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自由组合式医用暖风加热套装。
背景技术:
随着术后加速康复理念的不断推广,围术期低体温的防治愈来愈引起重视。尽管围术期体温监测不断普及,体温管理理念不断强化,仍不能避免低体温的发生。
临床上,发生低体温后常常需要采取加温输液、暖风加热等主动加温设备进行体温治疗,特别是暖风加热设备,由于其不需要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可以直接将外接暖风输出软管置于颈部等大血管丰富部位进行加温,使得通过暖风加热设备进行加温的方式应用更为广泛。但通过暖风加热设备进行加温时,仍存在以下使用缺陷:1、现有暖风输出软管通常直径较粗,体积较大,前端固定不方便;2、现有暖风输出软管仅有一个输出方向,风力无法循环使用,不仅易导致将暖风直接吹向手术视野,污染无菌区,还造成能量浪费不利于环保;3、现有暖风输出软管无法覆盖患者全身,不能做到对身体的多个部位进行同时加温,更无法对身体多个部位加温时进行独立调节和精细化调控。
综上,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暖风加热设备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自由组合式医用暖风加热套装。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暖风加热设备精细化调节能力较差、不利于手术区域无菌状态维持、加热效率较差、不利于环保等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由组合式医用暖风加热套装。
自由组合式医用暖风加热套装,其包括能够提供暖风的电暖风机,覆盖在患者身体部位的加温组件,以及用于连接电暖风机和加温组件的暖风流动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温组件设置为能够围成圆柱体的长形加温片;所述电暖风机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部的控制组件,以及为控制组件提供能量的电源结构;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中央控制器、电动机和加热元件,电动机和加热元件分别与中央控制器连接。本产品通过暖风流动管将电暖风机和加温组件连接在一起,相比较现有技术中的暖风加热设备,具有操作简单,更高效、安全和环保的优势。
进一步,在所述外壳的一侧设置用于连接暖风流动管的双插孔,且暖风流动管设置为分别负责暖风流出电暖风机和流入电暖风机的双管暖风流动管,双管暖风流动管连接外壳的一端设置分别与双插孔相匹配且连通的第一插头;通过双管暖风流动管的设置使得暖风流出电暖风机和暖风再返流进电暖风机分工明确,具有环保性。
进一步,所述双插孔的数量设置6-12个,暖风流动管的数量设置6-12个;此种设置可以满足临床上患者多个身体部位需要加热的需求。
进一步,在所述外壳设置双插孔的对立面设置连通外界的进出风口。
进一步,在所述长形加温片的短边两侧分别设置互相匹配使用的磁性吸附条,通过磁性吸附条的互相吸附将长形加温片围成能够完美卡在患者身体部位的圆柱体加温片;此种可打开式加温组件的设置方便操作者将加温组件卡在患者身体的各个部位,操作方便。
进一步,所述长形加温片的上端设置能够连接暖风流动管的暖风进口和暖风出口,且暖风流动管连接长形加温片的一端设置与暖风进出口匹配且连通的第二插头;在所述长形加温片内部设置连通暖风进口和暖风出口的暖风管道,且在长形加温片内部设置供放置暖风管道的管道腔;使用时,电暖风机流出的暖风顺序经过双管暖风流动管,暖风进口和暖风管道,再从暖风出口流出,并沿着双管暖风流动管再流入电暖风机内,以实现风力在电暖风机、双管暖风流动管和加温组件之间的流动。此种设置有效保证电暖风机吹出的暖风不会直接吹向手术视野,从而导致无菌区污染,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能量浪费。
进一步,所述暖风管道和管道腔设置为工字型或者圆环形,但不仅限于工字型或者圆环形,其还可以是长方形等其他形状。
优选地,所述暖风管道和管道腔设置为工字型,工字型的设置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暖风管道的加热面积。
进一步,所述长形加温片包括颈部加温片,胸部加温片,上臂加温片,前臂加温片,大腿加温片和小腿加温片;此种设置有效满足需同时对身体多个部位进行加热患者的需求。
进一步,所述长形加温片设置为可塑形式的软性材料,此种设置更能保证与患者身体的贴合性。
进一步,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温度控制器、报警器和操作键,温度控制器、报警器和操作键分别与中央控制器连接;电动机将自然风从进出风口揽入外壳内后经加热元件加热后自然风成为暖风,再通过温度控制器感应暖风流出电暖风机进入暖风流动管的温度,当温度超出阈值时,中央控制器感知到信号,并引发报警器报警;此种设置有效增加了在对患者身体部位进行加温时的安全性。
进一步,所述操作键包括设置在外壳上端的用于调节暖风温度的温度调节旋钮,用于调节暖风风力的风力调节旋钮及总开关键等;在外壳上端还设置分别用于显示温度调节旋钮和风力调节旋钮档位的指示块;另在温度调节旋钮和风力调节旋钮的上表面还设置显示温度档位和风力档位的标记结构;操作者通过转动温度调节旋钮和风力调节旋钮使得目标标记结构对准指示块,与此同时,中央控制器接收到操作键的按键信号,再进行对暖风温度和风力的调节操作。此种设置保证对电暖风机输出暖风风力和温度的精细调控。
进一步,所述电源结构为设置在外壳外壁的电源插头。
使用时,通过电暖风机吹出的暖风经双管暖风流动管通过暖风进口进入暖风管道,再从暖风出口流出经双管暖风流动管流入到电暖风机内;在此过程中,暖风经过暖风管道使得加温组件保持一定的温度,同时,操作者还可通过调节温度调节旋钮和风力调节旋钮实现对电暖风机吹出暖风的温度和风力进行有效调节。另外,本产品还设置有包括温度控制器的控制组件,以防止本产品发生故障时导致暖风温度过高或过低,进而危害到患者的身体。
与现有技术的器械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互相连通的电暖风机、暖风流动管和加温组件,还在电暖风机外壳内设置包括中央控制器、电动机、加热元件、温度控制器、报警器和操作键的控制组件,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暖风机加热设备精细化调节能力较差、不利于手术区域无菌状态维持、加热效率较差、不利于环保等缺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前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暖风机和暖风流动管后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长形加温片的整体结构透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长形加温片的整体结构剖面透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暖风流动管的整体结构透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控制组件的结构框图;
图中,11、外壳;111、双插孔;112、进出风口;113、指示块;12、控制组件;121、电源结构;122、中央控制器;123、电动机;124、加热元件;125、温度控制器;126、报警器;127、操作键;1271、温度调节旋钮;1272、风力调节旋钮;1273、总开关键;13、电源插头;2、暖风流动管;21、第一插头;22、第二插头;3、长形加温片;31、磁性吸附条;32、暖风进口;33、暖风出口;34、暖风管道;4、颈部加温片;5、胸部加温片;6、上臂加温片;7、前臂加温片;8、大腿加温片;9、小腿加温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自由组合式医用暖风加热套装
自由组合式医用暖风加热套装,其包括能够提供暖风的电暖风机,覆盖在患者身体部位的加温组件,以及用于连接电暖风机和加温组件的暖风流动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温组件设置为能够围成圆柱体的长形加温片3;所述电暖风机包括外壳11,设置在外壳11内部的控制组件12,以及为控制组件12提供能量的电源结构121;所述控制组件12包括中央控制器122、电动机123和加热元件124,电动机123和加热元件124分别与中央控制器122连接。本产品通过暖风流动管2将电暖风机和加温组件连接在一起,相比较现有技术中的暖风加热设备,具有操作简单,更高效、安全和环保的优势。
在所述外壳11的一侧设置用于连接暖风流动管2的双插孔111,且暖风流动管2设置为分别负责暖风流出电暖风机和流入电暖风机的双管暖风流动管2,双管暖风流动管2连接外壳11的一端设置分别与双插孔111相匹配且连通的第一插头21;通过双管暖风流动管2的设置使得暖风流出电暖风机和暖风再返流进电暖风机分工明确,具有环保性。
所述双插孔111的数量设置6-12个,暖风流动管2的数量设置6-12个;此种设置可以满足临床上患者多个身体部位需要加热的需求。
在所述外壳11设置双插孔111的对立面设置连通外界的进出风口112。
在所述长形加温片3的短边两侧分别设置互相匹配使用的磁性吸附条31,通过磁性吸附条31的互相吸附将长形加温片3围成能够完美卡在患者身体部位的圆柱体加温片;此种可打开式加温组件的设置方便操作者将加温组件卡在患者身体的各个部位,操作方便。
所述长形加温片3的上端设置能够连接暖风流动管2的暖风进口32和暖风出口33,且暖风流动管2连接长形加温片3的一端设置与暖风进出口匹配且连通的第二插头22;在所述长形加温片3内部设置连通暖风进口32和暖风出口33的暖风管道34,且在长形加温片3内部设置供放置暖风管道34的管道腔;使用时,电暖风机流出的暖风顺序经过双管暖风流动管2,暖风进口32和暖风管道34,再从暖风出口33流出,并沿着双管暖风流动管2再流入电暖风机内,以实现风力在电暖风机、双管暖风流动管2和加温组件之间的流动。此种设置有效保证电暖风机吹出的暖风不会直接吹向手术视野,从而导致无菌区污染,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能量浪费。
所述暖风管道34和管道腔设置为工字型,工字型的设置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暖风管道34的加热面积。
所述长形加温片3设置为可塑形式的软性材料,此种设置更能保证与患者身体的贴合性。
所述控制组件12还包括操作键127,操作键127与中央控制器122连接;所述操作键127包括设置在外壳11上端的用于调节暖风温度的温度调节旋钮1271,用于调节暖风风力的风力调节旋钮1272及总开关键1273等;在外壳11上端还设置分别用于显示温度调节旋钮1271和风力调节旋钮1272档位的指示块113;另在温度调节旋钮1271和风力调节旋钮1272的上表面还设置显示温度档位和风力档位的标记结构;操作者通过转动温度调节旋钮1271和风力调节旋钮1272使得目标标记结构对准指示块113,与此同时,中央控制器122接收到操作键127的按键信号,再进行对暖风温度和风力的调节操作。此种设置保证对电暖风机输出暖风风力和温度的精细调控。
所述电源结构121为设置在外壳11外壁的电源插头13。
实施例2自由组合式医用暖风加热套装
自由组合式医用暖风加热套装,其包括能够提供暖风的电暖风机,覆盖在患者身体部位的加温组件,以及用于连接电暖风机和加温组件的暖风流动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温组件设置为能够围成圆柱体的长形加温片3;所述电暖风机包括外壳11,设置在外壳11内部的控制组件12,以及为控制组件12提供能量的电源结构121;所述控制组件12包括中央控制器122、电动机123和加热元件124,电动机123和加热元件124分别与中央控制器122连接。本产品通过暖风流动管2将电暖风机和加温组件连接在一起,相比较现有技术中的暖风加热设备,具有操作简单,更高效、安全和环保的优势。
在所述外壳11的一侧设置用于连接暖风流动管2的双插孔111,且暖风流动管2设置为分别负责暖风流出电暖风机和流入电暖风机的双管暖风流动管2,双管暖风流动管2连接外壳11的一端设置分别与双插孔111相匹配且连通的第一插头21;通过双管暖风流动管2的设置使得暖风流出电暖风机和暖风再返流进电暖风机分工明确,具有环保性。
所述双插孔111的数量设置6-12个,暖风流动管2的数量设置6-12个;此种设置可以满足临床上患者多个身体部位需要加热的需求。
在所述外壳11设置双插孔111的对立面设置连通外界的进出风口112。
在所述长形加温片3的短边两侧分别设置互相匹配使用的磁性吸附条31,通过磁性吸附条31的互相吸附将长形加温片3围成能够完美卡在患者身体部位的圆柱体加温片;此种可打开式加温组件的设置方便操作者将加温组件卡在患者身体的各个部位,操作方便。
所述长形加温片3的上端设置能够连接暖风流动管2的暖风进口32和暖风出口33,且暖风流动管2连接长形加温片3的一端设置与暖风进出口匹配且连通的第二插头22;在所述长形加温片3内部设置连通暖风进口32和暖风出口33的暖风管道34,且在长形加温片3内部设置供放置暖风管道34的管道腔;使用时,电暖风机流出的暖风顺序经过双管暖风流动管2,暖风进口32和暖风管道34,再从暖风出口33流出,并沿着双管暖风流动管2再流入电暖风机内,以实现风力在电暖风机、双管暖风流动管2和加温组件之间的流动。此种设置有效保证电暖风机吹出的暖风不会直接吹向手术视野,从而导致无菌区污染,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能量浪费。
所述暖风管道34和管道腔设置圆环形,其还可以是长方形等其他形状。
所述长形加温片3设置为可塑形式的软性材料,此种设置更能保证与患者身体的贴合性。
所述控制组件12还包括温度控制器125、报警器126和操作键127,温度控制器125、报警器126和操作键127分别与中央控制器122连接;电动机123将自然风从进出风口112揽入外壳11内后经加热元件124加热后自然风成为暖风,再通过温度控制器125感应暖风流出电暖风机进入暖风流动管2的温度,当温度超出阈值时,中央控制器122感知到信号,并引发报警器126报警;此种设置有效增加了在对患者身体部位进行加温时的安全性。
所述操作键127包括设置在外壳11上端的用于调节暖风温度的温度调节旋钮1271,用于调节暖风风力的风力调节旋钮1272及总开关键1273等;在外壳11上端还设置分别用于显示温度调节旋钮1271和风力调节旋钮1272档位的指示块113;另在温度调节旋钮1271和风力调节旋钮1272的上表面还设置显示温度档位和风力档位的标记结构;操作者通过转动温度调节旋钮1271和风力调节旋钮1272使得目标标记结构对准指示块113,与此同时,中央控制器122接收到操作键127的按键信号,再进行对暖风温度和风力的调节操作。此种设置保证对电暖风机输出暖风风力和温度的精细调控。
所述电源结构121为设置在外壳11外壁的电源插头13。
实施例3自由组合式医用暖风加热套装
自由组合式医用暖风加热套装,其包括能够提供暖风的电暖风机,覆盖在患者身体部位的加温组件,以及用于连接电暖风机和加温组件的暖风流动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温组件设置为能够围成圆柱体的长形加温片3;所述电暖风机包括外壳11,设置在外壳11内部的控制组件12,以及为控制组件12提供能量的电源结构121;所述控制组件12包括中央控制器122、电动机123和加热元件124,电动机123和加热元件124分别与中央控制器122连接。本产品通过暖风流动管2将电暖风机和加温组件连接在一起,相比较现有技术中的暖风加热设备,具有操作简单,更高效、安全和环保的优势。
在所述外壳11的一侧设置用于连接暖风流动管2的双插孔111,且暖风流动管2设置为分别负责暖风流出电暖风机和流入电暖风机的双管暖风流动管2,双管暖风流动管2连接外壳11的一端设置分别与双插孔111相匹配且连通的第一插头21;通过双管暖风流动管2的设置使得暖风流出电暖风机和暖风再返流进电暖风机分工明确,具有环保性。
所述双插孔111的数量设置6-12个,暖风流动管2的数量设置6-12个;此种设置可以满足临床上患者多个身体部位需要加热的需求。
在所述外壳11设置双插孔111的对立面设置连通外界的进出风口112。
在所述长形加温片3的短边两侧分别设置互相匹配使用的磁性吸附条31,通过磁性吸附条31的互相吸附将长形加温片3围成能够完美卡在患者身体部位的圆柱体加温片;此种可打开式加温组件的设置方便操作者将加温组件卡在患者身体的各个部位,操作方便。
所述长形加温片3的上端设置能够连接暖风流动管2的暖风进口32和暖风出口33,且暖风流动管2连接长形加温片3的一端设置与暖风进出口匹配且连通的第二插头22;在所述长形加温片3内部设置连通暖风进口32和暖风出口33的暖风管道34,且在长形加温片3内部设置供放置暖风管道34的管道腔;使用时,电暖风机流出的暖风顺序经过双管暖风流动管2,暖风进口32和暖风管道34,再从暖风出口33流出,并沿着双管暖风流动管2再流入电暖风机内,以实现风力在电暖风机、双管暖风流动管2和加温组件之间的流动。此种设置有效保证电暖风机吹出的暖风不会直接吹向手术视野,从而导致无菌区污染,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能量浪费。
所述暖风管道34和管道腔设置为工字型,工字型的设置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暖风管道34的加热面积。
所述长形加温片3包括颈部加温片4,胸部加温片5,上臂加温片6,前臂加温片7,大腿加温片8和小腿加温片9;此种设置有效满足需同时对身体多个部位进行加热患者的需求。
所述长形加温片3设置为可塑形式的软性材料,此种设置更能保证与患者身体的贴合性。
所述控制组件12还包括温度控制器125、报警器126和操作键127,温度控制器125、报警器126和操作键127分别与中央控制器122连接;电动机123将自然风从进出风口112揽入外壳11内后经加热元件124加热后自然风成为暖风,再通过温度控制器125感应暖风流出电暖风机进入暖风流动管2的温度,当温度超出阈值时,中央控制器122感知到信号,并引发报警器126报警;此种设置有效增加了在对患者身体部位进行加温时的安全性。
所述操作键127包括设置在外壳11上端的用于调节暖风温度的温度调节旋钮1271,用于调节暖风风力的风力调节旋钮1272及总开关键1273等;在外壳11上端还设置分别用于显示温度调节旋钮1271和风力调节旋钮1272档位的指示块113;另在温度调节旋钮1271和风力调节旋钮1272的上表面还设置显示温度档位和风力档位的标记结构;操作者通过转动温度调节旋钮1271和风力调节旋钮1272使得目标标记结构对准指示块113,与此同时,中央控制器122接收到操作键127的按键信号,再进行对暖风温度和风力的调节操作。此种设置保证对电暖风机输出暖风风力和温度的精细调控。
所述电源结构121为设置在外壳11外壁的电源插头13。
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