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管的连通结构及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65562发布日期:2021-03-16 22:27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冷却管的连通结构及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冷却管的连通结构及换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热水设备逐渐普及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燃气热水器、燃气采暖热水炉等。生活中大多数使用的热水设备均采用翅片管换热器,在加热过程中,燃烧器对换热管进行加热,以实现换热管内的水温上升。

为了降低换热壳的表面温度,通常在换热管的上方布置冷却管,通过冷却管内的水吸收换热壳上的热量,以降低换热壳的表面温度。传统的换热器采用盖板结构,将盖板结构直接覆盖在换热壳表面,使得冷却管与冷却管之间连通。然而,这种连通方式,很容易导致换热壳内的高温烟气破坏冷却管上的焊接结构,导致冷却管上的密封失效,从而导致冷却管上发生漏水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冷却管的连通结构,其能有效地避免高温烟气易破坏冷却管上的密封性而发生漏水现象,使得冷却管对换热壳稳定降温。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换热器,其能有效地避免高温烟气易破坏冷却管上的密封性而发生漏水现象,使得冷却管对换热壳稳定降温。

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冷却管的连通结构,所述冷却管的连通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至少两个安装孔,所述底座用于与所述冷却管密封连接,且所述底座一侧面用于贴合固定于换热壳的外侧面;及面板,所述面板连接在所述底座上,且所述面板与所述底座围合形成与所述安装孔连通的流通空腔,所述流通空腔用于经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冷却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冷却管的连通结构,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组装过程中,将底座通过安装孔套在冷却管上,使得冷却管与冷却管之间通过流通空腔实现连通;接着,将底座一侧面与换热壳的外侧面贴合固定;最后,将底座与冷却管密封连接。由于本方案将底座连接在换热壳上,因此,使得流通空腔与换热壳内之间构成两层密封结构,即:底座与换热壳的侧壁,有效防止换热壳内的高温烟气渗入至底座与冷却管之间而易导致两者之间的连接处被氧化破坏,有效解决冷却管发生漏水问题,如此,保证冷却管在换热壳上的结构稳定,使得冷却管对换热壳稳定降温。同时,本流通空腔由底座与面板围合而成,这样,有效增加流通空腔内的空间,使得流通空腔内的受压面积变小,保证底座与冷却管之间的连接稳固、可靠。此外,由于底座与换热壳保持贴合接触状态,因此,流通空腔内的水会通过底座吸收换热壳上的热量,降低换热壳的表面温度,有效避免换热壳的表面高温对底座与冷却管之间的连接结构造成破坏,从而提高连通结构与冷却管之间密封结构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通空腔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空腔部、连通部及第二空腔部,所述第一空腔部与所述第二空腔部分别与两个所述安装孔连通。如此,有效延长水在流通空腔内的路径,使得水通过底座与换热壳之间的换热时间变长,使得水充分降低换热壳的表面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朝向所述流通空腔的一侧上设有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沿着所述安装孔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一焊接部用于与所述冷却管焊接。如此,也有效增加底座与冷却管之间的密封面积,进一步提高焊接的可靠性,有效防止漏水现象的发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焊接部由所述安装孔的边缘向所述流通空腔内折弯形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背向所述流通空腔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倒角部,所述第一倒角部沿着所述安装孔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一倒角部用于与所述换热壳的外侧面或者所述换热壳上的第二倒角部之间形成容纳缝隙。如此,方便作业人员将焊料装入底座与换热壳之间,进一步提高底座与换热壳之间的焊接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设有第一翻边,所述面板设有与所述第一翻边固定连接的第二翻边,且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均围绕所述流通空腔设置,所述第二翻边套接在所述第一翻边的内部或者外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背向所述流通空腔一侧面设有安装面,所述安装面用于与所述换热壳的外侧面贴合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通空腔的腔壁设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流通空腔分为至少两个分体腔,每个所述分体腔与至少两个所述安装孔连通。

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冷却管、换热壳、换热管及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却管的连通结构,所述冷却管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冷却管位于所述换热壳内,所述冷却管的两端穿出所述换热壳外,并与所述换热壳密封连接,所述底座通过所述安装孔套设在所述换热管的端部,并与所述换热壳接触,所述底座分别与所述冷却管、所述换热壳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换热器,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采用以上的冷却管的连通结构,在组装过程中,将底座通过安装孔套在冷却管上,使得冷却管与冷却管之间通过流通空腔实现连通;接着,将底座一侧面与换热壳的外侧面贴合固定;最后,将底座与冷却管密封连接。由于本方案将底座连接在换热壳上,因此,使得流通空腔与换热壳内之间构成两层密封结构,即:底座与换热壳的侧壁,有效防止换热壳内的高温烟气渗入至底座与冷却管之间而易导致两者之间的连接处被氧化破坏,有效解决冷却管发生漏水问题,如此,保证冷却管在换热壳上的结构稳定,使得冷却管对换热壳稳定降温。同时,本流通空腔由底座与面板围合而成,这样,有效增加流通空腔内的空间,使得流通空腔内的受压面积变小,保证底座与冷却管之间的连接稳固、可靠。此外,由于底座与换热壳保持贴合接触状态,因此,流通空腔内的水会通过底座吸收换热壳上的热量,降低换热壳的表面温度,有效避免换热壳的表面高温对底座与冷却管之间的连接结构造成破坏,从而提高连通结构与冷却管之间密封结构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壳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焊接部围绕所述冷却管设置,且所述第二焊接部与所述冷却管焊接。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冷却管的连通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冷却管的连通结构与冷却管配合剖视图;

图3为图2中圈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冷却管的连通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冷却管的连通结构,110、底座,111、安装孔,112、第一焊接部,1121、第一倒角部,113、第一翻边,114、容纳缝隙,115、安装面,120、面板,121、第二翻边,130、流通空腔,131、第一空腔部,132、连通部,133、第二空腔部,134、分体腔,140、分隔板,200、换热壳,210、第一端板,220、第二端板,230、第一侧板,240、第二侧板,250、第二焊接部,251、第二倒角部,300、冷却管,400、换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与图5,一种冷却管的连通结构100,冷却管的连通结构100包括:底座110与面板120。底座110上设有至少两个安装孔111。底座110用于与冷却管300密封连接,且底座110一侧面用于贴合固定于换热壳200的外侧面。面板120连接在底座110上,且面板120与底座110围合形成与安装孔111连通的流通空腔130。流通空腔130用于经安装孔111与冷却管300连通。

上述的冷却管的连通结构100,在组装过程中,将底座110通过安装孔111套在冷却管300上,使得冷却管300与冷却管300之间通过流通空腔130实现连通;接着,将底座110一侧面与换热壳200的外侧面贴合固定;最后,将底座110与冷却管300密封连接。由于本实施例将底座110连接在换热壳200上,因此,使得流通空腔130与换热壳200内之间构成两层密封结构,即:底座110与换热壳200的侧壁,有效防止换热壳200内的高温烟气渗入至底座110与冷却管300之间而易导致两者之间的连接处被氧化破坏,有效解决冷却管发生漏水问题,如此,保证冷却管300在换热壳200上的结构稳定,使得冷却管300对换热壳200稳定降温。同时,本流通空腔130由底座110与面板120围合而成,这样,有效增加流通空腔130内的空间,使得流通空腔130内的受压面积变小,保证底座110与冷却管300之间的连接稳固、可靠。此外,由于底座110与换热壳200保持贴合接触状态,因此,流通空腔130内的水会通过底座110吸收换热壳200上的热量,降低换热壳200的表面温度,有效避免换热壳200的表面高温对底座110与冷却管300之间的连接结构造成破坏,从而提高连通结构100与冷却管300之间密封结构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底座110与冷却管300密封连接应理解为:冷却管300插入安装孔111中,或多或少与安装孔111的孔壁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因此,通过密封连接方式,将底座110与冷却管300之间连接,且使得冷却管300与安装孔111的孔壁之间的缝隙封闭。其中,密封连接的方式可为焊接、橡胶垫圈与螺母组合结构、结构胶粘接等。

具体地,底座110与冷却管300进行焊接,其中,底座110的焊接部分可为安装孔111的孔壁;也可为安装孔111的边缘上的凸台结构。同时,底座110与面板120均为不锈钢材料制成,使得换热器的抗氧化性能大大增强,有利于增长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还需说明的是,底座110通过安装孔111套在冷却管300上时,可通过胀管工艺,对冷却管300冷态扩张,使得冷却管300与安装孔111之间保持径向压力,实现两者紧密连接,从而使得底座110与冷却管300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

可选地,底座110与换热壳200之间的连接可为焊接、粘接、螺栓连接、卡接等。

具体地,请参考图2,底座110与冷却管300之间及底座110与换热壳200之间均进行焊接。在组装过程中,首先在冷却管300伸出换热壳200外的部分上装上焊料;再将底座110套在冷却管300上;接着,在底座110与换热壳200之间装入焊料;装入后,将底座110压紧在换热壳200的外侧面,并对冷却管300进行胀管工艺,使得冷却管300与底座110稳定结合;最后,在底座110上装上焊料,再将面板120装在底座110上,并将换热器进入焊炉中进行焊接。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流通空腔130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空腔部131、连通部132及第二空腔部133,第一空腔部131与第二空腔部133分别与两个安装孔111连通。由此可知,当底座110安装在两个冷却管300上时,其中一个冷却管300向第一空腔部131内输送水;进入第一空腔部131内的水,通过连通部132向第二空腔部133内流动,最后,从第二空腔部133内流入另一个冷却管300内,如此,实现两根冷却管300之间的水流流通。本实施例将流通空腔130分别三段,有效延长水在流通空腔130内的路径,使得水通过底座110与换热壳200之间的换热时间变长,使得水充分降低换热壳200的表面温度。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第一空腔部131与连通部132平滑过渡连接,且在第一空腔部131靠近连通部132的一段中,第一空腔部131的两侧之间间距d1沿第一空腔部131至连通部132的方向逐渐减小。这样,不仅保证第一空腔部131与连通部132之间的水流平稳流通;而且还保证第一空腔部131内的水压小于连通部132内的水压,避免水刚从冷却管300中出来时水压过大而破坏冷却管300与底座110之间的连接。同样,第二空腔部133与连通部132平滑过渡连接,且在第二空腔部133靠近连通部132的一段中,第二空腔部133的两侧之间间距d2沿第二空腔部133至连通部132的方向逐渐减小。

具体地,第一空腔部131与第二空腔部133呈或者近似呈椭圆形,连通部132呈或者近似呈长方形。同时,安装孔111与冷却管300均呈椭圆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与图3,底座110朝向流通空腔130的一侧上设有第一焊接部112。第一焊接部112沿着安装孔111的边缘设置,第一焊接部112用于与冷却管300焊接。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第一焊接部112呈环状结构。当冷却管300插入安装孔111中时,冷却管300一部分也插入第一焊接部112内,通过将第一焊接部112与冷却管300进行焊接,有效增加了底座110与冷却管300之间的焊接面积,大大提高两者之间的结合力。同时,将第一焊接部112与冷却管300进行焊接,也有效增加底座110与冷却管300之间的密封面积,进一步提高焊接的可靠性,有效防止漏水现象的发生。

具体地,请参考图3,第一焊接部112沿安装孔111的边缘形成的孔与冷却管300的尺寸相适配,即,第一焊接部112与冷却管300紧密配合。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第一焊接部112由安装孔111的边缘向流通空腔130内折弯形成,使得第一焊接部112与底座110为一体化结构,不仅简化第一焊接部112的制作工艺,而且还有利于增强第一焊接部112与底座110之间的结构强度,提高冷却管的连通结构100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底座110背向流通空腔130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倒角部1121,第一倒角部1121沿着安装孔111的边缘设置,第一倒角部1121用于与换热壳200的外侧面或者换热壳200上的第二倒角部251之间形成容纳缝隙114。由此可知,当底座110套接在冷却管300上,并压紧在换热壳200时,第一倒角部1121与换热壳200上的第二倒角部251之间会形成容纳缝隙114,方便作业人员将焊料装入底座110与换热壳200之间,进一步提高底座110与换热壳200之间的焊接可靠性。同时,本实施例将底座110焊接在换热壳200上,使得流通空腔130与换热壳200内之间构成两层密封结构,即:底座110与换热壳200的侧壁,有效防止换热壳200内的高温烟气渗入至底座110与冷却管300之间而导致两者之间的焊接被氧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容纳缝隙114可单独由第一倒角部1121构成,也可由第一倒角部1121与第二倒角部251共同形成。当容纳缝隙114由第一倒角部1121单独形成时,换热壳200的外侧面则没有倒角部结构设计。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底座110设有第一翻边113,面板120上设有与第一翻边113固定连接的第二翻边121,且第一翻边113与第二翻边121均围绕流通空腔130设置。第二翻边121套接在第一翻边113的内部或者外部,如此,通过第一翻边113与第二翻边121套接,增加底座110与面板120之间的焊接面积,保证面板120与底座110紧密结合,避免流通空腔130内的水从面板120与底座110之间渗漏出。同时,分别在底座110与面板120上增设翻边,有利于增加流通空腔130内的空间,提高水流流通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翻边121套接在第一翻边113的内部或者外部应理解为:第一翻边113与第二翻边121均围绕流通空腔130设置,因此,第一翻边113与第二翻边121均呈环状结构,当第二翻边121套接在第一翻边113的内部时,第一翻边113的环内面积大于第二翻边121的环内面积;当第二翻边121套接在第一翻边113的外部时,第一翻边113的环内面积小于第二翻边121的环内面积。

具体地,请参考图1,第二翻边121套接在第一翻边113的内部,这样,在焊接过程中,方便作业人员对第一翻边113与第二翻边121之间进行焊接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与图3,底座110背向流通空腔130一侧面设有安装面115。安装面115用于与换热壳200的外侧面贴合设置。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底座110一侧面与换热壳200的外侧面平面度相适配,当底座110压紧在换热壳200上时,底座110与换热壳200之间接触更加紧密,这样,使得底座110与换热壳200之间的换热效果更佳,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换热壳200上的表面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与图6,流通空腔130的腔壁设有分隔板140。分隔板140将流通空腔130分为至少两个分体腔134。每个分体腔134与至少两个安装孔111连通。由此可知,本实施例通过分隔板140,将流通空腔130分隔多个分体腔134,一个分体腔134即可实现两个冷却管300之间连通,如此,本实施例的底座110能够同时实现多组冷却管300之间实现水路连通,大大节省了冷却管的连通结构100的制作材料。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冷却管300之间的连通操作,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组装效率。此外,在流通空腔130内增设分隔板140,也有利于增强底座110的抗压能力,保证冷却管300之间的水流稳定流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图5及图6,一种换热器,换热器包括冷却管300、换热壳200、换热管400及以上任意一实施例中的冷却管的连通结构100。冷却管30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冷却管300位于换热壳200内,冷却管300的两端穿出换热壳200外,并与换热壳200密封连接。底座110通过安装孔111套设在换热管400的端部,并与换热壳200接触,底座110分别与冷却管300、换热壳200连接。

上述的换热器,采用以上的冷却管的连通结构100,在组装过程中,将底座110通过安装孔111套在冷却管300上,使得冷却管300与冷却管300之间通过流通空腔130实现连通;接着,将底座110一侧面与换热壳200的外侧面贴合固定;最后,将底座110与冷却管300密封连接。由于本实施例将底座110连接在换热壳200上,因此,使得流通空腔130与换热壳200内之间构成两层密封结构,即:底座110与换热壳200的侧壁,有效防止换热壳200内的高温烟气渗入至底座110与冷却管300之间而易导致两者之间的连接处被氧化破坏,有效解决冷却管发生漏水问题,如此,保证冷却管300在换热壳200上的结构稳定,使得冷却管300对换热壳200稳定降温。同时,本流通空腔130由底座110与面板120围合而成,这样,有效增加流通空腔130内的空间,使得流通空腔130内的受压面积变小,保证底座110与冷却管300之间的连接稳固、可靠。此外,由于底座110与换热壳200保持贴合接触状态,因此,流通空腔130内的水会通过底座110吸收换热壳200上的热量,降低换热壳200的表面温度,有效避免换热壳200的表面高温对底座110与冷却管300之间的连接结构造成破坏,从而提高连通结构100与冷却管300之间密封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换热壳200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焊接部250。第二焊接部250围绕冷却管300设置,且第二焊接部250与冷却管300焊接。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第二焊接部250呈环状结构。当冷却管300穿出换热壳200外时,将第二焊接部250与冷却管300进行焊接,增加换热壳200与冷却管300之间的焊接面积,如此,大大提高两者之间的结合力。同时,将第二焊接部250与冷却管300进行焊接,也有效增加换热壳200与冷却管300之间的密封面积,进一步提高焊接的可靠性,有效防止漏气现象的发生。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与图6,换热壳200包括第一端板210、第二端板220及连接在第一端板210与第二端板220之间的第一侧板230及第二侧板240,换热管400的两端分别穿出第一端板210与第二端板220。同时,换热管400具有两排,一排中具有多个换热管400,且两排中的换热管400相互错开分布。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