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及集成灶。
背景技术:2.燃气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厨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燃气灶的各项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包括热效率高、火力大、加热均匀、能耗低等。传统的燃气灶支锅架主要起到一个支撑锅具的作用,维持烹饪锅具的平稳性。
3.在现有技术中,有一些支锅架带有聚能环,聚能环具有聚能且防止热量外散的功能。能效、热负荷是集成灶灶具及传统嵌入式灶具性能的重要指标,目前,提高燃气灶的能效和热负荷的主要解决方案是在支锅架的聚能环上喷涂热障涂层或者对燃烧系统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而热障涂层的喷涂工艺复杂,且支锅架使用久了其上的热障涂层会脱落,燃气灶的燃烧性能提升的并不明显。对于燃烧系统的结构的优化,其开发周期较长,且能效、热负荷、co含量之间的耦合关系增加了结构优化的难度。
4.因此,亟需提供一种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提高了集成灶的燃烧系统的能效和热负荷,使燃气能充分燃烧,降低了co的含量。
6.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包括聚能环,所述聚能环包括:
8.上聚能环板,所述上聚能环板的截面为u形,且所述上聚能环板的外沿高于内沿,所述上聚能环板的内沿高于燃烧器的外环火孔;
9.下聚能环板,所述下聚能环板的外沿与所述上聚能环板的外沿连接,所述下聚能环板的内沿与所述上聚能环板的内沿连接,且所述下聚能环板与所述上聚能环板之间形成隔热腔。
10.作为上述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聚能环板包括由上向下倾斜设置的第一环形板和由下向上倾斜设置的第二环形板,所述第一环形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环形板的下端通过第三环形板连接,所述第二环形板的上端高于燃烧器的外环火孔。
11.作为上述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倾斜角度为42
°‑
48
°
。
12.作为上述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环形板的倾斜角度为26
°‑
30
°
。
13.作为上述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环形板的上端连接有向下弯折设置的第四环形板,所述第四环形板与所述下聚能环板的内沿连接。
14.作为上述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环形板的上端连接有第五环形板,所述第五环形板与所述下聚能环板的外沿连接,在所述聚能环安装于集成灶上时,所述第五环形板与所述集成灶的表面平行。
15.作为上述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环形板上沿周向开设有多个安装槽,且所述安装槽延伸至所述第五环形板上,所述安装槽内安装有锅支脚。
16.作为上述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聚能环板的材质为钣金,且所述上聚能环板一体拉伸成型。
17.作为上述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下聚能环板的材质为钣金,且所述下聚能环板一体拉伸成型。
1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还提供一种集成灶,提高了集成灶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进而提高了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19.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20.一种集成灶,包括上述的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中的上聚能环板与下聚能环板之间形成隔热腔,有效防止热量散失,提高了热效率,还降低了在使用过程中,用户触碰到支锅架被烫伤的风险;
23.上聚能环板的截面呈u形,锅内溢出的液体能流到上聚能环板的几字形凹槽内,避免溢出的液体流到燃烧器内或者污染盛液盘,直接取下支锅架便可清洗,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24.此外,上聚能环板的内沿高于燃烧器的外环火孔设置,在防止热量散失的同时还提供了外环火孔的进气空间,使得燃烧器的燃烧更充分,进一步地降低了co的含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锅架提高了集成灶的燃烧系统的能效和热负荷。
2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成灶,使燃气充分燃烧,提高了集成灶的燃烧系统的能效和热负荷,降低了co的含量,提高了集成灶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进而提高了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带有聚能环支锅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聚能环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聚能环的局部剖视图;
2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带有聚能环支锅架的局部剖视图;
3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安装于集成灶上的结构示意图。
31.图中:
32.1、聚能环;11、上聚能环板;111、第一环形板;112、第二环形板;113、第三环形板;114、第四环形板;115、第五环形板;12、下聚能环板;121、第一l形板;122、第二l形板;123、第三l形板;13、隔热腔;
33.2、凸台;21、第一定位件;22、螺纹孔;
34.3、底脚;31、第二定位件;32、通孔;
35.4、塑胶垫圈;
36.5、锅支脚;51、斜面;
37.6、安装槽;
38.100、盛液盘;101、卡槽;102、凸环;200、进气腔;300、燃烧器。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2.实施例一
43.针对现有技术中集成灶的燃烧系统的能效和热负荷低,燃气不能充分燃烧,co的含量高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4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有聚能环支锅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聚能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聚能环的局部剖视图。
45.如图1
‑
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包括聚能环1,聚能环1包括上聚能环板11和下聚能环板12。上聚能环板11的截面为u形,且上聚能环板11的外沿高于内沿,锅内溢出的液体能流到上聚能环板11的u形的凹槽内,避免溢出的液体流到燃烧器内或者污染盛液盘,直接取下支锅架便可清洗,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上聚能环板11的内沿高于燃烧器的外环火孔,在防止热量散失的同时还提供了外环火孔的进气空间,使得燃烧器的燃烧更充分,进一步地降低了co的含量。下聚能环板12的外沿与上聚能环板11的外沿连接,下聚能环板12的内沿与上聚能环板11的内沿连接,且下聚能环板12与上聚能环板11之间形成隔热腔13,有效防止热量散失,提高了热效率,还降低了在使用过程中,用户触碰到支锅架被烫伤的风险。本实施例提供的支锅架提高了集成灶的燃烧系统的能效和热负荷。
46.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聚能环板11包括由上向下倾斜设置的第一环
形板111和由下向上倾斜设置的第二环形板112,第一环形板111的下端与第二环形板112的下端通过第三环形板113连接,第二环形板112的上端高于燃烧器的外环火孔设置。第一环形板111、第三环形板113和第二环形板112组成u形的结构,在安装支锅架时,燃烧器穿设第二环形板112的内环设置。该上聚能环板11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成型。
47.进一步地,第一环形板111的倾斜角度为42
°‑
48
°
,以提高支锅架的聚能效果。示例性地,第一环形板111的倾斜角度可以设置为42
°
、43
°
、44
°
、45
°
、46
°
、47
°
或者48
°
。第一环形板111的倾斜角度优选设置为45
°
,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支锅架的聚能效果。
48.第二环形板112的倾斜角度为26
°‑
30
°
,以使支锅架能适应不同型号的燃烧器,扩大了支锅架的使用范围。示例性地,第二环形板112倾斜的角度可以设置为26
°
、27
°
、28
°
、29
°
或者30
°
。第二环形板112倾斜的角度优选设置为27
°
,在有效聚集锅内溢出的液体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适应不同型号的燃烧器。
49.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环形板113的上端连接有向下弯折设置的第四环形板114,第四环形板114与下聚能环板12的内沿连接。第四环形板114相对第三环形板113弯折设置,便于下聚能环板12与上聚能环板11连接,以便于两者之间形成隔热腔13,且隔热腔13的空间足够大,以提高聚能效果。
50.第四环形板114优选为弧形板,弧形板朝向背离下聚能环板12的一侧凸设,不仅提高了支锅架的整体美观性,还避免了在安装支锅架时,第四环形板114划伤燃烧器。
5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环形板111的上端连接有第五环形板115,第五环形板115与下聚能环板12的外沿连接,在聚能环1安装于集成灶上,第五环形板115与集成灶的表面平行。设置第五环形板115便于与下聚能环板12连接,以便于两者之间形成隔热腔13,且隔热腔13的空间足够大,以提高聚能效果。
52.上述的上聚能环板11的材质为钣金,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铸铁,铸铁吸热快,聚热效果差,而使用钣金加工上聚能环板11解决了上述的问题。上聚能环板11一体拉伸成型,即第五环形板115、第一环形板111、第二环形板112、第三环形板113和第四环形板114依次一体连接且通过拉伸工艺形成,适合钣金件加工,且加工方式简单,且易于实施。
53.下聚能环板12的材质也为钣金,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铸铁。下聚能环板12一体拉伸成型,适合钣金件加工,且加工方式简单,且易于实施。在本实施例中,下聚能环板12包括第一l形板121、第二l形板122和第三l形板123,第一l形板121的竖板与第五环形板115的端部连接,第一l形板121的横板与第二l形板122的竖板连接,第二l形板122的横板与第三l形板123的竖板连接,第三l形板123的横板朝向聚能环1的内侧延伸,且与第四环形板114弯折的一端之间有间隙。在连接上聚能环板11和下聚能环板12时,第四环形板114弯折的一端与第三l形板123的横板通过焊接连接,焊料填充第四环形板114与第三l形板123的横板之间的间隙,以密封隔热腔13,进一步地提高了支锅架的聚能效果。第五环形板115也通过焊接与第一l形板121的竖板连接,连接可靠性高。
54.在本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和图2,支锅架还包括锅支脚5,锅支脚5用于支撑放置于支锅架上的锅具。具体地,第一环形板111上沿周向开设有多个安装槽6,且安装槽6延伸至第五环形板115上,安装槽6内安装锅支脚5。锅支脚5插接于安装槽6内,安装槽6延伸至第五环形板115,提高了锅支脚安装的稳定性。
55.进一步地,锅支脚5的另一端顶面设有向下倾斜的斜面51,且斜面51向下倾斜的角
度为16
°‑
20
°
,以适应不同直径的锅具的使用,提高了锅具放置的稳定性。示例性地,斜面51向下倾斜的角度可以为16
°
、17
°
、18
°
、19
°
或20
°
。优选地,斜面51向下倾斜的角度设置为18
°
。
56.再进一步地,锅支脚5的顶面为非平面和/或斜面为非平面,起到防滑的作用,增大锅具底面与锅支脚5之间的摩擦力。锅支脚5的顶面和斜面51上均可以设置锯齿状的结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且能很好地起到防滑的作用。
57.在本实施例中,锅支脚5设有四个,四个锅支脚5沿第一环形板111的周向均匀分布,以提高了锅具支撑的稳定性。在其它实施例中,锅支脚5还可以设置三个、五个或者更多个,可以根据聚能环1的大小进行设定。
58.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集成灶,包括上述的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本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能使燃气充分燃烧,提高了集成灶的燃烧系统的能效和热负荷,降低了co的含量,提高了集成灶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进而提高了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59.实施例二
60.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的局部剖面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该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还包括底脚3,下聚能环板12上设有多个凸台2,凸台2上设有第一定位件21,底脚3与凸台2可拆卸连接,且底脚3上设有与第一定位件21配合连接的第二定位件31。在下聚能环板12的底面设置凸台2,底脚3安装于凸台2上,便于底脚3的安装,底脚3与凸台2可拆卸连接,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底脚3与聚能环1的一体连接,便于维修和更换底脚,降低了维修成本;此外,在安装底脚3时,第一定位件21和第二定位件31配合连接,实现了底脚3与凸台2相对位置的固定,便于快速对位底脚3和凸台2,提高了组装效率。
61.进一步地,底脚3通过螺栓与凸台2的底面连接,便于拆卸和安装底脚3,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62.在其它实施例中,底脚3还可以通过插接的方式与凸台2连接,在凸台2的底面设置插接槽和插接板中的一种,底脚3的顶面设置有另一种,插接板插接于插接槽内,实现了底脚3与凸台2的可拆卸连接。
63.再进一步地,凸台2的底面开设有螺纹孔22,底脚3上开设有通孔32,即通孔32由底脚3的底面至顶面贯穿设置,螺栓穿设通孔32与螺纹孔22连接,连接结构简单,且易于实施。
64.为了防止螺栓在底脚3的通孔32内晃动,以提高底脚3与凸台2连接的稳定性,在通孔32内设置有塑胶垫圈4,螺栓穿过塑胶垫圈4与螺纹孔22螺接,塑胶垫圈4具有一定的弹性,还能起到减震的作用,避免螺栓因为轻微的晃动,使得螺栓置于底脚3外侧的部分划伤燃气灶的灶面。
65.在其它实施例中,为了避免螺栓划伤燃气灶的灶面,通孔32可以为阶梯孔,第一孔的孔径大于第二孔的孔径,螺栓的头部置于第一孔内,第二孔内设置塑胶垫圈4。
66.在将底脚3与凸台2连接时,为了提高安装效率,凸台2上设置第一定位件21,底脚3上设置与第一定位件21配合连接的第二定位件31。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21包括凹槽和凸块中的一个,第二定位件31为凹槽和凸块中的另一个,凸块插接于凹槽内,实现了底脚3与凸台2的相对定位,结构简单,易于实施。优选地,底脚3上设置凸块,凸台2上设置凹槽,在安装底脚3时,底脚3上的凸块便于对位插接于凹槽内,进一步地提高了安装效率。
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21和第二定位件31还可以是其它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67.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底脚3优选设置有四个,凸台2对应设有四个,提高了支锅架安装于集成灶上的稳定性。底脚3还可以设置三个或者五个、六个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支锅架的大小进行设定。
68.本实施例提供的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69.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安装于集成灶上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集成灶,包括盛液盘100及上述的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安装于盛液盘100上。具体地,在集成灶设置有燃烧器300的位置会设有盛液盘100,避免在烹饪时锅内溢出的液体浇灭燃烧器的火焰,以提高集成灶使用的安全性。支锅架穿过燃烧器300放置在盛液盘100上,底脚3支撑于盛液盘100上,聚能环1的底面与盛液盘100之间形成进气腔200,增加了燃烧器300的二次进气量,使燃气燃烧的更为充分,提高了集成灶的燃烧能效,降低了co的浓度。此外,在聚能环1的底面设置凸台2,不仅便于安装底脚3,还增大了盛液盘100到聚能环1底面的距离,进一步地增加了燃烧器300的二次进气量。
70.在本实施例中,盛液盘100沿周向设有与底脚3对应的卡槽101,底脚3插接于卡槽101内。具体地,盛液盘100的中部沿燃烧器300的周向设有凸环102,凸环102的外侧壁沿周向开设卡槽101,在支锅架放置在盛液盘100上,底脚3的内侧插接于卡槽101内,以提高支锅架安装的稳定性,集成灶在使用过程中,支锅架不会发生移动,提高了集成灶使用的安全性。
71.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