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箱废蒸汽热能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85838发布日期:2021-08-06 18:36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蒸箱废蒸汽热能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能源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蒸箱废蒸汽热能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蒸箱为常用炊具,可以采用燃气或电作为驱动能源。蒸箱内部通过加热水产生高温气体,充入内胆中,为平衡内胆中的压力,内胆在进气的同时也会排气。由于排放的蒸汽温度较高,一般为90~110℃,该蒸汽与环境室温的大气接触换热后,容易形成雾气水滴,不仅蒸箱内的热损失较大,而且使操作间环境恶化,还会产生气味的交叉混杂,同时由于蒸箱不能循环利用蒸汽及其余热,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

传统的排蒸汽方式为使用大功率风机,抽排到室外的环境中,该种方式普遍应用于现有的蒸箱中,但是该种废蒸汽外排的方式,会造成热能50%以上损失,对周围环境也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基于以上背景,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最大效率的回收蒸箱废蒸汽热能的回收装置,通过换热所得到的热水可进行再利用。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蒸箱废蒸汽热能回收装置,其包括换热通道保温箱、常温水箱、中温水箱、中高温水箱、高温水箱、控制箱;

所述换热通道保温箱开有蒸汽进口,所述换热通道保温箱内在所述蒸汽进口的上方设有若干个y方向排布的纵向的换热通道,1个所述换热通道由若干个换热组件纵向排列构成;

1个所述换热组件包括x方向依次排布的2个集液斗、换热器组件,所述集液斗的斗体为四方锥体形,1个所述换热组件的2个集液斗的斗体上外边缘无缝进行连接,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隔板,其中一个所述集液斗的斗体的边缘与所述第一隔板连接;

纵向方向相邻的换热组件的换热器组件相对反方向进行安装;

所述集液斗的斗体的下方通过液管连接有方形的花洒头。

进一步地描述,其还包括放置有水泵的水泵箱,所述水泵包括与所述常温水箱连接的常温水泵、与中温水箱连接的中温水泵、与中高温水箱连接的中高温水泵、与所述高温水箱连接的高温水泵。

进一步地描述,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围合状的壳体,1个换热组件的2个集液斗、换热器组件均位于所述壳体内;

其中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上下端面均安装在孔网上,所述孔网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集液斗的液斗的顶面外边缘无缝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隔板的两端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进一步地描述,所述换热器为铝翅片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纵向的铝翅片、铜管。

进一步地描述,所述壳体的顶面上设有卡槽,位于上方的相邻的加热组件可以无缝卡接安装在位于其下方的加热组件的壳体的卡槽内。

进一步地描述,所述换热通道的数量可以为2个或4个。

进一步地描述,所述换热通道的数量为4个,每个换热通道均由第二隔板27进行分隔构成相互独立的通道;

位于最左边和最右边的换热通道由6个加热组件纵向排布构成,中间两个换热通道由8个加热组件纵向排布构成;

位于最左边或最右边的换热通道的最上方的加热组件上设有封闭盖板,其中位于最左边或最右边的换热通道的最上方的加热组件的集液斗的斗体与其相邻的换热通道的同一水平高度上的加热组件的集液斗的斗体之间设有蒸汽通管。

进一步地描述,中间两个换热通道的最上方加热组件与花洒喷头连接的液管均与常温水箱的常温水泵出口管线进行连接;

4个加热通道的从下到上数第6层的加热组件的与花洒喷头连接的液管均与中温水箱的中温水泵出口管线进行连接;

最左边或最右边的2个换热通道的从下到上数第3层的加热组件的与花洒喷头连接的液管与中高温水箱的中高温水泵出口管线进行连接,另外2个换热通道的从下到上数第3层的加热组件的与花洒喷头连接的液管与高温水箱的高温水泵出口管线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描述,4个换热通道的从上到下数第6层的加热组件的集液斗的斗体上设有第一回水管,所述第一回水管与所述常温水箱连通;4个换热通道的从下到上数第3层加热组件的集液斗的斗体上设有第二回水管,所述第二回水管与所述中温水箱连通;

4个换热通道的从下到上数第3层和第5层的加热组件的换热组件上方设有挡板;

所述换热通道保温箱设有第三隔板将其位于换热通道下方的y方向的空间分隔成两个独立的空间,其中一个空间的下方设有第一回水口,其与所述中高温水箱连通;另一空间的下方设有第二回水口,其与所述高温水箱连通;所述第一回水口位于与中高温水泵出口管线连接的液管的下方,所述第二回口位于与高温水泵出口管线连接的液管的下方。

进一步地描述,所述常温水箱与中温水箱之间设有带有第一自动补水阀的连接管,

所述中温水箱与中高温水箱之间设有带有第二自动补水阀的连接管,

所述中高温水箱与高温水箱之间设有带有第三自动补水阀的连接管;

所述常温水箱可向中温水箱内进行自动补水,所述中温水箱可向中高温水箱进行自动补水,所述中高温水箱可向高温水箱进行自动补水。

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具有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经过层层的水与蒸汽的循环换热,可将常温水换热至90℃以上的高温水,换热后的高温水可通过水泵输送至锅炉保温水箱或送至需要热水的场所,也可送入板式换热器与纯水换热后送至蒸汽发生器中,进行再生成回至蒸箱的高温蒸汽,以此可充分将废蒸汽的热能进行回收,并进行再利用,达到节能增效及其降本的目的,而最终排放的蒸汽可达到常温排放;且本发明的换热组件之间可进行模块化进行安装,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图2圈示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外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发明的外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发明的换热通道保温箱内的换热通道的排布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本发明的换热通道保温箱内的换热通道的排布结构示意图二;

图8为本发明的换热通道保温箱内的换热通道的排布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本发明的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换热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一。

图11为本发明的换热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二。

图12为本发明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3为本发明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中:1-换热通道保温箱;2-中高温水箱;3-高温水箱;4-中温水箱;5-常温水箱;6-控制箱;7-高温水泵箱;8-换热组件;9-集液斗;10-孔网;11-花洒头;12-换热器;121-铝翅片;122-铜管;13-壳体;131-卡槽;14-第一隔板;15-中高温水泵出口管线;16-高温水泵出口管线;17-蒸汽进口;18-挡板;19-第三隔板;20-连接管;21-第一回水口;22-第二回水口;23-第一回水管;24-第二回水管;25-蒸汽通管;26-封闭盖板;27-第二隔板;28-常温水泵出口管线;29-中水泵出口管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竖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参考图4和图5所示,其包括换热通道保温箱1、常温水箱5、中温水箱4、中高温水箱2、高温水箱3、控制箱6、放置有水泵的水泵箱7,所述水泵包括常温水泵、中温水泵、中高温水泵、高温水泵,所述常温水泵的进口管线与所述常温水箱5连接,所述中温水泵的进口管线与所述中温水箱4连接,所述中高温水泵的进口管线与所述中高温水箱2连接,所述高温水泵的进口管线与所述高温水箱3进行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箱中设有控制器,对本发明相关的自动阀、泵等进行控制。

参考图1至图3、图6至图7所示,所述换热通道保温箱1开有蒸汽进口17,所述换热通道保温箱1内在所述蒸汽进口17的上方设有若干个y方向排布的纵向的换热通道,1个所述换热通道由若干个换热组件8纵向排列构成;

1个所述换热组件8包括x方向依次排布的2个集液斗9、换热器组件,所述集液斗9的斗体为四方锥体形,1个所述换热组件8的2个集液斗9的斗体上边缘无缝进行连接,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隔板14,其中一个所述集液斗9的斗体的边缘与所述第一隔板14连接;

纵向方向相邻的换热组件8的换热器组件相对反方向进行安装;以此可形成蒸汽向上的换热通道。

所述集液斗9的斗体的下方通过液管连接有方形的花洒头11,所述花洒喷头11为增压喷头,而采用方形的花洒喷头,则为了提高水的喷洒面积,提高水与蒸汽的换热面积。

在具体实施时,参考图4和图5所示,所述常温水箱5与中温水箱4之间设有带有第一自动补水阀的连接管,

所述中温水箱4与中高温水箱2之间设有带有第二自动补水阀的连接管,

所述中高温水箱2与高温水箱3之间设有带有第三自动补水阀的连接管20;

所述常温水箱5可向中温水箱4内进行自动补水,所述中温水箱4可向中高温水箱2进行自动补水,所述中高温水箱2可向高温水箱3进行自动补水。

本发明的各水箱中的相互补水的结构,可尽可能的减少对各水箱中温度变化影响。

在自动补水时,当中温水箱、中高温水箱、高温水箱中的温度达到设定值(高于水箱中水的设置温度,例如中温水箱中的水温度高于50℃)时,则中温水箱开启第二自动补水阀,从中温水箱中将水输送至中高温水箱,其他的以此类推;

或当中温水箱、中高温水箱、高温水箱的液位低于设定值时,则开启相应的自动补水阀逐级向下一级温度高的水箱进行补水。

更进一步地,所述常温水箱5、中温水箱4、中高温水箱2、高温水箱3内设有相应的温控组件和液控组件,所述温控组件与液控组件与所述补水阀进行联锁。

更进一步地,所述高温水箱3的其中若干个高温水泵与温控组件进行联锁,当温度达到设定值时,与温控组件联锁的高温水泵则启动,则高温水箱中的水外送至需要高温水的场合或送至蒸汽发生器再生成蒸箱所需的高温蒸汽。

所述常温水箱5和中温水箱4可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中高温水箱2和高温水箱3处于同一水平高度。

更进一步地,所述常温水箱5连有软水补水泵,所述常温水箱5通过软水向其内补充软水,以此可防止水在循环换热过程中导致管线出现结垢影响换热效率。所述常温水箱5中的水的温度在10-25℃,所述中温水箱中的水温度在30-40℃,中高温水箱中的水温度在50-60℃,高温水箱中的水温度在80-90℃。

参考图9至图11所示,所述换热组件8包括围合状的壳体13,1个换热组件8的2个集液斗9、换热器组件均位于所述壳体13内;

其中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12,所述换热器12的上下端面均安装在孔网10上,所述孔网10安装在所述壳体13上,所述集液斗9的液斗的顶面边缘无缝安装在所述壳体13上,所述第一隔板14的两端安装在所述壳体13上;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换热组件可由不锈钢焊接而成,也可由铝合金精铸成型,或是采用耐高温pp塑料一次性成型。

所述换热器12为铝翅片换热器,所述换热器12包括纵向的铝翅片121、铜管122;

更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12是采用废旧的回收再利用的铝翅片换热器的再加工而成,所述铝翅片的上下两端安装在孔网10上,而铜管则进行切割成小块,在实际使用时,蒸汽在通过换热器的下孔网孔,会通过片状的相邻的铝翅片所构成的夹缝,蒸汽中的热会通过传导至铝翅片上,以此可增大蒸汽的压降,降低蒸汽速度,提高换热效率,而铝翅片的热则通过从上层喷洒下的水进行换热出,实现换热。

所述壳体13的顶面上设有卡槽131,位于上方的相邻的加热组件8可以无缝卡接安装在位于其下方的加热组件8的壳体13的卡槽131内。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壳体可以为上顶面长和宽均大于下顶面的,侧面呈梯形的形状,以此可将壳体的底面卡在壳体的卡槽131内即实现无缝连接,不仅可实现加热组件的模块化,且可加热组件在纵向方向上相互安装便捷。

所述换热通道的数量可以为2个或4个。

参考图1至图3、图6至图8所示,所述换热通道的数量为4个,每个换热通道均由第二隔板27进行分隔构成相互独立的通道;

位于最左边和最右边的换热通道由6个加热组件纵向排布构成,中间两个换热通道由8个加热组件纵向排布构成;

参考示意图所示,位于最左边或最右边的换热通道的最上方的加热组件上设有封闭盖板26,其中位于最左边或最右边的换热通道的最上方的加热组件8的集液斗9的斗体与其相邻的换热通道的同一水平高度上的加热组件8的集液斗9的斗体之间设有蒸汽通管25。因此,位于最左边或最右边的换热通道的蒸汽从下到上经过层层的换热后,最终与位于中间的换热通道的蒸汽混合后,再经过两层换热后,进行最终达标排放。

中间两个换热通道的最上方加热组件8与花洒喷头11连接的液管与常温水箱5的常温水泵出口管线28进行连接;

4个加热通道的从下到上数第6层的加热组件8的与花洒喷头11连接的液管均与中温水箱4的中温水泵出口管线29进行连接;

最左边或最右边的2个换热通道的从下到上数第3层的加热组件的与花洒喷头11连接的液管与中高温水箱2的中高温水泵出口管线15进行连接,另外2个换热通道的从下到上数第3层的加热组件的与花洒喷头11连接的液管与高温水箱3的高温水泵出口管线16进行连接。

4个换热通道的从上到下数第6层的加热组件8的集液斗9的斗体上设有第一回水管23,所述第一回水管23与所述常温水箱5连通;以此来自于常温水箱中的水,经过两层换热组(花洒头)件的与蒸汽换热后,最终回到常温水箱中;

4个换热通道的从下到上数第三层加热组件8的集液斗9的斗体上设有第二回水管24,所述第二回水管23与所述中温水箱4连通;

来自中温水箱中的水经过三层换热组件(花洒头)与蒸汽换热后,最终回到中温水箱中。

4个换热通道的从下到上数第3层和第5层的加热组件8的换热组件上方设有挡板18;

所述换热通道保温箱1设有第三隔板19将其位于换热通道下方的y方向的空间分隔成两个独立的空间,其中一个空间的下方设有第一回水口21,其与所述中高温水箱2连通;另一空间的下方设有第二回水口22,其与所述高温水箱3连通;所述第一回水口21位于与中高温水泵出口管线15连接的液管的下方,所述第二回口22位于与高温水泵出口管线16连接的液管的下方。此结构可实现来自于中高温水箱2中的水经过三层换热组件(花洒头)与蒸汽进行换热后,最终回到中高温水箱中;而来自高温水箱3水继续经过换热组件进行换热,以提高高温水箱中的水,使得其能够达到外送温度。

当本发明的换热通道为2个时,则其换热通道的结构与上述的具有4个换热通道的中间的两个换热通道的结构相同。

以上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