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层叠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对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进行热量交换;
将从所述消雾装置宽度方向一侧流入的第一气流引入到所述第一流路的第一流入口;
将从所述消雾装置底部流入的第二气流引入到所述第二流路的第二流入口;
将从所述第一流路流出的第一气流排出至所述消雾装置上方的第一流出口;
将从所述第二流路流出的第二气流排出至所述消雾装置上方的第二流出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出口和所述第二流出口交替层叠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出口的宽度和所述消雾装置的宽度大致相同,所述第二流出口的宽度和所述消雾装置的宽度大致相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雾装置包括限制形成所述第一、第二流路的第一消雾片和第二消雾片,其中,所述第一消雾片和所述第二消雾片交替层叠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出口的厚度自所述消雾装置宽度方向的一侧边缘向另一侧逐渐增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入口的高度和所述消雾装置的高度大致相同,所述第二流入口的宽度和所述消雾装置的宽度大致相同。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入口的厚度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二流入口的厚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流路内,所述消雾装置上形成有若干顺流连接部;若干所述顺流连接部将所述第二流路分为若干顺流通道,若干所述顺流通道占据所述消雾装置的大致全宽度。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雾装置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流路连通的导入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入部的流入口的厚度大于所述导入部流出口的厚度。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入部和第一流路之间形成有过渡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部的厚度自其流入口至流出口逐渐减小。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部流入口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流路流入口的厚度,所述过渡部流出口的厚度小于所述导入部流出口的厚度。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消雾片和所述第二消雾片上形成有自所述导入部的流出口向彼此相对方向折起的连续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续部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弯折点,在所述过渡部内,所述第一消雾片上的弯折点和所述第二消雾片上相应的弯折点之间的厚度小于所述过渡部流入口的厚度,且大于所述过渡部流出口的厚度。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部上的弯折点将所述连续部分为至少两部分,靠近所述过渡部流入口的部分与垂直面的夹角α1大于靠近过渡部流出口的部分与垂直面的夹角α2。
1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雾装置具有将从所述消雾装置宽度一侧流入的第一气流疏导至所述消雾装置的大致全宽度范围内的导流结构。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在所述第一流路内形成的多个第一导流凸棱部,多个所述第一导流凸棱部断续设置,且自所述第一流入口向所述第一流路的下部区域延伸。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在所述第一流路内形成的多个第二导流凸棱部,所述第二导流凸棱部将所述消雾装置的上部分分隔为多个独立的导流腔。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流凸棱部在平行于所述消雾装置所在平面方向的截面的形状形成为v形,且所述v形的开口背向所述第一流入口。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v形的内角β自靠近所述第一流入口的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大。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腔的顶端形成有用于所述第一气流通过的导流槽,多个所述导流槽的肋间距自靠近所述第一流入口的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大。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在所述第一流路内形成的第三导流凸棱部,所述第三导流凸棱部与靠近所述第一流入口一侧的第二导流凸棱部之间形成气流的流通通道。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流路内且位于所述第三导流凸棱部的上方设置有若干分流凸棱部。
25.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在所述第一流路内形成的第四导流凸棱部,所述第四导流凸棱部位于所述第一流路内远离所述第一流入口的一侧。
26.一种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消雾装置。
27.一种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包括形成于其下部并使外部空气流入的进气口,以及形成于其上部并排出气流的排气部;
热交换部,位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排气部之间;
喷淋部,位于所述热交换部的上方,用于向所述热交换部喷洒介质;
消雾部,位于所述喷淋部上方;所述消雾部包括消雾装置;所述消雾装置包括:层叠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对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进行热量交换;将从所述消雾装置宽度方向一侧流入的第一气流引入到所述第一流路的第一流入口;将从所述消雾装置底部流入的第二气流引入到所述第二流路的第二流入口;将从所述第一流路流出的第一气流排出至所述消雾装置上方的第一流出口;将从所述第二流路流出的第二气流排出至所述消雾装置上方的第二流出口;以及
冷风导入部,形成于所述消雾部的侧方;所述冷风导入部与所述消雾装置中的第一流路连通;所述冷风导入部在水平方向延伸并贯穿冷却塔气室的至少一个侧壁与外部空气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气流由所述冷风导入部流入所述第一流路;第二气流由所述进气口依次流过所述热交换部、所述喷淋部,再流入所述第二流路。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风导入部包括第一阀门,所述冷风导入部通过所述第一阀门与外部空气连通。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雾装置包括两组,两组所述消雾装置在水平方向排列构成所述冷却塔的消雾部;两组所述消雾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空气混合部通过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第二阀门下侧的塔内空间连通。
30.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风导入部包括第三阀门,所述冷风导入部通过所述第三阀门与外部空气连通;所述空气混合部通过所述第三阀门与所述第三阀门下侧的塔内空间连通。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阀门包括第一阀板和第二阀板,所述第一阀板和所述第二阀板枢接于所述冷风导入部上;
其中,所述第一、第二阀板的宽度与所述冷风导入部的高度相同或不相同。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第二阀板的宽度与所述冷风导入部的高度相同时,所述第一、第二阀板同向翻转,以使所述第三阀门打开或关闭。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第二阀板的宽度与所述冷风导入部的高度不相同时,所述第一、第二阀板的宽度各占据所述冷风导入部的高度的一半;所述第一、第二阀板背向或相向翻转,以使所述第三阀门打开或关闭。
34.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风导入部处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内部形成有模块移动空间,至少部分所述消雾装置能够滑动至所述模块移动空间内。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背向所述冷却塔的一侧设置有第四阀门,所述冷风导入部通过所述第四阀门与外部空气连通。
36.如权利要求30-3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风导入部处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内部形成有模块移动空间,至少部分所述消雾装置能够滑动至所述模块移动空间内。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背向所述冷却塔的一侧设置有第四阀门,所述冷风导入部通过所述第四阀门与外部空气连通。
38.如权利要求30-3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雾装置包括两组,两组所述消雾装置在水平方向排列构成所述冷却塔的消雾部;两组所述消雾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空气混合部通过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第二阀门下侧的塔内空间连通。
39.如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雾装置包括两组,两组所述消雾装置在水平方向排列构成所述冷却塔的消雾部;两组所述消雾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空气混合部通过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第二阀门下侧的塔内空间连通。
40.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风导入部处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内部形成有模块移动空间,至少部分所述消雾装置能够滑动至所述模块移动空间内。
41.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背向所述冷却塔的一侧设置有第四阀门,所述冷风导入部通过所述第四阀门与外部空气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