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04373发布日期:2021-08-10 14:09阅读:528来源:国知局
集成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集成灶。



背景技术:

目前,部分集成灶通过将油烟机模块的进风口设置在灶台面板以向下吸烟,但由于此类集成灶的进风口常开,无论是在工作状态或停机状态下,均存在污染物通过进风口掉入集成灶内部的风险,严重情况下,可能会造成集成灶不能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成灶,能够有效降低污染物通过进风口掉入集成灶内部的风险,从而提高集成灶的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成灶,所述集成灶包括:

灶台,设有灶台面板;

烹饪部,设置在所述灶台的前部;和

进风部,设置在所述灶台的后部且包括进风围墙和开合板,所述进风围墙可升降地嵌装于所述灶台面板且围墙顶部形成有沿竖向开口的进风口,所述开合板设置在所述进风口中且能够开合所述进风口。

可选地,所述开合板设置为能够自翻转且在翻开状态下将所述进风口前后隔开为前侧进风口和后侧进风口。

可选地,所述开合板的翻转轴沿竖向固定连接于所述进风围墙以与所述进风围墙同步升降。

可选地,所述集成灶设置为联动控制所述进风围墙升降和所述开合板翻转。

可选地,所述开合板设置为在所述进风围墙开始上升时同步翻开所述进风口。

可选地,所述进风部包括位于所述灶台面板下方的进风部壳体和固定设置在所述进风部壳体内的开合板支撑结构,所述进风围墙从所述灶台面板下嵌至所述进风部壳体内;

其中,在所述进风围墙的内嵌状态下,所述开合板支撑结构支撑所述开合板,所述开合板闭合所述进风口;在所述进风围墙的伸出状态下,所述开合板脱离所述开合板支撑结构且向下翻转至打开所述进风口。

可选地,所述开合板支撑结构包括竖向布置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固定设置在所述开合板的横向中部下方。

可选地,所述集成灶设置为相互独立控制所述进风围墙升降和所述开合板翻转。

可选地,所述进风部包括位于所述灶台面板下方的进风部壳体,所述进风围墙从所述灶台面板下嵌至所述进风部壳体内,所述进风部壳体的横向两端分别形成有向下伸出的两个进风部底脚,所述进风部底脚设有底脚安装腔,所述进风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脚安装腔内且用于驱动所述进风围墙升降的升降驱动机构。

可选地,所述进风口的横向长度不小于所述烹饪部的横向跨度。

可选地,所述烹饪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灶台面板的横向中部的中部炉头以及设置在所述中部炉头的横向两侧的第一边部炉头和第二边部炉头,所述集成灶还包括第一锅支架和第二锅支架;

其中,所述第一锅支架包括与所述第一边部炉头对位安装的第一边部支架和形成在所述第一边部支架的外缘部的第一中部支架单元,所述第二锅支架包括与所述第二边部炉头对位安装的第二边部支架和形成在所述第二边部支架的外缘部的第二中部支架单元,所述第一中部支架单元和所述第二中部支架单元拼接成与所述中部炉头对位安装的中部支架。

可选地,所述集成灶还包括位于所述灶台面板下方的进风驱动部和排风部,所述进风部、所述进风驱动部和所述排风部由上而下依次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灶台包括灶台本体和进风本体,所述烹饪部设置在所述灶台本体上,所述进风部设置在所述进风本体上;其中,所述灶台本体和所述进风本体相互独立安装或一体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中,当集成灶吸烟或进行空气净化时,可控制进风围墙升高至伸出灶台面板,并控制开合板打开进风口,由于此时进风口位置较高,食物、残渣等不易掉入进风口。当停止工作时,可控制进风围墙重新下降至嵌入灶台面板,且控制开合板闭合进风口,此时可完全避免污染物从进风口掉入集成灶内部,从而提高集成灶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的一种集成灶的立体图,图示中的进风围墙嵌入灶台中且开合板闭合;

图2为图1中的集成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为图1中的集成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示中的进风围墙向上伸出灶台且开合板翻开;

图4为图3中的集成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5为图1中的集成灶的侧剖视图;

图6为图1中的集成灶的另一剖视图;

图7为图1中的集成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示中的边部支架和中部支架拼接;

图8为图7中的边部支架和中部支架的结构爆炸图;

图9至图15为图1中的集成灶的各个安装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灶台2进风部

3进风驱动部4排风部

5加强固定件6锅支架

21进风围墙22开合板

23进风部壳体24进风部底脚

25支撑杆26升降驱动机构

31驱动部壳体32驱动部支脚

33管接头61边部支架

62中部支架

611边部框体621中部支架单元

611a共用框边621a拼接框条

621b框条支脚621c框边支脚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示例性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成灶,该集成灶包括灶台1、烹饪部和进风部2。具体地,灶台1嵌装在厨房台面上且设有灶台面板。烹饪部设置在灶台1的前部,可包括燃气灶、电灶等加热模块。进风部2属于油烟机模块或空气净化模块的组成部分,设置在灶台1的后部,即烹饪部与进风部2在灶台1上前后布置。此外,进风部2设有进风围墙21和开合板22,该进风围墙21可升降地嵌装于灶台面板且围墙顶部形成有沿竖向开口的进风口,即进风口能够跟随进风围墙21升降,开合板22设置在进风口中且能够开合进风口。

在上述集成灶吸烟或进行空气净化时,可控制进风围墙21升高至伸出灶台面板,并控制开合板22打开进风口,由于此时进风口位置较高,食物、残渣等不易掉入进风口。当停止工作时,可控制进风围墙21重新下降至嵌入灶台面板,且控制开合板22闭合进风口,此时可完全避免污染物从进风口掉入集成灶内部,从而提高集成灶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开合板22开合进风口的方式可更具新颖性,例如,不同于传统微波炉门体等的翻转方式,参照图示,开合板22设置为能够自翻转,以在翻开状态下将进风口前后隔开为前侧进风口和后侧进风口,即开合板22的翻转轴并非设置在开合板22的边缘,例如当开合板22为沿横向布置的长方形板时,可将翻转轴的轴线设置为与长方形板的短边中垂线重合。

对于开合板22是否跟随进风围墙21升降,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例如,可取决于对集成灶外观的追求。若开合板22跟随进风围墙21同步升降,开合板22的翻转轴应沿竖向固定连接于进风围墙21,即形成沿竖向的固定连接,但不影响翻转轴的转动,参照图示,当进风口打开时,开合板22翻转至垂直于水平面,其顶部伸出进风围墙21的顶端,即处于外露状态。若翻转轴的竖向位置在进风围墙21升降过程中保持不变,则当进风口打开时,开合板22仍可内藏于进风围墙21内。

此外,进风围墙21的升降控制和开合板22的翻转控制既可相互独立,也可相互联动。

在进风围墙21与开合板22同步升降且联动控制的情况下,为进一步提高启动响应速度,开合板22可在进风围墙21开始上升时同步翻开进风口,且更优选地,开合板22可在进风围墙21升高至预设高度之前即完全打开进风口。

下面提供一种可实现开合板22在进风围墙21开始上升时同步翻开进风口的实施例,但本示例性实施例不局限于该实施例中的联动控制方式。

具体地,进风部2可包括位于灶台面板下方的进风部壳体23和固定设置在进风部壳体23内的开合板支撑结构,此时进风围墙21从灶台面板下嵌至进风部壳体23内。在进风围墙21的内嵌状态下(即进风围墙21下降至最低位置),开合板支撑结构支撑开合板22,使得开合板22保持闭合进风口。在进风围墙21的伸出状态下(即进风围墙21上升至最高位置),开合板22脱离与开合板支撑结构的接触,从而失去支撑,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翻转以打开进风口。

换言之,在进风围墙21的上升过程中,开合板22逐渐与开合板支撑结构脱离接触,而在进风围墙21的下降过程中,开合板22首先逐渐靠近开合板支撑结构,然后与其重新接触,在得到开合板支撑结构的支撑时,逐渐翻转至重新闭合进风口。通过设置开合板支撑结构,可省去专用于驱动开合板22的机构,简化了联动控制方式,降低产品复杂度,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省成本。

例如,开合板支撑结构可包括竖向布置的支撑杆25,该支撑杆25固定设置在开合板22的横向中部下方,此时开合板22通过配重等方式设置为只能朝向同一侧翻转,在进风围墙21的内嵌状态下,支撑杆25的顶端抵接在开合板22的底面,使其保持闭合进风口。

通常情况下,烹饪部上的不同加热模块(燃气灶、电灶等)沿横向间隔布置在灶台1上,为保证吸烟效果,可将进风口的横向长度设置为不小于烹饪部的横向跨度(即烹饪部横向两端之间的距离),以使进风口尽量靠近不同的油烟源头,减少油烟外散。

当烹饪部中设有燃气灶时,通常根据炉头数量配置相同数量的锅支架,但在多个炉头和锅支架规格不一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锅支架错放现象。此外,某些厂家设计出一体成型且适配于多炉头安装的大型锅支架以简化安装,但由于体积过大,该类锅支架不能放入洗碗机清洗,会导致用户的清洗工作量加重。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集成灶可包括炉头总成和锅支架总成。参照图7和图8,炉头总成包括设置在灶台1上的中部炉头和两个边部炉头,两个边部炉头完全相同且中心对称布置在中部炉头的横向两侧,边部炉头与中部炉头的尺寸既可相同,也可不同。锅支架总成包括完全相同且中心对称布置的两个锅支架6,即若将其中一个锅支架6的轮廓线以中部炉头为基准旋转180°,能够与另一个锅支架6的轮廓线重合。此外,锅支架6包括与边部炉头对位安装的边部支架61和形成在边部支架61的外缘部上的中部支架单元621,在两个边部支架61分别与两个边部炉头对位安装后,两个中部支架单元621恰好能拼接出中部支架62,该中部支架62与中部炉头对位安装。

可见,上述两个锅支架6可通过同一套模具生产,因此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且可避免错放现象。而利用两个分体式的锅支架6组装成匹配于三个炉头使用的锅支架总成,保证了单个锅支架6的小体积化,从而便于放入洗碗机清洗,减轻用户的清洗工作量,提升使用体验。

但需要说明的是,若仅需解决锅支架不能放入洗碗机清洗的问题,则上述两个锅支架6是否呈中心对称布置均可。

例如,此时烹饪部可包括设置在灶台面板的横向中部的中部炉头以及设置在中部炉头的横向两侧的第一边部炉头和第二边部炉头,该第一边部炉头和第二边部炉头的尺寸既可相同,也可不同。相应地,集成灶中还设有第一锅支架和第二锅支架。其中,第一锅支架包括与第一边部炉头对位安装的第一边部支架和形成在第一边部支架的外缘部的第一中部支架单元,第二锅支架包括与第二边部炉头对位安装的第二边部支架和形成在第二边部支架的外缘部的第二中部支架单元,在第一边部支架对位于第一边部炉头安装且第二边部支架对位于第二边部炉头安装后,第一中部支架单元和第二中部支架单元拼接出中部支架62,该中部支架62与中部炉头对位安装。

换言之,在可通过两个小体积的锅支架组装成匹配于三个炉头使用的锅支架总成的情况下,便于将单个锅支架放入洗碗机清洗,减轻用户清洗负担。

在一般布置方式下,中部炉头与两个边部炉头在沿横向间隔布置的基础上,还沿直线方向布置。当然,布置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中部炉头与两个边部炉头也可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

边部支架61可包括矩形的边部框体611,中部支架单元621可包括拼接框条621a、框条支脚621b和框边支脚621c。其中,边部框体611环绕边部炉头安装。拼接框条621a沿直线方向从边部框体611的共用框边611a的端部垂直伸出,共用框边611a既是边部框体611的框边,也是中部支架62的中部框体的框边,一个中部支架单元621上可以只形成一个拼接框条621a,即拼接框条621a从共用框边611a的一端垂直伸出,或者一个中部支架单元621上可以形成长度相同或不同的第一拼接框条和第二拼接框条,即第一拼接框条和第二拼接框条分别从共用框边611a的两端垂直伸出。框边支脚621c形成在共用框边611a的中部位置,框条支脚621b形成在拼接框条621a上。

在上述结构下,当两个锅支架6拼接时,中部支架62的中部框体由两个共用框边611a和多个(两个或四个)拼接框条621a组成,而中部支架62还包括形成在中部框体上的中部支脚,中部支脚包括两个框边支脚621c和两个框条支脚621b。

为使单个锅支架6更加小型化,可将第一拼接框条和第二拼接框条设置为长度相等,以免由于第一拼接框条或第二拼接框条过长而导致锅支架6难以放入洗碗机清洗。此时,框条支脚621b形成在第一拼接框条的外端。在两个锅支架6拼接时,其中一个锅支架6上的第一拼接框条与另一个锅支架6上的第二拼接框条沿直线方向对接。

为简化结构,框边支脚621c可包括支脚竖向段和两个支脚横向段,其中支脚竖向段从共用框边611a竖直向上伸出,两个支脚横向段沿直线方向从支脚竖向段反向伸出,以分别形成为中部支架62的框边支脚621c(即其中一个中部支脚)和边部支架61的其中一个边部支脚。简化的锅支架结构能够简化加工和缩小体积。

另外,在另一种可选的锅支架结构中,边部支架61包括矩形的边部框体611,与上述类似地,边部框体611环绕边部炉头安装。中部支架62单元包括两个拼接框条621a和两个对角支脚(未有图示)。其中,两个拼接框条621a沿直线方向从边部框体611的共用框边611a的两端垂直伸出,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不等,两个对角支脚从共用框边611a的两端朝向彼此倾斜伸出。

在上述结构下,当两个锅支架6拼接时,中部支架62的中部框体由两个共用框边611a和四个拼接框条621a组成,而中部支脚包括四个对角支脚621d。在烹饪时,烹饪锅具通过四个对角支脚共同支撑。

需要说明的是,边部支架61的边部框体611和中部支架62的中部框体的形状大小既可相同,也可不同,在满足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边部框体611和中部框体具有相同的形状大小可提高锅支架总成的整体美观性。

在烹饪过程中,烹饪锅具需稳定放置,因此锅支架总成自身需形成稳定结构。为此,可在拼接两个锅支架6后,使两个中部支架单元621之间形成可拆卸连接,相比于非固定的对接方式,整体稳定性更高。

当烹饪场景不同时,所采用的烹饪锅具的尺寸也不尽相同,如此便需要不同尺寸的炉头进行加热,进而需配套不同尺寸的锅支架。例如,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集成灶中,当中部炉头的外径与边部炉头的外径不同时,相应地,为保证对烹饪锅具的稳定支撑,将边部支架61的支脚长度与中部支架62的支脚长度设置为不同,从而使支脚支撑在烹饪锅具的合适的底壁位置。

此外,为简化安装,边部支架61和中部支架单元621可设置为一体成型,当然,考虑到部分洗碗机的洗碗腔较小,也可将边部支架61和中部支架单元621设置为可拆卸连接,从而可在清洗时先拆开再放入洗碗腔。

目前市场上将油烟风道布置在灶台面板下方的集成灶在生产出厂后始终保持整机形态,导致在家用安装时,由于体积和重量较大而需要多人协同安装,从而导致人工成本较高,在欧美市场尤甚。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集成灶在家用安装时可采用分体组装方式。参照图9至图15,集成灶还包括位于灶台面板下方的进风驱动部3和排风部4,进风部2、进风驱动部3和排风部4由上而下依次可拆卸连接,即灶台1上的进风部2、进风驱动部3和排风部4能够逐部分安装。

例如,进风部可包括进风部壳体23,该进风部壳体23位于灶台面板的下方,进风围墙21从灶台面板嵌装至进风部壳体23内。此时,进风驱动部3位于进风部壳体23的下方且包括驱动部壳体31和风机,驱动部壳体31可拆卸安装在进风部壳体23的底部,风机安装在驱动部壳体31内。排风部4位于进风驱动部3的下方且包括排风管,排风管可拆卸安装在驱动部壳体31的底部。此外,进风围墙21、驱动部壳体31和排风管由上而下依次连通。

当风机工作时,若进风围墙21升高至伸出灶台面板,则气流依次经过进风口、进风围墙21、进风部壳体23、驱动部壳体31和排风管。若开合板22打开进风口且进风围墙21保持内嵌于进风部壳体23,则气流依次经过进风口、进风围墙21、驱动部壳体31和排风管。

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在家用安装集成灶时,可先将灶台1由上而下嵌装在厨房台面中,然后将驱动部壳体31安装在进风部壳体23的底部,以固定连接进风驱动部3和灶台1,最后将排风管安装在驱动部壳体31的底部,以固定连接排风部4和进风驱动部3。在此过程中,由于采用分体组装方式,可大大减轻安装人员的负担,只需单人即可实现快速安装,从而提高安装效率和降低安装成本。尤其是在欧美等人工成本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更可大幅节省成本。

进一步地,可简化进风部壳体23与驱动部壳体31之间的安装方式。例如,进风部壳体23的横向两端可分别形成有向下伸出的两个进风部底脚24,两个进风部底脚24之间的横向间隔区域形成有驱动部嵌装腔。在安装进风驱动部3时,将驱动部壳体31的上部沿前后方向嵌入驱动部嵌装腔内,驱动部壳体31的横向两端分别形成有能够挂设于两个进风部底脚24的结构。

因此在安装时,可先将驱动部壳体31暂时挂设于进风部底脚24,使安装人员能够腾出双手去拿取其他固定件进行加强固定,例如,可采用竖向两端分别连接驱动部壳体31和进风部壳体23且沿横向依次间隔布置的多个加强固定件5进行加强固定。当然,也可在挂设结构中直接形成固定结构,以更简化安装。在固定安装后,驱动部壳体31的下部向下伸出驱动部嵌装腔,便于后续安装排风部4。

由于进风驱动部3中设有风机等大重量部件,还可在驱动部壳体31的底部设置能够沿竖向伸缩移动的驱动部支脚32。在将驱动部壳体31挂设于进风部底脚24后,使驱动部支脚32向下伸长至支撑于地面,即利用驱动部支脚32加强对进风驱动部3的整体承托,提高安装稳定性,避免进风部底脚24受压过度而损坏。

驱动部支脚32可以为多个,使承托能力更强。例如,驱动部支脚32可包括分别从驱动部壳体31底部的横向两端向下伸出的第一驱动部支脚和第二驱动部支脚。如此设置,还可在驱动部壳体31的正下方预留较大空间安装排风部4。

进风部2还包括用于驱动进风围墙21升降的升降驱动机构26,其结构和位置有多种设置方式。例如可在进风部底脚24中设置底脚安装腔,以将升降驱动机构26设置在底脚安装腔内,升降驱动机构26可包括液压升降杆等。

此外,驱动部壳体31可形成有向下伸出的管接头33,使用户能够从正面观察,以便于排风管快速对准安装,在安装时,排风管与管接头33形成可拆卸套接,安装方式简单,省时省力。

具体地,灶台1包括灶台本体和进风本体两大部分,烹饪部设置在灶台本体上,进风部2设置在进风本体上。灶台本体和进风本体可以是相互独立的部分,即相互独立安装在厨房台面上,或者也可以是整体,即一体安装在厨房台面上。

例如,在烹饪部和进风部2前后布置的情况下,灶台面板包括烹饪部的烹饪部面板和进风部2的进风部面板,烹饪部面板和进风部面板前后布置,进风围墙21嵌装于进风部面板,进风部壳体23位于进风部面板的正下方。此时,烹饪部面板和进风部面板可间隔布置,相互独立嵌装,或者烹饪部面板和进风部面板一体成型,整体嵌装。

在将灶台面板嵌装至厨房台面时,可通过从灶台面板的外周缘水平向外伸出的面板挂设部稳定挂设在厨房台面上,从而再继续安装进风驱动部3和排风部4。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