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换热交换管排的结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43130发布日期:2021-02-23 17:23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铜换热交换管排的结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交换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铜换热交换管排的结合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换热管是换热器的元件之一,置于筒体之内,用于两介质之间热量的交换。具有很高的导热和良好的等温性。它是一种能快速将热能从一点传至另一点的装置,而且几乎没有热损耗,因此它被称作传热超导体,其导热系数为铜的数千倍。
[0003]
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8869926a所公开的一种换热管连接接头和碳化硅换热管,本发明提供的所述碳化硅换热管,包括了上述换热管连接接头,换热管连接接头安装在换热器的折流板上,并根据折流板布管对应管孔一一安装,碳化硅管只需要根据原有的安装程序安装插入就可以满足连接和密封效果。
[0004]
基于此,本发明较之原有技术,具有应用范围广和利于大型化制造的优点,但是并未解决现有一种铜换热交换管排的结合结构小管径换热管壁厚较薄,在使用钢制折流板时,可能因管束振动,使折流板上管孔对换热管有损害,和换热管因水质问题导致出现堵塞的问,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铜换热交换管排的结合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铜换热交换管排的结合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铜换热交换管排的结合结构,包括主体,主体的一侧固定有b流体进口,所述主体的另一侧固定有b流体出口,所述主体的顶部固定有a流体进口,所述主体的底部一侧固定有a流体出口,所述主体的底部固定有两个底座,所述主体的内部上方固定有两个折流板,所述主体的内部下方固定有一个折流板。
[0007]
优选的,所述b流体进口、b流体出口、a流体进口和a流体出口的内部贯穿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顶部固定有把手,所述过滤网中心位置拆卸连接有过滤体,且过滤网与b流体进口、b流体出口、a流体进口和a流体出口贯穿处固定有密封圈,防止液体渗出主体。
[0008]
优选的,所述主体内部上方折流板的厚度小于主体内部下方折流板的厚度,便于流体折流,增加流径。
[0009]
优选的,所述主体两侧固定有管板,且主体内部一侧的管板通过多条换热管贯穿多个保护圈与主体内部另一侧的管板连接,所述保护圈内部包裹有铁丝圈。
[0010]
优选的,所述密封圈具体为中通矩形,且具体材质为硅胶。
[0011]
优选的,所述过滤体的厚度为10公分,且具体材质为活性炭。
[0012]
优选的,所述b流体进口的开口直径为20公分,且b流体出口、a流体进口和a流体出口的开口直径一致。
[0013]
优选的,所述管板的直径具体为80公分,且与主体的内壁相适配。
[0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5]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有折流板、换热管、保护圈和铁丝圈,换热管通过保护圈不直接与钢制折流板固定连接,减少了折流板对换热管震动是产生的损害,保护了换热管,换热管穿过保护圈,最大程度的减小换热管与折流板的间隙,而主体通过保护圈,达到减少折流板与换热管径向间隙的漏流,有效的提高了换热效率,对主体程单项流的换热提高,解决了对换热管的损害和使用寿命。
[0016]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有把手、过滤网、过滤体和密封圈,主体的各个流体管道出口与进口,通过设置有过滤网,达到对流体中杂质过滤,减少流体经过主体内部后堆积的杂物,为了便于清理和下次使用,使用者可以通过把手将过滤网从主体内部取出将过滤网中心位置的过滤体进行更换,主体过滤网取出处设置有密封圈,为了避免流体从过滤网和主体的闭合处流出,解决主体内部堆积污垢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圈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过滤网结构示意图。
[0021]
图中:1、主体;2、b流体进口;3、过滤网;4、把手;5、a流体进口;6、底座;7、b流体出口;8、密封圈;9、过滤体;10、a流体出口;11、保护圈;12、铁丝圈;13、折流板;14、换热;15、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3]
请参阅图1-图4,一种铜换热交换管排的结合结构减少换热管损坏和过滤流体杂质的技术方案:一种铜换热交换管排的结合结构,包括主体1,主体1的一侧固定有b流体进口2,所述主体1的另一侧固定有b流体出口7,所述主体1的顶部固定有a流体进口5,所述主体1的底部一侧固定有a流体出口10,所述主体1的底部固定有两个底座6,所述主体1的内部上方固定有两个折流板13,所述主体1的内部下方固定有一个折流板13。
[0024]
优选的,所述b流体进口2、b流体出口7、a流体进口5和a流体出口10的内部贯穿有过滤网3,所述过滤网3的顶部固定有把手4,所述过滤网3中心位置拆卸连接有过滤体9,且过滤网3与b流体进口2、b流体出口7、a流体进口5和a流体出口10贯穿处固定有密封圈8,防止液体渗出主体1。
[0025]
优选的,所述主体1内部上方折流板13的厚度小于主体1内部下方折流板13的厚度,便于流体折流,增加流径。
[0026]
优选的,所述主体1两侧固定有管板15,且主体1内部一侧的管板15通过多条换热管14贯穿多个保护圈11与主体1内部另一侧的管板15连接,所述保护圈11内部包裹有铁丝
圈12,增加保护圈11的耐用性。
[0027]
优选的,所述密封圈8具体为中通矩形,且具体材质为硅胶,防止液体渗出主体1。
[0028]
优选的,所述过滤体9的厚度为10公分,且具体材质为活性炭,便于稀释流体里的杂质。
[0029]
优选的,所述b流体进口2的开口直径为20公分,且b流体出口7、a流体进口5和a流体出口10的开口直径一致,便于流体通过。
[0030]
优选的,所述管板15的直径具体为80公分,且与主体1的内壁相适配,便于阻隔两股不同的流体。
[0031]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当使用者需要使用本装置的时候,使用者首先检查本设备无故障并确保可以正常的使用,启动前仔细阅读随机提供的所有技术资料与《换热器使用手册》,确定操作压力和温度等工作条件是否与铭牌或选型单标明的条件相符,首先从a流体进口处缓慢的导入冷流体,正常运行15分钟等待压力正常时,在缓慢的从b流体进口2导入暖流体,导入流体均应逐渐进行,以便流量和压力稳定、逐步上升,尽量使导入的流体对换热器管束和壳体之间造成的热膨胀差较小,主体1的各个流体管道出口与进口,通过设置有过滤网3,达到对流体中杂质过滤,减少流体经过主体1内部后堆积的杂物,为了便于清理和下次使用,使用者可以通过把手4将过滤网3从主体1内部取出将过滤网3中心位置的过滤体9进行更换,主体1过滤网3取出处设置有密封圈8,为了避免流体从过滤网3和主体1的闭合处流出,主体1内的换热管14通过保护圈11不直接与钢制折流板13固定连接,当主体1内的流体流动产生压迫力时,折流板13对换热管14产生的损害保护了换热管14,换热管14穿过保护圈11,减小换热管14与折流板13的间隙,达到减少折流板14与换热管14径向间隙的漏流,有效的提高了换热效率,对主体1程单项流的换热提高,当主体1停止运行时,首先使热流体的流量逐渐减少至零,然后使冷流体停止流动,停机后的所有液体都排出主体1,以免冻结和腐蚀,长期停用时,应当清洗干净,放尽残液,定期进行维护检查。
[0032]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