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造砂制造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烟气余热回收罐。
背景技术:[0002]
覆膜砂是指在砂粒表面覆有一层树脂膜的型砂,应用于铸造行业,具有脱模性能好、铸件表面光洁度高等优点。而覆膜砂在使用过后,表面的树脂被高温氧化,但是砂粒仍有回收价值,现有的覆膜砂回收方式多为利用焙烧炉进行加热。
[0003]
现有的可参考公告号为cn208720806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覆膜砂焙烧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内壁上铰接有两个筛板,两个所述筛板呈上下分布,且两个筛板和炉体的铰接点的位置相反,两个筛板的两侧底部均对称开设有滑槽,滑槽内滑动安装有滑块,且炉体的内壁位于两个筛板的下方均对称开设有伸缩槽,伸缩槽内滑动安装有伸缩杆,位于同一高度的两个伸缩杆的一端滑动贯穿炉体的内壁延伸至外部固定连接在连接杆的两端,且伸缩杆远离连接杆的一端顶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
[0004]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该覆膜砂焙烧炉在焙烧后,高温的烟气直接进入烟气处理管道进行集中处理排放,导致热量被过多浪费,提高了能源的消耗。
技术实现要素:[0005]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烟气余热回收罐,达到降低能源损耗的效果。
[0006]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7]
一种烟气余热回收罐,包括罐体,罐体可拆卸固接于焙烧炉的顶部位置处,罐体竖直方向开通有热气输送通道,热气输送通道的底部与焙烧炉的顶部连通设置,罐体水平方向开通有冷气输送通道;罐体内部可拆卸固接有热交换装置,热交换装置包括框体和多个热交换板,热交换板安装于框体中且相邻热交换板之间的输送方向相互垂直设置。
[000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该烟气余热回收罐时,将罐体安装在焙烧炉的顶部并令热气输送通道与焙烧炉连通,烟气余热进入罐体内并沿着热交换装置的竖直方向向上输送,外界冷气从冷气输送通道进入罐体内部,并沿着热交换装置的水平方向向前输送,外界冷气和焙烧炉中输出的烟气余热在热交换装置位置处交叉流通,烟气余热的一部分热量被外界冷气吸收,使得外界冷气自身的温度上升,提升温度后的外界冷气进入生产工位后,生产效能更好,热能在罐体中进行传递和交换,使余热被有效利用,达到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损耗的效果。
[0009]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热交换板包括波纹板和衬板,衬板呈u型设置,波纹板插设于衬板中并与衬板卡接相连。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热交换板包括波纹板和衬板,波纹板用于吸收烟气余热的热量,波纹状设置的波纹板增大了自身的受热面积,加大了对热量的吸收,衬板用于将热气输送通道和冷气输送通道隔开,确保热能在传递和交换的正常使用而不影响冷、热气流
的正常输送,且波纹板与衬板卡接相连,提高热交换板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热交换板的使用效果。
[0011]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衬板的两端均固接有卡板,两端的卡板间隔正对设置。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衬板两端的卡板配合衬板对波纹板形成卡接,进一步加强波纹板与衬板的连接,增强波纹板的使用稳定性,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板的使用效果。
[0013]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框体对应热交换板的位置处固接有连接板,连接板上开设有连接孔,螺栓穿过连接孔与热交换板连接。
[00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板与框体固定相连,热交换板置于框体的连接板位置处,并使用螺栓穿过连接板上的连接孔与热交换板相连接,加强热交换板与框体之间的连接,进一步提高热交换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增强冷、热气体的传递和交换效果。
[0015]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热交换装置平行于冷气输送通道的两侧固接有挡板。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在热交换装置两侧挡板对热交换装置起到隔档的作用,防止热交换装置内部的热量传递至罐体上,加强了对热量的回收和利用,同时挡板安装在框体相对的两侧,对框体起到支撑的作用,加强框体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热交换装置的使用效果。
[0017]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框体上开设有多个定位孔,且多个定位孔均匀间隔设置在框体的边缘位置处。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热交换装置安装在罐体内部,使用螺栓穿过框体边缘的定位孔之后与罐体内壁连接,加强热交换装置与罐体的连接稳定性,增强烟气余热回收罐的使用效果。
[0019]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0]
1、通过在焙烧炉顶部设置烟气余热回收罐,对焙烧炉输出的烟气余热进行吸收和利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损耗;
[0021]
2、通过在衬板的两端固接卡板,卡板配合衬板对波纹板形成卡接,加强波纹板与衬板的连接,增强波纹板的使用稳定性;
[0022]
3、通过在热交换装置两侧设置挡板,一方面减少热量的散失,一方面加强框体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热交换装置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框体与挡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6]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7]
图中,1、罐体;11、热气输送通道;12、冷气输送通道;2、热交换装置;21、框体;211、定位孔;22、热交换板;221、波纹板;222、衬板;3、卡板;4、连接板;41、连接孔;5、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9]
结合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烟气余热回收罐,包括罐体1,罐体1可拆卸固接于焙烧炉的顶部位置处,罐体1竖直方向开通有热气输送通道11,热气输送通道11的底部与焙烧炉的顶部连通设置,罐体1水平方向开通有冷气输送通道12,罐体1内部可拆卸固接有热交换装置2,使余热被有效利用,达到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损耗的效果。
[0030]
结合图1和图2,热交换装置2包括框体21和多个热交换板22,热交换板22安装于框体21中且相邻热交换板22之间的输送方向相互垂直设置,烟气余热从焙烧炉顶部进入罐体1内并沿着热交换装置2的竖直方向向上输送,外界冷气从冷气输送通道12进入罐体1内部,并沿着热交换装置2的水平方向向前输送,外界冷气和焙烧炉中输出的烟气余热在热交换装置2位置处交叉流通,烟气余热的一部分热量被外界冷气吸收,使得外界冷气自身的温度上升,提升温度后的外界冷气进入生产工位后,生产效能更好,热能在罐体1中进行传递和交换,使余热被有效利用,降低能源损耗。
[0031]
结合图2和图4,热交换板22包括波纹板221和衬板222,衬板222呈u型设置,波纹板221插设于衬板222中并与衬板222卡接相连,波纹板221用于吸收烟气余热的热量,波纹状设置的波纹板221增大了自身的受热面积,加大了对热量的吸收,衬板222用于将热气输送通道11和冷气输送通道12隔开,确保热能在传递和交换的正常使用而不影响冷、热气流的正常输送,且波纹板221与衬板222卡接相连,提高热交换板22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热交换板22的使用效果;衬板222的两端均固接有卡板3,两端的卡板3间隔正对设置,卡板3配合衬板222对波纹板221形成卡接,进一步加强波纹板221与衬板222的连接,增强波纹板221的使用稳定性,提高热交换板22的使用效果。此外,调节冷热气体流量计中间波纹板221数量,最终达到输出气体温度平衡的效果,此时余热利用率最高。
[0032]
结合图3和图4,框体21对应热交换板22的位置处固接有连接板4,连接板4上开设有连接孔41,螺栓穿过连接孔41与热交换板22连接,加强热交换板22与框体21之间的连接,进一步提高热交换装置2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增强冷、热气体的传递和交换效果;热交换装置2平行于冷气输送通道12的两侧固接有挡板5,挡板5对热交换装置2起到隔档的作用,防止热交换装置2内部的热量传递至罐体1上,加强了对热量的回收和利用,同时挡板5安装在框体21相对的两侧,对框体21起到支撑的作用,加强框体21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热交换装置2的使用效果。
[0033]
回看图3,框体21上开设有多个定位孔211,且多个定位孔211均匀间隔设置在框体21的边缘位置处,热交换装置2安装在罐体1内部,使用螺栓穿过框体21边缘的定位孔211之后与罐体1内壁连接,加强热交换装置2与罐体1的连接稳定性,增强烟气余热回收罐的使用效果。
[0034]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使用该烟气余热回收罐时,先将波纹板221插设于衬板222中形成热交换板22,然后将安装好的多个热交换板22置于框体21上,同时将相邻的热交换板22以输送气体方向相互垂直的方式放置,并使用螺栓对框体21和热交换板22进行加固,构成整体的热交换装置2;接着将热交换装置2置于罐体1内部,并使用螺栓对热交换装置2和罐体1进行加固,提高整个烟气余热回收罐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最后将烟气余热回收罐放置在焙烧炉的顶部并与焙烧炉连通,从焙烧炉中输出的烟气余热进入罐体1内并
沿着热交换装置2的竖直方向向上输送,外界冷气从冷气输送通道12进入罐体1内部并沿着热交换装置2的水平方向向前输送,外界冷气和焙烧炉中输出的烟气余热在热交换装置2位置处交叉流通,烟气余热的一部分热量被外界冷气吸收,使得外界冷气自身的温度上升,提升温度后的外界冷气进入生产工位后,生产效能更好,热能在罐体1中进行传递和交换,使余热被有效利用,降低能源损耗。
[0035]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