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09933发布日期:2022-10-04 17:36阅读:44来源:国知局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2.由于冷空气密度相对较大有下沉趋势,热空气密度相对较小有上升趋势。因此,空调在制冷时需要将较冷风尽量向上吹,在制热时需要将热风尽量朝地面吹,以使冷风或热风在室内空间扩散更加均匀,使制冷制热速度更快。
3.现有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通常设置一个朝前的出风口,并利导风板、摆叶等导风结构引导送风气流的出风方向,实现上吹风或下吹风。但是,当前的各种导风结构导风角度比较有限,也仅能向斜上方或斜下方送风,冷风或热风难以抵达屋顶或地面,影响制冷或制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5.本发明的目的是要加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上吹风和下吹风效果。
6.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要方便上吹模式和下吹模式的切换。
7.特别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8.机壳,其上开设有出风口;和
9.导风罩板,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外侧,以与所述机壳的外周面限定出导风通道,用于引导从所述出风口流出的送风气流沿所述机壳的外周面向上和/或向下流动。
10.可选地,所述导风罩板可上下平移地安装于所述机壳,且具有从其内侧表面朝所述机壳外周面凸出的分隔部,以将所述导风通道分隔为开口朝上的上通道和开口朝下的下通道,并配置成:可移动至使所述分隔部位于所述出风口上方位置,以由所述下通道将所述送风气流向下引导;或移动至使所述分隔部位于所述出风口下方位置,以由所述上通道将所述送风气流向上引导。
11.可选地,所述分隔部具有一临近所述机壳外周面的尖端;所述分隔部的上表面为从所述尖端起始,朝远离所述机壳的方向延伸并逐渐向上倾斜,并与所述导风罩板其余部分内侧表面相切的内凹弧面;且所述分隔部的下表面为从所述尖端起始,朝远离所述机壳的方向延伸并逐渐向下倾斜,并与所述导风罩板其余部分内侧表面相切的内凹弧面。
12.可选地,所述导风罩板还配置成可移动至使所述分隔部位于所述出风口中部的位置,以由所述下通道和所述上通道各引导部分所述送风气流。
13.可选地,所述机壳的前表面整体为竖直面;且所述出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前表面的下部。
14.可选地,所述出风口下边缘距所述机壳前表面底端的间距与所述出风口的宽度之比大于1/2。
15.可选地,所述分隔部距所述导风罩板底端的距离大于所述分隔部距所述导风罩板顶端的距离。
16.可选地,所述出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前表面;且所述导风罩板包括:前部区段,其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前方;和两个弯折区段,分别从所述前部区段的横向两端向后延伸出,以分别安装于所述机壳的横向两侧的端盖,且每个所述弯折区段具有朝所述端盖延伸的挡风部,以用于阻挡所述送风气流向后流动。
17.可选地,所述机壳的至少一个端盖上设置有齿轮齿条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导风罩板上下平移,其包括电机、相互啮合的齿轮和齿条;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端盖内侧,所述齿轮安装于所述电机,所述齿条可上下平移地设置于所述端盖内侧,且其一部分通过所述端盖开设的竖直长条让位孔伸出至所述端盖外侧,并与所述导风罩板连接。
18.可选地,所述端盖内壁固定有一安装件,所述安装件形成有两个间隔设置且竖向延伸的滑轨,所述齿条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开口方向相反的两个滑槽,每个所述滑槽与一个所述滑轨匹配,以允许所述齿条沿所述安装件上下滑动;所述端盖内壁还固定有一支架以安装所述电机,所述齿条被夹在所述齿轮与所述安装件之间,其朝向所述齿轮的一侧形成有齿以与所述齿轮啮合,朝向所述端盖的一侧向外凸出形成一凸条,所述凸条通过所述竖直长条让位孔伸出所述端盖并与所述导风罩板连接。
19.本发明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机壳外设置有一个导风罩板,导风罩板与机壳外周面限定出导风通道。机壳内部的送风气流(例如冷风、热风、新风或净化气流等)从机壳的出风口吹出后,受到导风罩板的阻挡,无法直接水平地吹出,而是沿着机壳的外周面向上和/或向下吹出。由于送风气流紧贴着机壳外周面流动,形成附壁效应,能够沿机壳外周面顺利到达屋顶或地面,使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制冷或制热效果更好。同时也能避免冷风或热风吹人导致人体不舒适。
20.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导风罩板可上下平移地安装于机壳,分隔部将导风通道分隔为开口朝上的上通道和开口朝下的下通道,以使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具有上吹模式和下吹模式以供选择,以便提升制冷和制热效果。例如,当空调制热需要运行下吹模式时,将导风罩板移动至使分隔部位于出风口上方位置,由下通道将送风气流向下引导。当空调制冷需要运行上吹模式时,将导风罩板移动至使分隔部位于出风口下方位置,由上通道将送风气流向上引导,结构简单且调节方便。
21.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使分隔部的上下表面均为内凹的弧面,使送风气流在从出风口吹出然后向上或向下转向时,方向变化地更加缓和,减少风力损失和噪声。
22.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使机壳前表面为竖直面,以更利于送风气流在机壳前表面形成附壁效应,从而更好地沿机壳前表面向上或向下流动。此外,使出风口下边缘距机壳前表面底端的间距与出风口的宽度之比大于1/2,使出风口下方的机壳前表面具有足够的高度,以便在空调运行下吹模式时,以使下通道更长,以更利于形成附壁效应,将送风气流更好地向正下方引导。
23.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24.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25.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前视图;
27.图3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俯视图;
28.图4是图2的m-m剖视放大图;
29.图5是图4的a处放大图;
30.图6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切换至下吹模式时的示意图;
31.图7是图6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俯视图;
32.图8是图7的n-n剖视放大图;
33.图9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爆炸图;
34.图10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35.图11是端盖与齿轮齿条机构的配合示意图;
36.图12是图11所示结构的示意性爆炸图;
37.图1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参照图1至图13来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中,“前”、“后”、“上”、“下”、“顶”、“底”、“内”、“外”、“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图中用箭头示意了送风气流的流动方向。
39.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也即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当某个特征“包括或者包含”某个或某些其涵盖的特征时,除非另外特别地描述,这指示不排除其它特征和可以进一步包括其它特征。
40.本发明实施例的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为分体壁挂式房间空调器的室内部分,用于调节室内空气,例如制冷/制热、除湿、引入新风等等。
41.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前视图;图3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俯视图;图4是图2的m-m放大剖视图;图5是图4的a处放大图;6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切换至下吹模式时的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俯视图;图8是图7的n-n放大剖视图。
42.如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一般性地可包括机壳10和导风罩板20。
43.机壳10上开设有出风口12,用于将机壳10内的送风气流排向室内。该送风气流可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制冷模式下制取的冷风,在制热模式下制取的热风,或者在新风模式下引入的新风,或者为净化模式下产生的净化气流等等。机壳10在整体上可为横向延伸的长条状结构。
44.导风罩板20设置在出风口12的外侧,以与机壳10的外周面限定出导风通道21。即,导风罩板20与机壳10的外周面平行或接近平行,两者之间间隔的空间构成导风通道21。导风通道21用于引导从出风口12流出的送风气流沿机壳10的外周面向上和/或向下流动。即,送风气流(例如冷风、热风、新风或净化气流等)从机壳10的出风口12吹出后,受到导风罩板20的内壁阻挡,无法直接水平地吹出,而是沿着机壳10的外周面向上和/或向下吹出。该处的向上和/或向下吹出指的是:可以使送风气流仅能向上吹出,或者仅能向下吹出,或者既能向上又能向下吹出。图1至图5即示意了送风气流向上吹出的情况,图6至图8即示意了送风气流向下吹出的情况,图13示意了送风气流能同时向上线下吹出的方案。
45.由于送风气流紧贴着机壳10的外周面向上或向下流动,能够形成附壁效应(也可称为贴附效应),从而能够沿机壳10的外周面顺利到达屋顶或者地面,使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制冷或制热效果更好。同时也能避免冷风或热风吹人导致人体不适。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机壳10外周面中,有送风气流流经的区域为平坦表面,以利于送风气流更好地贴合着机壳10的外周面流动。例如图1所示,对于出风口12开设于机壳10的前侧的方案,机壳10的前表面即新风气流流经的外周面,可使机壳10的前表面为平坦表面。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8所示,可使导风罩板20可上下平移地安装于机壳10。此时,导风罩板20为竖置的板状。并且,导风罩板20具有从其内侧表面朝所述机壳10的外周面凸出的分隔部23。分隔部23用于将导风通道21分隔为开口朝上的上通道212和开口朝下的下通道214。导风罩板20配置成:可移动至使分隔部23位于出风口12上方位置,以由下通道214将送风气流向下引导,如图6至图8;或移动至使分隔部23位于出风口12下方位置,以由上通道212将送风气流向上引导,如图1至图4。
48.如此一来,使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具有上吹模式和下吹模式以供选择,使制冷和制热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例如,当空调制热需要运行下吹模式时,将导风罩板20移动至使分隔部23位于出风口12上方位置,由下通道214将送风气流向下引导,如图8。当空调制冷需要运行上吹模式时,将导风罩板20移动至使分隔部23位于出风口12下方位置,由上通道212将送风气流向上引导,如图4。当然,还可使导风罩板20配置成可移动至使分隔部23位于出风口12的竖直方向的中部位置(未图示,即处于位于图4与图8之间的位置),以由下通道214和上通道212各自引导部分送风气流,以使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同时向上下两个方向送风,提升空气调节速度。
4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分隔部23具有一临近机壳10的外周面的尖端230。尖端230临近机壳10的外周面,可使其与机壳10的外周面贴合。在导风罩板20处于上吹位置时,使分隔部23与机壳10外周面之间密封性能更好,避免气流向下泄漏;在导风罩板20处于下吹位置时,使分隔部23与机壳10外周面之间密封性能更好,避免气流向上泄漏。当然,假如尖端230与机壳10的外表面相贴过紧,当导风罩板20上下移动时,尖端230与机壳10的外表面相互摩擦可能会产生较大噪声。为避免该噪声,也可使尖端230与机壳10的外表面
保留一定的缝隙。
50.请参考图4和图5,分隔部23的上表面231为从尖端230起始,朝远离机壳10的方向(图中所示具体实施例中,指的是朝前)延伸并逐渐向上倾斜,并与导风罩板20其余部分内侧表面相切的内凹弧面。同样地,分隔部23的下表面232为从尖端230起始,朝远离机壳10的方向延伸并逐渐向下倾斜,并与导风罩板20的其余部分内侧表面相切的内凹弧面。如此一来,在送风气流在从出风口12吹出然后向上或向下转向时,将沿着分隔部23的上表面或下表面逐渐转向,过程更加缓和,风力损失和噪声更小。
51.当导风罩板20处于上吹模式时,可使分隔部23的尖端230与出风口12的下边缘位置相对,以使分隔部23的上表面231与风道40的下壁相接,参考图4。并且,由于分隔部23的上表面231为内凹弧面,这使得上表面231相当于风道40的下壁的延长段,使得从风道40流出的送风气流很顺畅、低阻力地进入分隔部23的引导范围。
52.同样道理,当导风罩板20处于下吹模式时,可使分隔部23的尖端230与出风口12的上边缘位置相对,以使分隔部23的下表面232与风道40的上壁相接,参考图8。由于分隔部23的下表面232为内凹弧面,这使得下表面232相当于风道40的上壁的延长段,使得从风道40流出的送风气流很顺畅、低阻力地进入分隔部23的引导范围。
5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所示,可使机壳10的前表面整体为竖直面(机壳10的前表面即机壳1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体地可为竖直的平面或者为轴线沿竖直延伸的弧面等曲面。出风口12可开设于机壳10的前表面的下部。出风口12更具体地可为长度方向平行于机壳10的横向方向的长条状。
54.请参考图5,出风口12的下边缘d距机壳10前表面底端e的间距(de)与出风口12的宽度(cd)之比大于1/2,即de/cd>1/2,优选大于3/4。如此,当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运行下吹模式时,使出风口12下边缘以下的机壳10前表面具有足够的长度来引导送风气流向下流动,提升附壁效应。此外,还可使分隔部23距导风罩板20底端的距离大于分隔部23距导风罩板20顶端的距离(具体可以分隔部23的尖端230为测量基准),也就是使分隔部23处于导风罩板20的上部,以便在下吹模式时更好地引导气流下吹,弥补出风口12下侧的机壳前表面引导距离(即de)较短的缺陷。
55.请参考图1至图3,对于出风口12开设于机壳10的前表面的方案,可使导风罩板20包括前部区段201和两个弯折区段202。其中,前部区段201位于出风口12的前方,主要用于引导送风气流。两个弯折区段202分别从前部区段201的横向两端向后延伸出,以分别安装于机壳10的横向两侧的端盖。本实施例中,导风罩板20通过两个弯折区段202与机壳10横向的端盖106连接,使导风罩板20的前侧外观更加完整,也无需在机壳10的前侧设置驱动机构导致占据出风空间。并且,使每个弯折区段202具有朝端盖106延伸的挡风部2021,以用于阻挡送风气流向后流动,使送风气流更好地向上或向下流动,避免向后流动扩散影响向上、向下的风力。
56.图9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爆炸图;图10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另一角度示意图;图11是端盖与齿轮齿条机构的配合示意图;
57.图12是图11所示结构的示意性爆炸图。
58.如图9至图12所示,机壳10的至少一个端盖上设置有齿轮齿条机构,用于驱动导风罩板20上下平移,实现上吹位置和下吹位置之间的切换。优选地,使两个端盖106上均设置
有齿轮齿条机构,以带动导风罩板20的横向两端同步上移或下移,使其移动更加平稳、顺畅。
59.每个齿轮齿条机构包括电机71、相互啮合的齿轮72和齿条73。电机71设置于端盖106的内侧。齿轮72安装于电机71,齿条73可上下平移地设置于端盖106的内侧,且其一部分通过端盖106上开设的竖直长条让位孔1061伸出至端盖106的外侧,以便与导风罩板20连接。电机71带动齿轮72转动时,齿轮72带动齿条73上下平移,以驱动导风罩板20上下平移。
60.具体地,如图11至图12所示,可使端盖106的内壁固定有一安装件107。安装件107通过其上设置的多个安装部1072与端盖106内壁设置的多个安装部1062通过螺钉连接。安装件107形成有两个间隔设置且竖向延伸的滑轨1071。齿条7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开口方向相反的两个滑槽731,每个滑槽731与一个滑轨1071匹配,以允许齿条73沿安装件107上下滑动。即,安装件107的作用是形成滑轨1071以供使齿条73可上下平移地安装其上。
61.端盖106的内壁还固定有一支架108,以安装电机71。齿条73被夹在齿轮72与安装件107之间,或者说是齿轮72位于安装件107背向端盖106的内壁的一侧。齿条73朝向齿轮72的一侧形成有齿以与齿轮72啮合,朝向端盖106的一侧向外凸出形成一凸条732,凸条732通过竖直长条让位孔1061伸出端盖106并与导风罩板20连接,例如通过螺钉连接。具体地,可使凸条732连接于挡风部2021上。如此,使得挡风部2021既用于连接凸条732,又能阻挡气流,设计非常巧妙。
62.本实施例通过在端盖106的内壁设置安装件107和支架108,将齿轮齿条机构的主体结构安装于端盖106的内侧,不影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外观。并通过在端盖106上开设竖直长条让位孔1061以连接位于端盖106外侧的导风罩板20,设计非常简单、合理。
63.如图4所示,机壳10的顶部开设有进风口11,机壳10的内部设置有风道40,风道40的出口连通出风口12。轴线沿横向方向延伸的贯流风机50设置于风道40的进口处。三段式换热器30围绕在贯流风机50的上方。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运行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时,室内空气经进风口11进入机壳10的内部,与三段式换热器30完成换热,最后被贯流风机50吸入风道40中,流向出风口12。
64.图9示意了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一种更为具体的结构。如图9所示,机壳10包括前面板101、前下面板102、底板103、罩壳104、骨架105和两个端盖106。前面板101与前下面板102相接构成机壳10的前部,出风口12开设于两者相接区域。底板103构成机壳10的底部。罩壳104与骨架105设置于前面板101后侧,形成进风口11和风道40。两个端盖106构成机壳10的横向两端部。贯流风机50的端部安装有电机51,以驱动贯流风机50转动。电机51安装于电机座52上。电机座52横向一侧安装有电控箱53。出风口12处安装有摆叶组件60,以调节出风口12的左右出风方向。底板103的横向一侧上方安装有传感器80,以用于对室内情况进行检测,从而根据室内情况(检测温度、人体情况等),从而对空调控制参数(风速、风向、温度等)进行智能化控制。
65.当然,本发明并不对机壳的本身的构造以及机壳内部的各部件的结构和形式进行限定。即,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也可选择采用其他形式的换热器、风机以及风道。
66.图1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67.如图13所示,该实施例与图1至图12的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该实施例中导风罩板20固定安装于机壳10,且分隔部23位于出风口12的竖直方向的中部位置,以使下通道214和
上通道212均与出风口12连通,由下通道214和上通道212各自引导部分送风气流,以使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同时向上下两个方向送风,提升空气调节速度。
68.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