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压釜蒸汽回收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25036发布日期:2021-04-27 15:42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蒸压釜蒸汽回收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蒸压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蒸压釜蒸汽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2.蒸压釜又称蒸养釜、压蒸釜,是一种体积庞大、重量较重的大型压力容器。蒸压釜用途十分广泛,大量应用于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管桩、灰砂砖、煤灰砖、微孔硅酸钙板、新型轻质墙体材料、保温石棉板、高强度石膏等建筑材料的蒸压养护,在釜内完成cao—si02—h2o的水热反应。但是,蒸压釜内产生的湿热蒸汽在对建材完成蒸压养护后直接通过废气管排到外界,而没有对废气收集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蒸压釜蒸汽回收利用装置,对蒸压釜蒸汽进行回收及利用。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蒸压釜蒸汽回收利用装置,包括蒸压釜、储水罐及热交换器,所述蒸压釜的末端连接有排放管的一端,所述排放管的另一端连接有热交换器的气体媒介输入口,所述热交换器的气体媒介输出口连接有废气排放管,所述气体媒介输入口及气体媒介输出口之间为气体媒介管道,所述热交换器内设有储水腔与气体媒介管道的外壁接触,所述储水腔在热交换器的外壁上分别连通有出水管及入水管连接储水罐,所述排放管还通过辅助管道连接有蒸压釜。
6.进一步地,所述辅助管道还连接有分气缸,所述辅助管道上安装有第一开关阀。
7.进一步地,所述排放管的一端安装有第二开关阀,所述辅助管道在蒸压釜的顶部上方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出水管上安装有加压泵。
9.进一步地,所述储水罐内安装有搅拌桨,所述搅拌桨连接有驱动电机。
10.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媒介管道螺旋设置在储水罐内。
11.进一步地,所述热交换器安装有横向贯穿的电辅热加热棒及温度传感器,所述电辅热加热棒及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有控制器。
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蒸压釜内的蒸压蒸汽通过废气排放管收集通过送到热交换器的气体媒介输入口,蒸压蒸汽通过气体媒介管道与储水腔的水进行热交换加热水,该加热水通过储水罐连接的出水管及入水管进行交换,实现蒸汽回收利用。
13.此外,为了在蒸汽温度过低的情况下能够对热水进行加热作业,当控制器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储水腔的温度过低时,控制器启动加热棒加热热水,使热水温度能够达到预定的温度,使该装置加热热水的功能更加完善。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交换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17.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蒸压釜蒸汽回收利用装置,包括蒸压釜1、储水罐2及热交换器3,蒸压釜1的末端连接有排放管4的一端,排放管4的另一端连接有热交换器3的气体媒介输入口5,热交换器3的气体媒介输出口7连接有废气排放管4,气体媒介输入口5及气体媒介输出口7之间为气体媒介管道8,热交换器3内设有储水腔9与气体媒介管道8的外壁接触,储水腔9在热交换器3的外壁上分别连通有出水管10及入水管11连接储水罐2,排放管4还通过辅助管道12连接有蒸压釜1。蒸压釜1内的蒸压蒸汽通过废气排放管4收集通过送到热交换器3的气体媒介输入口5,蒸压蒸汽通过气体媒介管道8与储水腔9的水进行热交换加热水,该加热水通过储水罐2连接的出水管10及入水管11进行交换,实现蒸汽回收利用。
18.热交换器3安装有横向贯穿的电辅热加热棒18及温度传感器,电辅热加热棒18及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有控制器。为了在蒸汽温度过低的情况下能够对热水进行加热作业,当控制器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储水腔9的温度过低时,控制器启动加热棒18加热热水,使热水温度能够达到预定的温度,使该装置加热热水的功能更加完善。
19.为了使蒸压釜在非工作状态下的蒸汽能够暂存蒸汽的作用,辅助管道12还连接有分气缸13,辅助管道12上安装有第一开关阀14,该处的开关阀控制分气缸13的蒸汽通过辅助管道12引流到媒介管道8进行热交换。气体媒介管道8螺旋设置在储水罐2内,使储水腔9内的水能够最大面积与上述形状的气体媒介管道8进行热交换。
20.排放管4的一端安装有第二开关阀15,辅助管道12在蒸压釜1的顶部上方。
21.出水管10上安装有加压泵16,储水罐2内安装有搅拌桨17,搅拌桨17连接有驱动电机,使储水罐2内的热水与冷水能够互相混合,使储水罐2内的水的温度较为均匀。
22.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