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结构及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62842发布日期:2021-03-23 10:55阅读:61来源:国知局
风道结构及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风道结构及加湿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电器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其中,加湿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加湿器是一种增加房间湿度的家用电器,加湿器可以给指定的房间加湿,也可以与锅炉或中央空调系统相连给整体建筑加湿。

加湿器内设置风机用于将雾化器形成的雾气吹向出雾腔,使雾气从出雾腔吹出以对环境进行加湿。但是传统加湿器中,温湿度传感器检测的湿度常常为加湿器内部的湿度,常常与需要检测的环境湿度之间存在误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加湿器的温湿度传感器检测的湿度常常为加湿器内部的湿度而导致与需要检测的环境湿度之间存在误差的问题,提供一种降低检测误差的风道结构及加湿器。

一种风道结构,所述风道结构包括:

挡板;及

面板,所述面板设于所述挡板一侧,且与所述挡板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温湿度传感器的第一容纳腔;

其中,所述挡板与所述面板之间还界定出用于容纳风机的风道,所述风道的两端分别具有进风口与出风口,所述风道具有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的缺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具有相互连通的进风风道及出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设有所述进风口,所述出风风道设有所述出风口,所述进风风道具有所述缺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板与所述面板之间还形成用于容纳电路板的第二容纳腔;

其中,所述风道与所述第二容纳腔之间互不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风道板,所述风道板位于所述挡板与所述面板之间;

其中,所述风道板自身形成所述风道,或者所述风道板与所述挡板和/或所述面板界定形成所述风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具有相互连通的进风风道及出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具有所述进风口,所述出风风道具有所述出风口;

其中,所述风道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子板及第二子板,所述挡板、所述第一子板及所述面板三者界定形成所述进风风道,所述第二子板与所述挡板界定形成所述出风风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板包括第一本体及第一配合板,所述第一配合板凸设于所述第一本体面向所述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子板与所述第一本体界定形成所述出风风道;所述面板包括第二本体及第二配合板,所述第二配合板凸设于所述第二本体面向所述挡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配合板与所述第一子板远离所述第二子板的一端对接,所述第二配合板与所述第一配合板及所述第二子板嵌套或对接;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一配合板、所述第一子板、所述第二配合板及所述第二本体界定形成所述进风风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板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连接于所述第一配合板与所述第一本体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风道板与所述面板之间,所述面板具有操作部,且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操作部向所述风道板移动的操作路径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具有相互连通的进风风道、装配风道及出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具有进风口,所述出风风道具有出风口,所述装配风道连通于所述进风风道与所述出风风道之间用于装配所述风机;

其中,所述风道板包括装配板,所述装配板与所述挡板界定形成所述装配风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装配风道内,且所述风机与所述挡板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板还包括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装配板连接,所述风机通过所述第一限位件限位且固定于所述装配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板还包括第二限位件及第三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挡板和/或所述面板连接沿第一方向限位所述风道板,所述第三限位件与所述挡板和/或所述面板连接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限位所述风道板。

一种加湿器,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

上述风道结构及加湿器,由于风道具有连通温湿度传感器的缺口,如此,当风机转动时,外界的空气进入风道内并通过缺口流向温湿度传感器,使温湿度传感器可以检测空气中的湿度,而非加湿器内部的湿度,降低了温湿度传感器检测的误差,保证了检测环境湿度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风道结构的爆炸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风道结构的部分的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风道结构的风道板的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5为图3中所示的风道结构的部分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6为图1中所示的风道结构的面板的结构图;

图7为图4中所示的风道板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8为图4中所示的风道板的又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9为图1中所示的风道结构的挡板的结构图。

100、风道结构;10、挡板;11、第一本体;12、第一配合板;121、第一侧板;122、第二侧板;13、加强筋;14、第一配合件;15、第二配合件;20、面板;21、操作部;22、第二本体;23、第二配合板;30、风道;31、出风口;32、缺口;40、风道板;41、第一子板;42、第二子板;421、顶板;422、第三侧板;423、第四侧板;43、第二限位件;44、第三限位件;45、装配板;451、连通口;452、第一限位件;50、电路板;60、温湿度传感器;70、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风道结构100,其用于加湿器中送风。

加湿器包括水箱、雾盖组件、雾化器、过滤机构及风道结构100。过滤机构设于水箱内用于过滤水箱内的水,雾化器用于使过滤后的水雾化,雾盖组件装配于水箱上,雾化器形成的雾气在风道结构100的风机70(下述)的作用下排向雾盖组件后排向外界加湿。

水箱内形成储水腔及雾化腔,储水腔围设于雾化腔外,过滤机构设于储水腔内,雾化器形成的雾气经雾化腔流向雾盖组件,并从雾盖组件排向外界进行加湿。雾盖组件包括上盖及雾盖,雾盖装配于上盖上,雾盖上开设有出雾口,从雾化腔流出的雾气从雾盖的出雾口流出。具体地,雾盖可相对于上盖转动,以改变出雾口的位置,从而改变加湿器的出雾位置。

风道结构100包括挡板10及面板20,面板20设于挡板10的一侧,且与挡板10界定具有用于容纳电路板50(参阅图2)的第二容纳腔,挡板10与面板20之间具有用于容纳风机70(参阅图2)的风道30。风道30具有进风口与出风口31,进风口与外界连通,出风口31与雾化腔连通。其中,风道30与第二容纳腔之间互不连通。加湿器工作时,风机70转动,将外界气流从进风口吸入风道30,并从出风口31排向雾化腔,以使雾气最终从雾盖的出雾口流向外界加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器,由于风道30与第二容纳腔互不连通,则随着风机70的转动进入风道30内的水蒸气不会流向电路板50,从而可以降低电路板50受潮的几率,保证了加湿器的正常使用。

继续参阅图2及参阅图3,风道结构100还包括风道板40,风道板40位于挡板10与面板20之间。其中,风道板40自身形成上述风道30,或者风道板40与挡板10和/或面板20界定形成上述风道30。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风道板40、挡板10及面板20三者界定形成上述风道30。应当理解,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风道板40自身内也可以形成上述风道30,或者风道板40与挡板10及面板20中其中一者形成上述风道30,在此不作限定。

挡板10与面板20具有相同的延伸方向,风道板40沿挡板10及面板20的延伸方向延伸。应当理解,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风道板40也可以沿与挡板10及面板20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在此亦不作限定。

风道30具有相互连通的进风风道与出风风道,进风风道设有进风口,出风风道设有出风口31。参阅图4,风道板4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子板41与第二子板42,挡板10、第一子板41与面板20三者界定形成进风风道,第二子板42与挡板10界定形成出风风道。

风道结构100还包括电路板50,电路板50设于风道板40与面板20之间,具体地,电路板50设于第二子板42与面板20之间,面板20具有操作部21(参阅图2及图5),且电路板50位于操作部21向第二子板42移动的移动路径上。如此,通过操作操作部21可以触发电路板50对应位置,即为电路板50接收面板20的操作部21传输于其的信号,以控制加湿器执行相应动作。应当理解,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50的设置位置不受限定。

继续参阅图3,具体地,挡板10包括第一本体11及第一配合板12,第一配合板12凸设于第一本体11面向面板20的一侧,参阅图6,面板20包括第二本体22及第二配合板23,第二配合板23凸设于第二本体22面向挡板10的一侧。在第一本体11的延伸方向上第一配合板12与第一子板41远离第二子板42的一端对接,第二配合板23沿与第一本体11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与第一配合板12及第二子板42嵌套或对接,第一本体11、第一配合板12、第一子板41、第二本体22及第二配合板23界定形成进风风道。第二子板42与第一本体11界定形成出风风道。应当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进风风道与出风风道的形成方式不限于此。

继续参阅图5,第一配合板12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侧板121及第二侧板122,第一侧板121与第二侧板122沿挡板10及面板20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一子板41为u型板,第一子板41的开口端的两侧分别与第一侧板121及第二侧板122对接。继续参阅图6,第二配合板23为u型板,第二配合板23的封闭端与第一子板41的封闭端嵌套,第二配合板23的开口端与第一子板41的开口端及第一配合板12嵌套,且第二配合板23的开口端、第一本体11、第二本体22及第一配合板12之间形成上述进风口。

继续参阅图3,具体地,挡板10还包括加强筋13,加强筋13连接于第一配合板12与第一本体11之间,以使第一配合板12不易变形。更具体地,加强筋13连接于第一侧板121与第一本体11之间,以及连接于第二侧板122与第一本体11之间,以使第一配合板12的第一侧板121及第二侧板122均不变形。

继续参阅图3,一实施例中,风道结构100还包括温湿度传感器60,面板20与挡板10界定形成第一容纳腔,温湿度传感器60设于第一容纳腔内。其中,风道30具有连通第一容纳腔的缺口32。如此,当风机70转动时,外界的空气进入风道30内并通过缺口32流向温湿度传感器60,使温湿度传感器60可以检测空气中的湿度,而非加湿器内部的湿度,降低了温湿度传感器60检测的误差,保证了环境湿度检测的准确性。且由于温湿度传感器60通过缺口32与风道30连通,而非直接设于风道30内,则可以减少流向温湿度传感器60的空气的量,以进一步减少温湿度传感器60检测的误差。

具体地,进风风道具有上述缺口32,以保证进入风道的空气在经过较短的路径从缺口32流向温湿度传感器60,以进一步减少温湿度传感器60检测的误差。

参阅图7,第二子板42包括顶板421、第三侧板422及第四侧板423,第三侧板422及第四侧板423沿挡板10及面板20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三侧板422与第四侧板423相对且间隔设置,顶板421的两端分别与第三侧板422及第四侧板423连接。

参阅图8,进一步,风道板40还包括第二限位件43,第二限位件43与挡板10和/或面板20连接沿第一方向限位风道板40,具体地,第二限位件43沿上述挡板10及面板20的延伸方向限位风道板40。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43为多个,部分第二限位件43连接于第三侧板422与且与连接于第一本体11上的第一配合件14(参阅图9)配合,剩余部分第二限位件43连接于第四侧板423与连接于第一本体11上的第一配合件14配合。应当理解,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43的数量不受限定,且第二限位件43的连接位置也不受限定。

继续参阅图8,风道板40还包括第三限位件44,第三限位件44与挡板10和/或面板20连接沿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限位风道板40,具体地,第三限位件44沿与挡板10及面板20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限位风道板40,且第三限位件44为卡扣。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限位件44为多个,部分第三限位件44连接于第三侧板422与连接于第一本体11上的第二配合件15(参阅图9)配合,剩余部分第三限位件44连接于第四侧板423与连接于第一本体11上的第二配合件15配合。应当理解,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限位件44的数量不受限定,且第三限位件44的连接位置也不受限定。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风道30还具有装配风道,装配风道连通于进风风道与出风风道之间,风道结构100还包括风机70,风机70装配于装配风道内。应当理解,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省略装配风道,而是将风机70直接装配于进风风道或出风风道内,在此亦不作限定。

继续参阅图8,风道板40包括装配板45,装配板45与挡板10界定形成装配风道。具体地装配板45为一端封闭的中空的长方体状,装配板45的开口端与挡板10的第一本体11对接形成上述装配风道。为了便于装配风道与进风风道的连通,装配板45的封闭端具有连通进风风道的连通口451。应当理解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装配板45的设置方式不限于于此。

在一个实施例中,风道板40还包括第一限位件452,第一限位件452与装配板45连接,风机70通过第一限位件452限位且固定于装配板45上。具体地,风机70与挡板10间隔设置,如此,风机70产生的噪音将通过风道板40间接传递于挡板10和/或面板20后传递于外界,而非通过挡板10直接降噪音传递于外界,减少了噪音。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风道结构100的加湿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