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77623发布日期:2021-10-09 10:59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湿器领域,特别是一种便携式加湿器。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缓解室内干燥的空气,使用超声波加湿器将水雾化为1

5微米的超微粒子并排放到空气中,从而达到清新空气、提高环境湿度的效果。在超声波加湿器使用过程中,雾气常在喷雾口周边凝结弄湿设备,而且如果水中含有过多杂质,会导致雾气凝结在喷雾口附近并结垢,影响喷雾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便携式加湿器,旨在解决现有加湿器存在的雾气容易凝结、对水质要求过高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便携式加湿器,包括:
5.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连接;
6.风机,其设置在上壳体内,所述上壳体侧壁设有与风机相对应的若干进风孔;
7.雾化组件,其顶部伸出上壳体、底部延伸至下壳体内部,且其顶部设有喷雾口和出风口;其中,
8.所述雾化组件用于将下壳体内部的液体雾化并经喷雾口喷出,所述风机与出风口通过风道连通。
9.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环绕喷雾口紧临设置。
10.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包括上盖板,所述上盖板由四周向中心凹陷,且所述上盖板上设有安置孔,所述雾化组件位于安置孔内,所述雾化组件与安置孔之间存有间隙。
11.进一步地,所述雾化组件的顶部高于上盖板边缘。
12.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上设有安置雾化组件的安装腔、以及设置在安装腔顶部与上壳体内壁之间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上设有与风机连通的第一通风孔;所述上盖板沿安置孔边缘向下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上设有缺口,雾化组件上设有与缺口相对应的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二通风孔与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孔、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二通风孔相配合以形成所述风道。
13.进一步地,所述雾化组件包括雾化模块、接管、主控模块和雾化壳体,所述雾化模块和主控模块位于雾化壳体内,所述雾化模块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接管一端连接雾化模块、另一端可伸入下壳体内部。
14.进一步地,所述雾化模块包括主体、设置在主体顶部的雾化片和设置在主体底部的密封底板,所述密封底板与雾化壳体密封连接。
15.进一步地,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与主控模块连接的检测探针,用于检测下壳体内部的水位数据并反馈给主控模块。
16.进一步地,所述主控模块上设有按钮和充电接口,所述按钮伸出雾化壳体充电接口。
17.进一步地,所述雾化壳体包括第一收容腔、第二收容腔、以及用于分隔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的挡板,所述雾化模块位于第一收容腔内,所述主控模块位于第二收容腔内。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同时设置喷雾口和出风口,可将从喷雾口喷出的雾气快速吹散,避免雾气凝结在喷雾口附近弄湿设备、并解决了水质不佳时喷雾口附近容易结垢的问题。
附图说明
19.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在附图中: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加湿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加湿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加湿器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加湿器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雾化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其中,附图说明如下:
26.10便携式加湿器;
27.1上壳体 11进风孔 12上盖板 121安置孔 122第二隔板 123缺口13安装腔 14第一隔板 141第一通风孔;
28.2下壳体;
29.3风机;
30.4雾化组件 41喷雾口 42出风口 43第二通风孔 44雾化模块 441主体 4411凸柱 442雾化片 443密封底板 45接管 46主控模块 461按钮 462充电接口 47雾化壳体 471导向槽 472第一收容腔 473第二收容腔 474挡板 475按钮孔 476充电接口安装孔 48检测探针。
具体实施方式
3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32.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技术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33.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加湿器10,其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风机3和雾化组件4,上壳体1与下壳体2连接,风机3设置在上壳体1内,下壳体2用于存储水,雾化组件4的顶部伸出上壳体1、底部延伸至下壳体2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为空心圆柱状,以节省占用空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也可设置为空心方柱状或空心棱柱状。雾化组件4的顶部设有喷雾口41和出风口42,雾化组件4可将
下壳体2内部的液体雾化并经喷雾口41喷出,风机3与出风口42通过风道连通,上壳体1侧壁设有与风机3相对应的若干进风孔11。作为一个优选,出风口42环绕喷雾口41紧临设置,有利于将从喷雾口41喷出的雾气快速吹散至空气中,避免雾气凝结在喷雾口41附近,并且对水质也没有特殊要求,解决了喷雾口41附近容易结垢的问题。
34.其中,本技术实施例的便携式加湿器10可用于车载、家居书房、出差旅行或者办公等使用场景。
35.如图3和图4所示,上壳体1包括上盖板12,上盖板12为圆形结构,上盖板12由四周向中心逐渐凹陷,上盖板12上设有安置孔121,雾化组件4位于安置孔121内,雾化组件4与安置孔121之间存有间隙,方便通过上盖板12向下壳体2内加水。优选地,雾化组件4顶部高于上盖板12边缘,防止加水时,水没过雾化组件4进入到出风口42和喷雾口41,影响雾化组件4的正常工作。
36.进一步地,上壳体1上设有安置雾化组件4的安装腔13、以及设置在安装腔13顶部与上壳体1内壁之间的第一隔板14,第一隔板14上设有与风机3连通的第一通风孔141,上盖板12沿安置孔121边缘向下设有第二隔板122。第二隔板122与安装腔13顶部配合,便于水沿第二隔板122和安装腔13侧壁向下流动至下壳体2内部。具体地,第二隔板122与安装腔13顶部的配合方式为紧密卡合,防止液体进入到第一隔板14处。
37.第二隔板122上设有缺口123,雾化组件4上设有与缺口123相对应的第二通风孔43,第二通风孔43与出风口42连通。第一通风孔141、第一隔板14、第二隔板122、第二通风孔43相配合形成所述风道,风机3通过风道吹风至出风口42,通过将风道单独隔开,可提高出风效率、保证出风强度。
38.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雾化组件4包括雾化模块44、接管45、主控模块46和雾化壳体47,雾化模块44与主控模块46连接,雾化模块44和主控模块46位于雾化壳体47内,出风口42和喷雾口41设置在雾化壳体47顶部。接管45一端连接雾化模块44、另一端可伸入下壳体2内部以进入水中,实现将水吸引至雾化模块44处进行雾化。主控模块46可控制雾化模块44的工作状态,以开启或者关闭雾化状态。主控模块46上设有按钮461、指示灯(图未示)和充电接口462,按钮461伸出雾化壳体47,方便使用者操作,通过指示灯可以方便观察便携式加湿器10的工作状态。所述充电接口462用于进行电连接,具体地,其可以通过电线、usb数据线等与外部电源连接;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便携式加湿器10还可以配置电池等进行供电。
39.雾化组件4还包括与主控模块46连接的检测探针48,用于检测下壳体2内部的水位数据并反馈给主控模块46,防止出现干烧现象。
40.具体地,如图3至图5所示,雾化模块44包括主体441、设置在主体441顶部的雾化片442和设置在主体441底部的密封底板443,雾化片442可将液态水转化成自然飘逸的水雾,所述水雾可通过喷雾口41向外散发。密封底板443与雾化壳体47密封连接,主体441外侧壁设有凸柱4411,凸柱4411可在雾化壳体47内侧壁与主体441外侧壁之间形成环形的空隙,第二通风孔43通过该空隙与出风口42连通。优选地,雾化壳体47侧壁设有与凸柱4411相对应的导向槽471,方便雾化壳体47与雾化模块44的装配。
41.进一步地,雾化壳体包括第一收容腔472、第二收容腔473、以及用于分隔第一收容腔472和第二收容腔473的挡板474,雾化模块44位于第一收容腔472内,导向槽471设置在第
一收容腔472侧壁,第二通风孔43贯穿第一收容腔472侧壁,出风口42和喷雾口41位于第一收容腔472顶部。主控模块46位于第二收容腔473内,第二收容腔473侧壁设有与按钮461相配合的按钮孔475,以及与充电接口462相配合的充电接口安装孔476。
42.应当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上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所有这些修改和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