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藻的高效沥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84708发布日期:2021-12-04 10:32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螺旋藻的高效沥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螺旋藻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螺旋藻的高效沥水装置。


背景技术:

2.螺旋藻是一类低等生物,形如钟表发条,故而得名。螺旋藻是自然界营养成分最丰富、最全面的生物,螺旋藻富含高质量的蛋白质、γ

亚麻酸的脂肪酸、类胡萝卜素、维生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如铁、碘、硒、锌等。具有减轻癌症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免疫功能,降低血脂等功效。
3.螺旋藻加工时首先需要从养殖池中收集螺旋藻,然后将集中收集的螺旋藻放入筛网中进行冲洗过滤,冲洗完的螺旋藻置于放置槽内进行自然沥干。但是仅通过自然沥干,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且放置槽内上方螺旋藻的水分会渗透到下方,使下方螺旋藻重新受潮,从而导致沥干效果不佳。
4.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螺旋藻的高效沥水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螺旋藻自然沥干过程耗费时间较长,且沥干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螺旋藻的高效沥水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螺旋藻自然沥干过程耗费时间较长,且沥干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6.本技术提供一种螺旋藻的高效沥水装置,包括本体和废水槽;所述废水槽设置在所述本体下方;
7.所述本体顶部设置有进料口;所述本体内部设置有第一沥水部件、第二沥水部件、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所述本体底部设置有螺旋藻收集部件,所述螺旋藻收集部件用于将螺旋藻摊开并储存;
8.所述第一沥水部件包括第一螺旋藻沥水滑道;所述第二沥水部件包括第二螺旋藻沥水滑道;
9.所述第一螺旋藻沥水滑道首端和所述第二螺旋藻沥水滑道首端,均与所述本体的内壁连接;
10.螺旋藻依次通过所述进料口,落至所述第一螺旋藻沥水滑道首端,滑至所述第一螺旋藻沥水滑道末端,接着落入所述第二螺旋藻沥水滑道首端,滑至所述第二螺旋藻沥水滑道末端,最后落入所述螺旋藻收集部件;
11.所述第一风扇用于在螺旋藻从所述第一螺旋藻沥水滑道首端,滑至所述第一螺旋藻沥水滑道末端时,对螺旋藻进行吹干处理;
12.所述第二风扇用于在螺旋藻从所述第二螺旋藻沥水滑道首端,滑至所述第二螺旋藻沥水滑道末端时,对螺旋藻进行吹干处理。
13.可选的,所述第一沥水部件还包括第一废水收集凹槽和第一废水管道;所述第一废水收集凹槽首端与所述第一螺旋藻沥水滑道末端连接,所述第一废水收集凹槽末端连通
所述第一废水管道首端;所述第一废水管道末端连通所述废水槽;
14.所述第一螺旋藻沥水滑道中的废水依次通过所述第一废水收集凹槽首端,滑至所述第一废水收集凹槽末端,接着通过所述第一废水管道落入所述废水槽中。
15.可选的,所述第二沥水部件还包括第二废水收集凹槽和第二废水管道;所述第二废水收集凹槽首端与所述第二螺旋藻沥水滑道末端连接,所述第二废水收集凹槽末端连通所述第二废水管道首端;所述第二废水管道末端连通所述废水槽;
16.所述第二螺旋藻沥水滑道中的废水依次通过所述第二废水收集凹槽首端,滑至所述第二废水收集凹槽末端,接着通过所述第二废水管道落入所述废水槽中。
17.可选的,所述第一螺旋藻沥水滑道和所述第二螺旋藻沥水滑道均为网状结构。
18.可选的,所述螺旋藻收集部件为传送带。
19.可选的,所述螺旋藻收集部件为网状结构。
20.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螺旋藻的高效沥水装置,先后通过两组沥水部件对螺旋藻进行沥水处理,最后落入螺旋藻收集部件。两组螺旋藻沥水滑道均利用风扇,对通过的螺旋藻进行吹干处理,提高了沥水效率。螺旋藻收集部件具体为传送带,用于将收集到的螺旋藻摊开并储存,这种设计使得沥干效果更佳。两组螺旋藻沥水滑道以及螺旋藻收集部件均为网状结构,且采用废水收集凹槽、废水管道和废水槽的设计,用于收集装置工作时沥出的高盐废水,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本技术沥水效率高,结构简单合理且占地空间小,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螺旋藻的高效沥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示说明:
24.其中,1

本体;2

废水槽;3

进料口;4

第一沥水部件;41

第一螺旋藻沥水滑道;42

第一废水收集凹槽;43

第一废水管道;5

第二沥水部件;51

第二螺旋藻沥水滑道;52

第二废水收集凹槽;53

第二废水管道;6

第一风扇;7

第二风扇;8

螺旋藻收集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26.参见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螺旋藻的高效沥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螺旋藻的高效沥水装置,包括本体1和废水槽2;所述废水槽2设置在所述本体1下方。
28.具体来说,螺旋藻在生产过程当中会产生大量高盐废水,这种高盐废水中所含的有机污染物等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因此需要使用废水槽2来储存螺旋藻在生产过程中所
产生的废水。
29.所述本体1顶部设置有进料口3。所述本体1内部设置有第一沥水部件4、第二沥水部件5、第一风扇6和第二风扇7。所述本体1底部设置有螺旋藻收集部件8,所述螺旋藻收集部件8用于将螺旋藻摊开并储存。
30.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螺旋藻收集部件8为传送带。螺旋藻收集部件8能够将螺旋藻摊开并储存,使螺旋藻与空气接触面积更大,提高沥水效果。同时也避免了螺旋藻沥干后堆积,导致上方螺旋藻的水分渗透入下方螺旋藻,使得下方螺旋藻重新受潮,从而影响沥水效果。
31.进一步的,所述螺旋藻收集部件8为网状结构,使得螺旋藻的水分通过网状结构,流入所述废水槽2。
32.所述第一沥水部件4包括第一螺旋藻沥水滑道41、第一废水收集凹槽42和第一废水管道43。所述第一废水收集凹槽42首端与所述第一螺旋藻沥水滑道41末端连接,所述第一废水收集凹槽42末端连通所述第一废水管道43首端。所述第一废水管道43末端连通所述废水槽2。
33.所述第二沥水部件5包括第二螺旋藻沥水滑道51、第二废水收集凹槽52和第二废水管道53。所述第二废水收集凹槽52首端与所述第二螺旋藻沥水滑道51末端连接,所述第二废水收集凹槽52末端连通所述第二废水管道53首端。所述第二废水管道53末端连通所述废水槽2。
3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旋藻沥水滑道41和所述第二螺旋藻沥水滑道51均为网状结构。
35.具体来说,所述第一螺旋藻沥水滑道41和所述第二螺旋藻沥水滑道51中沥出的废水,分别通过网筛、滤纸等网状结构流入所述第一废水收集凹槽42和所述第二废水收集凹槽52。
36.所述第一螺旋藻沥水滑道41首端和所述第二螺旋藻沥水滑道51首端,均与所述本体1的内壁连接。
37.螺旋藻依次通过所述进料口3,落至所述第一螺旋藻沥水滑道41首端,滑至所述第一螺旋藻沥水滑道41末端,接着落入所述第二螺旋藻沥水滑道51首端,滑至所述第二螺旋藻沥水滑道51末端,最后落入所述螺旋藻收集部件8。
38.具体来说,上述设计在同样的面积中设置两组沥水部件,并通过倾斜的方式,增加螺旋藻的通过距离,从而提高螺旋藻的沥水效率,且整个装置结构简单合理,占地面积很小。
39.所述第一螺旋藻沥水滑道41中的废水依次通过所述第一废水收集凹槽42首端,滑至所述第一废水收集凹槽42末端,接着通过所述第一废水管道43落入所述废水槽2中。
40.所述第二螺旋藻沥水滑道51中的废水依次通过所述第二废水收集凹槽52首端,滑至所述第二废水收集凹槽52末端,接着通过所述第二废水管道53落入所述废水槽2中。
41.所述第一风扇6用于在螺旋藻从所述第一螺旋藻沥水滑道41首端,滑至所述第一螺旋藻沥水滑道41末端时,对螺旋藻进行吹干处理。
42.所述第二风扇7用于在螺旋藻从所述第二螺旋藻沥水滑道51首端,滑至所述第二螺旋藻沥水滑道51末端时,对螺旋藻进行吹干处理。
43.具体来说,所述第一风扇6和所述第二风扇7对通过的螺旋藻进行吹干处理,进一步提高了螺旋藻的沥水效率。
44.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螺旋藻的高效沥水装置,先后通过两组沥水部件对螺旋藻进行沥水处理,最后落入螺旋藻收集部件。两组螺旋藻沥水滑道均利用风扇,对通过的螺旋藻进行吹干处理。螺旋藻收集部件具体为传送带,用于将收集到的螺旋藻摊开并储存。两组螺旋藻沥水滑道以及螺旋藻收集部件均为网状结构,且采用废水收集凹槽、废水管道和废水槽的设计,用于收集装置工作时沥出的高盐废水。
45.在实际应用中,较之前的自然沥干方法,螺旋藻的沥水效率大大提高,且螺旋藻在储存时,与空气接触面积更大,沥干效果更佳。废水收集的设计,进一步阻止了高盐废水中所含的有机污染物等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本技术沥水效率高,结构简单合理且占地空间小,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46.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之间的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以上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只是本技术总的构思下的几个示例,并不构成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依据本技术方案所扩展出的任何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