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设备及其主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10947发布日期:2021-12-11 09:44阅读:56来源:国知局
空气净化设备及其主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空气净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设备及其主机。


背景技术:

2.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对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人们生活的室内环境也因为存在各种空气污染物导致生活质量变得越来越差,影响身体健康。空气净化器是用于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的设备之一,其通常在主机上搭载可拆卸的净化组件,并通过相对应的导电金属和金属片接触,导通电源,驱使净化模组动作。然而在净化组件运作时,其水箱存在漏水的风险。此泄漏出的液体容易顺着导电金属和主机底座之间的缝隙流到主机内部,造成线路板或其他电子元器件(如驱动电机)等浸水损坏。同时也可能造成导电金属的短路,存在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多个方面提供一种空气净化设备及其主机,可以将净化组件所泄漏的液体导引至外界环境,避免主机内的电子元器件浸水损坏以及导电金属的导路,从而规避安规风险。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净化设备,包括主机和净化组件,所述主机包括机身和底座,所述机身和所述底座之间具有一安装空间,用以容纳所述净化组件,其中所述底座设置有导流槽和导电件,所述导流槽围绕所述导电件,并且在所述导流槽内设置有导流孔,以及在所述底座的另一侧设置有相对应的排水孔。
5.可选地,所述底座包括相结合的座体和盖板,所述导电件的一端在所述盖板下连接所述座体,另一端伸出于所述盖板上,所述导流槽于所述座体上围绕所述导电件。
6.可选地,所述导电件包括多个电源接点,且所述导流槽内间隔设置有多条凸筋,所述多条凸筋分隔所述多个电源接点,并且在所述导流槽内形成一一对应于所述多个电源接点的多个次水槽,其中所述多个次水槽内皆设置有所述导流孔。
7.可选地,所述底座内设置有电子组件,所述导流孔的位置避开所述电子组件。
8.可选地,所述底座的另一侧设置有排水孔,所述导流孔通过所述排水孔与外界环境相连通。
9.可选地,所述导流孔和所述排水孔在所述底座内形成相连通的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和所述电子组件相互隔离。
10.可选地,所述导流槽的底面自相邻于所述导电件的一侧朝向所述导流孔的一侧倾斜。
11.可选地,所述导流孔呈上宽下窄的漏斗状结构,所述排水孔呈上窄下宽的喇叭状结构。
12.可选地,所述导流槽的底面为自所述导流槽的外周围朝向所述导流孔倾斜的斜面。
13.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气净化设备的主机,其设置有导流槽和导电件,所述导流槽围绕所述导电件,并且在所述导流槽内设置有连通外界环境的导流孔。
14.可选地,所述主机包括机身和底座,所述导电件的一端在所述底座内,另一端伸出于所述底座外,所述导流槽于所述底座内围绕所述导电件。
1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空气净化设备的主机与净化组件相接触的底座设置导流槽和导流孔,让净化组件运作时,从其水箱内泄漏出的液体可以沿着净化组件与底座之间的缝隙流到导流槽内,再通过导流孔排出至主机外部,其中导流孔的位置避开了底座内部重要的电子元器件,有效避免了线路板和电子元器件浸水失效及安全风险。
附图说明
1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分解图。
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净化组件的仰视图。
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主机底座的立体图。
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主机底座的局部分解图。
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设备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22.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净化组件的仰视图。
23.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主机底座的俯视图。
24.图8为本技术其他实施例的主机底座的俯视图。
25.图9为图8的透视图。
26.图10为本技术其他实施例的主机底座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8.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29.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净化设备1,其可以是固定式的空气净化设备、可携式的空气净化设备、或者是可以依据主机内的控制指令沿预先规划路径自行走动的自移动清洁设备等。
30.空气净化设备1包括主机10以及净化组件20。主机10包括相连接的机身110和底座120,并且在机身110和底座120之间具有一安装空间130,净化组件20以可拆卸的方式沿安装方向结合于安装空间130内,或者是沿拆卸方向从安装空间130内抽出,其中安装方向为
进入安装空间130的方向,拆卸方向为从安装空间130内退出的方向。净化组件20包括过滤模块210以及加湿模块220。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净化组件20还可以额外扩充其他功能模块(例如消毒模块或香熏模块等)以及依据使用需求进行功能模块的增减。此外,主机10在安装空间130内面向底座120的一侧设置有风机组件,用以加速安装空间130内、外的空气流动,形成预设的空气净化路径。例如,当空气净化设备开启时,风机组件的电机带动风扇转动,形成压迫空气的压力,使得空气朝向安装空间130直接进风。并且,在空气流动路径上,由于净化组件20位于风机组件的进风口前,使外界环境中含有的污染物(如细颗粒物,甲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简称voc)等)预先被净化组件20拦截下来,并经过滤后转换为洁净空气,然后再通过出风口排出至外界环境。
3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主机10的底座120和净化组件20上分别设置有导电模块,为了方便说明,在此将底座120上设置的导电模块称为第一导电模块30,以及在净化组件20的底部设置的导电模块称为第二导电模块40。第一导电模块30具有导电件310,第二导电模块40具有电连接件410,并且在净化组件20结合于安装空间130内的预定位置时,通过第二导电模块40的电连接件410和第一导电模块30的导电件310相互接触,导通电源,以通过主机10对净化组件20提供电源。其中,安装空间130内的预定位置为净化组件20在主机10上安装到位,使第二导电模块40的电连接件410和第一导电模块30的导电件310在投影方向上重叠(包括垂直方向的重叠和水平方向的重叠),并且可以相互接触,以导通电源的固定位置。第一导电模块30的导电件310包含多个电源接点311,其可以是弹片、端子、金属探针或其他可用于电性连接的导电组件。相对的,第二导电模块40的电连接件410可以包含多个导电接点411,例如弹片或端子,用以和对应数量的电源接点311相互接触,导通电源。
32.请参阅图1至图5,底座120包括座体121和盖板122,盖板122结合在座体121上,并且在底座120内形成容纳空间,其中盖板122具有连通容纳空间和外界环境的开口,第一导电模块30设置在底座120上。第一导电模块30还包含连动机构320和磁性件330。连动机构320活动的安装在底座120的容纳空间内。连动机构320包括载板321和弹性件322。载板321包括承载部3211和凹陷部3212,凹陷部3212从承载部3211的相对二侧表面下凹,使承载部3211在靠近载板321的中间位置处形成高度相对较高的凸台。导电件310设置在承载部3211上,多个电源接点311在承载部3211上间隔排列。磁性件330设置在载板321上与导电件310同一侧或相反侧,用以带动载板321压缩弹性件323,使载板321朝向盖板322靠拢。
33.弹性件322的一端连接于凹陷部3212,另一端连接于底座120内的顶面(即盖板122上),并且位于盖板122上相邻于开口的一侧,使载板321的承载部3211恰好对应于开口。因此在弹性件322的作用下,载板321可以在镂空结构内往复位移,在弹性件322受到压缩时朝向盖板122靠拢,使承载部3211露出于开口;以及在弹性件322从压缩状态下释放时反向没入底座120内,而凹陷于底座120的上表面。其中,当承载部3211露出于开口,导电件310在盖板322上伸出至预定高度,此预定高度为足以在净化组件20结合于安装空间130时,让电源接点311和导电接点411相互接触的高度;以及当载板321凹陷于底座120表面的深度,足以让电源接点311和导电接点411的电连接状态断开。
34.可以理解的是,为了维持载板321位移时的稳定性,弹性件322的数量可以是至少等于凹陷部3212的数量。让弹性件322受压缩时,至少抵住载板321左右两侧的凹陷部3212,让承载部3211可以通过开口露出于底座120表面。此外,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连动机
构320也可以是仅配置单一弹性件322的结构形态,例如采用较大直径的弹性件322,将其套合在凹陷部3212上,使承载部3211受弹性件322包围,也可以达到让载板321在弹性件322的弹性力和弹性回复力作用下,在镂空结构内往复位移的目的。
35.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载板321和盖板322相互靠拢的驱动机构的一部分,在净化组件20底部的第二导电模块40设置有另一磁性件420,例如第一导电模块30的磁性件330为第一磁性件,第二导电模块40的磁性件420为磁性与其相反的第二磁性件,且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可以但并限于具有相反磁性的强力磁铁。因此,在净化组件20结合于安装空间130时,通过第二导电模块40的磁性件420和第一导电模块30的磁性件330的相互吸引,带动载板321朝向盖板322靠拢,使导电件310的多个电源接点311伸出盖板322后,接触于净化组件20上相对应的各个导电接点411,从而在净化组件20和主机10的底座120之间形成电性连接关系,以便于通过主机10向净化组件20提供电源。
36.因此,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当净化组件20进入安装空间130内,并且朝向预定位置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电源接点311在第一导电模块30上的浮动式配置方式,使导电件310的电源接点311在起始状态下内缩于盖板322下,不会与净化组件20的底部相互摩擦,可避免净化组件20的底部被导电件310划出刮痕以及因摩擦产生噪音。
37.在本技术的一种应用场景下,在用户将净化组件安装于主机前,设置在底座的第一导电模块的载板受到弹性件的隔离,使位于载板上的电源接点没入于底座内。并且在用户将净化组件推入主机的安装空间时,以及在安装空间内位移至预定位置前,电源接点皆维持在前述的初始状态,不作动。接着,当净化组件持续的移动至预定位置安装到位时,位于净化组件底部的第二导电模块的电连接件和第一导电模块的导电件在投影方向上重叠,使多个导电接点和多个电源接点一一对应。并且,使第一导电模块的载板受到第二导电模块的磁性件和第一导电模块的磁性件之间的磁力作用,朝向盖板的方向压缩弹性件。此时承载部通过载板与盖板之间的镂空结构突出于底座的上表面,一并带动电源接点伸出至盖板的开口外,与相对应的多个导电接点相接触,从而导通电源,使净化组件可以从主机获得运作电源。
38.在净化组件完成过滤空气、加湿空气或熏香空气等空气净化程序后,当用户将净化组件从主机的安装空间内抽出,使净化组件自预定位置脱离,解除第二导电模块的磁性件和第一导电模块的磁性件之间的磁力作用。此时,第一导电模块的载板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凹陷于底座的上表面,使电源接点随着承载部没入于底座内,回复至与导电接点分离、断开电连接的初始状态。
39.在上述安装和拆卸净化组件的操作过程中,只有在净化组件安装到位时,才会因为电源接点接触导电接点产生点对点的对接声音,因此在净化组件和主机的底座之间不会产生摩擦异音。除了解决摩擦问题、减少刮痕和噪音外,还改善了用户的体验感。同时,上述点对点的对接声音还可以作为净化组件和主机完成对接,并导通电源的确认音,让用户在进行相关操作时更加便利。
40.请参阅图6和图7,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将第一导电模块30的电源接点311配置为固定在底座120上的形式,以及在第二导电模块40设置连动机构(类似上述实施例在第一导电模块30内的配置方式),让电连接件410的多个导电接点411以浮动的方式配置在净化组件20内相邻于底部的一侧。其中,电连接件设置在载板的承载
部,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载板的凹陷部,另一端连接于净化组件20内的底面。并且,在连动机构的载板和净化组件20内的底面之间具有镂空结构,其中,当净化组件20在主机的安装空间内脱离预定位置时,载板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凹陷于净化组件20的下表面;以及当净化组件20安装在预定位置时,连动机构的弹性件在磁性件的作用下被压缩,使载板的承载部通过镂空结构突出于净化组件20的下表面,从而使第二导电模块40与底座120上的第一导电模块30相接触,导通电源。
41.在这种应用场景中,位于净化组件的底部内的载板受到弹性件的隔离,使位于载板上的导电接点没入于底部内。并且在净化组件被推入主机的安装空间时,以及在安装空间内位移至预定位置前,导电接点皆维持在初始状态不作动。以及,在净化组件持续的移动至预定位置安装到位时,因为电连接件和导电件在投影方向上重叠,使多个导电接点和多个电源接点一一对应,并且使第二导电模块的磁性件和第一导电模块的磁性件之间产生磁力作用,带动载板朝向底座的方向压缩弹性件,一并带动多个导电接点朝向相对应的多个属探针位移,并且相互接触、导通电源。
42.相类似的,当用户将净化组件从主机的安装空间内抽出,使净化组件自预定位置脱离。解除第二导电模块的磁性件和第一导电模块的磁性件之间的磁力作用。此时,因磁力作用的解除,使多个导电接点与多个电源接点相互分离。因此在安装和拆卸净化组件的操作过程中,皆不会在导电接点和电源接点之或者是导电接点和底座表面之间产生摩擦,可解决因摩擦产生的噪音和刮痕的问题,并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43.此外,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仅在底座上的第一导电模块和净化组件的第二导电模块其中之一设置磁性件,以及在另一设置由磁性材料组成的吸附组件,来达到让导电件和电连接件相互接触和相互分离的目的。例如,在净化组件底部的第二导电模块设置由金属磁性材料或陶瓷磁性材料所组成,且具有一定面积大小的吸附组件,例如金属片;以及在第一导电模块上设置具有较强磁性的强力磁铁,让净化组件位移至预定位置时,可以通过强力磁铁对吸附组件的磁力作用,带动导电件朝向电连接件位移并相互接触。或者是,令底座的盖板由金属磁性材料或陶瓷磁性材料所组成,以及在净化组件底部的第二导电模块设置强力磁铁。通过强力磁铁对载板或盖板的磁力作用,让电连接件朝向导电件位移或是导电件朝向电连接件位移,并相互接触。
44.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磁性件可以通过电磁铁的形式设置在第一导电模块上。在这种实施例中,主机内还设置有控制模块和检测模块。其中,控制模块分别电性连接于检测模块和电磁铁,检测模块可以是微动开关或光线传感器。当净化组件位移至预定位置时,触动微动开关或者是遮断光线,触发检测模块传送信号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依据此信号驱动电磁铁产生磁力,使第一导电模块的载板受磁力带动朝向盖板靠拢,从而让电源接点伸出至盖板的开口外,并接触于净化组件底部的导电接点上,形成电连接状态。
45.值得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在第一导电模块的载板和底座的盖板之间设置滑行轨道,让载板可以相对盖板靠拢和分离,并且通过载板和其上所负载对象(例如金属探金或磁性件)的重力,让载板常态的与盖板相互分离,以省略弹性件的配置。
46.通过上述实施的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空气净化设备及其主机,在净化组件安装到位前,主机上的导电件不会和净化组件的底部接触。并且在净化组件推到预定位
置时,净化组件的电连接件和主机底座的导电件恰好对上,通过可伸缩的电源接点与净化组件的导电接点接触,使净化组件和主机通电。在此过程中,只有在净化组件安装到位时才会和主机的底座相互接触,因此在净化组件在主机内推入或抽取时不会产生摩擦噪音和刮痕。同时,通过独立的浮动式伸缩配置,保证每个电源接点与每个导电接点接触的有效性,提升产品的可靠性。
47.此外,在本技术中对于在净化组件上安装有加湿模块的其他实施例而言,在净化组件运作时,加湿模块的水箱可能存在漏水风险。由于主机的底座上设置有用以给水箱供电的具有弹性的导电件而无法做到密封,使流出水箱的水会顺着第一导电模块的导电件和底座上相邻区域间的缝隙流到底座内部,造成底座内的线路板或其他电子元器件(如驱动电机)等电子组件浸水损坏。另外,底座盖上淤积的水也可能造成第一导电模块内的组件(如金属探针)之间短路,造成安全风险。
48.请参阅图1和图7至图10。因此,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在主机10的底座120还设置有围绕导电件310的导流槽123,用以收集从加湿模块220的水箱221内泄漏的液体。其中,导电件310的一端在盖板122下连接于座体121,另一端伸出至盖板122上方。导流槽123可以是设置在盖板122上;或是在底座120内设置在座体121上;又或者是同时设置在盖板122上方表面和盖板122下方的座体121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是以导流槽123设置在盖板122下方,在座体121上环绕导电件310作为举例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
49.导流槽123内设置有导流孔124,并且在座体121的另一侧设置有相对应的排水孔125。例如导流孔124设置在座体121的顶面,排水孔125设置在座体121的底面或侧面。导流孔124用以导引液体进入座体121内,并且从排水孔125流通至外界环境。因此,相对应的导流孔124和排水孔125在底座120内相连通,形成导引液体从底座120内流出至外界环境的排水通道。此排水通道可以是无形的虚通道或者是有形的实体通道。例如,导流孔124和排水孔125在座体121的相对二侧同轴设置时,由于在座体121上的相对位置上、下对应,让液体从导流孔124流入座体121后,借由重力作用朝向排水孔125滴入或流入。此时在导流孔124和排水孔125之间即形成无形的虚拟通道。另外,在导流孔124和排水孔125之间也可以通过隔板连接,从而在座体121内隔离出有形的实体通道。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排水通道也可以是在座体121内混合虚通道和实体通道的方式进行配置,例如在导流孔124和排水孔125之间设置层板,层板的相对二端分别对应于导流孔124和排水孔125,并且相隔一距离,让液体通过层板被导引至排水孔125。
50.值得说明的是,为了让被导引至底座120内的液体不会对底座120内所设置的电子组件126(线路板和/或电子元器件,如驱动电机等)造成损坏,导流孔124的设置位置和电子组件126的设置位置相互错开,以避开电子组件126,或者是让排水通道在座体121内的路径和电子组件126相互隔离,以避免电子组件因浸水损坏。
51.同时,为了进一步避免液体对于导电件310造成损坏,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将导电件310和导流孔124分别位于导流槽123内的相对二侧,并选择性的将导流槽123的底面设置为斜面,从导流槽123的底面相邻于导电件310的一侧朝向导流孔124一侧倾斜的斜;或者是从导流槽123的外周围朝向导流孔124倾斜的斜面,使导流槽123的整体呈漏斗状结构。从而使导电件310在水平面上的位置高于导流孔124的位置,以通过斜面的导引,让液体朝向导流孔124集中流动。相类似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同时将导流孔124设
置为上宽下窄的漏斗状结构,以及将排水孔125设置为上窄下宽的喇叭状结构,让液体可以更好的通过导流孔124流入排水孔125,并且从排水孔125流出至外界环境,并且避免液体从排水孔125回流至底座120内。
52.请参阅图8至图10。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选择性的在导流槽123内间隔设置有多条凸筋1231,通过这些凸筋1231将导电件130多个电源接点131分隔开来,使导流槽123被分隔成一一对应于多个电源接点131的多个次水槽1232,并且在每一个次水槽1232内皆设置有导流孔124。在某些情形下,还可以在各个次水槽1232内相邻于电源接点131的位置设置沿电源接点131环绕的挡墙,进一步的将电源接点131与次水槽1232分隔开。其中,各个次水槽1232的导流孔124可以连通至同一排水孔125,以节省底座内的可用空间;或者是在底座120的另一侧面上形成多个排水孔125,以因应从不同方向流动至导流槽123的液体的疏导与排放。
53.通过上述实施例的配置方式,可以让液体进入导流槽123后,沿固定的导流方向导出。相互独立的次水槽1232可预防液体淤积在一起,降低液体对所有的电源接点131造成危害的风险,避免接多个电源接点之间形成短路。并且在液体流量较多时,可以被分散至各个次水槽1232中,加快疏导液体排出至外界环境的速度。
54.在本技术的一种应用场景中,用户将净化组件安装至主机内的预定位置,使净化组件底部的多个导电接点和底座上的多个电源接点相互接触,导通电源,让净化组件从主机获得运作电源,并开始执行空气净化程序。随着空气净化程序的进行,加湿模块的水箱可能产生漏水,或是因为空气湿度提高,在净化组件的底部累积水气。这些液体因重力作用或毛细作用流动至主机的底座内。当流动至导电件的周围时,被导引至导流槽,并且集中朝向导流孔的方向流动。接着,从从排水孔流出至外界环境。在此过程中,由于导流孔的位置避开底座内的电子组件,解除了液体对电子组件的危害,同时规避了安规风险。
5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