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44746发布日期:2021-05-25 12:25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与壳体转动连接的开关门以及沿壳体的内壁可移动地设在壳体上的旋流模块。在关机状态下,开关门关闭位于壳体上的出风口,平板状的旋流模块贴于壳体的内壁上,并与出风口相互独立,不遮挡出风口。在无风感出风模式下,开关门悬挂在壳体外,旋流模块的至少部分位于壳体的外壁,开关门、旋流模块位于壳体的外壁的部分和出风口所在的平面之间围成出风空间,出风空间的截面大致呈三角形。换热后的气流经出风口流入出风空间,旋流模块适于使从出风空间吹出的气流扩散流动,从而降低出风距离和风流流量,形成无风感。

上述空调室内机的旋流模块需要与开关门搭接配合来实现无风感,导致上述空调室内机实现无风感的可靠性、可行性有待提高。而且在开关门打开出风口时,开关门悬挂在壳体外,而空调室内机通常安装在客厅靠近有窗帘的地方,向外打开开关门时,容易碰到或夹到窗帘或沙发,而且还容易出现人为不小心碰到开关门而损坏空调室内机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旨在提高空调室内机实现无风感的可靠性、可行性,避免打开的开关门碰到或夹到窗帘或沙发以及避免开关门人为损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具有出风口;

旋流模块,用于供穿过其的气流扩散吹出,所述旋流模块活动设于所述壳体内;以及

开关门,活动设于所述壳体上;

其中,所述旋流模块与所述开关门可二择其一地遮挡所述出风口,且在所述旋流模块与所述开关门均打开所述出风口时,所述旋流模块与所述开关门均位于所述壳体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具有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的风道;

在所述旋流模块与所述开关门均打开所述出风口时,所述旋流模块与所述开关门均位于所述壳体的内壁与所述风道的外壁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旋流模块与所述开关门均打开所述出风口时,所述旋流模块与所述开关门层叠。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旋流模块与所述开关门均打开所述出风口时,所述开关门相对于所述旋流模块更靠近所述风道的外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前面板,在所述旋流模块与所述开关门均打开所述出风口时,所述旋流模块与所述开关门均位于所述风道的外壁与所述前面板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所述风道、所述旋流模块及所述开关门均为两个,并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周向上,所述前面板位于两个所述出风口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及第二驱动组件;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结构及第一转臂,所述第一驱动结构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转臂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结构与所述旋流模块;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结构及第二转臂,所述第二驱动结构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二转臂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结构与所述开关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旋流模块呈弧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旋流模块包括相连的第一散风结构及第二散风结构,所述第一散风结构与所述第二散风结构沿所述旋流模块的周向排布,所述第一散风结构用于供穿过其的气流扩散吹出,所述第二散风结构用于供穿过其的气流扩散吹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旋流模块包括进风弧面、出风弧面及出风斜面,所述出风斜面的一侧与所述出风弧面连接,另一侧朝向所述进风弧面倾斜,并与所述进风弧面连接;

所述第一散风结构具有第一气流进口及第一气流出口,所述第一气流进口位于所述进风弧面上,所述第一气流出口位于所述出风弧面上;

所述第二散风结构具有第二气流进口及第二气流出口,所述第二气流进口位于所述进风弧面上,所述第二气流出口位于所述出风斜面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风结构包括旋流扇叶,所述第二散风结构包括散风格栅或微孔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旋流模块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呈弧形,所述安装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安装部及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沿所述安装架的周向排布;

所述第一安装部开设有气流通道,所述旋流扇叶设于所述气流通道内,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所述散风格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室内机。

在空调室内机中,旋流模块能关闭出风口。如此,上述空调室内机不需要与开关门搭接配合,即可实现无风感,上述空调室内机实现无风感的可靠性、可行性更高。而且在上述空调室内机中,在开关门打开出风口时,开关门位于壳体内,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开关门碰到或夹到窗帘或沙发的现象,还可以避免出现人为不小心碰到开关门而损坏空调室内机的现象,此时,开关门与壳体之间的配合缝隙也更容易控制(例如,控制开关门的宽度略大于出风口的宽度即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

图3为沿图2中的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空调室内机在开关门处于打开且旋流模块处于第一位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

图6为沿图5中的b-b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空调室内机在开关门处于打开且旋流模块处于第二位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

图9为沿图8中的c-c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沿图8中的d-d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图1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两个旋流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一个旋流模块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旋流模块、开关门及驱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旋流模块、开关门及驱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3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旋流模块、开关门及驱动组件的主视图;

图16为沿图15中的e-e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7为图1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驱动组件的爆炸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图10所示,该空调室内机10包括壳体200、风道组件300、换热组件400、旋流模块500以及开关门600。

壳体200具有进风口202及出风口204。

风道组件300及换热组件400均设于壳体200内。风道组件300连通进风口202及出风口204。风道组件300包括蜗壳310、蜗舌320及风机330。蜗壳310与蜗舌320配合形成风道302,风道302连通进风口202及出风口204。风机330设于风道302内。在风机330的作用下,室内气流通过进风口202流入壳体200内,与换热组件400换热后,通过出风口204排入室内,从而调节室内的温度。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风机330为惯流风机。

在本实施例中,在上下方向上,出风口204位于壳体200的上部。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出风口204也位于壳体200的中部、下部、顶部等。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设于壳体200内的新风组件或空气净化组件。壳体200的中部具有新风出风口206或空气净化出风口206。如此,空调室内机10还具有新风或空气净化功能。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壳体200的中部的前侧及左右两侧均具有新风出风口206或空气净化出风口206。

旋流模块500用于供穿过其的气流扩散吹出。从而降低空调室内机10的送风距离和气流流量,形成无风感。

在本实施例中,旋流模块500活动设于壳体200内。开关门600活动设于壳体200上。其中,旋流模块500与开关门600可二择其一地遮挡出风口204,且在旋流模块500与开关门600均打开出风口204时,旋流模块500与开关门600均位于壳体200内。

如图1-图3所示,在开关门600关闭出风口204,且旋流模块500打开出风口204时,此时,空调室内机10处于关机状态。设置开关门600可以在关机状态下更好的保护空调室内机10的内部器件。

如图4-图6所示,在旋流模块500与开关门600均打开出风口204时,旋流模块500与开关门600均位于壳体200内,此时,空调室内机10处于正常出风模式下。

如图7-图10所示,在旋流模块500关闭出风口204,且开关门600打开出风口204时,此时,空调室内机10处于无风感模式下。

相关技术中,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与壳体转动连接的开关门以及沿壳体的周向可移动地设在壳体上的旋流模块。在关机状态下,开关门关闭位于壳体上的出风口,平板状的旋流模块贴于壳体的内壁上,并与出风口相互独立,不遮挡出风口。在无风感送风模式下,开关门悬挂在壳体外,旋流模块的至少部分位于出风口的外侧,开关门、旋流模块位于出风口的外侧的部分和出风口所在的平面之间围成送风空间,送风空间的截面大致呈三角形。换热后的气流经出风口流入送风空间,旋流模块适于使从送风空间吹出的气流扩散流动,从而降低送风距离和气流流量,形成无风感。虽然上述空调室内机能够实现无风感,但上述旋流模块需要与开关门搭接配合来实现无风感,导致上述空调室内机实现无风感的可靠性、可行性有待提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旋流模块500能关闭出风口204。如此,上述空调室内机10不需要与开关门600搭接配合,即可实现无风感,上述空调室内机10实现无风感的可靠性、可行性更高。

相关技术中,在开关门打开出风口时,开关门悬挂在壳体外,而空调室内机通常安装在客厅靠近有窗帘的地方,向外打开开关门时,容易碰到或夹到窗帘或沙发,而且还容易出现人为不小心碰到开关门而损坏空调室内机的现象,此外,开关门与壳体之间的配合缝隙也难控制。

而在上述空调室内机10中,在开关门600打开出风口204时,开关门600位于壳体200内,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开关门600碰到或夹到窗帘或沙发的现象,还可以避免出现人为不小心碰到开关门600而损坏空调室内机10的现象,此时,开关门600与壳体200之间的配合缝隙也更容易控制(例如,控制开关门600的宽度略大于出风口204的宽度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图6所示,在旋流模块500与开关门600均打开出风口204时,旋流模块500与开关门600均位于壳体200的内壁200a与风道302的外壁300a之间。如此,开关门600与旋流模块500共用收容空间10a,相对于设置两个收容空间分别收容开关门600与旋流模块500,开关门600与旋流模块500共用收容空间10a,更利于空调室内机10的整体结构设计。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图6所示,在旋流模块500与开关门600均打开出风口204时,旋流模块500与开关门600层叠。如此,更利于利用收容空间10a。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图6所示,在旋流模块500与开关门600均打开出风口204时,开关门600相对于旋流模块500更靠近风道302的外壁300a。也即旋流模块500相对于开关门600更靠近壳体200的内壁200a。如此,在旋流模块500关闭出风口204时,旋流模块500可以更靠近壳体200的外壁,从而可以使得旋流模块500与风机330之间的距离越大,进而可以使得旋流模块500的散风效果更好。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开关门600也可以相对于旋流模块500更靠近壳体200的内壁200a。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图6所示,在开关门600打开出风口204时,开关门600邻近蜗壳310设置,也即蜗壳310相对于蜗舌320更靠近开关门600,开关门600靠近出风口204的一侧不凸出于蜗壳310的端面。如此,在开关门600打开出风口204时,可以避免开关门600干扰空调室内机10的正常出风模式与无风感出风模式的出风。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开关门600靠近出风口204的一侧与蜗壳310的端面齐平。如此,可以确保开关门600的运动路程较小,而且对收容开关门600的空间的要求也相对较低。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图6所示,在旋流模块500打开出风口204时,旋流模块500邻近蜗壳310设置,也即蜗壳310相对于蜗舌320更靠近旋流模块500,旋流模块500靠近出风口204的一侧不凸出于蜗壳310的端面。如此,在旋流模块500打开出风口204时,可以避免旋流模块500干扰空调室内机10的正常出风模式的出风以及空调室内机10的关机。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旋流模块500靠近出风口204的一侧与蜗壳310的端面齐平。如此,可以确保旋流模块500的运动路程较小,而且对收容旋流模块500的空间的要求也相对较低。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200包括前面板210。在旋流模块500与开关门600均打开出风口204时,旋流模块500与开关门600均位于风道302的外壁300a与前面板210之间。如此,可以充分前面板210与风道组件300的外壁300a之间的空间,利于前面板210与风道组件300的外壁300a之间的空间收容开关门600与旋流模块500。

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204、风道组件300、旋流模块500及开关门600均为两个,并一一对应设置。如此,可以进一步增大无风感的出风面积,提升无风感的出风量。

在本实施例中,在壳体200的周向上,前面板210位于两个出风口204之间。如此,两个旋流模块500及两个开关门600均可以收容于前面板210与两个风道组件300围合形成的收容空间10a内。

为了使得旋流模块500能更好的关闭出风口204,在本实施例中,旋流模块500呈弧形。呈弧形的旋流模块500非常便于关闭出风口204,特别是,便于关闭位于角落处的出风口204。

相关技术中,旋流模块呈平板状,从而便于旋流模块沿壳体的内壁移动,并贴于壳体的内壁上。但相关技术中的旋流模块不便于关闭出风口,特别是不便于关闭位于角落处的出风口,需要与开关门搭接配合来实现无风感,导致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实现无风感的可靠性、可行性有待提高。

而在上述空调室内机10中,旋流模块500呈弧形。呈弧形的旋流模块500非常便于关闭出风口204,特别是,便于关闭位于角落处的出风口204。当旋流模块500关闭出风口204时,旋流模块500不需要与开关门600搭接配合,即可实现无风感,因此上述空调室内机10实现无风感的可靠性、可行性更高。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图12所示,旋流模块500包括相连的第一散风结构500a及第二散风结构500b。第一散风结构500a与第二散风结构500b沿旋流模块500的周向排布。第一散风结构500a用于供穿过第一散风结构500a的气流扩散吹出,第二散风结构500b用于供穿过第二散风结构500b的气流扩散吹出。同时设置第一散风结构500a及第二散风结构500b,相对于只设置第一散风结构500a或第二散风结构500b,可以使得旋流模块500具有较大的出风面积,提高无风感出风的出风量。

在本实施例中,旋流模块500包括进风弧面502、出风弧面504及出风斜面506。出风斜面506的一侧与出风弧面502连接,另一侧朝向进风弧面506倾斜,并与进风弧面502连接。第一散风结构500a具有第一气流进口5022及第一气流出口5042,第一气流进口位于进风弧面502上,第一气流出口5042位于出风弧面504上。第二散风结构500b具有第二气流进口5024及第二气流出口5062,第二气流进口5024位于进风弧面502上,第二气流出口5062位于出风斜面506上。如此,上述旋流模块500的截面大致呈l形,旋流模块500不仅可以通过第一散风结构500a从正面无风感出风,还可以通过第二散风结构500b从侧面无风感出风。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散风结构500a包括旋流扇叶510。旋流扇叶510指的是,旋流扇叶510的叶片呈弯曲状,或与进风方向呈夹角设置,则使得经过旋流扇叶510的气流形成旋流,或使得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不一致。上述包括旋流扇叶510的第一散风结构500a,相较于包括散风格栅的第一散风结构或者包括微孔板的第一散风结构,能够更有效打散和搅动出风气流,使得出风更加柔和,且风阻和风损小,可有效提升无风感风量。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散风结构500a也可以不包括旋流扇叶510,而包括散风格栅或微孔板。

在实际应用中,旋流模块500呈弧形,可以很好的关闭出风口204,但当旋流模块500呈弧形时,由于旋流扇叶510转动时需要保证外观的平整性,旋流扇叶510通常会小些,导致旋流扇叶孔偏小,从而出现无风感的出风面积偏小。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增设第二散风结构500b,第二散风结构500b包括散风格栅520或微孔板。如此,可以充分利用旋流模块500的结构,使得旋流模块500具有较大的出风面积。例如,可以将旋流模块500的大部分区域用来设置旋流扇叶510,形成第一散风结构500a,同时在位于旋流扇叶510外周的实心不透风区域上设置散风格栅520或微孔板,从而形成第二散风结构500b,进而使得旋流模块500具有较大的出风面积。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旋流模块500的尺寸较大时,在第一散风结构500a包括旋流扇叶510的同时,可以使得第二散风结构500b也包括旋流扇叶510。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情况下,当格栅的间距小于等于5mm时,格栅可以起到发散气流的作用,而当格栅的间距大于5mm时,格栅主要起到防护作用,避免手指触碰到风机330。在本实施例中,散风格栅520的间距小于等于5mm。

在本实施例中,旋流模块500包括安装架530。安装架530呈弧形。安装架530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安装部530a及第二安装部530b,第一安装部530a与第二安装部530a沿安装架530的周向排布。在本实施例中,以图12所示视角为例,第一安装部530a与第二安装部530b以虚线x为分界线。

其中,第一安装部530a开设有气流通道532(旋流扇叶孔)。旋流扇叶510设于气流通道532内。第二安装部530b包括散风格栅520。如此,非常便于制作旋流模块500。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530a及第二安装部530b也可以不一体成型,而是采用粘接、插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弧面502从第一安装部530a延伸至第二安装部530b上,而出风弧面504位于第一安装部530a上,出风斜面506位于第二安装部530b上。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架530为安装板。在其他实施例中,安装架530也可以安装盒,安装盒内设置有隔板,隔板将安装架530划分为第一安装部530a及第二安装部530b。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图17所示,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700及第二驱动组件800。

第一驱动组件700包括第一驱动结构710及第一转臂720。第一驱动结构710设于壳体200上。第一转臂720连接第一驱动结构710与旋流模块500,第一驱动结构710通过第一转臂720驱动旋流模块50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第二驱动组件800包括第二驱动结构810及第二转臂820。第二驱动结构810设于壳体200上。第二转臂820连接第二驱动结构810与开关门600,第二驱动结构810通过第二转臂820驱动开关门600打开或关闭出风口204。

设置第一驱动组件700与第二驱动组件800,第一驱动组件700与第二驱动组件800分别驱动旋流模块500与开关门600,从而便于控制旋流模块500与开关门600运动。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一个驱动组件来同时控制旋流模块500与开关门600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在出风口204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上,第一转臂720与第二转臂820存在高度差。如此,可以有效避免旋流模块500的运动与开关门600的运动发生干涉。

在本实施例中,在出风口204的长度方向上,第一驱动组件700与第二驱动组件800间隔排布。如此,非常便于使得第一转臂720与第二转臂820在出风口204的长度方向上存在高度差。也即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700与第二驱动组件800分别固定于壳体200上。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700与第二驱动组件800也可以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一起后,再通过连接件固定于壳体200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700还包括第一安装盒730。第一驱动结构710包括第一齿轮712、第一齿条714、第一电机716及第一连接件718。第一齿轮712与第一齿条714均设于第一安装盒730内,且第一齿轮712与第一齿条714啮合。第一电机716与第一转臂720分别位于第一安装盒730的上下两侧板外。第一电机716的输出轴穿设于第一安装盒730上,并与第一齿轮712连接。第一安装盒730远离第一电机716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滑槽730a。第一连接件718穿设于第一滑槽730a上,并连接第一转臂720与第一齿条714。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盒730包括第一盒体732及与第一盒体732可拆卸连接的第一盒盖734。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718包括第一连接柱7182及第一连接板7184。第一连接柱7182穿设于第一滑槽730a上,且一端与第一齿条714连接,另一端与位于第一安装盒730外的第一连接板7184连接。第一连接板7184与第一转臂72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800还包括第二安装盒830。第二驱动结构810包括第二齿轮812、第二齿条814、第二电机816及第二连接件818。第二齿轮812与第二齿条814均设于第二安装盒830内,且第二齿轮812与第二齿条814啮合。第二电机816与第二转臂820分别位于第二安装盒830的上下两侧板外。第二电机816的输出轴穿设于第二安装盒830上,并与第二齿轮812连接。第二安装盒830远离第二电机816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滑槽830a。第二连接件818穿设于第二滑槽830a上,并连接第二转臂820与第二齿条814。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盒830包括第二盒体832及与第二盒体832可拆卸连接的第二盒盖834。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818包括第二连接柱8182及第二连接板8184。第二连接柱8182穿设于第二滑槽830a上,且一端与第二齿条814连接,另一端与位于第二安装盒830外的第二连接板8184连接。第二连接板8184与第二转臂82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旋流模块500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一驱动组件700,与同一旋流模块500对应的多个第一驱动组件700沿旋流模块500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间隔排布。设置多个第一驱动组件700可以使得旋流模块500的运动更平稳。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旋流模块500对应设置有两个第一驱动组件700,两个第一驱动组件700分别位于旋流模块500的两端。

每一开关门600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二驱动组件800,与同一开关门600对应的多个第二驱动组件800沿开关门600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间隔排布。设置多个第二驱动组件800可以使得开关门600的运动更平稳。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开关门600对应设置有两个第二驱动组件800,两个第二驱动组件800分别位于开关门600的两端。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壳体200开设有第一避让槽208,第一避让槽208用于在旋流模块500关闭出风口204时,避让第一转臂720,也即收容第一转臂720。如此,旋流模块500能很好的关闭出风口204。第一避让槽208的数目与第一转臂720的数目相同,并一一对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200开设有第二避让槽209,第二避让槽209用于在开关门600关闭出风口204时,避让第二转臂820,也即收容第二转臂820。如此,开关门600能很好的关闭出风口204。第二避让槽209的数目与第二转臂820的数目相同,并一一对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200包括面框及设于面框外的面板。进风口202、出风口204和新风出风口206(或空气净化出风口206)均贯穿面框及面板。旋流模块500、第一驱动组件700及第二驱动组件800均设于面框上。面板包括前面板210。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上述空调室内机10,以及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与上述空调室内机10通过冷媒管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