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站凝汽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93004发布日期:2021-05-28 10:51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电站凝汽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凝汽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电站凝汽结构。



背景技术:

面对日益严峻的热电解耦压力,湿冷机组高背压供热技术由于其热、电间的强耦合关系,导致该技术正逐渐被市场淘汰。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凝汽结构中,当两个管束中其中一侧通过热网循环水,另一侧通过主机循环冷却水时,由于热网循环水温度远高于主机循环冷却水温度,导致由进口进入凝汽器中的汽轮机乏汽绝大部分仍然进入到主机循环冷却水所通过的管束之间并与该管束内的主机循环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完成冷凝,而凝汽器整体的背压低,用于加热热网循环水的乏汽量少,这种方式下仅有30%的乏汽用于热网循环水的加热,往往造成目标管束内流通的热网循环水或其他流体加热升温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电站凝汽结构,其解决了现有电站凝汽结构中目标管束加热升温不足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电站凝汽结构,其包括:

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低压加热器、第一管束、第二管束和可调挡板;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蒸汽入口,所述蒸汽入口位于所述壳体的顶部;

所述第一管束和所述第二管束并排设置于所述低压加热器的下方,所述可调挡板设置在所述低压加热器的一侧且所述可调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二管束的上方,以能够调节进入所述壳体内的蒸汽在所述第一管束和所述第二管束之间的分配。

优选地,所述可调挡板包括多块叶片、多根转动杆、固定支座以及驱动装置,所述转动杆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安装有所述叶片,所述转动杆的中部与所述固定支座铰接,所述转动杆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装置铰接,所述固定支座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传动杆、连接架、固定杆以及电动推杆,所述转动杆的第二端与所述传动杆铰接,所述传动杆通过所述连接架与所述电动推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动推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固定杆铰接,所述固定杆与所述固定支座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传动轴、连杆、定杆以及液压缸,所述转动杆的第二端与所述传动轴铰接,所述传动轴与所述连杆铰接,所述连杆与所述液压缸的第一端铰接,所述液压缸的第二端与所述定杆铰接,所述定杆与所述固定支座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低压加热器包括u形管、水室以及管子支撑板;所述u形管与所述管子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管子支撑板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水室分为入水室和出水室,所述u形管的入口与所述入水室相连通,所述u形管的出口与所述出水室相连通;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入水室相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出水室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束和所述第二管束均包括多排管道,所述管道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束为热网循环水管,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热网循环水管的入口与所述第二入口相连通,所述热网循环水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出口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二管束为主机循环冷却水管,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第三入口和第三出口,所述主机循环冷却水管的入口与所述第三入口相连通,所述主机循环冷却水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三出口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壳体内对应所述蒸汽入口的位置设置有进汽防护板。

优选地,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凝结水出口,所述凝结水出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凝结水出口与凝结水泵连通。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电站凝汽结构,由于设置可调挡板,其能够解决现有电站凝汽结构中用于流通热网循环水的目标管束加热升温不足的技术问题,既实现了供热期热电负荷间一定程度的解耦,又实现了目标管束内流体升温的可控。而且,进入壳体内的蒸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优先与对热量需求较迫切的目标管束进行热交换,降低了汽轮机的排汽温度和排汽压力,降低了能源损失,提高了热力系统的循环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电站凝汽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添加了蒸汽入口和蒸汽出口后的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电动推杆的可调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液压缸的可调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1:蒸汽入口;12:凝结水出口;13:进汽防护板;2:低压加热器;21:u形管;22:水室;220:入水室;221:出水室;23:管子支撑板;3:第一管束;4:第二管束;5:可调挡板;51:叶片;52:转动杆;53:固定支座;54:驱动装置;541:传动杆;542:连接架;543:固定杆;544:电动推杆;545:传动轴;546:连杆;547:定杆;548:液压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其中,本文所提及的“上”、“下”......等方位名词以图1的定向为参照。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电站凝汽结构,其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于壳体1内部的低压加热器2、第一管束3、第二管束4和可调挡板5;壳体1上设置有蒸汽入口11,蒸汽入口11位于壳体1的顶部;其中,第一管束3和第二管束4并排设置于低压加热器2的下方,可调挡板5设置在低压加热器2的一侧且可调挡板5设置于第二管束4的上方,以能够调节进入壳体1内的蒸汽在第一管束3和第二管束4之间的分配。根据实际情况可调挡板5能够引导蒸汽优先与对热量需求较迫切的目标管束(即,本文中的第一管束3)进行热交换,热量先集中满足第一管束3内流体的升温需求,再与第二管束4进行热交换,因此不需要额外提升汽轮机的排汽温度和排汽压力,从而实现了第一管束3升温的可调,降低了能源损失,提高了热力系统的循环效率。

其中,可调挡板5可以通过多种结构进行驱动来调整状态变化。在一种优选方式中,参见图3,可调挡板5包括多块叶片51、多根转动杆52、固定支座53以及驱动装置54,转动杆52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安装有叶片51,转动杆52的中部与固定支座53铰接,转动杆52的第二端与驱动装置54铰接,固定支座53与壳体1固定连接。新型电站凝汽结构的外部还可以设有控制器(未图示),控制器能够控制驱动装置54,驱动装置54能够使叶片51进行转动,多块叶片51并排设置。当叶片51转动到水平状态实现闭合时,可调挡板5能够阻挡蒸汽进入第二管束4,使得绝大部分蒸汽进入到第一管束3和低压加热器2,只有极少的蒸汽进入第二管束4;当叶片51转动一定角度至倾斜状态(叶片51的左侧朝下,如图3所示)时,可调挡板5能够阻挡部分蒸汽进入第二管束4,大部分蒸汽进入到第一管束3和低压加热器2,小部分蒸汽进入到第二管束4;当叶片51转动到竖直状态时,相当于没有设置可调挡板5,可调挡板5不会阻挡蒸汽进入第二管束4,蒸汽自由进入。可调挡板5能够根据实际需求来调节进入壳体1内的蒸汽在第一管束3和第二管束4之间的分配,实现了第一管束3升温的可控。

再次参见图3,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54包括传动杆541、连接架542、固定杆543以及电动推杆544,转动杆52的第二端与传动杆541铰接,传动杆541通过连接架542与电动推杆544的第一端连接,电动推杆544的第二端与固定杆543铰接,固定杆543与固定支座53固定连接。电动推杆544向左伸张,电动推杆544绕着其第二端的连接处向下摆动,连接架542随着电动推杆544的运动方向摆动,连接架542带动传动杆541摆动,传动杆541带动转动杆52摆动,接着叶片51转动实现闭合。

参见图4,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54包括传动轴545、连杆546、定杆547以及液压缸548,转动杆52的第二端与传动轴545铰接,传动轴545与连杆546铰接,连杆546与液压缸548的第一端铰接,液压缸548的第二端与定杆547铰接,定杆547与固定支座53固定连接。液压缸548的活塞杆向左伸张,液压缸548绕着其第二端的连接处向下摆动,连杆546随着液压缸548的运动方向摆动,连杆546带动传动轴545摆动,传动轴545带动转动杆52摆动,接着叶片51转动实现闭合。

再次参见图1和图2,低压加热器2包括u形管21、水室22以及管子支撑板23;u形管21与管子支撑板23固定连接,管子支撑板23与壳体1固定连接;水室22分为入水室220和出水室221,u形管22的入口与入水室220相连通,u形管22的出口与出水室221相连通;壳体1上还设置有第一入口(未图示)和第一出口(未图示),第一入口与入水室220相连通,第一出口与出水室221相连通。水从第一入口进入至入水室220,再流入u形管21中,u形管21吸收蒸汽的热量,由u形管的管壁传递给管内流动的水,水经过出水室221从第一出口流出。低压加热器2的作用是利用在汽轮机内做过部分功的蒸汽,抽至低压加热器2加热给u形管21内的水,提高水的温度,降低了能源损失,提高了热力系统的循环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管束3和第二管束4均包括多排管道,管道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从而能够提升管束内的流体与壳体1内的蒸汽的换热效率。

再次参见图2,第一管束3为热网循环水管,壳体1上还设置有第二入口(未图示)和第二出口(未图示),热网循环水管的入口与第二入口相连通,热网循环水管的出口与第二出口相连通。热网循环水从第二入口流入壳体1内的热网循环水管,热网循环水管吸收蒸汽的热量,热量由热网循环水管的管壁传递给管内流动的水,被加热的热网循环水从第二出口流出。第一管束3通过吸收汽轮机排出的蒸汽的热量来加热管道内的水,降低了能源的损失,提高了热力系统的循环效率。

另外,第二管束4为主机循环冷却水管,壳体1上还设置有第三入口(未图示)和第三出口(未图示),主机循环冷却水管的入口与第三入口相连通,主机循环冷却水管的出口与第三出口相连通。冷却水从第三入口流入壳体1内的主机循环冷却水管,主机循环冷却水管吸收蒸汽的热量,热量由主机循环冷却水管的管壁传递给管内流动的冷却水,使得蒸汽在主机循环冷却水管上冷凝成水,蒸汽凝结成的水重新送回锅炉进行循环。第二管束4将汽轮机的排汽凝结成水,重新送回锅炉进行循环;汇集各种疏水,减少汽水损失;降低汽轮机的排汽温度和排汽压力,可以提高热循环效率。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管束3和第二管束4可以采用单流程结构,也可以采用双流程结构。若冷却水在水管中只流过一个流程就排出,称为单流程结构;若冷却水在水管中经过一次往返后才排出,就称为双流程结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管束的结构。

再次参见图2,壳体1内对应蒸汽入口11的位置设置有进汽防护板13,由于蒸汽的作用力直接作用在管束上,容易造成蒸汽入口11附近的管束破裂,故蒸汽入口11处设置有进汽防护板13,以分散蒸汽流量,减小蒸汽直接对管束的冲刷,能够延长各个管束的使用周期。

另外,壳体1上还设置有凝结水出口12,凝结水出口12位于壳体1的底部,凝结水出口12与凝结水泵(未图示)连通。凝结水泵是立式筒袋型双层壳体结构,首轮为单吸或双吸形式,次级叶轮与末级叶轮通用,为单吸形式。凝结水泵用于火电热力系统中输送凝汽器内的凝结水,将凝结水送回锅炉进行循环。壳体1底部还设置有事故疏水口(未图示)能够用于紧急情况疏水。

参见图1至图4,可调挡板5位于第二管束4的上方,热网循环水通过第一管束3,主机循环冷却水通过第二管束4,通过第二管束4的主机循环冷却水流量保持稳定,随着供热时间的推进,通过第一管束3的热网循环水流量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在供热期间,为了适应热网循环水的升温需求,通过控制器来调整可调挡板5的叶片51的角度,从而调节进入第二管束4的蒸汽量,调节汽轮机的排汽在第一管束3和第二管束4之间的分配,既实现了供热期热电负荷间一定程度的解耦,又实现了热网循环水升温的可控。采用第一管束3和第二管束4分别通过热网循环水和主机循环冷却水的方式即是为了实现一定程度的热电解耦。低压加热器2和第一管束3吸收汽轮机排汽的热量,利用排汽的热量给管内水加热;第二管束4将排汽冷凝成水,凝结水泵将凝结水送回锅炉进行循环。当通过第一管束3的热网循环水流量逐渐增大时,进入壳体1内的蒸汽可以在可调挡板5的引导下优先与对热量需求较迫切的热网循环水管进行热交换,热量先集中满足热网循环水的升温需求,再与主机循环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因此不需要为了满足热网循环水的需求而去额外提升汽轮机的排汽温度和排汽压力,从而降低了能源损失,提高了热力系统的循环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是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改动、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