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及换热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68049发布日期:2021-05-14 15:33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热器及换热模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换热器及换热模组。


背景技术:

2.动车、高铁等轨道交通上的发热器件,如变压器等,工作时会产生较多的热量,这就要求换热器需要具备良好的散热效果。
3.现有的换热器通常包括底板以及连接在底板上的多个翅片,使用过程中,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通过底板传导至翅片上,通过翅片的自然散热实现换热。为了增强散热效果,也有在换热器的一侧安装风机,通过风机的风力作用增加空气流动,即便如此,由于风机产生的风流失严重,无法将较多的风作用至换热器上,换热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现提供一种换热效果好的换热器及换热模组。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换热器,包括底板、导风罩及设于所述导风罩内的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所述导风罩罩设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与所述导风罩共同形成两端具有开口的风腔,所述风腔的两端开口分别构成相对设置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一翅片及所述第二翅片均连接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翅片及所述第二翅片均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翅片相互平行设置,多个所述第二翅片相互平行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二翅片夹设在每两个相邻的第一翅片之间,所述第一翅片与所述第二翅片的伸长方向与所述风腔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翅片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翅片的长度,所述第一翅片包括与所述第二翅片相对的换热段和与所述第二翅片错开的引风段,所述换热段与相邻的所述第二翅片之间的空间形成散热腔,相邻的两个所述引风段之间的空间形成引风腔。
6.进一步地,所述导风罩包括顶板以及连接在所述顶板相对两侧的侧板,两个所述侧板相互平行设置,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相互垂直,所述底板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侧板之间,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翅片与所述第二翅片的上端均与所述顶板相抵持。
7.进一步地,所述底板呈矩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一翅片与所述第二翅片均呈平板状结构,所述第一翅片及所述第二翅片均与所述底板垂直设置,所述底板的上端面上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安装槽,所述第一翅片及所述第二翅片的下端均与对应的所述安装槽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与所述侧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9.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第一翅片的引风段均具有两个,且两个所述引风段位于所述换热段相对的两侧。
10.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与所述侧板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件。
11.一种换热模组,所述换热模组包括前述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12.进一步地,所述换热模组还包括导热件和发热器件,所述发热器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导热件上,所述换热器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导热件上。
13.进一步地,所述发热器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导热件的底部,所述导热件上开设有与所述换热器配合的滑槽,所述换热器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滑槽内。
14.进一步地,所述导风罩相对的两侧沿所述风腔的延伸方向均凸设有凸条,所述滑槽相对的槽壁上凹陷形成有与所述凸条配合的卡嵌槽,所述凸条与所述卡嵌槽滑动配合,所述底板的下端面与所述滑槽的槽底壁相贴合。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模组,工作时,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经由导热件传导至换热器上,具体地经由底板传导至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上,足量多的风能够经由引风腔进入至换热器内,可保证进风量,同时,风腔中部的翅片较密,故,增加了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另外,每个引风腔内的空气在第二翅片的分流作用下仅仅会进入至位于该第二翅片两侧的两个散热腔内,有效减小了紊流,方便空气顺畅通过换热器。
附图说明
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换热模组的结构示意图(省略限位件);
18.图2是图1所示换热模组中换热器的立体图;
19.图3是图2所示换热器的右视图;
20.图4是图2所示换热器中底板、第一翅片及第二翅片三者连接结构的俯视图。
21.图中:10、导热件,101、滑槽,102、卡嵌槽,20、发热器件,30、换热器,31、底板,301、风腔,302、进风口,303、出风口,304、散热腔,305、引风腔,311、安装槽,32、导风罩,321、顶板,322、侧板,323、凸条,324、限位件,33、第一翅片,331、换热段,332、引风段,34、第二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22.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此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23.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模组,该换热模组包括导热件10、固定安装在导热件10上的发热器件20以及可拆卸地安装在导热件10上的换热器30,使用时,发热器件2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件10传导至换热器30上,热量在换热器30上实现与空气的热交换作用,从而将发热器件20产生的热量传导至空气中。
24.具体地,请参阅图1

图4,换热器30包括底板31、导风罩32及设于导风罩32内的第一翅片33和第二翅片34,导风罩32罩设在底板31上,底板31与导风罩32共同形成两端具有开口的风腔301,风腔301的两端开口分别构成相对设置的进风口302和出风口303,第一翅片33及第二翅片34均连接在底板31上,第一翅片33及第二翅片34均具有多个,多个第一翅片33相互平行设置,多个第二翅片34相互平行设置,且每个第二翅片34夹设在每两个相邻的第一翅片33之间,第一翅片33与第二翅片34的伸长方向与风腔301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翅片33的长度大于第二翅片34的长度,第一翅片33包括与第二翅片34相对的换热段331和
与第二翅片34错开的引风段332,换热段331与相邻的第二翅片34之间的空间形成散热腔304,相邻的两个引风段332之间的空间形成引风腔305。另外,为了避免拥挤,且能够清楚展示第一翅片33和第二翅片34的结构,图4中缩减了部分翅片的数量。
25.由于散热腔304由换热段331与相邻的第二翅片34之间形成,引风腔305由相邻的两个引风段332之间的空间形成,因此,风腔301的进风口302和出风口303端的翅片较稀,因此,流动的空气在进入至风腔301内时受到的风阻较小,可保证进风量,又因风腔301中部的翅片较密,故,增加了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同时,引风腔305内的空气进入至散热腔304内时,每个引风腔305内的空气在第二翅片34的分流作用下仅仅会进入至位于该第二翅片34两侧的两个散热腔304内,有效减小了紊流。
26.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底板31呈矩形板状结构,第一翅片33与第二翅片34均呈平板状结构,第一翅片33及第二翅片34均与底板31垂直设置。具体地,底板31的上端面上沿底板31的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安装槽311,第一翅片33与第二翅片34的下端均与对应的安装槽311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翅片33及第二翅片34均与安装槽311焊接,可以理解地,第一翅片33及第二翅片34还可以均与安装槽311卡接。
27.请参阅图3,导风罩32的截面呈“∩”形结构,导风罩32包括顶板321以及连接在顶板321相对两侧的两个侧板322,两个侧板322相互平行设置,侧板322与底板321相互垂直。安装时,底板31固定安装在两个侧板322之间,从而使得导风罩32罩设在底板31上,顶板321与底板31相互平行,第一翅片33与第二翅片34的上端均与顶板321相抵持,一方面,可保证翅片、顶板321及底板31三者间构成的通道相对独立,避免空气流动时相互干扰,另一方面,热量能够通过顶板321快速传导至第一翅片33和第二翅片34上,提高了热交换效率。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底板31与侧板322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为了保证底板31与侧板322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流动空气泄漏,底板31与侧板322的连接面处设置有密封件(图未示出),所述密封件为涂抹在底板31与侧板322连接处的耐高温胶等。
28.请参阅图4,本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一翅片33的引风段332均具有两个,且两个引风段332位于换热段331相对的两侧。如此,流动空气不论从风腔301的哪一侧进入至换热器30内均能够保证进风量,通用性广,从而方便了安装操作。换热器30在使用时,换热器30的一侧安装有风机,风机产生的风经由风腔301的一侧流入至风腔301内,从而实现热交换。
29.请再次参阅图1,发热器件20固定安装在导热件10的底部,导热件10上开设有与换热器30配合的滑槽101,换热器30可滑动地安装在滑槽101内,从而实现换热器30与导热件1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关系。使用时,通过推拉换热器30操作便可将换热器30安装在导热件10上,或将换热器30从导热件10上取下,以方便更换或维修,操作方便、便捷。
30.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导风罩32相对的两侧沿风腔301的延伸方向均凸设有凸条323,滑槽101相对的槽壁上凹陷形成有与凸条323配合的卡嵌槽102,凸条323与卡嵌槽102滑动配合,从而可有效防止因轨道交通晃动时而造成换热器30相对导热件10滑动。当换热器30安装到位时,底板31的下端面与滑槽101的槽底壁相贴合,从而提高了热传导效率。
31.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导风罩32上位于凸条323的一端凸设有限位件324,当换热器30安装到位后,限位件324与导热件10相抵持,限位件324可限制换热器30滑入导热件10内的深度,方便用户快速安装。本实施方式中,限位件324为安装在导风罩32外壁上的角铁。
3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模组,工作时,发热器件20产生的热量经由导热件10传导
至换热器30上,具体地经由底板31传导至第一翅片33和第二翅片34上,足量多的风能够经由引风腔305进入至换热器30内,可保证进风量,同时,风腔301中部的翅片较密,故,增加了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另外,每个引风腔305内的空气在第二翅片34的分流作用下仅仅会进入至位于该第二翅片34两侧的两个散热腔304内,有效减小了紊流,方便空气顺畅通过换热器30。
33.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的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