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98252发布日期:2021-04-09 12:43阅读:43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空调设备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调室内机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同的同用户在不同情况下对空调器出风面积的需求不同。然而,现有空调器通常仅设置有一个出风口,其出风口位置固定,难以满足用户对出风面积的需求。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旨在提供多种出风模式,以满足用户对出风面积的需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和出风模块;其中,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风道;所述出风模块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出风模块设有多个与所述风道连通的出风部;所述出风模块沿上下向可活动而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出风模块的部分出风部隐藏在所述壳体的内侧;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出风模块的多个出风部均显露在所述壳体的外侧。可选地,所述出风模块包括与所述壳体活动连接的出风框,在所述出风框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出风部,其中部分所述出风部的出风方向与其余所述出风部的出风方向相异。可选地,所述出风框包括底壁板、前壁板及侧壁板;其中,所述底壁板和所述前壁板、所述侧壁板中任意两者或三者设置有所述出风部。可选地,多个所述出风部中包括有设置在所述底壁板的第一出风部,所述第一出风部设置有朝向所述空调室内机前侧开放的出风口;和/或,多个所述出风部中包括有设置在所述底壁板的第二出风部,所述第二出风部设置有多个出风孔。可选地,多个所述出风部中包括有设置在所述前壁板的第三出风部,所述第三出风部设置有多个出风孔。可选地,多个所述出风部中包括有设置在所述侧壁板上的第四出风部,所述第四出风部设置有多个出风孔。可选地,所述出风模块还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底壳的第一出风部的出风口处,所述导风板贯设有多个出风孔。可选地,所述出风框处在所述第二位置时,设置在所述前壁板和/或所述侧壁板上的出风部隐藏在所述壳体的内侧。可选地,所述出风模块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出风框的底壁板的后边缘与所述壳体的下表面之间间隔形成有朝后开放的后风口。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底盘、前面板及两个端盖;所述出风框的上端与所述壳体的下端活动连接,其中:所述出风框的前壁板与所述壳体的前面板贴合;所述出风框的侧壁板与所述壳体的端盖贴合。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壳体上,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出风模块连接,以驱动所述出风模块沿上下向移动。可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安装盒、电机、齿轮及齿条;其中,所述安装盒与所述壳体连接固定;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安装盒;所述齿轮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齿条与所述出风模块连接固定,所述齿条沿上下向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齿轮啮合。可选地,所述出风框的上端构造有供所述齿条安装的活动块,所述活动块构造有沿上下向延伸的动轨;所述安装盒的内表面安装有供所述动轨滑动配合的静轨。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或吊顶式空调室内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空调室内机的壳体底部配置出风模块,该出风模块沿上下向可活动而在工作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切换,其中,在出风模块处在第一位置时,出风模块的部分出风部隐藏在壳体的内侧,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面积较小,可实现常规出风;在出风模块处在第二位置时,出风模块的多个出风部均显露在壳体的外侧,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面积较大,可实现多面无风感出风。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通过上下移动出风模块,可改变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面面积,进而实现不同出风模式,满足用户对不同出风面积的需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中出风模块在第一位置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模块切换至第二位置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空调室内机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模块与前面板、端盖装配的示意图;图5为图4中出风模块与前面板、端盖装配装配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沿i-i线的剖视图;图7为图6中沿ii-ii线的剖视图;图8为图5中出风模块的结构分解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空调室内机230导风板110壳体240驱动装置111底盘241安装盒112前面板242电机113端盖243齿轮101进风口244齿条200出风模块201第一出风部210出风框202第二出风部211底壁板203第三出风部212前壁板204第四出风部213侧壁板205后风口220活动块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能够实现多种出风模式,以满足用户对出风面积的需求。至于所述空调室内机的类型,该空调室内机可以是壁挂式空调器或吊顶式空调室内机。以下主要以壁挂式空调器为例进行介绍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3,在空调室内机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10和出风模块200;壳体110的内部设有风道;出风框210连接于壳体110的底部,出风框210设有多个与所述风道连通的出风部;出风框210沿上下向可移动而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其中,在所述第一位置,出风框210的部分出风部隐藏在壳体110的内侧;在所述第二位置,出风框210的多个出风部显露在壳体110的外侧。具体说来,壳体110在其顶部开设有进风口101;壳体110内部的风道的上端与该进风口101连通,风道的下端与出风模块200连通。出风模块200与壳体110的下端活动连接,以使得出风模块200沿上下向活动,而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对于出风模块200上的多个出风部而言,任意一个所述出风部可以是一整个出风口或者是由多个出风孔组成的孔群,具体在后文还有详细介绍。当出风模块200处在第一位置时,出风模块200的部分出风部隐藏在壳体110的内侧,也就是说,出风模块200的仅其中一部分出风部显露在壳体110的外侧,此时,出风模块200的出风面少,出风总面积也就相对较小。因此,壳体110的风道内的气流将从显露在壳体110的外侧的这一部分出风部向外吹出,出风面积较小,可以向同一区域集中送风,实现常规出风。应说明的是,在该状态下,出风模块200的外表面和壳体110的外表面衔接的位置光滑过渡,以使所述空调室内机100具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表面。当出风模块200处在第二位置时,出风模块200的多个出风部均显露在壳体110的外侧,此时,出风模块200的总出风面面积较大。因此,壳体110的风道内的气流将从多个出风部分流成多股气流向外吹出,该多股气流分别吹向不同的位置,实现多面送风,有效扩大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送风范围,避免出风气流集中向同一区域集中吹出,大大降低风感,实现多面无风感出风。基于此,通过驱动出风模块200沿上下向活动,可使得出风模块2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从而改变出风模块200显露在空调室内机100壳体110外侧的出风部的数量(亦即出风面的数量),进而有效调节空调室内机100的总出风面积,实现空调室内机100在不同出风模式之间的切换。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空调室内机100的壳体110底部配置出风模块200,该出风模块200沿上下向可活动而在工作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切换,其中,在出风模块200处在第一位置时,出风模块200的部分出风部隐藏在壳体110的内侧,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面积较小,可实现常规出风;在出风模块200处在第二位置时,出风模块200的多个出风部均显露在壳体110的外侧,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面积较大,可实现多面无风感出风。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上下移动出风模块200,可改变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面面积,进而实现不同出风模式,满足用户对不同出风面积的需求。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出风模块200包括与所述壳体110活动连接的出风框210,在出风框210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出风部,其中部分所述出风部的出风方向与其余部分所述出风部的出风方向相异。例如但不限于:其中部分出风部可以朝前或朝下吹出,另一部分出风部可以朝左吹出或朝右吹出等均可。因此,当风道中的气流分流到该多个出风部时,气流经多个出风部分别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吹出,从而实现向各个不同的方位出风,实现多面出风,不仅扩大了出风面积,而且还可以避免集中直吹用户,提高无风感出风的舒适度。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出风框210包括底壁板211、前壁板212及侧壁板213;其中,底壁板211和前壁板212、侧壁板213中任意两者或三者均设有所述出风部。具体地,出风框210的前壁板212位于其底壁板211的前侧;出风框210的两个侧壁板213分别位于其底壁板211的两端,并与前壁板212的两端圆滑连接。出风框210的底壁板211、前壁板212及侧壁板213一体成型设置。具体可选的,在出风框210的底壁板211设置出风部,该出风部可以向前开放以实现向前出风;或者该出风部向下开放,以实现向下出风。还可选地,在出风框210的前壁板212设置出风部,则该出风部可以向前开放,以实现向前出风。再可选地,在出风框210的侧壁板213设置出风部,该出风部朝向左侧或右侧开放,以实现向左右方向出风。对于不同结构的出风部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在出风框210的底壁板211的出风部设计为出风口,而其前壁板212和/或侧壁板213的出风部设置为多个出风孔。再例如,在出风框210的底壁板211的出风部设计为多个出风孔,而其前壁板212和/或侧壁板213的出风部则设置为出风口。多个出风部的类型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制造难以程度进行合理设计,在此没有具体限定。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出风部中包括有设置在底壁板211的第一出风部201,第一出风部201设置有出风口,用以向空调室内机100的前下方送风;和/或,多个所述出风部中包括有设置在底壁板211的第二出风部202,第二出风部202设置有多个出风孔,用以向空调室内机100的下方送风。具体在此,底壁板211设置有第一出风部201和第二出风部202。其中,第一出风部201上的出风口沿空调室内机100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出风部202位于第一出风部201的后侧,第二出风部20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出风部201的延伸方向一致,多个出风孔在第二出风部202均匀且间隔排布。在常规出风模式下,可以将第一出风部201处的出风口打开,实现对用户的主要活动区域快速制冷或制热;在无风感模式下,将第一出风部201处的出风口关闭,使得气流从第二出风部202的多个出风孔吹出,避免直吹用户。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二出风部202设置出风口,并在该出风口设置微孔板或风门等。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考虑到用户的主要活动区域通常在空调室内机100的前侧,该主要活动区域通常需要较大的出风量。因此,可选地,多个所述出风部中包括有设置在前壁板212的第三出风部203,第三出风部203设置有多个出风孔,用以向空调室内机100的前方送风。具体在此,第三出风部203沿空调室内机100的长度方向延伸,该多个出风孔在第三出风部203均匀且间隔排布。从第三出风部203处的多个出风孔向前吹出的气流,风速较小,风感较弱,不易造成用户的不适感,并且还可以补充空调室内机100前侧的出风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三出风部203设置出风口,并在该出风口设置微孔板或风门等。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出风部中包括有设置在侧壁板213上的第四出风部204,第四出风部204设置有多个出风孔,用以向空调室内机100的左侧或右侧送风。具体说来,出风框210具有两个侧壁板213,故可在其中任意一个侧壁板213设置第四出风部204,也可以在两个侧壁板213均设置第四出风部204,从而实现向空调室内机100左右两侧同时送风,这样不易直接吹向用户。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四出风部204设置出风口,并在该出风口设置微孔板或风门等。在上述多个实施中,第一出风部201至第四出风部204中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风部组合,可以实现多面出风,有效增大出风面积,加强无风感无缝效果。特别地,当在出风框210同时设置第一出风部201至第四出风部204时,能够实现四面出风,出风面几乎覆盖空调室内机100前侧的可视区域。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考虑到上述第一出风部201设置有出风口,如该出风口直接敞开,外部杂物可能会从该出风口落入到空调室内机100的内部。鉴于此,可选地,出风模块200还包括导风板230,导风板230可转动地安装于出风框210的第一出风部201的出风口处,以通过导风板230转动而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导风板230可以是没有开出风孔的实体板,也可以是开设有多个出风孔的微孔板。具体在此,导风板230贯设有多个出风孔,将导风板230转动至关闭出风口时,出风气流也可以从该导风板230的出风孔向外吹出,进而实现第一出风部201无风感出风。还请参阅图3和图4,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出风框210处在所述第一位置时,设置在前壁板212和/或侧壁板213上的出风部隐藏在壳体110的内侧。例如,前壁板212的第三出风部203和侧壁板213上的第四出风部204均隐藏在壳体110的内侧,也就是仅底壁板211的第一出风部201和第二出风部202显露出来,此时,空调室内机100通过该第一出风部201和第二出风部202向外出风。当然,也可以仅前壁板212的第三出风部203和侧壁板213上的第四出风部204其中一者隐藏在壳体110的内侧,另一者显露出来以增加出风面。在一实施例中,当出风模块200处在所述第一位置时,出风框210的底壁板211的后边缘与壳体110的下表面的前边缘对应衔接。当出风模块200处在所述第二位置时,出风框210的底壁板211的后边缘与壳体110的下表面之间间隔形成有朝后开放的后风口205。通常来说,空调室内机100的后方是朝向房间的墙壁。因此,当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框210处在第二位置时,空调室内机100所形成的后风口205朝向墙壁,从风道吹出的气流,一部分从上述多个出风部吹出,另一部分则从该后风口205向墙壁吹出,增大出风面数量,进而有效增大出风面面积。由于后风口205将气流吹向墙壁,所以吹出的气流会受到墙壁的阻挡而向四周逐渐扩散,亦不会直接吹到用户。还请参阅图3和图4,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壳体110包括底盘111、前面板112及两个端盖113;出风框210的上端与壳体110的下端滑动连接,其中,出风框210的前壁板212与壳体110的前面板112贴合,出风框210的侧壁板213与壳体110的端盖113贴合。具体地,前面板112安装于底盘111的前侧,两个端盖113分别安装于底盘111的两端,并分别与前面板112的两端连接。底盘111与前面板112、端盖113的下周缘围合形成供出风框210安装的敞口。出风框210的上端与壳体110的下端滑动连接,以使得出风框210相对壳体110沿上下向可滑动。对于出风框210的前壁板212,该前壁板212可以与前面板112的内侧面或外侧面贴合,具体在此为前壁板212与前面板112的内侧面贴合。当出风框210相对壳体110沿上下向滑动时,出风框210的前壁板212与壳体110的前面板112之间连接位置能够始终保持贴合,从而避免在此两者之间形成漏风间隙,提高连接位置的密封性。对于出风框210的侧壁板213,该侧壁板213可以与端盖113的内侧面或外侧面贴合,具体在此为侧壁板213与端盖113的外侧面贴合,此时前面板112的端边和端盖113的侧边之间形成有间隙,以供出风框210的前壁板212和侧壁板213之间的拐角穿过。当出风框210相对壳体110沿上下向滑动时,出风框210的侧壁板213与壳体110的端盖113之间连接位置能够始终保持贴合,从而避免在此两者之间形成漏风间隙,提高连接位置的密封性。还请参阅图4至图6,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对于出风框210的驱动方式,可以是手动驱动出风框210移动,也可以是通过驱动装置240驱动出风框210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驱动装置240,驱动装置240安装于壳体110上,驱动装置240与出风框210连接,以驱动出风框210沿上下向移动。具体在此,驱动装置24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驱动装置240分别对应位于出风框210的两端,以驱动出风框210平稳活动。在一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40包括安装盒241、电机242、齿轮243及齿条244;其中,安装盒241与壳体110连接固定;电机242安装于安装盒241;齿轮243与电机242连接;齿条244与出风框210连接固定,齿条244沿上下向可移动地安装于壳体110,并与齿轮243啮合。具体地,安装盒241的下端敞口,以供齿条244穿过。当所述空调室内机100开启多面无风感出风模式时,驱动装置240开启,驱动装置240中的电机242驱动齿轮243旋转,从而齿轮243带动齿条244向下移动,进而齿条244带动出风框210向下移动至第二位置,此时,出风框210的多个出风部均显露在壳体110外侧,从而可实现多面无风感出风。当所述空调室内机100开启常规出风模式时,驱动装置240中的电机242反向旋转,从而齿轮243带动齿条244向上移动,进而齿条244带动出风框210向上移动至第一位置,此时,出风框210的部分出风部被隐藏在壳体110内部,余下的出风部则用于出风,从而可实现常规出风。还请参阅图6至图8,进一步地,出风框210的上端构造有活动块220,活动块220的一侧构造有齿条244,活动块220的另一相对侧构造有沿上下向延伸的动轨221;安装盒241的内表面安装有供动轨221滑动配合的静轨245。具体说来,活动块220与出风框210一体成型,活动块220通过动轨221与安装盒241上的静轨245滑动配合,也就是说,出风框210通过该活动块220与壳体110上的安装盒241滑动连接。当出风框210沿上下向移动时,活动块220的动轨221相对沿静轨245滑动。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