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的导风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00133发布日期:2021-07-09 12:24阅读: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的导风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的导风板装置。


背景技术:

2.空调即空气调节器(air conditioner)。是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
3.导风板是空调必备的结构,用于调节吹出风的方向,以适应不同模式的吹风需求。然而,大多数导风板是常规180度以内的转动,若需要大角度旋转,需要将导风板向外延伸设置,通过双电机进行导风板的大角度旋转,然而该方案结构复杂,并且,不适用于具有前面板的空调中。
4.空调出风口处设置一前面板,以实现出风口吹出的风进行分流,在前面板的系统阻力下降低出风风量,或将风量又其他方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吹出,常规导风板难以与前面板配合使用,特别是不能实现完全水平吹风的导风板结构,总会存在风量在流动过程损失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空调的导风板装置,解决的大多数导风板是常规180度以内的转动,若需要大角度旋转,需要将导风板向外延伸设置但结构复杂的问题,并且不适用于具有前面板的空调中。
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空调的导风板装置,空调包括中框,所述中框上设置有下出风口,所述导风板装置包括可转动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设置在下出风口处且相对于中框转动连接,所述导风板可与中框下出风口的端部相对密封靠近,使下出风口吹出的风顺着导风板方向吹出。
7.其中,较佳方案是:所述中框下出风口的端部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导风板上设置有与延伸部抵触配合的抵靠部,所述抵靠部随导风板转动至延伸部抵触时,形成相对密封通道。
8.其中,较佳方案是:所述导风板处于正水平状态或类正水平状态时与中框下出风口的端部相对密封靠近,且所述导风板的后端上端面与端部相对密封靠近。
9.其中,较佳方案是:所述导风板的表面包括凸缘结构,所述凸缘结构包括多个规则设置或不规则设置的凸起状结构。
10.其中,较佳方案是:所述凸缘结构设置在导风板前端上端面上;所述凸缘结构设置在前端面上;所述凸缘结构设置在下端面上。
11.其中,较佳方案是:所述导风板的前端上端面斜上设置,所述导风板下端面水平设置;其中,所述导风板的厚度不小于5mm,所述导风板的宽度不小于80mm。
12.其中,较佳方案是:所述导风板装置还包括设置在中框内部且与导风板一端连接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从动轮,所述从动轮与导风板的转动轴连接,并
在驱动电机带动从动轮转动的带动下转动。
13.其中,较佳方案是:所述导风板的转动轴设置在其上端面,所述导风板在正水平状态或类正水平状态时与中框下出风口的端部相对密封靠近,所述导风板在垂直状态或类垂直状态时阻挡设置在下出风口的前端位置,所述导风板在反水平状态或类反水平状态时处于下出风口中部位置,所述导风板在正倾斜状态或反倾斜状态时引导从下出风口吹出的风的风向。
14.其中,较佳方案是:所述空调还包括可运动再中框前端面的前面板,所述前面板在远离中框时与中框之间形成出风通道,所述导风板在正倾斜向上状态或反倾斜状向上态时,所述下出风口吹出的风沿着导风板吹入出风通道中。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导风板处于正水平状态或类正水平状态时,与中框下出风口的端部相对密封靠近,使下出风口吹出的风均能经过拼接处沿着导风板水平或类水平吹出,实现出风更水平;进一步地,导风板可直接在中框中进行大角度旋转。
附图说明
16.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基于导风板装置的空调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图1的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导风板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基于加热膜的导风板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基于加热膜与导热加强条组合的导风板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本实用新型导风板装置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7是本实用新型导风板装置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
24.图8是本实用新型处于正水平导风模式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25.图9是本实用新型处于反水平导风模式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0是本实用新型处于垂直阻风导风模式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1是本实用新型处于倾斜导风模式一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2是本实用新型处于倾斜导风模式二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30.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导风板装置的优选实施例。
31.空调包括中框100,所述中框100上设置有下出风口110,空调的风经过下出风口110向外吹出。以及,所述导风板200装置包括可转动的导风板200,所述导风板200设置在下出风口110处且相对于中框100转动连接,优选为导风板200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中框100的两侧,所述导风板200可与中框100下出风口110的端部相对密封靠近,使下出风口110吹出的风顺着导风板200方向吹出。
32.具体地,空调的风经过下出风口110向外吹出,并根据导风板200的旋转位置进行
风的引流,重点在于,在导风板200的一端与中框100下出风口110的端部相对密封靠近,从下出风口110吹出的风沿着中框100底部、导风板200向外吹出,由于导风板200与中框100底部的拼接处为密封设置,理论上所有的风均能沿着导风板200的方向流动,实现对风的单一方向的控制,降低风的损耗。优选地,所述导风板200处于正水平状态或类正水平状态时与中框100下出风口110的端部相对密封靠近,且所述导风板200的后端上端面与端部相对密封靠近,此时,下出风口110吹出的风均能经过拼接处沿着导风板200水平或类水平吹出,同时影响风的流向主要包括导风板200表面结构。其中,以导风板200处于上述水平状态为正方向,导风板200包括前端、后端、上端面和下端面202。
3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还包括可运动再中框100前端面203的前面板300,所述前面板300在远离中框100时与中框100之间形成出风通道101,下出风口110将风吹入出风风道中,并经过出风风道向外吹出,为了保证下出风口110的风尽可能向前吹,可吹入出风风道中,导风板200处于正水平状态或类正水平状态从而实现与中框100的相对密封,是必要要求。
3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框100下出风口110的端部设置有延伸部121,所述导风板200上设置有与延伸部121抵触配合的抵靠部210,所述抵靠部210随导风板200转动至延伸部121抵触时,形成相对密封通道。通过延伸部121抵靠在抵靠部210中,提高中框100与导风板200拼接处的密封程度,特别是在延伸部121的末端设有向下延伸的凸起,抵靠部210向上开口设置,凸起可直接卡入抵靠部210中,使下出风口110与导风板200外侧的空间形成一个曲折路线,从下出风口110吹出的风难以透出拼接处,就算存在部分风吹出,也是微弱的风量,对整体的风量起不了较大影响。
35.进一步地,延伸部121为倾斜向下方向设置,使延伸部121与中框100之间存在一个角落空间,便于容纳导风板200端部,使导风板200可以实现正水平状态或类正水平状态。
36.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凸缘结构的较佳实施例。
37.所述导风板200的表面包括凸缘结构220,所述凸缘结构220包括多个规则设置或不规则设置的凸起状结构。通过凸缘结构220,提高导风板200的表面粗糙程度,以增加表面积减缓宁露水的产生。
38.优选地,凸缘结构220优选为设置有多个成条形的凸起状结构,且每一成条形的凸起状结构均平行设置,且设置方向为导风板200的长度方向。
3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缘结构220设置在导风板200前端上端面201上;所述凸缘结构220设置在前端面203上;所述凸缘结构220设置在下端面202上。由于导风板200的旋转大角度足够大,远超180
°
,即绕着转轴230实现大角度转动,可利用导风板200特性将导风板200前端上端面201和下端面202利用起来,实现引流风,从而通过凸缘结构220降低在引流风过程中的凝露水的产生。优选地,所述导风板200的前端上端面201斜上设置,所述导风板200下端面202水平设置,其中,导风板200的前端上端面201斜上设置是为了使风在吹出的瞬间超前上方流动,以吹入出风通道101汇总,以及,所述导风板200下端面202水平设置,降低对风的阻碍,提高风的流速和引导好风的方向。
40.优选地,所述导风板200的厚度不小于5mm,所述导风板200的宽度不小于80mm。厚度设计是为了更好进行保温,特别是在导风板200内设置保温结构,而宽度设计是为了导风板200具有更好的导风效果,提高风的引流。
41.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加热膜或加热膜与导热加强条组合的较佳实施例。
42.所述导风板200包括具有中空结构的壳体,所述中空结构内设置有加热膜241或加热膜241与导热加强条242组合,以对中空结构进行加热,具体提供两个设计方案。
43.方案一、
44.参考图4,壳体的中空结构中设置有加热膜241,此时,中空结构内的温度需要加热膜241进行调节,所述加热膜241覆盖在壳体内侧,且使大范围铺设,使导风板200的温度在预期中上升,防止导风板200降温。
45.方案二、
46.参考图5,壳体的中空结构中设置有加热膜241与导热加强条242组合,所述所述中空结构内设置有加热膜241与导热加强条242组合,所述导热加强条242设置在壳体内侧,所述加热膜241与导热加强条242贴合连接,即通过铺设小面积的加热膜241对导热加强条242加热,再通过导热加强条242为壳体加热,从而使导风板200的温度在预期中上升,防止导风板200降温。其中,导热加强条242可以是具有导热属性,便于快速低损耗传导加热膜241产生的热量。
47.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驱动机构的较佳实施例。
48.所述导风板200装置还包括设置在中框100内部且与导风板200一端连接的驱动机构400,所述驱动机构400包括驱动电机410和从动轮420,所述从动轮420与导风板200的转动轴230连接,并在驱动电机410带动从动轮420转动的带动下转动。具体地,驱动电机410根据控制指令转动,可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从动轮420转动,而从动轮420是与导风板200的转动轴230固定连接,从而带动导风板200染着转动轴230旋转,实现在中框100的下出风口110出进行大角度旋转,实现各种角度的导风板200。其中,驱动机构400通过底座430固定在中框100上。
4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200包括具有中空结构的壳体,所述中空结构内设置有加热膜241,所述从动轮420包括中空管422和固设在中空管422外侧且与驱动电机410的主动齿轮411啮合的从动齿轮421,所述导风板200装置包括固设在中空管422内且可随中空管422同步旋转的导电组件440,所述导电组件440的第一接电端441经过导风板200的转动轴230与加热膜241电连接。具体地,通过导电组件440将电源传输至中空结构内的加热膜241,通过中空管422和导电组件440的配合,实现电源的密封走线,避免复杂的线路结构,从而影响转动过程的顺利旋转。
50.所述导风板200两侧上端面转动轴230部,一侧所述转动轴230部设有导电轴机构450,所述导电轴机构450包括穿过转动轴230部向外延伸的转动轴230,以及可穿过导风板200的壳体与中空结构中的加热膜241电连接的第二接电端460,即通过电源、导电组件440、第一接电端441、导电轴机构450(导电轴机构450通过导电结构451与第二接电端460接触连接)、第二接电端460和加热膜241的供电线路,实现电源为加热膜241的供电,也可以是通过电源、导电组件440、第一接电端441、第二接电端460和加热膜241的供电线路。关于导电轴机构450、转动轴230部和导电组件440的配合,提供有两套优选方案。
51.方案一、
52.参考图7,所述转动轴230为导电结构并与第二接电端460电连接,所述导电组件
440的第一接电端441直接与转动轴230固定并电连接,电路上实质是导电组件440的第一接电端441通过作为导电结构的转动轴230,与第二接电端460电连接以为加热膜241供电,结构上实质是导电组件440分别与中空管422和转动轴230连接,实现中空管422带动导电组件440转动,从而带动转动轴230转动,或者,中空管422分别与导电组件440和转动轴230连接,实现中空管422分别带动导电组件440和转动轴230同步转动。
53.方案二、
54.所述导电组件440的第一接电端441设置在转动轴230内部,且通过导电体与第二接电端460电连接。其中,第二接电端460电可以是包围或连接第一接电端441并与第一接电端441同步转动的结构,第二接电端460也可以通过导线间接与第一接电端441连接,实现电能的有效传输。
55.如图8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导风板的转动轴的较佳实施例。
56.所述导风板200的转动轴230设置在其上端面,所述导风板200在正水平状态或类正水平状态时与中框100下出风口110的端部相对密封靠近,所述导风板200在垂直状态或类垂直状态时阻挡设置在下出风口110的前端位置,所述导风板200在反水平状态或类反水平状态时处于下出风口110中部位置,所述导风板200在正倾斜状态或反倾斜状态时引导从下出风口110吹出的风的风向。
57.进一步地,所述导风板200在正倾斜向上状态或反倾斜状向上态时,所述下出风口110吹出的风沿着导风板200吹入出风通道101中。
58.通过导风板200的转动轴230设置在其上端面的特殊设计,导风板200本体在旋转过程中,各角度的位置均不相同,特别是呈180度的转动,会使导风板200处于同一空间的不同平面上。
59.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空调导风板200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应用在所述的导风板200装置中,所述控制方法控制导风板200旋转并形成各种出风模式,所述出风模式包括正水平导风模式、反水平导风模式、垂直阻风模式和倾斜导风模式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正水平导风模式为导风板200在正水平状态或类正水平状态时与中框100下出风口110的端部相对密封靠近;所述反水平导风模式为导风板200在反水平状态或类反水平状态时处于下出风口110中部位置;所述垂直阻风模式为导风板200在垂直状态或类垂直状态时阻挡设置在下出风口110的前端位置;所述倾斜导风模式为导风板200在正倾斜状态或反倾斜状态时引导从下出风口110吹出的风的风向。
60.具体地,参考图8,在正水平导风模式和反水平导风模式中,虽然导风板200均为平行设置,但是正水平导风模式会导致导风板200与中框100拼接且呈密封状,便于下吹风口吹出的风原则上会随着导风板200的方向引流,即水平向前流动(具体流动方向会根据导风板200表面形状,或者根据其他与风具有阻挡可能性的结构所引发的额外因素);参考图9,而反水平导风模式中,由于所述导风板200的转动轴230设置在其上端面,导风板200处于下出风口110中部位置,此中部位置是指下出风口110非端面的位置,从而时吹出的风被分割成上下两部分,并且此时导风板200的下端面202朝上,上部的风水平流动,下部的风在导风板200的倾斜角度作用下斜向下流动。
61.以及参考图10,垂直阻风模式不考虑为导风板200哪个面朝向下出风口110,均为了将风直接向下引流,特别可以利用热风模式中,如热风模式刚开启时。
62.以及参考图11和图12,倾斜导风模式均为了更好引导风从而实现不同方向的流动,特别是有导风板200上端面和下端面202具有不同的引流结构,上端面为末端上翘,下端面202为平整平面,所引流的结构也是不同的,根据需求控制导风板200的转动方向,满足各种出风模式的需求。特别强调图11,所述控制方法应用在所述的导风板200装置中,所述控制方法控制导风板200旋转,并旋转至倾斜向上角度以将下出风口110吹出的风沿着导风板200吹入出风通道101中,实现下出风口110吹出的风全部实现在出风通道101中的引流,下出风口110的下端基本不出风或部分微弱不影响的风向下吹出。
63.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