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31734发布日期:2021-04-27 18:01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空调器是一种能够为室内制冷和制热的设备,在空调器制冷的过程中,室内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进行吸热,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进行放热;在空调器制热的过程中,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进行放热,室外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进行吸热。
3.目前行业内的空调设计方案中,为了防止空调系统压力过高,在管路上安装高压压力开关,在系统运行异常、压力突变时,可通过高压压力开关进行保护,以控制压缩机停止运行,避免压力过高损坏压缩机或导致管路爆裂,造成其它意外伤害事故。
4.但在空调器发生起火或者停机状态周围环境发生火灾时,无法通过相关控制功能或部件对系统内部压力进行释放,容易产生爆炸现象,内部低温的液态冷媒喷射至人或动物身上造成灼伤,或高压聚集导致空调爆炸等更为严重的伤亡事故。
5.目前空调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归纳如下:1、空调器在断电后瞬间通电,此时压缩机内部压力较高,使电动机启动困难,产生大电流引起电路起火。2、带电加热冷暖型空调器制热时突然停机或停电,电热丝与风扇电机同时切断或风扇发生故障,电热元件余热聚积,使周围温度上升,引发火灾。3、电容器发热、受潮,漏电流增大,绝缘性能降低,导致发生击穿故障,再引燃机内垫衬的可燃材料造成起火。4、轴流或离心风扇因机械故障被卡住,风扇电机堵转温度上升,导致过热短路起火。5、安装时将空调器直接接入没有保险装置的电源电路。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高温环境下能自行泄压的空调器。
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冷媒循环管路、储液罐和泄压塞,所述冷媒循环管路用于连接室内热交换器与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储液罐连接于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上,所述储液罐的内部设有储液腔;所述泄压塞包括塞体及塞芯,所述塞体安装于所述储液罐上,所述塞体上开设有泄压通道,所述泄压通道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储液腔,所述泄压通道的第二端连通外部环境,所述塞芯设于所述泄压通道内,所述塞芯由熔点为a的材料制成,其中,70℃≤a≤75℃。
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塞芯由合金材料制成。
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塞体为黄铜塞体。
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泄压通道的形状和所述塞芯的形状呈相互匹配的圆台体,所述泄压通道在靠近所述储液罐内侧的一端的宽度大于远离所述储液罐内侧的另一侧的宽度。
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泄压通道的形状和所述塞芯的形状呈相互匹配的圆柱体,所述塞芯的侧面设有第一外螺纹,所述泄压通道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相匹配的第一
内螺纹。
1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塞体包括转动头以及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于所述转动头上。
1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储液罐的容壁可拆卸连接。
1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部的侧面设有第二外螺纹,所述容壁设有与所述第二外螺纹相匹配的第二内螺纹。
1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转动头为六角头,所述连接部为圆柱体,所述转动头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的直径。
1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转动头与所述连接部一体成型。
1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塞芯为可溶性合金材料制成。
1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储液罐包括上筒体、下筒体、流入管和排出管,所述上筒体的内部设有第一腔体,所述下筒体的内部设有第二腔体,所述上筒体与所述下筒体相连接,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相通以限定成所述储液腔;所述流入管设于所述上筒体上,所述流入管的进口端与所述冷媒循环管路相连接,所述流入管的出口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腔体;所述排出管设于所述上筒体上,所述排出管的出口端与所述冷媒循环管路相连接,所述排出管的中部向下弯曲并延伸至所述第二腔体,所述排出管的进口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腔体,且所述排出管的进口端位于所述流入管的出口端的上方;其中,所述泄压通道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腔体。
19.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空调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20.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上的储液罐上设置所述泄压塞,其中利用所述塞体安装于所述储液罐的容壁上,并在所述塞体的泄压通道设置所述塞芯,所述塞芯由熔点在70℃至75℃之间的材料制成,当发生火灾且温度升高到熔点时,所述塞芯就会被快速熔断溶解,实现所述储液罐内部的压力通过所述泄压通道快速释放到外界环境,自行完成泄压操作,消除了空调系统爆炸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先实施例的空调器中储液罐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先实施例的空调器中泄压塞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空调器中泄压塞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先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冷媒循环管路;2.室内热交换器;3.室外热交换器;4. 储液罐;41.储液腔;42.上筒体;43.第一腔体;44.下筒体;45.第二腔体;46.流入管;47.排出管;5.泄压塞;51.塞体;511.转动头;512. 连接部;52.塞芯;53.泄压通道;54.第一外螺纹;55.第一内螺纹; 56.第二外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
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焊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本申请的空调器基本运行原理为: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30.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31.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32.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3 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2,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33.室内热交换器2和室外热交换器3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2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2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34.结合图4所示,储液罐4是空调系统的一个主要部件,空调系统中的储液器主要分为高压储液罐4和低压储液罐4(气液分离器)。
35.其中高压储液罐4是安装在冷凝器和膨胀阀之间,它的功能作用为:储存冷凝器的冷凝液,避免冷凝液在冷凝器中积存过多而使传热面积变小,影响冷凝器的传热效果;适应蒸发器的负荷变动对供应量的需求,在蒸发负荷增大时,供应量也增大,由高压储液罐4的存液补给;负荷变小时,需要液量也变小,多余的液体储存在高压储液罐4 里;作为系统中高低压侧之间的液封因为出液管是插在液面下,故可防止高压侧的蒸汽和不凝性的气体进入低压侧,同时储液罐4也起到过滤和消音的作用。
36.低压储液罐4安装在压缩机的入口,它的主要功能为:用于气态冷媒与液态冷媒的分离,将来自于蒸发器的气液混合物在低压储液罐4 内分离,气体直接由低压储液罐4的上部的出口管进入压缩机,分离出来的液体积存于低压储液罐4的底部,其中的液体制冷剂气化后再进入低压储液罐4的出口管,不能液化的润滑油从回油孔流入出口管再进入压缩机。低压储液罐4的主要作用就是防止液态冷媒直接进入压缩机的气缸,以防止大量液击情况的发生,保护压缩机。
37.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优先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冷媒循环管路1、储液罐4和泄压塞5,所述冷媒循环管路1用于连接室内热交换器2与室外热交换器3,所述储液罐4连接于所述冷媒循环管路1上,所述储液罐4的内部设有储液腔41,所示泄压塞5包
括塞体51及塞芯52,所述塞体51安装于所述储液罐4上,所述塞体 51上开设有泄压通道53,所述泄压通道53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储液腔 41,所述泄压通道53的第二端连通外部环境,所述塞芯52设于所述泄压通道53内,且所述塞芯52由熔点为a的材料制成,其中,70℃≤a≤75℃。
38.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空调器,通过在所述冷媒循环管路1上的储液罐4上设置所述泄压塞5,其中利用所述塞体51安装于所述储液罐 4的容壁上,并在所述塞体51的泄压通道53设置所述塞芯52,当发生火灾且温度升高至熔点时,达到了所述塞芯52的溶解温度,所述塞芯52就会被快速熔断溶解,实现所述储液罐4内部的压力通过所述泄压通道53快速释放到外界环境,自行完成泄压操作,消除了空调系统爆炸的安全隐患。
39.其中,所述泄压塞5可以应用至高压储液罐4以及低压储液罐4。所述塞体51采用黄铜材质制成,导热性能好。所述塞芯52采用的是可熔性合金材料,例如铝镁合金材料,合金材料熔点为大于等于70℃且小于等于75℃,该温度由试验测试得出,确保在现有常规的所述储液罐4爆炸之前,所述塞芯52能进行溶解泄压,且不会影响所述储液罐4的正常工作。也就是当发生火灾时,空调系统周围的环境温度超过a时,合金材料的塞芯52能快速熔断溶解,打开了所述泄压通道53,使得所述储液罐4内部的冷媒压力得到快速释放,避免了空调器在火势蔓延、内部压力愈积愈高的状态下发生爆炸现象。所述泄压塞5位于所述储液罐4的底端,达到快速泄压的目的,而且所述泄压塞5的安装位置朝向室内热交换器2和室外热交换器3的机体内侧,避免泄压时,低温冷媒喷向对人体,造成灼伤事故。
4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泄压通道53的形状和所述塞芯52的形状呈相互匹配的圆台体,所述泄压通道53在靠近所述储液罐4 内侧的一端的宽度大于远离所述储液罐4内侧的另一侧的宽度,也就是靠近于所述储液罐4内部的泄压口面积大于远离于所述储液罐4内部的泄压口面积,以防止所述储液罐4内部压力过大,推动所述塞芯 52向外脱落,进一步提高所述泄压塞5的稳定性。所述塞芯52的形状为与所述泄压通道53相一致的圆台体,也就是所述塞芯52塞满整个所述泄压通道53,避免出现泄漏现象。
41.作为另一等同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泄压通道53的形状和所述塞芯52的形状呈相互匹配的圆柱体,所述塞芯52的侧面设有第一外螺纹54,所述泄压通道53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54相匹配的第一内螺纹55,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所述塞芯52的安装,可避免内外的压力差对其造成影响,同时也能起到密封效果,避免出现泄漏现象。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泄压通道53还可以是其他形状的结构与所述塞芯52相配合,本实用新型在此处不做限制。
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塞体51包括转动头511以及连接部512,所述连接部512设于所述转动头511上,处于安装状态时,所述转动头 511位于所述储液罐4的外壁上,所述连接部512延伸至所述储液罐4 的内部,所述转动头的外侧设有方便与工具相对接的倒角,在进行安装时,可使用扳手等工具将所述泄压塞5安装在所述储液罐4上,方便快捷。
43.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对所述泄压塞5进行拆卸维护,所述连接部512与所述储液罐4的容壁可拆卸连接,可通过胶粘、卡扣或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固定在所述储液罐4的容壁上。
4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512的侧面设有第二外螺纹56,所述容壁设有与所述第二外螺纹56相匹配的第二内螺纹(附图未标识),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安装固定,稳定
性好,具有较佳耐冲击和耐振动性能。具体的,所述转动头511为六角头,所述连接部512为圆柱体,所述转动头511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512的直径,以限制所述连接部512的安装行程,也就是安装完成后,所述转动头511处于所述储液罐4的外壁上,便于工作人员可通过拧动所述转动头511进行拆卸替换,方便快捷。所述转动头511与所述连接部512采用的是一体成型生产工艺,避免两者之间的连接处存在不稳定因素,以确保所述塞体51的使用寿命。
4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储液罐4包括上筒体42、下筒体44、流入管46和排出管47,所述上筒体42的内部设有第一腔体43,所述下筒体44的内部设有第二腔体45,所述上筒体42与所述下筒体 43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所述第一腔体43与所述第二腔体45相通以限定成所述储液腔41;所述流入管46设于所述上筒体42上,所述流入管46的进口端与所述冷媒循环管路1相连接,所述流入管46 的出口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腔体43,实现冷媒流入所述储液腔41,重量相对较重的液态在重量作用下,下沉至所述第二腔体45;所述排出管 47设于所述上筒体42上,所述排出管47的出口端与所述冷媒循环管路1相连接,所述排出管47的中部向下弯曲并延伸至所述第二腔体45,所述排出管47的进口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腔体43,重量较轻的气态冷媒可以上升至所述第一腔体43,所述排出管47的进口端位于所述流入管 46的出口端的上方,确保液态冷媒从所述流入管46流入所述储液腔 41时,不会进入排出气态冷媒的排出管47;其中,所述泄压通道53 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腔体45,以实现将低温液态冷媒排出进行泄压。
46.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在所述冷媒循环管路1 上的储液罐4上设置所述泄压塞5,通用于现有的任何空调系统,对其他结构设备不会造成影响,利用可熔性的塞芯52作为执行部件,以周围的温度作为泄压的触发条件,当其温度超过所述塞芯52的熔点时,所述塞芯52就会被快速熔断溶解,将所述泄压通道53打开,以使所述储液罐4达到自行泄压的目的,能有效消除空调系统爆炸的安全隐患,具有安全可靠、通用性强等优点。
47.上方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