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状陶瓷加热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31515发布日期:2021-08-20 16:45阅读:76来源:国知局
蜂窝状陶瓷加热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加热领域,具体涉及蜂窝状陶瓷加热体。



背景技术:

现有的家用热水器包括太阳能热水器、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空气能热水器等等,水箱内胆主要用不锈钢、搪瓷、塑料、硅胶、橡胶等制成。不锈钢水箱存在着焊缝处易腐蚀漏水和材料较薄集热管插孔处易变形的缺陷;搪瓷水箱存在着瓷层脱落后腐蚀漏水的缺陷;塑料、硅胶、橡胶水箱存在着不耐高温易变形的缺陷,加热后水会有异味;另外,现有热水器水流方式单一,加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一种蜂窝状陶瓷加热体。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出一种蜂窝状陶瓷加热体,包括:

壳体;

热循环蜂窝管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热循环蜂窝管道的四周开设有奇数个通水孔,呈蜂窝状;

进水蜂窝端盖,其螺纹连接在所述热循环蜂窝管道的一端,所述进水蜂窝端盖上设有一个第一水槽和若干个第二水槽,所述第一水槽与一个所述通水孔大小一致,所述第二水槽与两个所述通水孔的大小一致,当所述进水蜂窝端盖螺纹连接在所述热循环蜂窝管道的一端时,所述第一水槽、第二水槽分别与通水孔相对应;

出水蜂窝端盖,其螺纹连接在所述热循环蜂窝管道的一端,所述出水蜂窝端盖设有一个第三水槽和若干个第四水槽,所述第三水槽与一个所述通水孔大小一致,所述第四水槽与两个所述通水孔的大小一致,当出水所述蜂窝端盖螺纹连接在所述热循环蜂窝管道的两端时,所述第三水槽、第四水槽分别与通水孔相对应,且所述第一水槽对应的通水孔与所述第三水槽对应的所述通水孔相连。

在上述的蜂窝状陶瓷加热体中,所述壳体的一端对应所述进水蜂窝端盖、出水蜂窝端盖设有进水端盖和出水端盖,所述进水端盖和出水端盖的内侧均设有与所述进水蜂窝端盖和出水蜂窝端盖对应的第一凹槽和若干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水槽或第三水槽相对应,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二水槽或第四水槽相对应。

在上述的蜂窝状陶瓷加热体中,所述进水端盖和出水端盖内侧边缘处沿周向上均设有卡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内侧两侧均设有限位块,当所述进水端盖或出水端盖连接在所述壳体和热循环蜂窝管道的一侧时,所述壳体的一端卡接在所述卡槽内,所述限位块插接于所述第二水槽或第四水槽内。

在上述的蜂窝状陶瓷加热体中,所述进水端盖外侧连接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所述第一凹槽相贯通,所述进水管的一侧通过第一连接块连接有进水传感器,所述出水端盖外侧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所述第一凹槽相贯通,所述出水管的一侧通过第二连接块连接有出水传感器。

在上述的蜂窝状陶瓷加热体中,所述进水传感器、出水传感器均为水温传感器。

在上述的蜂窝状陶瓷加热体中,所述热循环蜂窝管道中心设有第一圆形通孔,所述进水蜂窝端盖、出水蜂窝端盖对应所述第一圆形通孔均开设有第二圆形通孔,所述进水端盖和出水端盖的中心均开设有第三圆形通孔,所述壳体内设有穿过所述第三圆形通孔、第二圆形通孔和第一圆形通孔的陶瓷加热管。

在上述的蜂窝状陶瓷加热体中,所述壳体上设有接线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蜂窝状陶瓷加热体通过采用热循环蜂窝管道以及蜂窝端盖和端盖,可实现水在热循环蜂窝管道来回流动,增大了水与加热体的接触面积,延长了水的流通路径,使陶瓷加热管与水的热交换更加充分,提高了水的加热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蜂窝状陶瓷加热体采用陶瓷加热管,陶瓷加热管电热转换效率高,升温快、耐高温、耐腐蚀,使用寿命长,绝缘强度高,无污染、无异味,与其它电加热元件相比可节能30%左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案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案的热循环蜂窝管道和进水、出水蜂窝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案的进水端盖或出水端盖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陶瓷加热管;200-壳体;210-热循环蜂窝管道;211-通风孔;212-第一圆形通孔;220-进水蜂窝端盖;221-第一水槽;222-第二水槽;230-出水蜂窝端盖;231-第三水槽;232-第四水槽;240-进水端盖;241-进水管;242-第一连接块;243-进水传感器;250-出水端盖;251-出水管;252-第二连接块;253-出水传感器;300-第二圆形通孔;400-第一凹槽;500-第二凹槽;600-卡槽;700-限位块;800-第三圆形通孔;900-接线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蜂窝状陶瓷加热体,包括:壳体200;热循环蜂窝管道210,设置于壳体200内部,热循环蜂窝管道210的四周开设有奇数个通水孔211,呈蜂窝状;进水蜂窝端盖220,其螺纹连接在热循环蜂窝管道210的一端,进水蜂窝端盖220上设有一个第一水槽221和若干个第二水槽222,第一水槽221与一个通水孔211大小一致,第二水槽222与两个通水孔211的大小一致,当进水蜂窝端盖220螺纹连接在热循环蜂窝管道210的一端时,第一水槽221、第二水槽222分别与通水孔211相对应;出水蜂窝端盖230,其螺纹连接在热循环蜂窝管道210的一端,出水蜂窝端盖230设有一个第三水槽231和若干个第四水槽232,第三水槽231与一个通水孔211大小一致,第四水槽232与两个通水孔211的大小一致,当出水蜂窝端盖230螺纹连接在热循环蜂窝管道210的两端时,第三水槽231、第四水槽232分别与通水孔211相对应,且第一水槽221对应的通水孔211与第三水槽231对应的通水孔211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热循环蜂窝管道210设有5个通水孔211,依次编号为1号通水孔、2号通水孔、3号通水孔、4号通水孔、5号通水孔。进水蜂窝端盖220上设有一个第一水槽221和两个第二水槽222,1号通水孔211对应第一水槽221,2号、3号通水孔211对应一个第二水槽222,4号、5号通水孔211对应另一个第二水槽222。出水蜂窝端盖230上设有一个第三水槽231和两个第四水槽232,1号、2号通水孔211对应一个第四水槽232,3号、4号通水孔211对应另一个第四水槽232,5号通水孔211对应第三水槽231。使用时,水由进水蜂窝端盖220上的第一水槽211流入热循环蜂窝管道210的1号通水孔211,从1号通水孔211流向出水蜂窝端盖230的第四水槽232,水在第四水槽232处由1号通水孔211流向2号通水孔211,再经2号通水孔211流向进水蜂窝端盖220的第二水槽222,水在第二水槽222处由2号通水孔211流向3号通水孔211,之后再经3号通水孔211流向出水蜂窝端盖230的第四水槽232,水在第四水槽232处由3号通水孔211流向4号通水孔211,之后再4号通水孔211流向进水蜂窝端盖220的第二水槽222,水在第二水槽222处由4号通水孔211流向5号通水孔211,最后水经5号通水孔流向出水蜂窝端盖230的第三水槽231,并从第三水槽231处流出热循环蜂窝管道210。本实用新型采用热循环蜂窝管道210和进水、出水蜂窝端盖,实现水在热循环蜂窝管道210来回5个流程,使水与陶瓷加热管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增大了水与加热体的接触面积,延长了水的流通路径,提高了水的加热效率。

如图1、图2、图4所示,壳体200的一端对应进水蜂窝端盖220、出水蜂窝端盖230设有进水端盖240和出水端盖250,进水端盖240和出水端盖250的内侧均设有与进水蜂窝端盖220和出水蜂窝端盖230对应的第一凹槽400和若干第二凹槽500,第一凹槽400与第一水槽221或第三水槽231相对应,第二凹槽500与第二水槽222或第四水槽232相对应。

本实施例中,进水端盖240和出水端盖250内侧均设有一个第一凹槽400和两个第二凹槽500,第一凹槽400与第一水槽221或第三水槽231相对应,两个第二凹槽500分别与两个第二水槽222或两个第四水槽232相对应。水有进水端盖240流入,流经第一凹槽400之后通过进水蜂窝端盖220的第一水槽221流入1号通水孔211,水从1号通水孔211流向出水蜂窝端盖230的第四水槽232,水由第四水槽232流出流向出水端盖250处的第二凹槽500,之后再由第二凹槽500处流回第四水槽232,流向第四水槽232对应的2号通水孔211,之后水从2号通水孔流向进水蜂窝端盖220的第二水槽222,水从第二水槽222流出流向进水端盖240处的第二凹槽500,之后再由第二凹槽500处流回第二水槽222,流向第二水槽222对应的3号通水孔211.同样的道理,水流经过3号通水孔、4号通水孔,最后水流由进水端盖220处的第二凹槽500流回第二水槽222,流向第二水槽222对应的5号通水孔211,然后水流通过5号通水孔流向出水蜂窝端盖230处的第三水槽231,从第三水槽231流出流向出水端盖250的第一凹槽400。在进水蜂窝端盖220、出水蜂窝端盖230一端设置进水端盖240和出水端盖250,并在进水端盖240和出水端盖250上设置第一凹槽400和第二凹槽500,实现了水在第二水槽222、第四水槽232处的回流,实现水在热循环蜂窝管道210内的来回多个流程,增大了水与加热体的接触面积,延长了水的流通路径,提高了水的加热效率。

如图4所示,进水端盖240和出水端盖250内侧边缘处沿周向上均设有卡槽600,第二凹槽500的内侧两侧均设有限位块700,当进水端盖240或出水端盖250连接在壳体200和热循环蜂窝管道210的一侧时,壳体200的一端卡接在卡槽600内,限位块700插接于第二水槽222或第四水槽232内。

当将进水端盖240或出水端盖250连接在壳体200和热循环蜂窝管道210的一侧时,壳体200的一端就会卡接在进水端盖240或出水端盖250内侧的卡槽600内,同时只有当进水端盖240或出水端盖250内侧的第一凹槽400与第一水槽221或第三水槽231相对应时,进水端盖240或出水端盖250内侧的第二凹槽500才会与第二水槽222或第四水槽232相对应,此时,才能将第二凹槽500的内侧两侧的限位块700卡接在第二水槽222或第四水槽232内两侧,进水端盖240或出水端盖250的卡槽600才能与壳体紧密连接,避免装置的漏水。所以设置限位块700可确保进水端盖240和出水端盖250与进水蜂窝端盖220和出水蜂窝端盖230的对位安装,保证水流的顺利。

如图1、图2、图4所示,进水端盖240外侧连接有进水管242,进水管241与第一凹槽400相贯通,进水管241的一侧通过第一连接块242连接有进水传感器243,出水端盖250外侧连接有出水管251,出水管251与第一凹槽400相贯通,出水管251的一侧通过第二连接块252连接有出水传感器253。

进水管241与第一凹槽400贯通,通过进水管241水流流入进水端盖240的第一凹槽400,从第一凹槽400经过进水蜂窝端盖220的第一水槽221流入热循环蜂窝管道210的1号通水孔211,之后开始在热循环蜂窝管道210、进水蜂窝端盖220、进水端盖240、出水蜂窝端盖230、进水端盖250间来回流动。最后经5号通水孔流向出水蜂窝端盖230处的第三水槽231,从第三水槽231流出流向出水端盖250的第一凹槽400,出水管251与第一凹槽400相贯通,水流由出水管251处流出。

如图1、图2所示,进水传感器243、出水传感器254均为水温传感器。

在进水管242处设有进水传感器243,可对流入的水温的进行预判,方便设定需要加热的时间;在出水管241处设置出水传感器254,方便对出水管254处的水体温度进行测量,方便使用者根据需要选择继续加热或者停止加热。

如图3、图4所示,热循环蜂窝管道210中心设有第一圆形通孔212,进水蜂窝端盖220、出水蜂窝端盖230对应第一圆形通212孔均开设有第二圆形通孔300,进水端盖240和出水端盖250的中心均开设有第三圆形通孔800,壳体200内设有穿过第三圆形通孔800、第二圆形通孔300和第一圆形通孔212的陶瓷加热管100。

设置贯穿热循环蜂窝管道210、进水蜂窝端盖220、出水蜂窝端盖230、进水端盖240和出水端盖250的陶瓷加热管100,可实现对加热体内部各处的水都进行加热,增大陶瓷加热管100与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加热效率,且采用陶瓷加热管,电热转换效率高,升温快、耐高温、耐腐蚀,使用寿命长,绝缘强度高,无污染、无异味,与其它电加热元件相比可节能30%左右。

如图1所示,壳体200上设有接线端900。

通过接线端900将陶瓷加热管100与外部电源相连接,实现对加热体内部的水进行加热。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