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64381发布日期:2021-01-08 11:05阅读:58来源:国知局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一般将新风模块安装在落地式空调器的机身下部,并将新风进风口设置在机身的后下方,将新风出风口设置在机身的腰部。然而,由于受到机身腰部的结构空间限制,导致新风出风口的出风面积较小,并且从该新风出风口吹出的新风容易被室内的沙发或桌子阻挡,从而造成新风送风范围较小,新风换气效率较差,用户难以感受到新风的清新感。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旨在解决现有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换气效率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背部设有新风进风口,所述壳体的前侧设有出风面板,所述出风面板靠近所述新风进风口的一侧形成有出风腔,所述出风腔内的气体可经由所述出风面板吹出;以及

新风模块,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新风模块具有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出风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旋流模块,安装于所述出风面板靠近所述出风腔的一侧,所述旋流模块适用于供气流穿过且将穿过其的气流扩散流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面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新风出风口,所述旋流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旋流风轮,至少一个所述旋流风轮对应安装于至少一个所述新风出风口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旋流模块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安装于所述出风面板的靠近所述出风腔的表面,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与所述新风出风口对应的安装通孔,所述旋流风轮对应安装于所述安装通孔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旋流风轮包括第一风轮及第二风轮,所述第一风轮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通孔处;所述第二风轮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通孔处,以使所述第二风轮的叶片与所述第一风轮的叶片在所述安装通孔的过风方向上呈相互层叠或交错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设有室内进风口、主出风口及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口与所述主出风口的换热风道;

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阀门组件,所述第一阀门组件用以导通或隔断所述出风腔与所述换热风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出风口包括位于所述出风面板相对两侧的左风口和右风口,所述换热风道包括与所述左风口连通的左风道,及与所述右风口连通的右风道;

所述第一阀门组件包括左阀门和右阀门,所述左阀门用以导通或者隔断所述出风腔与所述左风道,所述右阀门用以导通或者隔断所述出风腔与所述右风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与所述出风面板间隔设置的隔板,所述隔板设于所述左风道与所述右风道之间,且连接所述左风道与所述右风道,所述隔板、所述左阀门、所述右阀门及所述出风面板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出风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连接所述左阀门,用以驱动所述左阀门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连接所述右阀门,用以驱动所述右阀门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第二阀门组件,安装于所述新风风道或所述出风腔,用以导通或者隔断所述出风腔与所述新风风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风道包括彼此连通的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口,所述出风风道连通所述出风腔,所述第二阀门组件安装于所述出风风道,用以导通或者隔断所述出风风道与所述出风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风道的上端设有朝前开设的过风口,所述旋流模块包括与所述出风腔对应的第一旋流部,及与所述过风口对应的第二旋流部,所述第二旋流部位于所述第一旋流部的下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阀门组件包括切换阀门,所述切换阀门转动安装于所述过风口,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过风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风道靠近所述过风口的上壁面呈朝上倾斜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模块包括hepa网,所述hepa网安装于所述出风风道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和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通过冷媒管与所述空调室外机连接,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背部设有新风进风口,所述壳体的前侧设有出风面板,所述出风面板靠近所述新风进风口的一侧形成有出风腔,所述出风腔内的气体可经由所述出风面板吹出;以及

新风模块,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新风模块具有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出风腔。

本实用新型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通过在壳体的背部设置新风进风口,在壳体的前侧设置出风面板,所述出风面板靠近所述新风进风口的一侧形成出风腔,所述出风腔与新风模块的新风风道连通,使得进入新风风道的新风可以进一步流入所述出风腔,并经由所述出风面板吹出,如此,增大了新风的出风面积,增大了新风的送风范围,提升了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换气效率,从而使得用户能够感受到新风的清新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沿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新风模块的装配细节图;

图5为图4中旋流模块与出风腔的装配细节图;

图6为图4中新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新风模块的内部细节图;

图8为图5中旋流模块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一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二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100,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10以及新风模块130。所述壳体110的背部设有新风进风口112,所述壳体110的前侧设有出风面板113,所述出风面板113靠近所述新风进风口112的一侧形成有出风腔118,所述出风腔118内的气体可经由所述出风面板113吹出。所述新风模块130设于所述壳体110内,所述新风模块130具有新风风道131,所述新风风道131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口112与所述出风腔118。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110整体沿上下方向延伸,壳体110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等,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选择,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壳体110可以为一体成型设置,当然,壳体110也可为分体设置,例如,所述壳体110包括背板和前面板,新风进风口112开设于所述背板,所述出风面板113设置于所述前面板。其中,所述出风面板113可以是一体成型地设置于所述前面板,但不限于此。可以理解的,所述前面板可以是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是分体设置,例如,所述前面板包括上面板与下面板,所述出风面板113可以设置于所述上面板或所述下面板。值得一提的是,若所述出风面板113设于所述前面板的上端,也即设于所述上面板,这样经所述出风面板113吹出的新风不会被室内的沙发或者桌子阻挡,从而不会影响新风的换气效率。同样,所述背板可以是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是分体设置,例如,所述背板包括上背板和下背板,所述新风进风口112可设于所述上背板或所述下背板。

所述出风面板113可以呈平板状设置,当然,为了增大出风范围,所述出风面板113也可以呈弧形板状设置,不做具体限定。所述出风面板11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新风出风口114,如此可以增大新风的出风面积,增大新风的送风范围,使新风扩散至整个室内,均匀性好,换气速度快,同时还可以降低噪音,减小功率。关于出风面板113的结构可以有多种,例如,出风面板113可以是多孔板或格栅板,但不限于此,下文将进行详细介绍。所述出风面板113靠近所述新风进风口114的一侧形成有出风腔118,也即所述出风面板113的进风侧形成有出风腔118,新风模块130的新风风道131与所述出风腔118连通,使得进入新风风道131的新风可进一步进入出风腔118,然后经由所述出风面板113吹出。其中,所述新风模块130可以设于所述出风腔118远离所述出风面板113的一侧,也可设于所述出风腔118的下方,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100通过在壳体110的背部设置新风进风口114,在壳体110的前侧设置出风面板113,所述出风面板113靠近所述新风进风口114的一侧形成出风腔118,所述出风腔118与新风模块130的新风风道131连通,使得进入新风风道131的新风可以进一步流入所述出风腔118,并经由所述出风面板113吹出,如此,增大了新风的出风面积,增大了新风的送风范围,提升了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100的新风换气效率,从而使得用户能够感受到新风的清新感。

为了使得经由出风面板113吹出的新风实现微风感或无风感的出风效果,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旋流模块150,所述旋流模块150安装于所述出风面板113靠近所述出风腔118的一侧,也即所述旋流模块150位于所述出风腔118内。所述旋流模块150适用于供气流穿过且将穿过其的气流扩散流动,气流经过所述旋流模块150后改变原来的流动方向,可以朝向不同的方向流道,从而实现气流的扩散流动,达到微风感或者无风感的出风效果。所述旋流模块150可以包括散风格栅结构、旋流风轮155结构、微孔板结构等,只需能够实现将经过其的气流扩散即可。

请参阅图1,所述出风面板113上开设有至少一个新风出风口114,所述旋流模块150包括至少一个旋流风轮155,至少一个所述旋流风轮155对应安装于至少一个所述新风出风口114处。所述旋流风轮155可以是固定安装于所述新风出风口114处,也可以是转动安装于所述新风出风口114处。可以理解的是,旋流风轮155指的是,旋流风轮155的叶片呈弯曲状,或与进风方向呈夹角设置,则使得经过旋流风轮155的气流形成旋流,或使得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不一致。如此,能够有效打散和搅动出风气流,使得出风更加柔和,且风阻和风损小,可有效提升无风感风量。具体地,所述旋流风轮155为轴流风轮。具体地,所述旋流风轮155为轴流风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流风轮155还可以为双层风叶结构,其中一层风叶为静叶,另一层风叶为转叶。当外层转叶转动的过程中,不断改变纯面积的大小,进而使得新风出风气流大小可调节,增大了新风送风角度。

请参阅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流模块150还包括安装板153,所述安装板153安装于所述出风面板113的靠近所述出风腔118的表面,所述安装板153上设置有与所述新风出风口114对应的安装通孔154,所述旋流风轮155对应安装于所述安装通孔154处。

请参阅图8,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旋流风轮155包括第一风轮156及第二风轮157,所述第一风轮156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通孔154处;所述第二风轮157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通孔154处,以使所述第二风轮157的叶片与所述第一风轮156的叶片在所述安装通孔154的过风方向上呈相互层叠或交错设置。为了使得从安装通孔154吹出的气流均为经过第一风轮156及第二风轮157打散吹出的气流,优选地使得安装通孔154呈圆形设置,且与第一风轮156及第二风轮157的尺寸相适配。

第一风轮156固定安装在安装板153的安装通孔154处,则第一风轮156可以与安装板153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通过焊接、粘接、压接等方式固定在安装板153上。第二风轮157的转动具体可由驱动电机进行驱动,也可以通过设置滚动轴承等结构,使得第二风轮157能够在气流的驱动下自动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风轮156及第二风轮157均安装在安装通孔154处,且使得两者在安装通孔154的过风方向上相互层叠或交错设置,则第一风轮156和第二风轮157在安装通孔154的过风方向上依次排布。安装通孔154为气流起到疏导和引导的作用。第一风轮156的叶片数量和尺寸与第二风轮157的叶片数量和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采用第一风轮156固定在安装通孔154处,第二风轮157转动安装在安装通孔154处,可通过第二风轮157的不断转动,一方面驱动气流从安装通孔154吹出,降低风阻及风损,有效提升风量,且可灵活控制出风气流的强弱,另一方面使得第二风轮157的叶片与第一风轮156的叶片相互重叠或错位,使得经过安装通孔154的气流不断被第一风轮156和第二风轮157切割、打散、分流和搅拌,使得出风更加柔和,无风感效果大大提升,且使得气流的发散方向可控可调节。

再请参阅图2和图3,不失一般性的,所述壳体110设有室内进风口111、主出风口115及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口111与所述主出风口115的换热风道。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阀门组件120,所述第一阀门组件120用以导通或隔断所述出风腔118与所述换热风道。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门组件120具有导通位置和隔断位置,当所述阀门组件处于导通位置时,所述出风腔118与所述换热风道导通,这样换热风道内的气流可流入该出风腔118内,与出风腔118内的新风混合换热,使得经由出风面板113吹入室内的新风的温度不至于过冷或过热,有效解决了冬天室外新风过冷和夏天室外新风过热而导致的用户不舒适的问题。另外,通过将换热风道的气流与新风进行充分混合,有效提升了新风吹出的速度和距离,使得新风快速地充满室内,提升了新风的换气效率。当所述第一阀门组件120处于隔断位置时,所述出风腔118与所述换热风道不导通,这样换热风道内的气流经由主出风口115吹出,可以实现快速地制热或制冷。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阀门组件120包括阀门及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连接所述阀门,以驱动所述阀门移动而导通或隔断所述出风腔118与所述换热风道。所述阀门与壳体110可以是滑动连接或者转动连接,也即,所述阀门可以通过滑动或转动方式切换导通位置和隔断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出风口115包括位于所述出风面板113相对两侧的左风口116和右风口117,所述换热风道包括与所述左风口116连通的左风道,及与所述右风口117连通的右风道。在此,通过将新风模块130吸进来的新风从出风面板113吹出,有效地利用了左右风道吹出的气流将新风在出风面板113外面进行二次充分混合,可以实现更远的送风距离,有效地提升了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混合速度,使得新风能够快速充满房间。

为了便于描述,所述阀门包括左阀门121和右阀门122,所述左阀门121用以导通或者隔断所述出风腔118与所述左风道,所述右阀门122用以导通或者隔断所述出风腔118与所述右风道。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左阀门121与壳体110转动连接,所述右阀门122与壳体110转动连接。所述左阀门121和所述右阀门122均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了更好地驱动所述左阀门121和所述右阀门122转动,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连接所述左阀门121,用以驱动所述左阀门121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用以导通或者隔断所述出风腔118与所述左风道;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连接所述右阀门122,用以驱动所述右阀门122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用以导通或者隔断所述出风腔118与所述右风道。具体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均为驱动电机,但并不限于此。

请参阅图3、图4及图5,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与所述出风面板113间隔设置的隔板119,所述隔板119设于所述左风道与所述右风道之间,且连接所述左风道与所述右风道,所述隔板119、所述左阀门121、所述右阀门122及所述出风面板113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出风腔118。

具体而言,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左蜗壳组件和右蜗壳组件,所述左蜗壳组件包括左蜗壳和左蜗舌,所述左蜗壳和所述左蜗舌围设形成所述左风道;所述右蜗壳组件包括右蜗壳和右蜗舌,所述右蜗壳和所述右蜗舌围设形成所述右风道。其中,所述左风道和所述右风道内还分别设有贯流风轮160。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左阀门121处于隔断位置时,所述左阀门121的自由端与所述左蜗壳的端部抵接,同样,当所述右阀门122处于隔断位置时,所述右阀门122的自由端与所述右蜗壳的端部抵接。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左阀门121也可与所述左蜗壳转动连接,所述右阀门122与所述右蜗壳转动连接。

请参阅图3,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左风口116设有左开关171,用以打开或者关闭所述左风口116,所述右风口117处设置有右开关门172,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右风口117。可以理解的,当所述左开关门171打开所述左风口116时,所述左风道的气体可从所述左风口116吹出;当所述右开关门172打开所述右风道时,所述右风道的气体可从所述右风口117吹出。可以理解的,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两个开关门驱动装置,两个所述开关门驱动装置分别驱动左开关门171和右开关门172移动。关于所述开关门驱动装置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能够驱动左右开关门打开或者关闭即可。

为了更好地实现无风感出风高效果,还可以在所述左风口116和所述右风口117处分别设置可转动的导风条170(如图3所示),所述导风条上开设有多个散风孔。当所述导风条170转动至与气流方向垂直时(如图10所示),气流可经由所述导风条170上的散风孔吹出,从而实现无风感的出风效果。当所述导风条170转动至与气流方向平行时(如图11所示),气流可经由左右出风口吹出,从而实现快速制冷或制热效果。

请参阅图2、图6及图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二阀门组件140,所述第二阀门组件140安装于所述新风风道131或所述出风腔118,用以导通或者隔断所述出风腔118与所述新风风道131。通过设置第二阀门组件140,使得新风可以选择混合旋射送风或者单独旋射送风,这样可以在不影响空调上部无风感出风的同时,实现新风旋射送风。

具体而言,所述新风风道131位于所述出风腔118的下方,所述新风进风口112设于所述下背板,且所述新风进风口112处安装于新风管,所述新风管与室外连通,所述出风面板113设于所述上面板。如此,室外新风从所述新风管引入新风风道131内,流入所述出风腔118,最后经由所述出风面板113吹入室内,以此改变室内空气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风道131包括彼此连通的进风风道132和出风风道133,所述进风风道132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口112,所述出风风道133连通所述出风腔118,所述第二阀门组件140安装于所述出风风道133,用以导通或者隔断所述出风风道133与所述出风腔118。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阀门组件140也可设于所述出风腔118靠近所述出风风道133的一端。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风道133的上端设有朝前开设的过风口136。所述旋流模块150包括与所述出风腔118对应的第一旋流部151,及与所述过风口136对应的第二旋流部152,所述第二旋流部152位于所述第一旋流部151的下方。所述出风面板113包括与所述第一旋流部151对应的第一出风部,及与所述第二旋流部152对应的第二出风部。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过风口136位于所述出风腔118的下方,与所述出风腔118对应是指正对所述出风腔118,与所述过风口136对应是指正对所述过风口136。

当所述第二阀门组件140导通所述出风风道133与所述出风腔118时,从出风风道133的过风口136吹出的气流,一部分可经由所述第二旋流部152扩散出去,另一部分可由所述第一旋流部151扩散出去。当所述第二阀门组件140隔断所述出风风道133与所述出风腔118时,从出风风道133的过风口136吹出的气流,全部经由所述第二旋流部152扩散出去。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阀门组件140包括切换阀门141及第三驱动装置142,所述切换阀门141转动安装于所述过风口136,所述第三驱动装置142连接所述切换阀门141,以驱动所述切换阀门141打开或关闭所述过风口136。具体地,所述切换阀门141的上端与所述出风风道133转动连接。关于所述第三驱动装置142的结构有多种,不做限定,能起到驱动切换阀门141转动即可。例如但不限于,所述第三驱动装置142包括阀门电机及阀门转轴,所述阀门转轴安装于所述切换阀门141的上端并与所述出风风道133转动连接。当然,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切换阀门141也可以是滑动安装于所述过风口136处。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出风腔118位于所述出风风道133的上方,为了让出风风道133内的气体更顺畅地流入所述出风腔118内,减少所述出风风道133的气流向上流入所述出风腔118时受到的阻力,进而减小风损,在一实施例中,可以使所述出风风道133靠近所述过风口136的上壁面呈朝上倾斜设置。在此,所述出风风道133靠近所述过风口136的上壁面形成导流面,从而可以将从过风口136吹出的气体向上导流至所述出风腔118内。

请参阅图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模块130还包括hepa网135和离心风机134,所述hepa网135安装于所述出风风道133内,所述离心风机134安装于所述进风风道132内。具体而言,所述离心风机134包括离心风轮及驱动所述离心风轮转动的风轮电机。所述离心风轮用于驱动室外新风从新风进风口112进入,经所述hepa网135过滤后从所述出风风道133流入出风腔118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和落地式空调室内机100,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100通过冷媒管与所述空调室外机连接。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