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熔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94772发布日期:2021-11-15 22:47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合熔炼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混合熔炼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合熔炼装置。


背景技术:

2.当今陶瓷制品被广泛的使用,其中,石英陶瓷制品由于优异的耐热性和稳定性而受到人们的青睐,石英陶瓷制品的生产需求也不断增加。在生产石英陶瓷制品时,利用混合熔炼装置将生产原材料进行混合熔炼是重要的工序之一。
3.申请号为202010564846.3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熔融石英陶瓷制品生产用混合熔炼装置,支撑墩的顶端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转轴,转轴贯穿熔炼炉并延伸至其内部,且转轴的外表壁对称安装有搅拌叶片。该专利通过搅拌叶片对熔炼炉内的物料进行搅拌,由于熔炼炉内的温度过高,对转轴与搅拌叶片的耐高温要求很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合熔炼装置,旨在解决对熔炼炉内的物料进行搅拌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混合熔炼装置,包括机壳以及多个固定连接在所述机壳下方的支撑腿,所述机壳内设有外筒与内筒,所述外筒的轴线与所述内筒的轴线均水平放置,且所述外筒的轴线与所述内筒的轴线相重合,所述外筒通过固定杆固定连接在所述机壳内,所述内筒转动连接在所述外筒内,所述外筒内壁上设有多个加热管;
6.所述外筒其中一个端面上设有驱动箱,所述驱动箱内设有驱动机构,所述内筒的两个端面上分别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位于所述内筒端面的中心位置,远离所述驱动箱一侧的所述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外筒上,靠近所述驱动箱一侧的所述转轴穿过所述外筒伸入至所述驱动箱内与所述驱动机构传动连接;
7.所述外筒的上端设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穿过所述机壳伸出至所述机壳外侧,所述外筒的下端设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穿过所述机壳伸出至所述机壳外侧,所述内筒上设有进出料管,所述进出料管上设有电动开关阀,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内筒转动时,以使所述进出料管依次与所述进料管以及所述出料管相连通。
8.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主动齿轮、从动齿轮以及链条,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驱动箱内,所述主动齿轮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从动齿轮固定连接在所述转轴位于所述驱动箱一端的端头处,所述链条套设在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之间。
9.优选地,所述进料管的直径小于所述进出料管的直径,所述出料管的直径大于所述进出料管的直径。
10.优选地,所述进料管滑动连接在所述外筒的上端,以使得所述进料管能够移动至所述进出料管内;
11.所述进料管上远离所述外筒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杆,所述机壳上端滑动连接
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靠近所述进料管一端设有第一限位槽,以使得所述第一限位杆卡入所述第一限位槽内,限制所述进料管往所述进出料管方向移动。
12.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块上螺纹连接有第一紧固螺栓,所述第一紧固螺栓通向所述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紧固螺栓用于将所述第一限位杆紧固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
13.优选地,所述出料管滑动连接在所述外筒的下端,以使得所述出料管能够移动至将所述进出料管套设在所述出料管内;
14.所述出料管上远离所述外筒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杆,所述机壳下端滑动连接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靠近所述出料管一端设有第二限位槽,以使得所述第二限位杆卡入所述第二限位槽内,限制所述出料管往所述机壳方向移动。
15.优选地,所述第二限位块上螺纹连接有第二紧固螺栓,所述第二紧固螺栓通向所述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紧固螺栓用于将所述第二限位杆紧固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16.优选地,所述机壳与所述外筒之间形成冷却腔,所述机壳底部一侧设有进气管道,所述进气管道内设有进气组件,所述机壳顶部远离所述进气管道一侧设有出气管道,所述进气管道以及所述出气管道均与所述冷却腔相连通。
17.优选地,所述进气组件包括第二电机、连接杆以及扇叶,所述第二电机通过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在所述进气管的内壁上,所述扇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
18.优选地,所述内筒内设有呈漏斗形的导向块,所述漏斗形的导向块底部开设有圆形开口,所述进出料管设置在所述圆形开口上,以使得所述导向块将物料导向所述进出料管内。
19.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该装置通过驱动机构带动整个内筒转动,从而对内筒内的物料进行搅拌,比起传统的通过搅拌叶片对物料进行搅拌的方式来说,对驱动机构材质的要求更低,并且能够节省内筒内的空间,能够装更多的物料。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发明一种混合熔炼装置进料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发明一种混合熔炼装置出料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图1中的a部放大图。
24.图4为图2中的b部放大图。
25.附图标号说明:1

机壳,2

支撑腿,3

外筒,4

内筒,5

固定杆,6

加热管,7

驱动箱,8

转轴,9

进料管,10

出料管,11

进出料管,12

电动开关阀,13

第一电机,14

主动齿轮,15

从动齿轮,16

链条,17

第一限位杆,18

第一限位块,19

第一限位槽,20

第一紧固螺栓,21

第二限位杆,22

第二限位块,23

第二限位槽,24

第二紧固螺栓,25

进气管道,26

出气管道,27

第二电机,28

连接杆,29

扇叶,30

导向块。
26.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8.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9.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0.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1.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2.请参照图1和图2,一种混合熔炼装置包括机壳1以及多个固定连接在所述机壳1下方的支撑腿2,所述机壳1内设有外筒3与内筒4,所述外筒3的轴线与所述内筒4的轴线均水平放置,且所述外筒3的轴线与所述内筒4的轴线相重合,所述外筒3通过固定杆5固定连接在所述机壳1内,所述内筒4转动连接在所述外筒3内,所述外筒3内壁上设有多个加热管6;所述外筒3其中一个端面上设有驱动箱7,所述驱动箱7内设有驱动机构,所述内筒4的两个端面上分别固定连接有转轴8,所述转轴8位于所述内筒4端面的中心位置,远离所述驱动箱7一侧的所述转轴8转动连接在所述外筒3上,靠近所述驱动箱7一侧的所述所述转轴8穿过所述外筒3伸入至所述驱动箱7内与所述驱动机构传动连接;所述外筒3的上端设有进料管9,所述进料管9穿过所述机壳1伸出至所述机壳1外侧,所述外筒3的下端设有出料管10,所述出料管10穿过所述机壳1伸出至所述机壳1外侧,所述内筒4上设有进出料管11,所述进出料管11上设有电动开关阀12,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内筒4转动时,以使所述进出料管11依次与所述进料管9以及所述出料管10相连通。
33.在本实施例中,工作时,首先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内筒4转动,使进出料管11位于进料管9的正下方之后,驱动机构停止转动并打开电动开关阀12,然后将原料依次通过进料管9与进出料管11掉落至内筒4内,当上料完毕之后,关闭电动开关阀12并且同时打开驱动机构与加热管6,进行熔炼工作,当完成熔炼工作之后,停止驱动机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停止驱动机构时,需要使内筒4上的进出料管11位于出料管10的正上方,然后打开电动开关阀12,使物料依次通过进出料管11与出料管10掉出。该装置通过驱动机构带动整个内筒4转动,从而对内筒4内的物料进行搅拌,比起传统的通过搅拌叶片对物料进行搅拌的方式来
说,对驱动机构材质的要求更低,并且能够节省内筒4内的空间,能够装更多的物料。
34.请参照图1和图2,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13、主动齿轮14、从动齿轮15以及链条16,所述第一电机13固定连接在所述驱动箱7内,所述主动齿轮14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机13的输出轴上,所述从动齿轮15固定连接在所述转轴8位于所述驱动箱7一端的端头处,所述链条16套设在所述主动齿轮14与所述从动齿轮15之间。
35.在本实施例中,该驱动机构的工作原理为,启动第一电机13后,第一电机13的输出轴带动主动齿轮14转动,从而通过链条16带动从动齿轮15转动,从动齿轮15转动时将带动转轴8一起转动。
36.请参照图1和图2,所述进料管9的直径小于所述进出料管11的直径,所述出料管10的直径大于所述进出料管11的直径。
37.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进料管9的直径小于进出料管11的直径,因此方便进料时物料从进料管9掉落在进出料管11内。出料管10的直径大于进出料管11的直径,因此方便出料时物料从进出料管11掉落在出料管10内。
38.请参照图1和图3,所述进料管9滑动连接在所述外筒3的上端,以使得所述进料管9能够移动至所述进出料管11内;所述进料管9上远离所述外筒3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杆17,所述机壳1上端滑动连接有第一限位块18,所述第一限位块18靠近所述进料管9一端设有第一限位槽19,以使得所述第一限位杆17卡入所述第一限位槽19内,限制所述进料管9往所述进出料管11方向移动。
39.在本实施例中,在进料时,驱动第一限位块18往远离进料管9方向移动,进料管9受自身重力作用向下移动,使进料管9移动至所述进出料管11内,方便进料。当进料结束后,驱动进料管9向上移动,使内筒4带动进出料管11转动时,进料管9不会与进出料管11发生干涉,最后,驱动第一限位块18靠近进料管9移动,并且使第一限位杆17卡入第一限位槽19内,限制进料管9的向下移动。
40.请参照图1和图3,所述第一限位块18上螺纹连接有第一紧固螺栓20,所述第一紧固螺栓20通向所述第一限位槽19,所述第一紧固螺栓20用于将所述第一限位杆17紧固在所述第一限位槽19内。
41.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限位杆17卡入第一限位槽19内之后,通过拧入第一紧固螺栓20将第一限位杆17紧固在第一限位槽19内。可以防止内筒4在转动的时候产生的振动使第一限位块18发生移动,导致第一限位杆17脱离第一限位槽19使进料管9向下移动与进出料管11发生碰撞导致零件的损坏。
42.请参照图2和图4,所述出料管10滑动连接在所述外筒3的下端,以使得所述出料管10能够移动至将所述进出料管11套设在所述出料管10内;所述出料管10上远离所述外筒3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杆21,所述机壳1下端滑动连接有第二限位块22,所述第二限位块22靠近所述出料管10一端设有第二限位槽23,以使得所述第二限位杆21卡入所述第二限位槽23内,限制所述出料管10往所述机壳1方向移动。
43.在本实施例中,在出料时,驱动出料管10向上移动,使进出料管11套设在出料管10内,然后驱动第二限位块22往靠近出料管10方向移动,并且使第二限位杆21卡入第二限位槽23内,限制出料管10的向下移动,方便出料。当出料结束后,驱动第二限位块22往远离出料管10方向移动,并且使第二限位杆21脱离第二限位槽23,此时出料管10收自身重力作用
向下移动,使内筒4带动进出料管11转动时,出料管10不会与进出料管11发生干涉。
44.请参照图2和图4,所述第二限位块22上螺纹连接有第二紧固螺栓24,所述第二紧固螺栓24通向所述第二限位槽23,所述第二紧固螺栓24用于将所述第二限位杆21紧固在所述第二限位槽23内。
45.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限位杆21卡入第二限位槽23内之后,通过拧入第二紧固螺栓24将第二限位杆21紧固在第二限位槽23内。可以防止在出料过程中第二限位块22发生移动,导致第二限位杆21脱离第二限位槽23使进料管9向下移动,影响出料的效果,容易使物料冲进出料口掉落在机壳1内。
46.请参照图1和图2,所述机壳1与所述外筒3之间形成冷却腔,所述机壳1底部一侧设有进气管道25,所述进气管道25内设有进气组件,所述机壳1顶部远离所述进气管道25一侧设有出气管道26,所述进气管道25以及所述出气管道26均与所述冷却腔相连通。
47.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进气组将将外部的空气通过进气管道25进入冷却腔内,然后从出气管道26排出,其目的在于,通过空气对机壳1与外筒3降温,能够在工作完成后快速降温。
48.请参照图1和图2,所述进气组件包括第二电机27、连接杆28以及扇叶29,所述第二电机27通过所述连接杆28固定连接在所述进气管的内壁上,所述扇叶29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电机27的输出轴上。
4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组件的工作原理为,通过第二电机27带动扇叶29转动,从而将外部的空气从进气管道25吹向机壳1内。
50.请参照图1和图2,所述内筒4内设有呈漏斗形的导向块30,所述漏斗形的导向块30底部开设有圆形开口,所述进出料管11设置在所述圆形开口上,以使得所述导向块30将物料导向所述进出料管11内。
5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呈漏斗形的导向块30,在出料的时候,能够防止物料残留在内筒4内。
52.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