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地回风型全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伴随而来的是空气质量的日益恶化及雾霾越来越严重,因此人们对新风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为了解决除霾加节能问题,人们对全热交换器进行了大力研发。目前市面上的全热交换器的壳体内通常设有过滤组件可以对新风进行过滤,同时通过风机的带动,室内排风和新风呈交叉方式流经热交换芯,由于热交换芯内热交换膜两侧气流存在着温差,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膜进行热交换,以实现稳定温度的功能,搭配空调使用,可以降低空调的电耗,在北方冬天搭配暖气使用,可以减少暖气地消耗,从而实现净化空气与节能减排的双重目的。
地回风型全热交换器是在底部设置回风口,室内污浊的空气从底部的回风口进入全热交换器经热交换后排出室外的一类全热交换器,它可以将地面附近的浮灰排走,保证室内的空气新鲜干净,提高用户的生活品质。
但目前市场上的全热交换器通常只有外循环模式,即室外的新风引进,室内浑浊的空气排出,功能上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当遇到外面空气污染严重,全热交换器内的过滤器失效时,或者室内空气质量较好,想要提高房间的保温能力时,只能将全热交换器暂时关闭,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再重新开启,造成了不能物尽其用的情况,同时给用户的生活也会带来一定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地回风型全热交换器。本实用新型的地回风型全热交换器的内部具有特定的构造,结构设计合理、紧凑,整机体积小,可以通过控制切换阀门,切换成内循环、外循环、混风三种模式,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合适运行模式,而不用关机,使全热交换器始终在对空气进行净化,做到物尽其用,同时,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模式提高房间的保温效果,有利于节能减排;而且该全热交换器结构简单,易于实施,在新风进口处安装电动阀,可以通过控制电动阀实现对全热交换器新风进口的自动开启与闭合,使用方便;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地回风型全热交换器通过在底部设置污风回风口,在内循环模式时,可以使室内的污风通过污风回风口进入全热交换器进行空气净化后再次排入室内,保证室内的空气清新,同时能够避免能量浪费,并起到加速室内空气流通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地回风型全热交换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和污风出口;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热交换芯;所述壳体内部,安装热交换芯的区域为热交换区,其余区域通过一组隔板隔成新风进风区、污风进风区、新风出风区及污风出风区;所述新风进风区与新风进口连通,所述新风出风区与新风出口连通,所述污风出风区与污风出口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区内,在新风进口和热交换芯的新风流道之间设有用于对新风进行过滤的过滤组件;所述新风出风区内,与新风出口相对应,设有第一离心风机;所述污风出风区内,与污风出口相对应,设有第二离心风机;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污风回风箱,所述污风回风箱上设有至少一处污风回风口;所述污风进风区与污风回风口相连通;所述壳体内在新风进风区与污风出风区之间设有切换阀门,所述切换阀门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污风出口直接相连通;所述新风进口处设有电动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地回风型全热交换器的内部具有特定的构造,结构设计合理、紧凑,整机体积小,可以通过控制切换阀门,切换成内循环、外循环、混风三种模式,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合适运行模式,而不用关机,使全热交换器始终在对空气进行净化,做到物尽其用,同时,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模式提高房间的保温效果,有利于节能减排;而且该全热交换器结构简单,易于实施,在新风进口处安装电动阀,可以通过控制电动阀实现对全热交换器新风进口的自动开启与闭合,使用方便;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地回风型全热交换器通过在底部设置污风回风口,在内循环模式时,可以使室内的污风通过污风回风口进入全热交换器进行空气净化后再次排入室内,保证室内的空气清新,同时能够避免能量浪费,并起到加速室内空气流通的作用。
作为优化,所述切换阀门包括固定座和转动挡板;所述转动挡板与所述固定座通过回转副联接可相对固定座转动,所述转动挡板的转轴与电机a相连可由电机a驱动作转动。这种结构设计的切换阀门结构简单且容易实现转动挡板相对固定座进行转动;此外,通过电机来驱动转动挡板进行转动,可以实现对切换阀门的自动开启与闭合,操作方便。
作为优化,所述电动阀包括管道接头,所述管道接头的内部安装有相适配的阀片,所述阀片与安装于管道接头上的电机b相连可由电机b驱动作转动。这种结构设计的电动阀结构简单、易于实施、拆装方便,且容易实现阀片相对管道接头进行转动;此外,还可以通过电机控制阀片的转动角度来调节出风量的大小。
作为优化,所述热交换芯呈六棱柱形,且内部通道呈s型。此时,热交换效率较高。
作为优化,所述热交换芯通过与v型滑道的插接配合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部。v型滑道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热交换芯与v型滑道相配合,方便工作人员在安装全热交换器的过程中对热交换芯进行装取。
前述的地回风型全热交换器中,其新风进口、新风出口和污风出口的设置方式可以为所述新风进口设于所述壳体的侧部,所述新风出口和污风出口设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或者为所述新风进口和污风出口设于所述壳体的侧部,所述新风出口设于所述壳体的顶部。进一步的,所述污风回风箱上可以设置4个污风回风口,形状呈长腰型。形状美观、大方,适合在像客厅这样装饰性要求高的场合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地回风型全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切换阀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电动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地回风型全热交换器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地回风型全热交换器的外循环模式时的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地回风型全热交换器的内循环模式时的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地回风型全热交换器的混风模式时的空气流向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壳体,11-新风进口,12-新风出口,13-污风出口,14-新风进风区,15-污风进风区,16-新风出风区,17-污风出风区;2-热交换芯;3-过滤组件;4-第一离心风机;5-第二离心风机;6-污风回风箱,61-污风回风口;7-切换阀门,71-固定座,72-转动挡板,73-电机a;8-电动阀,81-管道接头,82-阀片,83-电机b;9-v型滑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地回风型全热交换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上设有新风进口11、新风出口12和污风出口13;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有热交换芯2;所述壳体1内部,安装热交换芯2的区域为热交换区,其余区域通过一组隔板隔成新风进风区14、污风进风区15、新风出风区16及污风出风区17;所述新风进风区14与新风进口11连通,所述新风出风区16与新风出口12连通,所述污风出风区17与污风出口13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区14内,在新风进口11和热交换芯2的新风流道之间设有用于对新风进行过滤的过滤组件3;所述新风出风区16内,与新风出口12相对应,设有第一离心风机4;所述污风出风区17内,与污风出口13相对应,设有第二离心风机5;所述壳体1的底部设有污风回风箱6,所述污风回风箱6上设有至少一处污风回风口61;所述污风进风区15与污风回风口61相连通;所述壳体1内在新风进风区14与污风出风区17之间设有切换阀门7,所述切换阀门7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新风进口11和所述污风出口13直接相连通;所述新风进口11处设有电动阀8。
本实用新型中,新风进风区14、热交换区和新风出风区16形成新风流道;污风进风区15、热交换区和污风出风区17形成排风流道;新风流道与排风流道呈交错状,新风和污风在热交换芯2内通过热交换膜进行热交换,起到保温作用。
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参见图2,所述切换阀门7包括固定座71和转动挡板72;所述转动挡板72与所述固定座71通过回转副联接可相对固定座71转动,所述转动挡板72的转轴与电机a73相连可由电机a73驱动作转动。这种结构设计的切换阀门7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而且容易实现转动挡板72相对固定座71进行转动;此外,通过电机来驱动转动挡板72进行转动,可以实现对切换阀门7的自动开启与闭合,操作方便。
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参见图3,所述电动阀8包括管道接头81,所述管道接头81的内部安装有相适配的阀片82,所述阀片82与安装于管道接头81上的电机b83相连可由电机b83驱动作转动。这种结构设计的电动阀8结构简单、易于实施、拆装方便,且容易实现阀片82相对管道接头81进行转动;此外,还可以通过电机控制阀片82的转动角度来调节出风量的大小。
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热交换芯2呈六棱柱形,且内部通道呈s型。此时,热交换效率较高。
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热交换芯2通过与v型滑道9的插接配合固定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v型滑道9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热交换芯2与v型滑道9相配合,方便工作人员在安装全热交换器的过程中对热交换芯2进行装取。
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参见图1,所述新风进口11设于所述壳体1的侧部;所述新风出口12和污风出口13设于所述壳体1的顶部;所述污风回风箱6上设有4个污风回风口61,形状呈长腰型。
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参见4,所述新风进口11和污风出口13设于所述壳体1的侧部,所述新风出口12设于所述壳体1的顶部;所述污风回风箱6上设有4个污风回风口61,形状呈长腰型。
电机a73和电机b83可选用矢量电机,通过采用矢量电机,可以精确控制转动挡板72和阀片82的位置,且矢量电机的低频转矩大,速度响应快,其输出和利用率较高,比较省电,工作时产生的噪音也较小。用户可以在室内安装空气质量检测仪用于实时检测室内的空气质量,并将电机a73、电机b83与控制器相连,当检测到室内空气质量不佳时,用户可以通过控制面板或手机app模式控制电机a73和电机b83的运行,进而控制切换阀门7和电动阀8工作。
本实用新型中的“顶部”、“侧部”、“底部”是针对图1所示的状态而言。
参见图5,切换阀门7关闭,新风流道与排风流道呈交错状,室内污风与室外新风隔开,新风从新风进口11进入新风进风区14,并通过过滤组件3过滤,然后进入热交换芯2进行热交换后进入新风出风区16并从新风出口12进入室内;而室内的污风从污风回风口61进入污风进风区15,流经热交换芯2进行热交换后进入污风出风区17并从污风出口13排出室外;该模式即为外循环模式,当用户感觉室外天气良好,而室内空气质量不佳时,可以选择该模式。
参见图6,电动阀8关闭即新风进口11关闭,切换阀门7打开,室内的污风从污风回风口61进入污风进风区15,经热交换芯2进行热交换后进入污风出风区17,因为第二离心风机5转速较小,污风会从切换阀门7处进入新风进风区14,并通过过滤组件3过滤后,进入热交换芯2进行热交换,最后进入新风出风区16并从新风出口12进入室内;该模式即为内循环模式,当用户感觉室内空气质量良好的时候或者当用户感觉室外天气状况不好时(例如:空气湿度过大,雾霾严重,沙尘暴天气等等),可以切换至内循环模式。在内循环模式时,控制第二离心风机5在较小的设定转速下运转,使污风出风区17内几乎没有空气流动,防止在内循环模式下,室外的空气从污风出口13灌进室内;该设定转速的确定方法为,在全热交换器切换至内循环模式时,保证第一离心风机4在标准状态下运行,不断调节第二离心风机5的转速,直到污风出口13几乎没有空气流动后(可以是流速<0.2m/s),确定该设定转速。
参见图7,切换阀门7打开,当第一离心风机4的转速大于第二离心风机5的转速时,室内的污风从污风回风口61进入污风进风区15,并经热交换芯2进行热交换后进入污风出风区17,然后从切换阀门7处进入新风进风区14,室外新风从新风进口11进入新风进风区14,室内的污风与室外的新风相互混合;该模式即为混风模式,当用户感觉室内空气质量一般般,不是特别差时,可以切换至该模式,避免造成能量的浪费。
上述对本申请中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一般性描述和对其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不应理解为是对该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构成的限制。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根据本申请的公开,可以在不违背所涉及的实用新型构成要素的前提下,对上述一般性描述或/和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实施例)中的公开技术特征进行增加、减少或组合,形成属于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的其它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