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料除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65635发布日期:2021-03-23 10:58阅读:58来源:国知局
面料除味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一种除味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面料除味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顶饰面料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工艺,会导致面料中的voc、甲醛、笨等指标严重超标,因此面料会产生较强烈的异味,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在面料出场之前,需要对面料中的voc、甲醛、笨的等有害化学物质所产生的异味进行去除。而目前一般是采用对面料加热烘干的方式来加速面料中的异味挥发,从而达到去除面料中有害化学物质的目的。但针对有些面料,为了满足车厂的特殊指标要求,需要在将面料经过高温加热烘干后,再经低温加热烘干,以进一步去除面料中的异味。

然而,目前的做法是在对面料进行第一次加热烘干后,需调整加热装置的温度对面料进行二次加热烘干,但这样不但影响效率,而且由于再经一次加热烘干后的面料会在一段时间内暴露在外界的环境中,导致面料的温度降低,因此再对其进行低温加热烘干时,需要从较低的温度重新开始加热烘干,因此,对面料异味的去除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料除味装置,可快速、有效的去除面料上的异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设计了一种面料除味装置,包括:

第一烘干设备,包括:第一烘箱、设置于所述第一烘箱内的下排传送辊机构和上排输送辊机构、驱动所述上排输送辊机构的第一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烘箱内的第一加热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烘箱沿所述上排输送辊机构的输送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为第一进料侧和第一出料侧;

第二烘干设备,包括:第二烘箱、设置于所述第二烘箱内的第二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烘箱内的带传送机构,所述第二烘箱沿所述带传送机构传送方向的两侧分别为第二进料侧和第二出料侧;

其中,所述第一烘箱的所述第一出料侧与所述第二进料侧彼此相对,且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的加热温度高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加热温度。

同现有技术相比,借助于第一烘箱内的下排传送辊机构和上排输送辊机构,并在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可使面料从第一烘箱的第一进料侧进入第一烘箱内,通过第一烘箱内的第一加热装置实现对面料的一侧加热烘干,当面料从第一烘箱的第一出料侧排出后,又可直接通过第二进料侧进入第二烘箱内,通过第二烘箱内的第二加热装置对面料进行二次加热烘干,并且由于第一加热装置的加热温度高于第二加热装置的加热温度,使得面料在经高温加热后,并在经低温加热前,可避免外界环境温度对面料的影响,从而可有效的对面料中的异味进行去除,同时可提高对面料加热烘干的效率。

另外,所述下排传送辊机构包括:

若干下传送辊,沿所述第一进料侧至所述第一出料侧的方向依次排列设置,每相邻两根所述下传送辊之间均构成可被面料穿过的下间隙;

所述上排输送辊机构包括:

若干上输送辊,沿所述第二进料侧至所述第二出料侧的方向依次排列设置,每相邻两根所述上输送辊之间均构成可被面料穿过的上间隙;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

至少两个电机;其中一个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一进料侧相对的所述上输送辊连接,另一个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一出料侧相对的所述上输送辊连接。

另外,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包括:

若干个第一加热组件,沿所述第一进料侧至所述第一出料侧的方向设置。

另外,各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均包括:

加热元件,包括:进风侧和出风侧;

进风管,包括:与所述加热元件的所述进风侧连接的出风口,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的进风口;

风机,包括:出风端、与所述加热元件的所述出风侧连接的进风端;

出风管,与所述风机的出风端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一烘箱内输送热风。

另外,所述进风管包括:

支撑管段,沿所述下排传送辊机构的输送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烘箱的底部;

竖直管段,与所述支撑管段连接,并朝所述第一烘箱的顶部方向竖直延伸;

水平管段,与所述竖直管段连接,并沿垂直于所述上排输送辊机构的输送方向横跨所述上排输送辊机构;

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支撑管段远离所述竖直管段的一端,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水平管段远离所述竖直管段的一端。

另外,所述出风管沿垂直于所述上排输送辊机构的输送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烘箱的一侧,所述出风管的出风端的轴线方向垂直于所述上排输送辊机构的输送方向。

另外,所述带传送机构包括:

主动轮,设置于所述第二烘箱的所述第二进料侧的一侧;

从动轮,设置于所述第二烘箱的所述第二出料侧的一侧;

传送皮带,连接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

驱动组件,与所述主动轮连接,驱动所述主动轮转动。

另外,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包括:若干根加热管。

另外,所述第二烘干设备还包括:

冷却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烘箱的所述第二出料侧;

若干根排风管,设置于所述第二烘箱的顶部,并向所述第二烘箱外延伸。

另外,所述面料除味装置还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烘箱内,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烘箱内的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烘箱内,用于检测所述第二烘箱内的温度;

主控设备,分别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电性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面料除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烘干设备的轴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烘干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烘干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面料除味装置的系统模块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面料除味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烘干设备1、第二烘干设备2。

并且,结合图2和图3所示,第一烘干设备1包括:第一烘箱11、设置于第一烘箱11内的下排传送辊机构12和上排输送辊机构13、驱动上排输送辊机构13的第一驱动装置14、设置于第一烘箱11内的第一加热装置15。其中,第一烘箱11沿上排输送辊机构13的输送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为第一进料侧111和第一出料侧112。

另外,结合图4所示,第二烘干设备2包括:第二烘箱21、设置于第二烘箱21、设置于第二烘箱21内的第二加热装置22、设置于第二烘箱21内的带传送机构23,第二烘箱21沿带传送机构23传送方向的两侧分别为第二进料侧211和第二出料侧212。

其中,如图1所示,第一烘箱21的第一出料侧112与第二进料侧211彼此相对,且第一加热装置15的加热温度大于第二加热装置22的加热温度。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借助于第一烘箱11内的下排传送辊机构12和上排输送辊机构13,并在第一驱动装置14的驱动作用下,可使面料100从第一烘箱11的第一进料侧111进入第一烘箱11内,通过第一烘箱11内的第一加热装置15实现对面料的一侧加热烘干,而当面料100从第一烘箱11的第一出料侧112排出后,又可直接借助于第二烘箱21的第二进料侧211进入第二烘箱21内,通过第二烘箱21内的第二加热装置22对面料进行二次加热烘干,并且由于第一加热装置15的加热温度高于第二加热装置22的加热温度,使得面料100在经高温加热后,并在经低温加热前,可避免外界环境温度对面料的影响,从而可有效的对面料中的异味进行去除,同时可提高对面料100加热烘干的效率。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下排传送辊机构12包括:若干下传送辊121,且各下传送辊121沿第一进料侧111至第一出料侧112的方向依次排列设置,每相邻两根下传送辊121之间均构成可被面料穿过的下间隙122。而上排输送辊机构13包括:若干上输送辊131,且各上输送辊131沿第一进料侧111至第一出料侧112的方向依次排列设置,每相邻两根上输送辊131之间均构成可被面料穿过的上间隙133。第一驱动装置14包括:至少两个电机141,且其中一个电机141与第一进料侧111相对的上输送辊131连接,另一个电机141与第一出料侧112相对的上输送辊131连接。由此不难看出,在实际应用时,结合图1所示,可先将面料从第一进料侧111送入第一烘箱11中,然后将面料100由上而下,并依次经上间隙133和下间隙122绕过上输送辊131和下传送辊121,然后再自下而上依次并经下间隙122和上间隙133绕过相邻的下传送辊121和上输送辊131,并以此循环往复,直至面料从第一出料侧112送出。由此不难看出,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料可在第一烘箱11内沿竖直方向不断迂回进行输送,从而延长面料的输送距离,进而提高第一加热装置15对面料100加热烘干的时间,使得面料100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可得到进一步挥发。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各上输送辊131的正常旋转,上排输送辊机构13还包括:两根设置于第一烘箱11内的上横梁134,两根上横梁134彼此相互平行,且均沿第一进料侧111和第一出料侧112的方向进行设置,而各上输送辊131均设置于两根上横梁134之间,并均与两根上横梁134转动连接,从而实现各上输送辊131的自由转动。

同理,为了保证各下传送辊121的正常旋转,如图3所示,下排传送辊机构12还包括:两根设置于第一烘箱11内的下横梁123,两根下横梁123彼此相互平行,且均沿第一进料侧111和第一出料侧112的方向进行设置,而各下传送辊121均设置于两根下横梁123之间,并均与两根下横梁123转动连接,从而实现各下传送辊121的自由转动。

另外,为了满足第一加热装置15对第一烘箱11内的加热烘干需求,如图3所示,第一加热装置15包括:若干个第一加热组件151,且各加热组件151沿第一进料侧111至第一出料侧112的方向依次设置。并且,各第一加热组件151均包括:加热元件1511、进风管1512、风机1513和出风管1514。其中,如图3所示,加热元件1511具有进风侧(图中未标示)和出风侧(图中未标示),进风管1512具有进风口(图中未标示)和出风口(图中未标示),风机1513具有进风端(图中未标示)和出风端(图中未标示)。并且,加热元件1511的进风侧与进风管1512的出风口连接,加热元件1511的出风侧与风机1513的进风端连接,出风管1514与风机1513的出风端连接。在实际应用时,可借助风机1513在工作时所产生的负压,从进风管1512的进凤口将外界空气压缩并抽入进风管1512中,同时借助于加热元件1511对气流的加热,使得从出风管1514排出的风具备较高的热量,从而实现对面料的烘干加热。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元件1511可采用电加热器,或加热管等部件。同时,如图1所示,进风管1512包括:支撑管段15121、竖直管段15122和水平管段15123。其中,支撑管段15121沿下排传送辊机构12的输送方向设置于第一烘箱11的底部;竖直管段15122与支撑管段15121连接,并朝第一烘箱11的顶部方向竖直延伸;水平管段15123与竖直管段连接,并沿垂直于上排输送辊机构13的输送方向横跨上排输送辊机构13。并且,进风口15121设置于支撑管段15121远离竖直管段15122的一端,出风口设置于水平管段15123远离竖直管段15122的一端。此外,出风管1514沿垂直于上排输送辊机构13的输送方向,设置于第一烘箱11的一侧,同时,出风管1514的出风端的轴线方向垂直于上排输送辊机构13的输送方向。通过支撑管段15121不但能实现第一加热组件的151的进风需求,而且还可实现对整根进风管151的支撑固定。

另外,如图4所示,为了实现面料在第二烘箱21内的传送,带传送机构23包括:主动轮231、从动轮232、传送皮带233、驱动组件(图中未标示)。其中,主动轮231设置于第二烘箱21的第二进料侧211的一侧,而从动轮232设置于第二烘箱21的第二出料侧212的一侧,同时,传送皮带233连接主动轮231和从动轮232,而驱动组件与主动轮231连接,并用于驱动主动轮231转动,从而实现传送皮带233对面料100的传送。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时,本实施方式的驱动组件为一电机,且主动轮231可直接与电机的主轴同轴固定,使得主动轮231可在电机的驱动下进行旋转,从而实现传送皮带233对面料的传送。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第二加热装置22对面料的低温加热,如图1所示,第二加热装置22包括:若干根加热管221,该加热管221可以是红外加热管,当然在实际应用时,加热管221也可采用其他的加热管,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在进行详细赘述。

另外,作为优选地方案,如图3所示,该第二烘干设备2还包括:冷却风机24和若干根排风管25。其中,冷却风机24设置于第二烘箱21的第二出料侧212,而各排风管25设置于第二烘箱21的顶部,并向第二烘箱21外延伸。由此不难看出,当面料100被送至第二烘箱的第二出料侧212时,可由冷却风机24对面料100进行吹扫,使得面料在高温状态下可快速达到冷却定型的目的,从而可进一步去除面料中的有害化学物质所产生的异味。

此外,为了能够对第一烘箱11内的温度以及第二烘箱21内的温度进行有效控制,本实施方式的面料除味装置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烘箱11内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图中未标示)、设置于第二烘箱21内的第二温度传感器(图中未标示)和主控设备,且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烘箱11内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二烘箱21内的温度。

同时,如图5所示,主控设备还可分别与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一加热装置15和第二加热装置22电性连接。使得主控设备可实时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温度值,并根据得到的温度值可有效的实时对第一加热装置15的加热元件1511和第二加热装置22的各加热管221的加热温度进行有效控制。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