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万向出风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01933发布日期:2021-06-18 16:13阅读:4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万向出风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万向出风空调。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由于设备的运行和一些工艺步骤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现场温度很高,工人的在生产中十分难熬,于是各种各样的空调被设计研究,而传统的空调只有出风面能单独出风,内置风轮旋转的大量能量被浪费,同时由于出风面的单一,空气交换也不迅速,所以导致制冷不能很快见效,故现有的空调设备存在出风方向单一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提出一种万向出风空调,旨在解决传统空调设备出风方向单一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出一种万向出风空调,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部通过隔板分隔成上方的第一置容空间和下方第二置容空间,所述万向出风空调还包括热交换部件、出风部件和换向部件;

所述箱体包括顶面、底面,以及连接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的多个侧壁,其中一个侧壁为连接面,所述箱体的所述侧壁上开设有多个贯通第一置容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出风口;

所述出风部件和所述换向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置容空间内,所述出风部件包括出风电机和风轮,所述出风电机包括主出风电机和侧出风电机;所述风轮的外轮廓为圆柱体,所述风轮包括一个与所述连接面朝向所述第一置容空间的一侧固定连接的主出风轮和设置于所述主出风轮轴向的两端的两个侧出风轮,所述主出风轮的轴向与所述连接面平行,所述侧出风轮轴向与所述连接面垂直,所述侧出风轮轴向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面面朝向所述第一置容空间的一侧通过侧出风电机固定连接,所述主出风电机固定在所述连接面朝向所述第一置容空间的一侧,所述主出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主出风轮,所述侧出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侧出风轮;

所述热交换部件包括热交换管,所述热交换管盘折设置在所述风轮和所述出风口之间;

所述换向部件包括换向电机和换向板,所述换向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面上,所述换向板通过换向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内,所述换向电机与所述换向板联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热交换部件还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二置容空间的水箱和水泵,所述水泵和水箱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热交换管与所述水泵连接后,穿过所述隔板盘折设置在所述风轮和所述出风口之间,再穿过所述隔板与所述水箱连接,所述热交换管位于所述第一置容空间的部分开设有多个用于液体渗出的渗出孔。

优选的,所述主出风轮包括主轴连接架、主旋转叶和主旋转轴,所述主旋转轴的两端通过所述主轴连接架与所述连接面固定连接,所述主旋转轴能绕所述主旋转轴的轴线转动,多片所述主旋转叶沿所述主旋转轴的周向等距设置,所述主旋转轴的中段用于与所述主出风电机连接,所述侧出风轮包括侧旋转轴和侧旋转叶,所述侧旋转叶沿所述侧旋转轴的周向等距设置,所述主旋转叶和所述侧旋转叶均为铝合金结构件。

优选的,所述换向板包括多个硬板和多个软板,所述硬板包括硬板面和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固定连接在所述硬板面的两端,所述硬板面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软板包括第二连杆、内芯和外包软皮,多个所述内芯沿所述第二连杆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二连杆,每一所述内芯外套设有外包软皮,所述第二连杆依次穿过每一所述硬板的所述连接孔,以串接各个所述硬板,并且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垂直,所述换向电机有多个,每一根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和每一根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均联动铰接有换向电机,所述换向电机与所述连接面朝向所述第一置容空间一侧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置容空间内还设置有水槽,所述水槽设置在所述水箱上,所述水槽用于收集所述隔板滴落的液体。

优选的,所述水箱还开设有加料口,所述连接面开设有加料通孔,所述加料口和所述加料通孔通过管道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包软皮还加设有固定筋,所述固定筋用于保持所述外包软皮在所述第二连杆周向方向上的形状。

优选的,所述换向电机为直线电机。

优选的,所述热交换管为铜制空心管。

优选的,所述底面还开设有底孔,所述底孔通过管道与所述水槽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提出一种万向出风空调,当空调启动后,主出风轮和侧出风轮一起旋转,为热交换管周围的空气提供动力,所述换向电机带动所述换向板将冷风针对输出,同时多个出风口的设置,使得万向出风空调可以从正面和侧面等多个方向输出风力,增加了出风的范围,解决了传统空调设备出风方向单一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万向出风空调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万向出风空调的侧视图;

图3为图2中的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万向出风空调第一置容空间内部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万向出风空调第一置容空间内部的正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万向出风空调的侧出风电机安装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万向出风空调的主出风电机安装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新型万向出风空调的联动铰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新型万向出风空调的换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新型万向出风空调的软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万向出风空调。

参考图1至图10,一种万向出风空调,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部通过隔板分隔成上方的第一置容空间和下方第二置容空间,所述万向出风空调还包括热交换部件、出风部件和换向部件。

所述箱体包括顶面、底面,以及连接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的多个侧壁,其中一个侧壁为连接面1,所述箱体的所述侧壁上开设有多个贯通第一置容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出风口2。

所述出风部件和所述换向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置容空间内,所述出风部件包括出风电机和风轮,所述出风电机包括主出风电机701和侧出风电机830;所述风轮的外轮廓为圆柱体,所述风轮包括一个与所述连接面朝向所述第一置容空间的一侧固定连接的主出风轮4和设置于所述主出风轮轴向的两端的两个侧出风轮5,所述主出风轮4的轴向与所述连接面1平行,所述侧出风轮5轴向与所述连接面1垂直,所述侧出风轮5轴向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面1朝向所述第一置容空间的一侧通过侧出风电机830固定连接,所述主出风电机701固定在所述连接面1朝向所述第一置容空间的一侧,所述主出风电机701的输出轴连接所述主出风轮4,所述侧出风电机830的输出轴连接所述侧出风轮5。

所述热交换部件包括热交换管3,所述热交换管3盘折设置在所述风轮和所述出风口2之间。

所述换向部件包括换向电机820和换向板6,所述换向电机820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面1上,所述换向板6通过换向电机820固定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内,所述换向电机820与所述换向板6联动连接。

当空调启动后,主出风轮4和侧出风轮5一起旋转,为热交换管3周围的空气提供动力,所述换向电机820带动所述换向板6将冷风针对输出,同时多个出风口2的设置,使得万向出风空调可以从正面和侧面等多个方向输出风力,增加了出风的范围,解决了传统空调设备出风方向单一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热交换部件还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二置容空间的水箱840和水泵850,所述水泵850和水箱840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热交换管3与所述水泵850连接后,穿过所述隔板7盘折设置在所述风轮和所述出风口2之间,再穿过所述隔板7与所述水箱840连接,所述热交换管3位于所述第一置容空间的部分所述热交换管3开设有多个用于液体渗出的渗出孔。

当空调启动后,主出风轮和侧出风轮一起旋转,为热交换管3周围的空气提供动力,热交换管3渗出的少量液体快速蒸发,从而起到降温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主出风轮4包括主轴连接架702、主旋转叶401和主旋转轴402,所述主旋转轴402的两端通过所述主轴连接架702与所述连接面1固定连接,所述主旋转轴402能绕所述主旋转轴402的轴线转动,多片所述主旋转叶401沿所述主旋转轴402的周向等距设置,所述主旋转轴402的中段用于与所述主出风电机701连接,所述侧出风轮5包括侧旋转轴501和侧旋转叶501,所述侧旋转叶501沿所述侧旋转轴501的周向等距设置,所述侧出风电机830与所述连接面1固定连接,所述侧出风电机830的输出轴与所述侧旋转轴501固定连接,所述主旋转叶401和所述侧旋转叶501均为铝合金结构件,铝合金使用寿命长,质量轻,适应万向出风空调的结构设置。

请参考图8至图10,优选的,所述换向板6包括多个硬板601和多个软板602,所述硬板601包括硬板601面和第一连杆611,所述第一连杆611固定连接在所述硬板601面的两端,所述硬板601面上开设有多个连接孔,所述软板602包括第二连杆612、多个内芯632和外包软皮642,多个所述内芯632与沿所述第二连杆61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二连杆612,每一所述内芯632套设有所述外包软皮642,所述第二连杆612依次穿过每一所述硬板601的所述连接孔,以串接各个所述硬板601,并且所述第二连杆612与所述第一连杆611垂直,所述换向电机820有多个,每一根所述第一连杆611的一端和每一根所述第二连杆612的一端均联动铰接有换向电机820,所述换向电机820与所述连接面1朝向所述第一置容空间的一侧连接。

互相穿设的连接方式能使得硬板601和软板602互相成为对方的固定件,因此只需要将一个出风口2内的第一连杆611联动铰接起来,将一个出风口2内的第二连杆612联动铰接起来,就可以实现软板602和硬板601的换向,同时软板602的设置使得换向时硬板601和软板602之间不会产生刚性碰撞造成损坏。

请参考图5,所述换向电机820为直线电机,给出一种联动铰接的方式,直线电机带动联动杆810运动,联动杆810与所述换向板6铰接,从而带动换向板6换向,选用直线电机能节约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换向电机820能带动所述第一连杆611和所述第二连杆612旋转从而带动所述硬板601和所述软板602转动,硬板601和软板602能分别控制各自连杆周向上的出风方向,通过硬板601和软板602旋转的配合能进行多角度的出风,同时硬板601和软板602的设计使得两者能在一个平面上进行旋转的配合,使得换向板6减少了很多间隙,从而避免漏风等情况的发生,增加了风力和出风效果。

优选的,所述第二置容空间内还设置有水槽,所述水槽设置在所述水箱840上,所述水槽用于收集所述隔板7滴落的液体,水槽的加设能收集未蒸发的水,并将水收集起来排出,这样的设计能增加万向出风空调的使用效果。

优选的,所述水箱840还开设有加料口,所述连接面1开设有加料通孔,所述加料口和所述加料通孔通过管道连接,加料口的加设使得水箱840内的水能够及时的进行补充。

请参考图10(图10中固定筋622只示意了一组,其余所述外包软皮642上均有加设)优选的,所述外包软皮642还加设有固定筋622,所述固定筋622用于保持所述外包软皮642在所述第二连杆612周向方向上的形状,使得软板602不会由于外包软皮642的在受到硬板601的挤压后产生不规则变形而失去控制风向的能力。

优选的,所述热交换管3为铜制空心管,铜的弯折性能优越,硬度也不高,适用于本万向出风空调的使用情况。

优选的,所述底面还开设有底孔,所述底孔通过管道与所述水槽连接,底孔的加设能方便收集的水排出。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