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热能余热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80979发布日期:2021-11-30 23:39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热能余热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地热能余热利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地热能余热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2.地热能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地球内部的温度高达7000℃,而在80至100公英里的深度处,温度会降至650至1200℃,透过地下水的流动和熔岩涌至离地面1至5公里的地壳,热力得以被转送至较接近地面的地方,高温的熔岩将附近的地下水加热,这些加热了的水最终会渗出地面,运用地热能最简单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这些热源,并抽取其能量。
3.现有的地热能余热利用设备供热方式单一,不能够以多种方式对水源进行加热,产生的热量与水源接触不彻底,使得热能损耗率好,降低了热能的利用率,同时不能够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对水源进行制冷,不便于用作生活用水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热能余热利用系统,具备以多种方式对水源进行加热,热量与水源接触面积大,热能利用率高,根据需求对水源进行制冷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地热能余热利用设备供热方式单一,不能够以多种方式对水源进行加热,产生的热量与水源接触不彻底,使得热能损耗率好,降低了热能的利用率,同时不能够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对水源进行制冷,不便于用作生活用水使用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热能余热利用系统,包括水箱,所述水箱左侧的底部连通有水泵,所述水泵的出水端连通有第一横管,所述第一横管的左侧套设有加热箱,所述第一横管的左端连通有第一螺旋管,所述第一螺旋管的左端连通有第二横管,所述第二横管的左端贯穿至加热箱的左侧,所述加热箱两侧的顶部均连通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远离加热箱的一端连通有地热能供热设备,所述第二横管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横管的顶部连通有第一电动阀,所述第一电动阀远离第一横管的一端通过管道连通有电热水器,所述第一横管顶部的右侧连通有第二电动阀,所述第二电动阀远离第一横管的一端通过管道连通有太阳能热水器,所述第一横管的底部连通有第三电动阀,所述第三电动阀远离第一横管的一端通过管道连通有弯管,所述弯管的外部套设有制冷箱,所述弯管的左端连通有第三横管,所述第三横管的左端贯穿至制冷箱的左侧,所述第三横管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制冷箱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制冷器,所述制冷器的背面连通有第二螺旋管,所述第二螺旋管位于制冷箱的内腔,所述水箱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控制器。
6.优选的,所述水箱的顶部连通有竖管,所述竖管内腔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垫块,所述垫块的顶部放置有过滤框,所述竖管的顶部套设有盖板,所述盖板的两侧、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远离盖板的一侧开设有卡槽,所述水箱顶部的四角均通过
转轴活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顶部贯穿卡槽,所述螺纹杆的表面螺纹套设有螺母,所述螺母的底部与连接板的顶部接触,所述螺母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旋钮,所述过滤框内腔的底部放置有陶瓷过滤板,所述陶瓷过滤板的顶部放置有纳米矿化球颗粒板,所述盖板的顶部连通有第一进水管。
7.优选的,所述盖板内腔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管,所述固定管的底部延伸至竖管的内腔,所述固定管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竖杆,所述竖杆的底部延伸至竖管的外部并固定连接有挤压板,挤压板的底部与纳米矿化球颗粒板的顶部接触。
8.优选的,所述盖板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密封垫,密封垫的底部与竖管的顶部接触。
9.优选的,所述电热水器和太阳能热水器的一侧均连通有第二进水管,所述水箱的正面固定连接有观测窗,观测窗的表面喷涂有刻度线。
10.优选的,所述加热箱的内部开设有保温空腔,上下两个第一螺旋管之间固定连接有导热板,所述导热板的前侧与后侧均与加热箱的内壁固定连接。
11.优选的,所述第二螺旋管的内腔固定连接有导热柱,所述导热柱的两端均与加热箱内腔的两侧固定连接,所述导热柱的表面与第二螺旋管的表面接触。
12.优选的,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水泵、制冷器、地热能供热设备、电热水器、第一电动阀、第二电动阀和第三电动阀电性连接。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4.1、本发明通过水箱、水泵、第一横管、加热箱、第一螺旋管、第二横管、连接管、地热能供热设备、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电动阀、电热水器、第二电动阀、太阳能热水器、第三电动阀、制冷箱、弯管、第三横管、第二温度传感器、制冷器、第二螺旋管和控制器进行配合,具备以多种方式对水源进行加热,热量与水源接触面积大,热能利用率高,根据需求对水源进行制冷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地热能余热利用设备供热方式单一,不能够以多种方式对水源进行加热,产生的热量与水源接触不彻底,使得热能损耗率好,降低了热能的利用率,同时不能够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对水源进行制冷,不便于用作生活用水使用的问题。
15.2、本发明通过设置过滤框,便于放置陶瓷过滤板和纳米矿化球颗粒板,通过设置纳米矿化球颗粒板,能够对水源进行第一次过滤,通过设置陶瓷过滤板,能够对水源进行第二次过滤,保证水源的洁净度,通过设置弹簧,对竖杆产生张力,促使竖杆推动挤压板挤压纳米矿化球颗粒板紧密接触,能够使纳米矿化球颗粒板与陶瓷过滤板紧密接触,对其进行张紧固定,提高了水源的过滤效果,通过螺纹杆与螺母螺纹连接,能够对连接板进行固定,从而对盖板进行固定,通过设置旋钮,便于带动螺母旋转,通过设置密封垫,增强了盖板与竖管之间的密封性,避免此处渗漏水源,通过设置第二进水管,便于向电热水器和太阳能热水器输送水源,通过设置观测窗和刻度线,便于观测水箱内腔水源液位的高度,通过设置导热柱,能够吸收加热箱内腔的热量,便于对第一螺旋管内腔的水源进行加热。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结构剖视示意图;
17.图2为本发明制冷箱和弯管剖视示意图;
18.图3为本发明制冷箱和第三横管俯视剖视示意图;
19.图4为本发明竖管和盖板连接剖视示意图;
20.图5为本发明固定管和弹簧剖视示意图。
21.图中:1水箱、2水泵、3第一横管、4加热箱、5第一螺旋管、6第二横管、7连接管、8地热能供热设备、9第一温度传感器、10第一电动阀、11电热水器、12第二电动阀、13太阳能热水器、14第三电动阀、15制冷箱、16弯管、17第三横管、18第二温度传感器、19制冷器、20第二螺旋管、21控制器、22竖管、23垫块、24过滤框、25盖板、26连接板、27卡槽、28螺纹杆、29螺母、30陶瓷过滤板、31纳米矿化球颗粒板、32第一进水管、33固定管、34弹簧、35竖杆、36第二进水管、37保温空腔、38导热板、39导热柱。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3.在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4.在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5.本发明的水箱1、水泵2、第一横管3、加热箱4、第一螺旋管5、第二横管6、连接管7、地热能供热设备8、第一温度传感器9、第一电动阀10、电热水器11、第二电动阀12、太阳能热水器13、第三电动阀14、制冷箱15、弯管16、第三横管17、第二温度传感器18、制冷器19、第二螺旋管20、控制器21、竖管22、垫块23、过滤框24、盖板25、连接板26、卡槽27、螺纹杆28、螺母29、陶瓷过滤板30、纳米矿化球颗粒板31、第一进水管32、固定管33、弹簧34、竖杆35、第二进水管36、保温空腔37、导热板38和导热柱39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26.请参阅图1

5,一种地热能余热利用系统,包括水箱1,水箱1左侧的底部连通有水泵2,水泵2的出水端连通有第一横管3,第一横管3的左侧套设有加热箱4,第一横管3的左端连通有第一螺旋管5,第一螺旋管5的左端连通有第二横管6,第二横管6的左端贯穿至加热箱4的左侧,加热箱4两侧的顶部均连通有连接管7,连接管7远离加热箱4的一端连通有地热能供热设备8,第二横管6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9,第一横管3的顶部连通有第一电动阀10,第一电动阀10远离第一横管3的一端通过管道连通有电热水器11,第一横管3顶部
的右侧连通有第二电动阀12,第二电动阀12远离第一横管3的一端通过管道连通有太阳能热水器13,第一横管3的底部连通有第三电动阀14,第三电动阀14远离第一横管3的一端通过管道连通有弯管16,弯管16的外部套设有制冷箱15,通过弯管16,增大了制冷箱15内腔冷气与水源的接触面积,弯管16的左端连通有第三横管17,第三横管17的左端贯穿至制冷箱15的左侧,第三横管17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8,制冷箱15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制冷器19,制冷器19的背面连通有第二螺旋管20,第二螺旋管20位于制冷箱15的内腔,水箱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控制器21,通过设置第二螺旋管20,增大了与制冷箱15内腔的接触面积,能够快速的对制冷箱15内腔进行制冷。
27.水箱1的顶部连通有竖管22,竖管22内腔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垫块23,垫块23的顶部放置有过滤框24,竖管22的顶部套设有盖板25,盖板25的两侧、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26,连接板26远离盖板25的一侧开设有卡槽27,水箱1顶部的四角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螺纹杆28,螺纹杆28的顶部贯穿卡槽27,螺纹杆28的表面螺纹套设有螺母29,螺母29的底部与连接板26的顶部接触,螺母29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旋钮,过滤框24内腔的底部放置有陶瓷过滤板30,陶瓷过滤板30的顶部放置有纳米矿化球颗粒板31,盖板25的顶部连通有第一进水管32,通过设置过滤框24,便于放置陶瓷过滤板30和纳米矿化球颗粒板31,通过设置纳米矿化球颗粒板31,能够对水源进行第一次过滤,通过设置陶瓷过滤板30,能够对水源进行第二次过滤,保证水源的洁净度,通过螺纹杆28与螺母29螺纹连接,能够对连接板26进行固定,从而对盖板25进行固定,通过设置旋钮,便于带动螺母29旋转。
28.盖板25内腔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管33,固定管33的底部延伸至竖管22的内腔,固定管33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弹簧34,弹簧3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竖杆35,竖杆35的底部延伸至竖管22的外部并固定连接有挤压板,挤压板的底部与纳米矿化球颗粒板31的顶部接触,通过设置弹簧34,对竖杆35产生张力,促使竖杆35推动挤压板挤压纳米矿化球颗粒板31紧密接触,能够使纳米矿化球颗粒板31与陶瓷过滤板30紧密接触,对其进行张紧固定,提高了水源的过滤效果。
29.盖板25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密封垫,密封垫的底部与竖管22的顶部接触,通过设置密封垫,增强了盖板25与竖管22之间的密封性,避免此处渗漏水源。
30.电热水器11和太阳能热水器13的一侧均连通有第二进水管36,水箱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观测窗,观测窗的表面喷涂有刻度线,通过设置第二进水管36,便于向电热水器11和太阳能热水器13输送水源,通过设置观测窗和刻度线,便于观测水箱1内腔水源液位的高度。
31.加热箱4的内部开设有保温空腔37,上下两个第一螺旋管5之间固定连接有导热板38,导热板38的前侧与后侧均与加热箱4的内壁固定连接。
32.第二螺旋管20的内腔固定连接有导热柱39,导热柱39的两端均与加热箱4内腔的两侧固定连接,导热柱39的表面与第二螺旋管20的表面接触,通过设置导热柱39,能够吸收加热箱4内腔的热量,便于对第一螺旋管5内腔的水源进行加热,通过设置第一螺旋管5,增大了热量与水源的接触面积。
33.第一温度传感器9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8的输出端均与控制器21电性连接,控制器21的输出端分别与水泵2、制冷器19、地热能供热设备8、电热水器11、第一电动阀10、第二电动阀12和第三电动阀14电性连接。
34.通过水箱1、水泵2、第一横管3、加热箱4、第一螺旋管5、第二横管6、连接管7、地热能供热设备8、第一温度传感器9、第一电动阀10、电热水器11、第二电动阀12、太阳能热水器13、第三电动阀14、制冷箱15、弯管16、第三横管17、第二温度传感器18、制冷器19、第二螺旋管20和控制器21进行配合,具备以多种方式对水源进行加热,热量与水源接触面积大,热能利用率高,根据需求对水源进行制冷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地热能余热利用设备供热方式单一,不能够以多种方式对水源进行加热,产生的热量与水源接触不彻底,使得热能损耗率好,降低了热能的利用率,同时不能够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对水源进行制冷,不便于用作生活用水使用的问题。
35.实施例一:
36.一种地热能余热利用系统,包括水箱1,水箱1左侧的底部连通有水泵2,水泵2的出水端连通有第一横管3,第一横管3的左侧套设有加热箱4,第一横管3的左端连通有第一螺旋管5,第一螺旋管5的左端连通有第二横管6,第二横管6的左端贯穿至加热箱4的左侧,加热箱4两侧的顶部均连通有连接管7,连接管7远离加热箱4的一端连通有地热能供热设备8,第二横管6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9,第一横管3的顶部连通有第一电动阀10,第一电动阀10远离第一横管3的一端通过管道连通有电热水器11,第一横管3顶部的右侧连通有第二电动阀12,第二电动阀12远离第一横管3的一端通过管道连通有太阳能热水器13,第一横管3的底部连通有第三电动阀14,第三电动阀14远离第一横管3的一端通过管道连通有弯管16,弯管16的外部套设有制冷箱15,通过弯管16,增大了制冷箱15内腔冷气与水源的接触面积,弯管16的左端连通有第三横管17,第三横管17的左端贯穿至制冷箱15的左侧,第三横管17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8,制冷箱15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制冷器19,制冷器19的背面连通有第二螺旋管20,第二螺旋管20位于制冷箱15的内腔,水箱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控制器21,通过设置第二螺旋管20,增大了与制冷箱15内腔的接触面积,能够快速的对制冷箱15内腔进行制冷。
37.水箱1的顶部连通有竖管22,竖管22内腔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垫块23,垫块23的顶部放置有过滤框24,竖管22的顶部套设有盖板25,盖板25的两侧、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26,连接板26远离盖板25的一侧开设有卡槽27,水箱1顶部的四角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螺纹杆28,螺纹杆28的顶部贯穿卡槽27,螺纹杆28的表面螺纹套设有螺母29,螺母29的底部与连接板26的顶部接触,螺母29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旋钮,过滤框24内腔的底部放置有陶瓷过滤板30,陶瓷过滤板30的顶部放置有纳米矿化球颗粒板31,盖板25的顶部连通有第一进水管32,通过设置过滤框24,便于放置陶瓷过滤板30和纳米矿化球颗粒板31,通过设置纳米矿化球颗粒板31,能够对水源进行第一次过滤,通过设置陶瓷过滤板30,能够对水源进行第二次过滤,保证水源的洁净度,通过螺纹杆28与螺母29螺纹连接,能够对连接板26进行固定,从而对盖板25进行固定,通过设置旋钮,便于带动螺母29旋转。
38.盖板25内腔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管33,固定管33的底部延伸至竖管22的内腔,固定管33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弹簧34,弹簧3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竖杆35,竖杆35的底部延伸至竖管22的外部并固定连接有挤压板,挤压板的底部与纳米矿化球颗粒板31的顶部接触,通过设置弹簧34,对竖杆35产生张力,促使竖杆35推动挤压板挤压纳米矿化球颗粒板31紧密接触,能够使纳米矿化球颗粒板31与陶瓷过滤板30紧密接触,对其进行张紧固定,提高了水源的过滤效果。
39.盖板25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密封垫,密封垫的底部与竖管22的顶部接触,通过设置密封垫,增强了盖板25与竖管22之间的密封性,避免此处渗漏水源。
40.电热水器11和太阳能热水器13的一侧均连通有第二进水管36,水箱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观测窗,观测窗的表面喷涂有刻度线,通过设置第二进水管36,便于向电热水器11和太阳能热水器13输送水源,通过设置观测窗和刻度线,便于观测水箱1内腔水源液位的高度。
41.加热箱4的内部开设有保温空腔37,上下两个第一螺旋管5之间固定连接有导热板38,导热板38的前侧与后侧均与加热箱4的内壁固定连接。
42.第二螺旋管20的内腔固定连接有导热柱39,导热柱39的两端均与加热箱4内腔的两侧固定连接,导热柱39的表面与第二螺旋管20的表面接触,通过设置导热柱39,能够吸收加热箱4内腔的热量,便于对第一螺旋管5内腔的水源进行加热,通过设置第一螺旋管5,增大了热量与水源的接触面积。
43.第一温度传感器9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8的输出端均与控制器21电性连接,控制器21的输出端分别与水泵2、制冷器19、地热能供热设备8、电热水器11、第一电动阀10、第二电动阀12和第三电动阀14电性连接。
44.实施例二:
45.一种地热能余热利用系统,包括水箱1,水箱1左侧的底部连通有水泵2,水泵2的出水端连通有第一横管3,第一横管3的左侧套设有加热箱4,第一横管3的左端连通有第一螺旋管5,第一螺旋管5的左端连通有第二横管6,第二横管6的左端贯穿至加热箱4的左侧,加热箱4两侧的顶部均连通有连接管7,连接管7远离加热箱4的一端连通有地热能供热设备8,第二横管6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9,第一横管3的顶部连通有第一电动阀10,第一电动阀10远离第一横管3的一端通过管道连通有电热水器11,第一横管3顶部的右侧连通有第二电动阀12,第二电动阀12远离第一横管3的一端通过管道连通有太阳能热水器13,第一横管3的底部连通有第三电动阀14,第三电动阀14远离第一横管3的一端通过管道连通有弯管16,弯管16的外部套设有制冷箱15,通过弯管16,增大了制冷箱15内腔冷气与水源的接触面积,弯管16的左端连通有第三横管17,第三横管17的左端贯穿至制冷箱15的左侧,第三横管17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8,制冷箱15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制冷器19,制冷器19的背面连通有第二螺旋管20,第二螺旋管20位于制冷箱15的内腔,水箱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控制器21,通过设置第二螺旋管20,增大了与制冷箱15内腔的接触面积,能够快速的对制冷箱15内腔进行制冷。
46.水箱1的顶部连通有竖管22,竖管22内腔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垫块23,垫块23的顶部放置有过滤框24,竖管22的顶部套设有盖板25,盖板25的两侧、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26,连接板26远离盖板25的一侧开设有卡槽27,水箱1顶部的四角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螺纹杆28,螺纹杆28的顶部贯穿卡槽27,螺纹杆28的表面螺纹套设有螺母29,螺母29的底部与连接板26的顶部接触,螺母29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旋钮,过滤框24内腔的底部放置有陶瓷过滤板30,陶瓷过滤板30的顶部放置有纳米矿化球颗粒板31,盖板25的顶部连通有第一进水管32,通过设置过滤框24,便于放置陶瓷过滤板30和纳米矿化球颗粒板31,通过设置纳米矿化球颗粒板31,能够对水源进行第一次过滤,通过设置陶瓷过滤板30,能够对水源进行第二次过滤,保证水源的洁净度,通过螺纹杆28与螺母29螺纹连接,能够对连接板26进
行固定,从而对盖板25进行固定,通过设置旋钮,便于带动螺母29旋转。
47.盖板25内腔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管33,固定管33的底部延伸至竖管22的内腔,固定管33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弹簧34,弹簧3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竖杆35,竖杆35的底部延伸至竖管22的外部并固定连接有挤压板,挤压板的底部与纳米矿化球颗粒板31的顶部接触,通过设置弹簧34,对竖杆35产生张力,促使竖杆35推动挤压板挤压纳米矿化球颗粒板31紧密接触,能够使纳米矿化球颗粒板31与陶瓷过滤板30紧密接触,对其进行张紧固定,提高了水源的过滤效果。
48.盖板25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密封垫,密封垫的底部与竖管22的顶部接触,通过设置密封垫,增强了盖板25与竖管22之间的密封性,避免此处渗漏水源。
49.电热水器11和太阳能热水器13的一侧均连通有第二进水管36,水箱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观测窗,观测窗的表面喷涂有刻度线,通过设置第二进水管36,便于向电热水器11和太阳能热水器13输送水源,通过设置观测窗和刻度线,便于观测水箱1内腔水源液位的高度。
50.加热箱4的内部开设有保温空腔37,上下两个第一螺旋管5之间固定连接有导热板38,导热板38的前侧与后侧均与加热箱4的内壁固定连接。
51.一种地热能余热利用系统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2.a:外部水源通过第一进水管32进入过滤框24内腔,水源依次经过陶瓷过滤板30、纳米矿化球颗粒板31、过滤框24和竖管22进入水箱1内腔进行存储:
53.b:使用热水时,控制器21控制水泵2运行输送水源,水箱1内腔的水依次经过水泵2、第一横管3、第一螺旋管5和第二横管6、控制器21控制地热能供热设备8运行产生热量,热量通过连接管7进入加热箱4内腔,热量与第一螺旋管5接触对其内部水源进行加热,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9检测第二横管6内腔的温度,可提供热水使用;
54.c:通过太阳能热水器13和电热水器11提供热水时,控制器21控制电热水器11打开对水加热,控制器21控制第一电动阀10和第二电动阀12打开,太阳能热水器13和电热水器11内腔的水可依次通过第一横管3、第一螺旋管5和第二横管6供其使用,太阳能水不够热时还可通过地热能供热设备8提供热量加热,节约热能;
55.d:使用冷水时,控制器21控制制冷器19运行产生冷气,控制器21控制第三电动阀14开启,水源依次进入弯管16内腔和第三横管17内腔,第二螺旋管20对制冷器19内腔进行制冷,从而对弯管16内腔的水源进行制冷,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18对第三横管17内腔的水源进行检测,可以提供适当的冷水温度。
56.综上所述:该地热能余热利用系统,通过水箱1、水泵2、第一横管3、加热箱4、第一螺旋管5、第二横管6、连接管7、地热能供热设备8、第一温度传感器9、第一电动阀10、电热水器11、第二电动阀12、太阳能热水器13、第三电动阀14、制冷箱15、弯管16、第三横管17、第二温度传感器18、制冷器19、第二螺旋管20和控制器21进行配合,解决了现有的地热能余热利用设备供热方式单一,不能够以多种方式对水源进行加热,产生的热量与水源接触不彻底,使得热能损耗率好,降低了热能的利用率,同时不能够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对水源进行制冷,不便于用作生活用水使用的问题。
5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
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