套设备占地面积小,产品成套组装出厂,在现场只需接上电源,管道,即可投入运行,可大大节省基建投资及安装费用;

3、通过太阳能真空管、pcm相变蓄能材料、z型板和内胆之间的配合,经过z型板和太阳能真空管,使空气经过多个太阳能真空管,保证空气的温度在控制的范围内,同时通过pcm相变蓄能材料可以白天多余的太阳能热量通过pcm蓄热材料储存起来供给晚上使用,充分利用自然能源;

4、同时根据采暖气及烘干房内温度、湿度的变化,结合所设定的烘干工艺要能够做到自动调节,最终实现无人值守、全智能化自动控制,并且与物联网大数据实现互联互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达到了充分利用太阳能的目的,将空气的温度提高到一定范围内,从而可以用到烘干和供暖等多个领域,并且利用pcm相变蓄能材料,在太阳能不稳定时,继续产生高温空气,保证长时间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太阳能热风pcm联箱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太阳能热风pcm联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出风管、2太阳能热风pcm联箱、3防尘圈、4进风管、5第一通孔、6内胆、7保温层、8pcm蓄能管、9pcm相变蓄能材料、10内管、11z型板、12太阳能真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应该说明的是,下述说明仅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对其内容进行限定。

参照图1-3,一种太阳能热风pcm蓄能集热器,包括太阳能热风pcm联箱2和太阳能真空管12,太阳能热风pcm联箱2内设有内胆6,内胆6的两侧均设有保温层7,保温层7和太阳能热风pcm联箱2内的一端侧壁抵触,保温层采用聚氨酯材料,防止内胆6中热量的损失,太阳能热风pcm联箱2的两端侧壁上均等间距设有多个第一通孔5,内胆6上设有和第一通孔5对应的第二通孔,第一通孔5和第二通孔方便将太阳能真空管12移动到内胆6中,第一通孔5的侧壁上设有防尘圈3,防尘圈3防止灰尘飘到太阳能热风pcm联箱2中,对内部的材料造成损坏,第二通孔的侧壁上设有硅胶圈,硅胶圈起密封作用避免内胆6中的空气流出;

参照图2-3,内胆6内固定有z型板11,z型板11将内胆分割成两个风道,z型板11的两端分别将出风管1和进风管4的一侧阻挡,使空气从进风管4流到其中一个风道中,再从该风道直接流到太阳能真空管12中,z型板11上设有和第二通孔对应的第三通孔,第三通孔方便两侧的内管10进行连接,太阳能真空管12的一端分别贯穿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延伸至风道内,位于太阳能热风pcm联箱2两侧对应的太阳能真空管12为一组,同一组内的一个内管10的一端设有外螺纹,同一组内的另一个内管10的一端设有和外螺纹对应的内螺纹,在连接时,两个内管10一端贯穿对应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进行螺纹连接,从而将两个内管10固定,之后将太阳能真空管12安装在太阳能尾拖上,再将pcm蓄能管(8)和内管(10)插入到太阳能真空管(12)上,将太阳能尾拖和太阳能热风pcm联箱2使用支架固定,从而将整个太阳能设备固定,同时由于螺纹连接可以保证内管10连接时密封性,防止热气跑出;

参照图1-3,内胆6的两端分别设有,从而将两个内管10固定,出风管1和进风管4,在运行时,空气从进风管4流到一个风道内,再从风道流向太阳能真空管12,经过两个内管10后,流到另一个风道中,再从该风道流到出风管1中,当太阳能真空管12不能将空气加热到合适的温度时,pcm相变蓄能材料9中的热量会传递给空气,防止仅利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对建筑物进行供暖、产品烘干是不能保证持续加热的情况发生;

参照图2-3,太阳能真空管12内安装有pcm蓄能管8,pcm蓄能管8内贯穿设有内管10,太阳能真空管12的一端为贯通设置,且pcm蓄能管8的半径小于太阳能真空管12的半径,当pcm蓄能管8插入到太阳能真空管12中时,会形成空气的流动通道,空气流到pcm蓄能管8中或者从pcm蓄能管8中流出,在加上内管10两端分别贯穿pcm蓄能管8的两端侧壁并延伸至pcm蓄能管8的两侧,空气可以流到内管10中,由于两个内管10的螺纹连接,再流到到另一侧的内管10中,内管10的两端分别延伸至pcm蓄能管8的两侧,内管10为贯通设置,空气从太阳能真空管12中流动到内管10中,内管10和pcm蓄能管8之间设有pcm相变蓄能材料9,当内管10和pcm蓄能管8之间灌装完pcm相变蓄能材料9时,需要将内管10和pcm蓄能管8的两侧进行密封,太阳能真空管12被照射时,会使pcm相变蓄能材料9形状改变,开始蓄热,并且提高空气的温度,并且太阳能真空管12内也会提高空气的温度,当空气流动时,太阳能真空管12会提高空气的温度,同时pcm相变蓄能材料中的热量会传递到空气中,经过多组pcm想变材料9,空气的温度提高到一定范围内,从而可以用到烘干和供暖等多个领域,在安装时可以将整个设备固定在可以调节角度的支架上,可以根据各地的经纬度不同,太阳能辐射度不同进行调整,充分利用光能。

本实施例运行的原理,在使用时,先将内管10和pcm蓄能管8中灌装pcm相变蓄能材料9,之后将内管10和pcm蓄能管8之间密封,之后将分别带有内螺纹和外螺纹的内管10的一端贯穿第一通孔5和第二通孔,抵触在z型板11上,使两个内管10相互螺合,之后将太阳能真空管12安装在太阳能尾拖上,再将pcm蓄能管(8)和内管(10)插入到太阳能真空管(12)上,将太阳能尾拖和太阳能热风pcm联箱2使用支架固定,支架的角度可以进行调节,可以根据各地的经纬度不同,太阳能辐射度不同进行调整,将太阳能真空管12固定在太阳能热风pcm联箱2上,将所有的太阳能真空管12固定好后,进行太阳能照射,使pcm相变蓄能材料9温度提高,pcm相变蓄能材料9的形状改变,当太阳能不稳定时,pcm相变蓄能材料9将热量传递给空气,以保证继续对空气进行加热,保证长时间的使用,在使用时,空气通过进风管4流到太阳能热风pcm联箱2中,由于内胆6中设有z型板11,使空气在其中一个风道中流动,由于太阳能真空管12和风道贯通设置,空气流到该侧的太阳能真空管12中后再通过内管10流动到对面的内管10中,之后再从内管10流到太阳能真空管12中,由于内管10和pcm蓄能管8之间灌装有pcm相变蓄能材料,会提高空气的温度,流动两个内管10使空气加热到合适的温度,之后空气再从太阳能真空管12中流出到另一个风道中,该风道和出风管1连接,从出风管1中流到需要使用的位置,使温度保持在需要的范围内,适用于冬季农副产品种植、畜牧业养殖、宾馆酒店、养老院、卫生室、学校、农村居民等供暖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