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37199发布日期:2021-10-29 23:34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现有的壁挂式空调器,其空调室内机一般从顶部的进风口处吸入空气,然后通过蒸发器及风道系统,最终从下方的出风口处吹出,这种单进风单出风方式的壁挂式空调器,由于进风面积受限,且进风与出风方式较为单一,导致空调实际运行能力难以提升,制冷与制热运行时送风气流组织较差,影响空调的实际性能及用户的舒适体验。现有的一种上下出风的壁挂式空调器,其主要是对空调的风道系统进行结构优化,将原有的风道末端的单一出风口设计为双出风口形式,并在风道末端靠近下出风口处设计一组下滑动门板组件,两组出风口中其中一组沿原有的下出风口进行送风,另一组则沿蒸发器前方的新增风口进行送风,下出风口可通过下滑动门板的滑动实现打开或闭合,上出风口则通过导风板的旋转运动实现打开与闭合,通过这种双出风口与下滑动门板的设计,实现壁挂式空调器的上下出风功能。这种上下出风的壁挂式空调器,虽然能够实现空调的多出风口送风,改善空调的送风气流组织,但由于上出风口与顶部进风口距离较近,不仅会挤压原有的进风面积,还会有回风的隐患,影响空调的实际运行效果,且新增了下滑动门板组件,会导致空调零件增多,装配难度加大,成本显著增加等。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此,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用以至少解决现有空调器进风受限影响出风效果的问题。
4.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的目标,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
6.壳体,所述壳体的左侧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壳体的右侧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壳体的前侧设有出风口;
7.贯流风叶组件,所述贯流风叶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用于将空气经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吸入后由所述出风口送出;
8.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贯流风叶组件旋转。
9.进一步可选地,所述贯流风叶组件包括:
10.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左侧的第一贯流风叶组件,用于将空气由所述第一进风口吸入后经所述出风口送出;
11.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右侧的第二贯流风叶组件,用于将空气由所述第二进风口吸入后经所述出风口送出。
12.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一贯流风叶组件包括:
13.第一贯流风叶,所述第一贯流风叶横向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左侧,所述第一贯流风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对应;
14.第一导风壁,所述第一导风壁设置在所述第一贯流风叶内部,用于对经所述第一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导向所述出风口。
15.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壁采用锥形筒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导风壁的锥尖朝向所述第一贯流风叶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导风壁的锥形筒底与所述第一贯流风叶的第二端连接。
16.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壁的锥形面上设有第一导风筋条,所述第一导风筋条沿所述锥尖向所述锥形筒底方向螺旋延伸,且所述第一导风筋条的螺旋延伸方向与第一贯流风叶的旋转方向相反。
17.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二贯流风叶组件包括:
18.第二贯流风叶,所述第二贯流风叶横向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右侧,所述第二贯流风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对应;
19.第二导风壁,所述第二导风壁设置在所述第二贯流风叶内部,用于对经所述第二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导向所述出风口。
20.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二导风壁采用锥形筒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导风壁的锥尖朝向所述第二贯流风叶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导风壁的锥形筒底与所述第二贯流风叶的第二端连接。
21.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二导风壁的锥形面上设有第二导风筋条,所述第二导风筋条沿所述锥尖向所述锥形筒底方向螺旋延伸,且所述第二导风筋条的螺旋延伸方向与第二贯流风叶的旋转方向相反。
22.进一步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贯流风叶组件和所述第二贯流风叶组件之间,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23.风叶电机;
24.第一传动轴,其一端接设在所述风叶电机左侧,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贯流风叶组件连接;
25.第二传动轴,其一端接设在所述风叶电机右侧,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贯流风叶组件连接。
26.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27.靠近所述第一进风口处且设置在贯流风叶组件上的第一导流圈,所述第一导流圈采用直径渐缩的筒状结构,且所述第一导流圈的直径较小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贯流风叶组件内部;和/或,
28.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处且设置在贯流风叶组件上的第二导流圈,所述第二导流圈采用直径渐缩的筒状结构,且所述第二导流圈的直径较小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贯流风叶组件内部。
29.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出风口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或前侧上部的上出风口和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前侧下部的下出风口;
30.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出风口处的第一导风组件、设置在所述下出风口处的第二导风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贯流风叶组件外侧的换热器组件。
31.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改进空调器结构,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风道系统,有效地利用了空调左右两侧的进风区域,提升了其实际运行能力;采用了从空调左右两侧进风,从上
下出风口送风的方式,实现了壁挂式空调器的上下出风功能,改善了空调的气流组织及送风舒适性;仅通过对整机各零部件进行结构优化与创新设计,从而实现空调的上下出风功能,有利于降低整机的复杂程度及总体成本。
附图说明
32.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例,本发明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3.图1示出了一实施例的空调器整体结构示意图;
34.图2示出了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爆炸结构示意图;
35.图3示出了一实施例的空调器侧视图;
36.图4示出了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贯流风叶进风流路图;
37.图5示出了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上下出风流路示意图;
38.图6示出了一实施例的空调器涡舌结构示意图;
39.图7示出了一实施例的空调器贯流风叶与蒸发器配合示意图。
40.图中:1.第一导风组件;2.面板框;21.第一进风口;3.上蜗舌

右;4.电机压板;5.第二贯流风叶;6.风叶电机;7.下蜗舌

右;8.第二导流圈;9.底壳;10.第二导风组件;11.第一导流圈;12.下蜗舌

左;13.第一贯流风叶;14.上蜗舌

左;15.蒸发器。
具体实施方式
41.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2.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多种”一般包含至少两种,但是不排除包含至少一种的情况。
43.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44.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5.目前现有空调器的进风设置在空调器顶部,其进风易受进风口面积及开设位置的影响,导致空调器的整体送风效果不加。
46.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整机结构及风道系统,包括新型的风叶电机、贯流风叶、
蒸发器、底壳(壳体的一部分)、蜗舌、导流圈及面板框(壳体的一部分)等,整机结构基本呈现左右对称的形式;风叶电机固定于底壳中间,两侧均伸出有传动轴,贯流风叶在远离电机的端面设计为开放面,且贯流风叶内部设计有流线型的导风壁,蒸发器设计为左右两组分路的形式,蜗舌同样设计为左右两组,并分为上下各两个,且均固定在蒸发器内侧,底壳的顶部(或前侧上部)与下方(或前侧下部)设计有两组出风通道,导流圈设计为喇叭型,且喇叭缩口处朝向贯流风叶内部,在壳体左右两侧均设计有进风格栅,且顶部与下方均设计有出风口。当空调运行时,贯流风叶从左右两侧的面板框、进风格栅及导流圈所对应的进风口处吸入室内空气,并通过蜗舌的导流加压及蒸发器的换热,最后经底壳内形成的上下出风通道从其对应的上下出风口处吹出,实现壁挂式空调器的上下出风功能。
47.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现结合图1

图7,以空调器中的室内机为例进行说明,对应提供了如下具体实施例。
48.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的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的左侧设有第一进风口21,壳体的右侧设有第二进风口,壳体的前侧设有出风口;贯流风叶组件,贯流风叶组件设置在壳体内,用于将空气经第一进风口21和第二进风口吸入后由出风口送出;驱动组件,用于驱动贯流风叶组件旋转。空调器的室内机采用该设计方式后可以显著地降低整机的复杂程度,减少生产与装配成本。
49.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为一种新型上下出风的壁挂式空调器,不仅有效地利用了室内机左右两侧的进风区域,优化了整机的结构设计,有利于提升空调的实际运行能力,降低整机的复杂程度及总体成本,还能改善空调的气流组织及送风舒适性,优化空调不同运行模式下的送风状态,避免回风的隐患,提升用户的舒适体验。
50.在一些可选地方式中,所述贯流风叶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左侧的第一贯流风叶组件,用于将空气由所述第一进风口21吸入后经所述出风口送出;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右侧的第二贯流风叶组件,用于将空气由第二进风口吸入后经出风口送出。在该实施例中,采用的是利用左右布置的两个贯流风叶进行吸风,然后经出风口在送出,在改变了进风口位置后,使得进风口面积增大,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实现更大进风量的吸入,保证了进风的充足。
51.在一些可选地方式中,第一贯流风叶组件包括:第一贯流风叶13,第一贯流风叶13横向设置在壳体内部左侧,第一贯流风叶13的第一端与第一进风口21对应;第一导风壁,第一导风壁设置在第一贯流风叶13内部,用于对经第一进风口21吸入的空气导向出风口。优选地,第一导风壁采用锥形筒结构,其中:第一导风壁的锥尖朝向第一贯流风叶13的第一端,第一导风壁的锥形筒底与第一贯流风叶13的第二端连接。此外,为加强贯流风叶的吸风效果,进一步采用在第一导风壁的锥形面上设置第一导风筋条,第一导风筋条沿锥尖向锥形筒底方向螺旋延伸,且第一导风筋条的螺旋延伸方向与第一贯流风叶13的旋转方向相反。即:利用导风筋条做类似于轴流风机扇叶式的吸风,使得轴流风机兼具两种吸风功能,保证充足的吸风量。
52.在空调器室内机中左右设置两组贯流风叶组件时,第二贯流风叶组件可以与第一贯流风叶组件采用类似结构。此时,第二贯流风叶组件包括:第二贯流风叶5,第二贯流风叶5横向设置在壳体内部右侧,第二贯流风叶5的第一端与第二进风口对应;第二导风壁,第二导风壁设置在第二贯流风叶5内部,用于对经第二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导向出风口。对应的,
第二导风壁也可采用锥形筒结构,其中:第二导风壁的锥尖朝向第二贯流风叶5的第一端,第二导风壁的锥形筒底与第二贯流风叶5的第二端连接。
53.进一步优选:第二导风壁的锥形面上设有第二导风筋条,第二导风筋条沿锥尖向锥形筒底方向螺旋延伸,且第二导风筋条的螺旋延伸方向与第二贯流风叶5的旋转方向相反。
54.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两组贯流风叶组件共用一个电机进行驱动。此时,驱动组件设置在第一贯流风叶组件和第二贯流风叶组件之间。驱动组件包括:风叶电机6;固定风叶电机6的电机压板4;第一传动轴,其一端接设在风叶电机6左侧,另一端与第一贯流风叶组件连接;第二传动轴,其一端接设在风叶电机6右侧,另一端与第二贯流风叶组件连接。贯流风叶在风叶电机6的带动旋转下,使室内机外部的空气形成进风气流,并从贯流风叶的开放面处吸入风道,然后通过锥形导风结构导流及风道系统加压换热,最终形成出风气流,并从空调的出风口处吹出。
55.在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室内机,其整机结构基本呈现左右对称的形式;将风叶电机6固定于底壳9中间,两侧均伸出有传动轴,贯流风叶在远离电机的端面(即:第一贯流风叶的第一端和第二贯流风叶的第二端)设计为开放面,且贯流风叶内部设计有流线型(采用锥形筒结构时形成的锥形面)的导风壁,在锥尖部位还设计有与风叶电机6的传动轴配合的安装结构。蒸发器15也优选设计为左右两组分路的形式。
56.对应贯流风叶还将蜗舌同样设计为左右两组,并分为上下各两个,且均固定在蒸发器15内侧,配合利用蜗舌的导流作用将经两进风口吸入的空气更快送往蒸发器15进行换热。优选地:蜗舌为长条形,且内侧面为弧形曲面,蜗舌的外侧面设计有三组或以上凸出的卡装结构,该卡装结构上设计有与蒸发器15铜管配合的两组相邻通孔。蜗舌的这种孔轴卡装方式无需螺钉固定,安装工序较为简单,成本较低。
57.在本实施例中,上蜗舌与下蜗舌均通过孔轴配合固定安装于蒸发器15的铜管上,蜗舌的内侧面为弧形曲面;贯流风叶内的进风气流先与蒸发器15进行换热,然后通过风道系统的加压与导流,最终从蜗舌导向的上下出风口处吹出,以此形成上下出风气流。上蜗舌包括上蜗舌

左14和上蜗舌

右3;下蜗舌包括下蜗舌

左12和下蜗舌

右7。
58.在一些可选地方式中,空调器的室内机还包括:靠近第一进风口处且设置在第一贯流风叶13第一端上的第一导流圈11,第一导流圈11采用直径渐缩的筒状结构,且第一导流圈11的直径较小的一端朝向第一贯流风叶组件内部;和/或,靠近第二进风口处设置在第二贯流风叶5第一端上的第二导流圈8,第二导流圈8采用直径渐缩的筒状结构,且第二导流圈8的直径较小的一端朝向第二贯流风叶组件内部。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导流圈设计为喇叭型,且喇叭缩口处朝向贯流风叶内部。
59.在一些可选地方式中,由于空调器室内机采用上下出风方式,对应室内机的出风口包括:设置在壳体的顶部或前侧上部的上出风口和设置在壳体的前侧下部的下出风口。相应的,该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设置在上出风口处的第一导风组件1和设置在下出风口处的第二导风组件10。
60.在本实施例中,为配合上下出风口出风,对经换热器换热后的空气进行导流,在底壳9的内部前侧与内部下方设计有两组出风通道,分别对应壳体顶部(或前侧上部)的上出风口与壳体下方(或前侧下部)的下出风口。此外,壳体包括面板框2,优选将上下出风口开
设在面板框2上,进一步,在壳体的面板框2左右两侧还均设计有进风格栅以防止较大异物进入壳体内部,保证室内机的运行安全。
61.具体的:如图2、图3、图5、图7所示,对于室内机的蒸发器15结构进行改进后,蒸发器15包围贯流风叶并安装于底壳9上,蒸发器15可与进风气流进行换热;底壳9上设计有上下两组气流通道,上气流通道通向空调顶部的上出风口,上出风口处还设计有第一导风组件1及其驱动装置对空调进行导风,下气流通道通向空调下方的下出风口,下出风口处同样设计有第二导风组件10及其驱动装置进行导风;上蜗舌与下蜗舌通过孔轴配合安装于蒸发器15上,并组织空调的进风气流进入上下气流通道,实现空调的上下出风功能。
62.如图1所示,空调的面板框2左右两侧设计为进风格栅结构,导流圈可封闭风道并对进风气流进行导流,当空调左右两侧的新贯流风叶转动时,风道内形成了较大负压,使空调左右两侧外部的空气形成进风气流沿着导流圈进入风道内。如图5所示,空调的进风气流在风道内经过蒸发器15的换热作用,然后在上蜗舌与下蜗舌的加压下,最终沿着底壳9的上下气流通道分别从上下出风口处吹出,形成上下出风气流,实现空调的上下出风功能。本发明的这种新型上下出风的壁挂式空调器,空调可以从面板框2左右两侧进风,并从上下出风口进行出风,进风气流与出风气流相距较远,解决了回风的隐患,且上下出风口分别位于空调的顶部与下方,能更好地组织空调制冷与制热运行时的送风气流,改善空调的送风舒适性,并提升用户的舒适体验。
63.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空调器室内机进风方式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中的左右进风,也采用其他形式的整机结构布置方式,如按现有技术将空调的风叶电机6布置于一侧,贯流风叶、蜗舌及蒸发器15等零部件为整体式设计,空调单独从面板框2另一侧进风,同时按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气流组织状态,实现空调的上下出风功能。
64.本发明的新型上下出风的壁挂式空调器工作过程中,当空调运行时,贯流风叶从左右两侧的面板框2进风格栅及导流圈处吸入室内空气,并通过蜗舌的导流加压及蒸发器的换热,最后从底壳9的上下出风通道及面板框2的上下出风口处吹出,实现壁挂式空调器的上下出风功能,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空调左右两侧的进风区域,优化了整机的结构设计,有利于提升空调的实际运行能力,降低整机的复杂程度及总体成本,还能改善空调的气流组织及送风舒适性,优化空调不同运行模式下的送风状态,避免回风的隐患,提升用户的舒适体验。
65.以上具体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可理解的是,本公开不限于这里描述的详细结构、设置方式或实现方法;相反,本公开意图涵盖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效设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