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77167发布日期:2021-09-25 11:20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在气候变化多端的现如今生活中,人们为了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办公、休息或者居住,大多数人都会采用空调对所处的环境区域进行空调调节,以使得能将自身所处的区域的空气温度等因素调节至自己能感到舒适的程度,以使自身身心都能感受到轻松舒适。
3.但是现有的空调器导风板导风时,在其尖角结构区域,存在冷热交互,容易形成凝露水,凝露水滴落下来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其设置有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本技术的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具有引风作用,让更多的冷风吹到第一导风面,减少第一导风面凝露,且本技术的所述第二引导槽还具有降噪和存水的功能,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引导槽用于引导凝露水流向并能够积存少量的凝露水,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导风面板易形成凝露的区域设置为尖角结构,使得在尖角结构位置导风产生涡流更小,更不容易凝露。
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增设了所述第一引导槽,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引导槽用于引导凝露水流向并能够积存少量的凝露水,本且申请的第一引导槽还具有引风作用,让更多的冷风吹到第一导风面,减少第一导风面凝露。
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增设了所述第二引导槽,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引导槽,使得有凝露水可以存住,防止滴落得同时让更多的冷风吹到第一导风面,减少第一导风面凝露,且本技术的第二引导槽还具有降噪作用。
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增设了接口组件,本技术的所述外板通过所述接口组件覆盖安装在所述内板的外表面,保证了连接的稳定性。
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其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开设有出风口,所述机壳内部设置有用于驱动气流流动的风机组件和与所述机壳内气流进入热交换的换热装置,所述出风口位置可转动的设置有导风装置,导风装置包括由外板和内板安装组成的挡风面板和连接在所述挡风面板内板的导风结构,所述外板外表面与所述内板的内表面形成所述挡风面板的外部整体轮廓,所述挡风面板两端具有沿其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所述外板的外表面形成第一导风面,所述内板的内表面形成第二导风面,所述第一导风面与所述第二侧面连接位置形成尖角结构,且所述尖角结构位置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引导槽。
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尖角结构为所述第一导风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的连接位置形成具有角度的过渡,且所述第一导风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形成的角度小于90
°

1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导槽沿朝向于所述第二导风面的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第二导风面上形成多个第二引导槽。
1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板沿宽度方向的两端设有与所述外板的两端连接的接口组件,所述外板通过所述接口组件安装在所述内板的外表面。
1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面及所述第二导风面均为弧面。
1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面沿所述外板的宽度方向,由所述第一侧面到所述第二侧面形成背离所述内板方向的凸出的过渡弧面;所述第二导风面朝向所述外板的表面方向上具有向所述外板的方向凸出的凸弧面以及向背离所述外板的方向凹入的凹弧面,其中所述凸弧面和所述凹弧面沿所述内板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布,且所述凸弧面靠近所述第一侧面,所述凹弧面靠近所述第二侧面,所述凸弧面和所述凹弧面彼此相切。
1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结构为环形导风格栅。
1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风面板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旋转固定部,且所述出风口位置与所述旋转固定部对应设置有旋转固定插槽,所述旋转固定部可旋转地插入在所述旋转固定插槽内。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器的立体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器的导风装置的立体示意图之一;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器的导风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器的导风装置的立体示意图之一;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器的导风装置的立体示意图之一;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器的导风装置的立体示意图之一;
22.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器的导风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23.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器的导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4.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器的导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5.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图4“a”处的放大示意图。
26.附图标记:
27.100、机壳;110、出风口;
28.200、导风装置;210、遮风面板;211、内板;212、外板;220、导风结构;230、第一导风面;240、第二导风面;
29.300、尖角结构;310、第一引导槽;320、第二引导槽;
30.400、接口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
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3.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5.本技术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36.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37.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38.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39.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40.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安装在室内空间中的室内单元,室内单元通过管连接到安装在室外空间中的室外单元,室外单元中可设有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室外风扇、膨胀器和制冷循环的类似部件,室内单元中也可设有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内风扇。
41.参照图1,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器,机壳100,机壳100起到总体支撑作用。
42.机壳100内形成有风道,机壳100上设置有进风口以及出风口110,进风口以及出风口110与风道连通形成风道。
43.机壳100由机壳100、前板、后板以及底座组成,机壳100设置于底座顶端,前板设置于机壳100前段,后板设置于机壳100后端,进风口设置于前板上,出风口110设置于后板上。
44.机壳100中安装有换热装置,换热装置与通过新风进风口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45.换热装置包括供制冷剂流过的制冷剂管,和联接到制冷剂管以便增加热交换面积的热交换鳍片,换热装置设置为围绕离心风扇的吸入侧。
46.例如,换热装置可以包括多个弯曲的热交换部。
47.参照图1,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器,风机组件。
48.风机组件用于驱动气流流动。
49.风机组件设置在机壳100内部。
50.参照图1

10,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器,导风装置200,导风装置200为板状结构。
51.导风装置200用于引导气流的流动方向。
52.导风装置200可转动的设置在出风口110位置。
53.需要说明的是,导风装置200由挡风面板和导风结构220组成。
54.参照图2

10,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器,挡风面板,挡风面板由外板212和内板211组成。
55.挡风面板用于引导气流的流动方向。
56.外板212外表面与内板211的内表面形成挡风面板的外部整体轮廓。
57.需要说明的是,挡风面板两端具有沿其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其中,第一侧面到第二侧面的区域定义挡风面板的导风区域,导风区域包括由外板212外表面形成的第一导风面230及内板211内表面形成的第二导风面240。
58.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导风面230及第二导风面240均为弧面,第一导风面230及第二导风面240形成导风区域的整体轮廓,挡风面板在进行导风过程中,第一导风面230及第二导风面240的外部形状用于引导气流的走向。
59.进一步的,本技术的挡风面板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旋转固定部,旋转固定部可旋转地插入在旋转固定插槽内,其中,旋转固定插槽与旋转固定部对应设置在出风口110位置。
60.参照图2

10,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器,过渡弧面,过渡弧面为凸状结构。
61.第一导风面230沿外板212的宽度方向,由第一侧面到第二侧面的方向,具有背离内板211方向的凸出的过渡弧面。
62.参照图2

10,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器,凸弧面和凹弧面,凸弧面和凹弧面为弧状结构。
63.第二导风面240朝向外板212的表面方向上具有向外板212的方向凸出的凸弧面以及向背离外板212的方向凹入的凹弧面,其中凸弧面和凹弧面沿内板211的宽度方向排布,且凸弧面靠近第一侧面,凹弧面靠近第二侧面,凸弧面和凹弧面彼此相切。
6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通过设置多个弧状结构,保证了气流流动的稳定性,避免了因气流不稳定影响用户体验。
65.参照图2

10,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器,导风结构220。
66.导风结构220用于引导气流的流动方向。
67.导风结构220连接于内板211。
68.需要说明的是,导风结构220为环形导风格栅。
69.在空调挡风面板进行风向引导的过程中,以空调器制冷运行为例说明,气流从出风口沿着导风面板表面的导风区域流动,在导风面板气流流出的位置,由于空调内流出的冷气流与室外的热气流接触交汇,现有的空调器并未对导风面板冷热气流交汇位置进行特殊设计,因此,及容易在该位置气流流动不连续,产生漩涡,冷热气体充分混合,室内热气流
中的水蒸气遇到冷气流液化为水滴并附着在导风板的气流流出区域表面,水滴受重力沿挡风面板表面流到地面,形成水渍。
70.由此,参照图2

10,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器,通过将导风面板易形成凝露的区域设置为尖角结构,并在尖角结构300上设置多个第一引导槽310。
71.尖角结构300尖角结构为第一导风面与第二侧面的连接位置形成角度过渡。
72.且第一导风面与第二侧面形成的角度小于90
°

73.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康达效应,流体具有沿物体表面流动的性质,有出风口流出的气流沿着档风面板的表面进行流动,在尖角结构300位置,气流沿着第一导风面向第二侧面流动,进而引出空调器,在整个过程中,由于第一导风面与第二侧面形成的角度小于90
°
,空调器流出的气流并不脱离档风面板的表面流动,流动过程更加连续,在尖角结构300位置,冷热气流交汇,而在冷热气流交汇混合过程中,气流流动渐变过渡,产生涡流更小,冷热气流混合不充分,不容易凝露。
74.参照图2

10,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器,第一引导槽310,第一引导槽310为槽状结构。
75.第一引导槽310用于引导凝露水流向并能够积存少量的凝露水。
76.第一引导槽310开设在尖角结构300。
7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引导槽310用于引导凝露水流向并能够积存少量的凝露水,本且申请的第一引导槽310还具有引风作用,让更多的冷风吹到第一导风面230,减少第一导风面230凝露。
78.参照图2

10,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器,第二引导槽320,第二引导槽320为槽状结构。
79.第二引导槽320用于引导凝露水流向并能够积存少量的凝露水。
80.第一引导槽310沿第二导风面240方向延伸,且在第二导风面240形成多个第二引导槽320。
81.需要说明的事,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引导槽320,使得凝露水可以存住,防止滴落得同时让更多的冷风吹到第一导风面230,减少第一导风面230凝露,且本技术的第二引导槽320还具有降噪作用。
82.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通过在第二导风面240表面由第一引导槽310延伸形成多到第二引导槽320,减小了气流涡流的形成,从而达到降噪的效果。
83.参照图10,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器,接口组件400。
84.接口组件400用于将外板212安装在内板211的外表面上。
85.内板211沿宽度方向的两端边缘设有与外板212两端连接的接口组件400。
8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接口组件可以设置为卡扣与卡爪的组合,也可以设置为卡合连接,在此对其类型不做限定,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87.进一步的,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空调制冷运行时,空调的送风经由第一侧面经过挡风面板表面的导风区域并由第二侧面导出挡风面板,空调内部经过热交换的冷空气由出风口110流出机壳100,且由于康达效应,冷气流沿着第二导风面240表面流动,室内的热空气沿着第一导风面230的表面在尖角结构300与空调流出的冷气流交汇,在尖角结构
300区域,由于冷热交互,容易在尖角结构300表面上形成凝露水,为避免凝露水沿着挡风面板表面垂直滑落,尖角结构300表面开设有第一引导槽310,用于引导凝露水流向并能够积存少量的凝露水,另一方面,第一引导槽310还具有引风作用,让更多的冷风吹到第一导风面230,减第一导风面230凝露,此外,第二导风面240表面由第一引导槽310延伸形成多到第二引导槽320,第二引导槽320的作用在于引导凝露水流向并能够积存少量的凝露水的同时让更多的冷风吹到第一导风面230,减第一导风面230凝露。
88.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第二引导槽320还具有降噪的作用,本技术通过在第二导风面240表面由第一引导槽310延伸形成多到第二引导槽320,减小了气流涡流的形成,从而达到降噪的效果。
89.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构思,由于本技术的空调器设置有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且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具有引风作用,让更多的冷风吹到第一导风面,减少第一导风面凝露,且本技术的第二引导槽还具有降噪和存水的功能,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引导槽用于引导凝露水流向并能够积存少量的凝露水,即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使得本技术的尖角结构产生涡流更小,更不容易凝露。
90.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构思,由于本技术的空调器导风面板易形成凝露的区域设置为尖角结构,使得在尖角结构位置导风过程产生涡流更小,更不容易凝露。
91.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构思,由于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引导槽用于引导凝露水流向并能够积存少量的凝露水,本且申请的第一引导槽还具有引风作用,让更多的冷风吹到第一导风面,减少第一导风面凝露。
92.根据本技术的第四构思,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引导槽,使得有凝露水可以存住,防止滴落得同时让更多的冷风吹到第一导风面,减少第一导风面凝露,且本技术的第二引导槽还具有降噪作用。
93.根据本技术的第五构件,本技术的外板通过接口组件覆盖安装在内板的外表面,保证了连接的稳定性。
94.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