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壳结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15243发布日期:2021-10-27 19:04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壳结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外壳结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移动空调的导风门通过两个侧边板安装在机箱上,导风门下方设有钢丝网,钢丝网设在机箱的出风口处,且钢丝网对机箱的部分出风口进行遮挡,现有技术中,钢丝网靠近机箱的出风口一个侧面设置,导风门通过侧边板与机箱安装后,侧边板一部分伸至钢丝网的内侧,拆卸导风门时,钢丝网限制了侧边板的横向移动,因此导风门的拆装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减小出风网罩对导风门组件拆装的影响,而提高导风门组件的拆装效率。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壳结构,包括导风门组件和壳体,所述壳体的出风口处设有出风网罩,所述出风网罩和所述出风口的侧壁形成有间隙,所述导风门组件包括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转动连接于所述出风口的侧壁,所述第一侧板的旋转路径的一部分位于所述间隙中,所述第一侧板适于转动至完全处于所述出风网罩的外侧。
5.这样,导风门组件设于壳体的出风口处,而便于对壳体吹出的气体进行导向,方便控制气体吹出的方向,出风口处的出风网罩对附着在气体中的杂物进行吸附,而提高吹出气体的纯净度。导风门组件通过第一侧板安装在出风口处,由于出风网罩与出风口内侧壁之间的间隙给安装第一侧板提供了空间,而便于第一侧板伸至出风网罩的内侧,在拆装导风门组件时,转动第一侧板至第一侧板完全位于出风网罩的外侧,此时第一侧板不再位于出风网罩与出风口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内,在拆装第一侧板时,出风网罩不易对第一侧板的拆装路径造成干涉,而方便了第一侧板的拆装,以此方便了对导风门组件的拆装。
6.可选地,所述导风门组件还包括导风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导风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侧板转动连接于所述出风口的侧壁。
7.这样,第二侧板也与出风口的内侧壁转动连接,因此导风板通过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而转动安装在壳体的出风口处,随着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转动,导风板适于转动至遮挡出风口,且导风板转动过程中,从出风口吹出的气体经由导风板导向后,可朝向指定方向吹送,而便于通过导风板改变从壳体吹出气体的方向。
8.可选地,所述第一侧板在所述第二侧板上的投影完全位于所述第二侧板的范围内,且所述第一侧板宽度方向的两边沿在所述第二侧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侧板的边沿之间留有间隙。
9.这样,第二侧板的面积大于第一侧板的面积,即可在第二侧板上安装驱动结构而便于带动第二侧板转动,以此方便带动导风板摆动,由于第二侧板不与出风网罩接触,即使第二侧板在转动过程中第二侧板的部分始终位于出风网罩的内侧,仍不影响导风板和第一
侧板的拆装,同时由于第二侧板面积大于第一侧板的面积,第二侧板与出风口的内侧面的接触面积较大,第二侧板受到出风口内侧壁的限制,使得第二侧板在转动过程中更平稳。
10.可选地,所述第一侧板相对于所述导风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于所述导风板的高度。
11.这样,第一侧板伸至出风网罩内侧的长度小于第二侧板伸至出风网罩内侧的长度,因而转动第一侧板时,更易于将第一侧板转动至完全位于出风网罩的外侧,而方便对第一侧板进行拆装。
12.可选地,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互背离的侧面均设有减重槽。
13.这样,减重槽减轻了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重量,而便于转移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从而更加轻松的拆装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14.可选地,该外壳结构还包括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设于所述导风板的内侧面,且所述导流结构适于对来自所述出风口的气体整流处理。
15.这样,气体从出风口出来后,经过导风板侧面的导流结构整流处理,使得吹出的气体不易呈分散状,气体吹出后更平和且均匀。
16.可选地,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导风板间隔设置以形成导流通道。
17.这样,壳体内的气体从出风口出来后,进入导风板和导流板之间的导流通道内,且气体经过与导风板和导流板的撞击后,气体被整流,而使得从导流通道内吹出的气体更平和且均匀。
18.可选地,所述导流结构还包括分流板,所述分流板适于分别与所述导流板和所述导风板连接。
19.这样,分流板一方面将导风板和导流板连接,而便于形成导流通道,另一方面,分流板将导流通道分隔成多个通道,气体在分流板的作用下,更均匀且平和的从导流通道内吹出。
20.可选地,所述导风板的边沿处设有第一豁口。
21.这样,导风板处于关闭状态时,此时导风板将出风口进行遮挡,此时人手通过伸至第一豁口内拨动导风板,而方便带动导风板转动至开启。
2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外壳结构。
23.该空调器具有与外壳结构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壳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门组件和导流结构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门组件和导流结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门组件和导流结构的正视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门组件和导流结构的仰视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门组件和导流结构的侧视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
壳体、101

出风口、102

间隙、103

第二豁口;2

导风门组件、201

第一侧板、
202

第二侧板、203

导风板、2031

第一豁口、204

减重槽;3

出风网罩;4

导流结构、401

导流板、402

分流板、403

导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33]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附图中“x”的正向代表右方,相应地,“x”的反向代表左方;“y”的正向代表前方,相应地,“y”的反向代表后方;“z”的正向代表上方,相应地,“z”的反向代表下方,术语“x”、“y”、“z”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说明书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34]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说明的是,各实施例中的术语名词例如“上”、“下”、“前”、“后”等指示方位的词语,只是为了简化描述基于说明书附图的位置关系,并不代表所指的元件和装置等必须按照说明书中特定的方位和限定的操作及方法、构造进行操作,该类方位名词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5]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并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36]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外壳结构,包括导风门组件2和壳体1,壳体1的出风口101处设有出风网罩3,出风网罩3和出风口101的侧壁形成有间隙102,导风门组件2包括第一侧板201,第一侧板201转动连接于出风口101的侧壁,第一侧板201的旋转路径的一部分位于间隙102中,第一侧板201适于转动至完全处于出风网罩3的外侧。
[0037]
参照图1

图3,其中,该外壳机构包括壳体1和导风门组件2,壳体1上设有出风口101,且壳体1通过出风口101给外界吹风。出风口101处设有出风网罩3,出风网罩3包括钢丝网或塑料网,本实施例中,优选为,该出风网罩3为钢丝网。出风网罩3通过铆钉固定、螺栓固定、螺钉固定或焊接固定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固定在壳体1上,本实施例中,出风网罩3通过螺钉固定在壳体1上,且出风网罩3遮挡出风口101,而对吹出气体中悬浮物进行吸附。出风网罩3的长度方向与出风口101截面的长度方向一致,出风网罩3的长度小于出风口101截面长度小于,且出风网罩3的长度占出风口101长度大小的一半,出风网罩3长度方向的一端面靠近出风口101内侧壁设置且与出风口101的内侧壁形成有间隙102,可以理解的是,出风网罩3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靠近出风口101截面长度的中部设置。
[0038]
参照图1

图3,导风门组件2包括第一侧板201,导风门组件2通过第一侧板201安装在壳体1的出风口101处,第一侧板201适于转动连接在出风口101的内侧壁上,且第一侧板201的转动轴线方向与出风口101截面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一侧板201通过销轴转动安装在出风口101的内侧壁,且第一侧板201的转动轴线位于出风网罩3的外侧。第一侧板201旋转路径的一部分位于出风网罩3与出风口101内侧壁之间的间隙102中,随着第一侧板201的转动,第一侧板201适于转动至完全处于出风网罩3的外侧。
[0039]
这样设置,导风门组件2通过第一侧板201设于壳体1的出风口101处,而便于对壳体1吹出的气体进行导向,方便控制气体吹出的方向,出风口101处的出风网罩3对附着在气体中的杂物进行吸附,而提高吹出气体的纯净度。导风门组件2通过第一侧板201安装在出风口101处,由于出风网罩3与出风口101内侧壁之间的间隙102给安装第一侧板201提供了空间,而便于第一侧板201伸至出风网罩3的内侧,在拆装导风门组件2时,转动第一侧板201至第一侧板201完全位于出风网罩3的外侧,此时第一侧板201不再位于出风网罩3与出风口101内侧壁之间的间隙102内,在拆装第一侧板201时,出风网罩3不易对第一侧板201的拆装路径造成干涉,而方便了第一侧板201的拆装,以此方便了对导风门组件2的拆装。
[0040]
可选地,导风门组件2还包括导风板203和第二侧板202,导风板20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侧板201和第二侧板202,第一侧板201和第二侧板202相对设置,且第二侧板202转动连接于出风口101的侧壁。
[0041]
参照图2

图4,其中,导风板203位于出风网罩3的外侧,且第一侧板201和第二侧板202均位于导风板203的内侧面,第一侧板201和第二侧板202均与导风板203焊接固定。第一侧板201和第二侧板202正对设置,且第一侧板201和第二侧板202分别位于导风板203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第二侧板202也与出风口101的内侧壁转动连接,且第二侧板202通过销轴转动安装在出风口101的内侧壁。随着第一侧板201和第二侧板202的转动,而便于带动导风板203转动。
[0042]
这样设置,第二侧板202也与出风口101的内侧壁转动连接,因此导风板203通过第一侧板201和第二侧板202而转动安装在壳体1的出风口101处,随着第一侧板201和第二侧板202的转动,导风板203适于转动至遮挡出风口101,且导风板203转动过程中,从出风口101吹出的气体经由导风板203导向后,可朝向指定方向吹送,而便于通过导风板203改变从壳体1吹出气体的方向。
[0043]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板201在所述第二侧板202上的投影完全位于所述第二侧板202的范围内,且所述第一侧板201宽度方向的两边沿在所述第二侧板202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侧板202的边沿之间留有间隙。
[0044]
参照图5和图6,其中,第二侧板202的面积大于第一侧板201的面积,即可在第二侧板202上安装驱动结构而便于带动第二侧板202转动,以此方便带动导风板203摆动。第一侧板201在第二侧板202上的投影完全位于第二侧板202上,第一侧板201和第二侧板202的宽度方向一致,第一侧板201和第二侧板202的宽度方向且均与导风板203所在的平面平行设置,同时第一侧板201宽度方向的边沿在第二侧板202上的投影与第二侧板202宽度方向的边沿之间留有间隙,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侧板201的宽度方向的侧面不与第二侧板202的侧面平齐。此时转动第一侧板201和第二侧板202,便于使得第一侧板201完全转动至出风网罩3的外侧,而第二侧板202仍有部分处于出风网罩3的内侧。
[0045]
由于第二侧板202不与出风网罩3接触,即使第二侧板202在转动过程中第二侧板202的部分始终位于出风网罩3的内侧,仍不影响导风板203和第一侧板201的拆装,同时由于第二侧板202面积大于第一侧板201的面积,第二侧板202与出风口101的内侧面的接触面积较大,第二侧板202受到出风口101内侧壁的限制,使得第二侧板202在转动过程中更平稳。
[0046]
可选地,第一侧板201相对于导风板203的高度小于第二侧板202相对于导风板203
的高度。
[0047]
参照图5和图6,其中,当导风板203完全遮挡出风口101时,此时第一侧板201伸至出风网罩3内侧的长度小于第二侧板202伸至出风网罩3内侧的长度。同时第二侧板202的边角处为圆弧过渡,而进一步减小第一侧板201的面积。需要拆卸导风板203时,带动第一侧板201转动,更易于将第一侧板201转动至完全位于出风网罩3的外侧,而方便对第一侧板201进行拆装。
[0048]
可选地,第一侧板201和第二侧板202相互背离的侧面均设有减重槽204。
[0049]
参照图2和图3,其中,第一侧板201和第二侧板202相互背离的侧面均开设减重槽204,减重槽204开设有多个,因此在第一侧板201和第二侧板202相互背离的侧面形成多个加强筋,便于维持第一侧板201和第二侧板202的自身强度。
[0050]
这样设置,减重槽204减轻了第一侧板201和第二侧板202的重量,而便于转移第一侧板201和第二侧板202,从而更加轻松的拆装第一侧板201和第二侧板202。
[0051]
可选地,该外壳结构还包括导流结构4,导流结构4设于导风板203的内侧面,且导流结构4适于对来自出风口101的气体整流处理。
[0052]
参照图2

图5,其中,导流结构4设于导风板203的内侧面,且导流结构4包括导流通道403、导流管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从出风口101吹出的气体,经过导风板203内侧面的导流结构4进行整流后,再从导流结构4吹出,且吹出的气体不易呈分散状,气体吹出后更平和且均匀。
[0053]
可选地,导流结构4包括导流板401,导流板401与导风板203间隔设置以形成导流通道403。
[0054]
参照图4和图5,其中,导流板401位于导风板203的内侧且正对导风板203设置,导流板401的一端面焊接固定在第二侧板202朝向第一侧板201的侧面,且导流板401的面积小于导风板203的面积。导流板401和导风板203之间形成导流通道403,从出风口101吹出的气体进入导流通道403内,气体在导流通道403内被整流后再被吹出。
[0055]
这样设置,壳体1内的气体从出风口101出来后,进入导风板203和导流板401之间的导流通道403内,且气体经过与导风板203和导流板401的撞击后,气体被整流,而使得从导流通道403内吹出的气体更平和且均匀。
[0056]
可选地,导流结构4还包括分流板402,分流板402适于分别与导流板401和导风板203连接。
[0057]
参照图3和图4,其中,分流板402设有多个,本实施例中分流板402的数量优选为3个,分流板402均匀间隔设置,且分流板402均与第二侧板202平行设置,以此多个分流板402将导流通道403分隔成多个部分。
[0058]
这样设置,分流板402一方面将导风板203和导流板401连接,使得导流板401与导风板203的整体性更好,而便于形成导流通道403。另一方面,分流板402将导流通道403分隔成多个通道,气体在分流板402的作用下,更均匀且平和的从导流通道403内吹出。
[0059]
可选地,导风板203的边沿处设有第一豁口2031。
[0060]
参照图1,其中,导风板203的边沿处设有第一豁口2031,在壳体1上设有第二豁口103,导风板203完全遮挡出风口101时,第一豁口2031和第二豁口103对应设置,人手方便伸至第二豁口103,进而拨动第一豁口2031的内侧壁,而带动导风板203转动,方便了手动带动
导风板203转动至开启状态。
[0061]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的外壳结构。
[0062]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