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悬浮机组系统和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310783发布日期:2022-03-19 20:01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气悬浮机组系统和控制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气悬浮机组系统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在空调的制冷系统中,压缩机逐渐开始采用气悬浮式压缩机,向压缩机供气的方式多为:利用供液泵将制冷系统的主冷媒回路内的制冷剂经过管路泵送至供气罐内,制冷剂在供气罐内经过高温加热蒸发成高压气态制冷剂,从供气罐排出后直接通过管路送至压缩机的气体轴承间隙内,起到支撑转子的作用。
3.现有技术公开一种气悬浮压缩机的电机冷却系统,电机冷却系统包括:气体轴承供气单元和第一管路。气体轴承供气单元包括供气罐,该供气罐包括制冷剂入口、气体出口和液态制冷剂出口,该制冷剂入口接入该压缩机所在的制冷系统中的制冷剂,该气体出口与该压缩机的气体轴承的供气口连通,在供气罐内,液态制冷剂被加热蒸发为气态制冷剂,然后由供气罐的气体出口排出,可为压缩机的气体轴承提供压力稳定的气体制冷剂,保证压缩机运行的稳定性;第一管路的两端口分别与供气罐的液态制冷剂出口和该压缩机的电机冷却液供给口连通。
4.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5.在向压缩机供液态制冷剂的过程中,需要将液态制冷剂加热蒸发为气态制冷剂,然后由供气罐的气体出口排至压缩机,为压缩机的气体轴承供气,在将液态制冷剂加热蒸发为气态制冷剂的过程中,增加压缩机的运行能耗。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7.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悬浮机组系统和控制方法,以解决如何降低压缩机能耗的问题。
8.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气悬浮机组系统,所述气悬浮机组系统包括:压缩机、蒸发器及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蒸发器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供液管路,一端与所述冷媒循环回路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相连通,以使所述冷媒循环回路的液态冷媒流入所述压缩机内部,并将所述液态冷媒在所述压缩机内转变成气态冷媒,给所述压缩机的轴承供气和/或冷却所述压缩机的电机;回气管路,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冷媒循环回路相连通,用于将流入压缩机内的冷媒排回所述冷媒循环回路内;齿轮泵,设置在所述供液管路,用于调节所述供液管路内液态冷媒的压力。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悬浮机组系统还包括:流量调节阀,设置在所述供液管路,用于调节所述供液管路内液态冷媒的流量。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内部设置有冷却管路和轴承供气管路,其中,所述冷却管
路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相连通,所述冷却管路用于给所述压缩机的电机冷却,所述轴承供气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相连通,所述轴承供气管路用于给所述压缩机的轴承供气。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轴承供气管路内设置有节流组件,所述节流组件用于将液态冷媒转变成气态冷媒。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悬浮机组系统还包括:连通管路,一端与所述冷却管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轴承供气管路连通,所述冷却管路内的液态冷媒经过与所述电机换热变为气态冷媒,所述连通管路用于将所述冷却管路内的气态冷媒供给所述轴承供气管路。
13.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所述气悬浮机组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压缩机进口压力值和压缩机出口压力值,得到所述压缩机进口和所述压缩机出口的压力差;根据所述压力差与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控制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和/或齿轮泵的转速。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压力差与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控制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和/或齿轮泵的转速包括:当所述压力差小于所述预设阈值,控制所述流量调节阀开度增大至第一预设开度;获取调节后的压力差;当所述调节后的压力差小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齿轮泵的转速增大和/或控制所述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增大,直至使所述调节后的压力差处在所述预设阈值范围内;当所述调节后的压力差等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齿轮泵的转速保持不变;当所述调节后的压力差大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齿轮泵的转速减小和/或控制所述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减小,直至使所述调节后的压力差处在所述预设阈值范围内。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压力差与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控制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和/或齿轮泵的转速还包括:当所述压力差大于预设阈值,控制所述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减小至第二预设开度;获取调节后的压力差;当所述调节后的压力差大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齿轮泵的转速减小和/或控制所述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减小,使所述调节后的压力差处在所述预设阈值范围内;当所述调节后的压力差等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齿轮泵的转速保持不变;当所述调节后的压力差小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齿轮泵的转速增大和/或控制所述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增大,使所述调节后的压力差处在所述预设阈值范围内;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开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开度。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压力差与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控制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和/或齿轮泵的转速包括:当所述压力差大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控制齿轮泵的转速减小至第一预设转速;获取调节后的压力差;当所述调节后的压力差大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减小和/或控制所述齿轮泵的转速减小,使所述压力差处在所述预设阈值范围内;当所述调节后的压力差等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保持不变;当所述调节后的压力差小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流量阀的开度增大和/或控制所述齿轮泵的转速增大,使所述调节后的压力差处在所述预设阈值范围内。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压力差与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控制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和/或齿轮泵的转速还包括:当所述压力差小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控制齿轮泵的转速增大至第二预设转速;获取调节后的压力差;当所述调节后的压力差小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增大和/或控制所述齿轮泵的转速增大,使所述调节后的压力差处在所述预设阈值范围内;当所述调节后的压力差等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流量
调节阀的开度保持不变;当所述调节后的压力差大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减小和/或控制所述齿轮泵的转速减小,使所述调节后的压力差处在所述预设阈值范围内;其中,所述第一预设转速小于所述第二预设转速。
18.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气悬浮机组系统和控制方法,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19.通过设置供液管路,可以使冷媒循环回路内的液态冷媒沿着供液管路流入压缩机内,并给压缩机的电机冷却和/或压缩机的轴承供气,通过设置回气管路,可以使流入压缩机的冷媒沿着回气管路流回冷媒循环回路,保证了冷媒能够循环利用,减少了冷媒的损失,通过设置齿轮泵,齿轮泵可以调节供液管路内的冷媒的压力,保证冷媒压力满足压缩机的轴承供气压力要求,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转。本技术利用齿轮泵实现对冷媒压力的改变,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供气罐和加热装置的设置,节省了气悬浮机组系统的能耗。
20.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1.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22.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气悬浮机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压缩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气悬浮机组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6.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气悬浮机组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7.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气悬浮机组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8.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气悬浮机组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9.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气悬浮机组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0.附图标记:
31.10:冷媒循环回路;11:压缩机;110:轴承供气管路;111:压缩机冷却管路;112:节流组件;113:连通管路;114:电机;115:轴承;12:蒸发器;13:冷凝器;14:单向阀;21:供液管路;22:回气管路;23:齿轮泵;24:流量调节阀;25:第一压力传感器;26:第二压力传感器;27: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
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33.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34.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35.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36.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37.结合图1至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可选实施结构,图中箭头方向为冷媒流动方向。
38.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悬浮机组系统,气悬浮机组系统包括冷媒循环回路10、供液管路21、回气管路22和齿轮泵23,其中,冷媒循环回路10上设置有压缩机11和蒸发器12;供液管路21的一端与冷媒循环回路10相连通,供液管路21的另一端与压缩机11的进口相连通,以使冷媒循环回路10的液态冷媒流入压缩机内部,并将液态冷媒在压缩机内转变成气态冷媒,给压缩机的轴承115供气和/或冷却压缩机的电机114;回气管路22的一端与压缩机的出口相连通,回气管路22的另一端与冷媒循环回路10相连通,用于将流入压缩机内的冷媒排回冷媒循环回路10内;齿轮泵23设置在供液管路21,用于调节供液管路21内液态冷媒的压力。
39.冷媒循环回路10包括依次连接的气悬浮压缩机11、蒸发器12和冷凝器13,上述部件通过管路连接构成冷媒循环回路10。在冷媒循环回路10的管路上还设置有单向阀14、流量控制装置(角阀)、电子膨胀阀和流体监测装置等结构件,设置位置和设置方式采用常规手段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40.在气悬浮机组系统工作时,蒸发器12通过连接管路将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传递给压缩机11,压缩机11将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然后通过连接管路将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传递给冷凝器13,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冷凝器13散热后成为常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经电子膨胀阀节流后,再通过连接管路流入蒸发器12内完成循环。
41.供液管路21的一端与冷媒循环回路10相连通,供液管路21的另一端与压缩机的进口相连通,以使冷媒循环回路10的液态冷媒流入压缩机内部,这样,供液管路21能从冷媒循环回路10上具有液态冷媒的位置抽取液态冷媒并输送至压缩机的内部。
42.可选地,供液管路21与冷媒循环回路10相连通的一端连接在冷媒循环回路10上的蒸发器12液态冷媒区。这样,由于在气悬浮机组系统工作过程中,蒸发器12内始终有足量的液态冷媒存储,能够保证供液管路21始终能够抽取到足够的液态冷媒,防止出现供液管路21无法获取到足够的液态冷媒或供液管路21获取的冷媒量过多影响冷媒循环回路10正常工作的情况,有效地提高了气悬浮机组系统的可靠性。
43.齿轮泵23是依靠泵缸与啮合齿轮间所形成的工作容积变化和移动来输送液体或使之增压的回转泵。由两个齿轮、泵体与前后盖组成两个封闭空间,当齿轮转动时,齿轮脱开侧的空间的体积从小变大,形成真空,将液体吸入,齿轮啮合侧的空间的体积从大变小,而将液体挤入管路中去。吸入腔与排出腔是靠两个齿轮的啮合线来隔开的。齿轮泵23的排出口的压力完全取决于齿轮泵23出口处阻力的大小。齿轮泵23的出口设置有可以调节齿轮
泵23排出压力的控制阀与齿轮泵23一起协同控制齿轮泵23的排出冷媒的压力大小。
44.这样,由于齿轮泵23具有自吸、增大液体压力的能力,齿轮泵23还具有排出流量与排出压力无关的特点,可以分开控制供液管路21的流量和供液管路21内的冷媒压力,进而能够使供液管路21内的冷媒压力满足压缩机轴承工作要求。而且齿轮泵23的泵壳上无吸入阀和排出阀,具有构造简单、流量平均和结构牢靠的优点,有效地提高了气悬浮机组系统的可靠性。
45.采用本公开实施例,通过设置供液管路21将冷媒循环回路10内的液态冷媒供给压缩机,设置回气管路22使供给压缩机的冷媒排回冷媒循环回路10,保证冷媒循环回路10的冷媒总量的稳定,进而保证冷媒循环回路10正常运转,利用齿轮泵23调节供液管路21内的液态冷媒的压力,使供给压缩机的冷媒压力达到压缩机轴承运转的正常要求,维持压缩机的正常运转。
46.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悬浮机组系统还包括流量调节阀24,流量调节阀24设置在供液管路21,流量调节阀24用于调节供液管路21内液态冷媒的流量。
47.这样,通过在供液管路21设置流量调节阀24可以调节供液管路21内液态冷媒的流量,在气悬浮压缩机压缩冷媒的工作过程中,压缩机轴承需要的冷媒的流量和压力都会发生变化,通过调节流量调节阀24的开度能够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转。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11内部设置有冷却管路111和轴承供气管路110,供液管路21进入压缩机内分成两路,其中一路与压缩机冷却管路111相连通,另一路与压缩机轴承供气管路110相连通,其中,压缩机冷却管路111用于给电机114进行冷却,压缩机轴承供气管路110用于给轴承供气。
49.压缩机内设有压缩机轴承115、电机114、冷却管路111和轴承供气管路110。冷却管路111与压缩机的进口相连通,用于给电机114冷却。压缩机轴承供气管路110与压缩机的进口相连通,用于给压缩机轴承供气。也就是说,供液管路21内的冷媒既用于给电机114冷却,又用于压缩机轴承供气。这样,可以省去压缩机外部的冷却液管路,简化了压缩机的管路,能够节省冷却液管路的能耗。
50.可选地,供液管路21上设置有过滤器27,用于过滤供液管路21中冷媒中的杂质。这样,可以防止供液管路21发生堵塞,保证供液管路21能稳定供液,提高可靠性。
51.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轴承供气管路110内设置有节流组件112,节流组件112用于将液态冷媒转变成气态冷媒。
52.压缩机轴承供气管路110内的液态冷媒经过节流组件112节流后变为气态冷媒,气态冷媒供给压缩机轴承,以使压缩机轴承悬浮。在供气管路内设置节流组件112,相比于传统通过设置供气罐和加热装置的设置,可省去加热装置和供气罐的设置,减少气悬浮压缩机供气系统的部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的同时减少了系统的能耗。
53.可选地,节流组件112包括微型节流孔。
54.可选地,节流组件112包括轴承多孔介质部件。
55.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悬浮机组系统还包括连通管路113,连通管路113的一端与压缩机冷却管路111连通,连通管路113的另一端与压缩机轴承供气管路110连通,冷却管路内的液态冷媒经过与电机114换热变为气态冷媒,连通管路113用于将冷却管路内的气态冷媒供给供气管路。
56.压缩机冷却管路111内的液态冷媒经过与电机114换热变为气态冷媒,连通管路113用于将压缩机冷却管路111内的气态冷媒供给压缩机轴承供气管路110。
57.压缩机冷却管路111内的液态冷媒在给电机114降温吸收电机114的热量后,气化为气态冷媒,压缩机冷却管路111内的压力增加。气态冷媒通过连通管路113进入轴承供气管路110,一方面可减少压缩机冷却管路111内的压力,使液态冷媒正常流通。另一方面通过连通管路113向压缩机轴承供气管路110补充气态冷媒,增加压缩机轴承供气管路110内的气压,使压缩机轴承悬浮,保证压缩机的正常工作。
58.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可更加合理地利用冷媒,提高气态冷媒的利用率,减少压缩机的运行能耗,降低使用成本。
59.可选地,供液管路21上设置有单向阀14,用于防止供液管路21内的液态冷媒倒流回冷媒循环回路10而导致冷媒循环回路10不能正常工作。
60.可选地,气悬浮机组系统设置有控制器,控制器与齿轮泵23和流量调节阀24均相连接,用于控制齿轮泵23的工作和流量调节阀24的开闭。
61.如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气悬浮机组系统控制方法,包括:
62.s401,获取压缩机进口压力值和压缩机出口压力值,得到压缩机进口和压缩机出口的压力差;
63.s402,根据压力差与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控制器控制流量调节阀24的开度和/或齿轮泵23的转速。
64.在气悬浮压缩机轴承工作时,需要确保稳定可靠的轴承的轴向承载力和径向承载力,在轴承和轴之间形成稳定刚度和阻尼的气膜,需要恒定控制供气压差,本技术的控制方法可以根据压缩机进口和压缩机出口的压力差,使供液管路21的冷媒压力满足压缩机轴承的压力要求,维持压缩机轴承的正常运转。
65.可选地,压缩机的进口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25,第一压力传感器25用于实时检测压缩机进口处的冷媒压力并发送给控制器。可选地,压缩机的出口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26,第二压力传感器26用于实时检测压缩机出口处的冷媒压力并发送给控制器。
66.通过该实施例,在压缩机轴承供液管路21的压力需要调节时,控制器可以控制流量调节阀24和齿轮泵23系统能够快速调节供液管路21的冷媒压力,使其满足压缩机的供气压差,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行。
67.如图5所示,可选地,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用于气悬浮机组系统控制方法,根据压力差与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控制器分别控制流量调节阀24的开度和/或齿轮泵23的转速包括:
68.s501,当压力差小于预设阈值,控制器控制流量调节阀24开度增大至第一预设开度;
69.s502,控制器获取调节后的第一压力差;
70.s503,当调节后的第一压力差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器控制齿轮泵23的转速增大和/或控制流量调节阀24的开度增大,直至使调节后的第一压力差处在预设阈值范围内;
71.s504,当调节后的第一压力差等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器控制齿轮泵23的转速保持不变;
72.s505,当调节后的第一压力差大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器控制齿轮泵23的转速减小和/或控制流量调节阀24的开度减小,直至使调节后的第一压力差处在预设阈值范围内。
73.其中,调节后的压力差为了便于与下述的调节后的压力差作区分分别采用调节后的第一压力差、调节后的第二压力差、调节后的第三压力差和调节后的第四压力差的描述方式,这里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无实际意义,仅作为区分使用。
74.示例性的,第一预设开度为流量调节阀24的最大开度,当调节后的第一压力差小于预设阈值时,此时控制器只能通过增大齿轮泵23的转速的方式,控制调节后的第一压力差,这样,相比于单一控制的方式更加可靠,能够确保使调节后的第一压力差处在预设阈值范围内。
75.采用该实施例,根据压缩机进口和压缩机出口的压力差与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通过先控制流量调节阀24粗调供液管路21的冷媒压力,在通过控制齿轮泵23精细控制压缩机,能够有效地提高控制精度,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转。
76.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如图5所示用于气悬浮机组系统控制方法,根据压力差与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控制器分别控制流量调节阀24的开度和/或齿轮泵23的转速,还包括:
77.s601,当压力差大于预设阈值,控制器控制流量调节阀24的开度减小至第二预设开度;
78.s602,控制器获取调节后的第二压力差;
79.s603,当调节后的第二压力差大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器控制齿轮泵23的转速减小和/或控制流量调节阀24的开度减小,使调节后的第二压力差处在预设阈值范围内;
80.s604,当调节后的第二压力差等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器控制齿轮泵23的转速保持不变
81.s605,当调节后的第二压力差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器控制齿轮泵23的转速增大和/或控制流量调节阀24的开度增大,使调节后的压力差处在预设阈值范围内;
82.其中,第一预设开度大于第二预设开度。
83.采用该实施例,可以在压力差大于预设阈值,通过先调节流量调节阀24的开度的粗调,再调节齿轮泵23的转速和/或流量调节阀24开度的方式,使压力差达到预设阈值,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转。
84.可选地,第一预设开度为流量调节阀24的最大开度的70%,第二预设开度为流量调节阀24的最大开度的20%。这样,能够使压力差快速的产生明显的变化,便于后续的再调节。
8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用于气悬浮机组系统控制方法,根据压力差与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控制器分别控制流量调节阀24的开度和/或齿轮泵23的转速,包括:
86.s701,当压力差大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器控制齿轮泵23的转速减小至第一预设转速;
87.s702,控制器获取调节后的第三压力差;
88.s703,当调节后的第三压力差大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器控制流量调节阀24的开度减小和/或控制齿轮泵23的转速减小,使第三压力差处在预设阈值范围内;
89.s704,当调节后的第三压力差等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器控制流量调节阀24的开度保持不变;
90.s705,当调节后的第三压力差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器控制流量阀的开度增大和/或控制齿轮泵23的转速增大,使调节后的第三压力差处在预设阈值范围内。
91.采用该实施例,根据压缩机进口和压缩机出口的压力差与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通过先控制流量调节阀24粗调供液管路21的冷媒压力,在通过控制齿轮泵23精细控制压缩机,能够有效地提高控制精度,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转。
92.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如图7所示用于气悬浮机组系统控制方法,根据压力差与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控制器控制流量调节阀24的开度和/或齿轮泵23的转速,还包括:
93.s801,当压力差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器控制齿轮泵23的转速增大至第二预设转速;
94.s802,控制器获取调节后的第四压力差;
95.s803,当调节后的第四压力差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器控制流量调节阀24的开度增大和/或控制齿轮泵23的转速增大,使调节后的第四压力差处在预设阈值范围内;
96.s804,当调节后的第四压力差等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器控制流量调节阀24的开度保持不变;
97.s805,当调节后的第四压力差大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器控制流量调节阀24的开度减小和/或控制齿轮泵23的转速减小,使调节后的第四压力差处在预设阈值范围内;
98.其中,第一预设转速小于第二预设转速。
99.采用该实施例,可以在压力差小于预设阈值时,通过先调节齿轮泵23转速进行粗调,再调节齿轮泵23的转速和/或流量调节阀24开度进行细调的方式,使调节后的第四压力差达到预设阈值,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转。
100.可选地,第一预设转速为齿轮泵23最大转速的15%至25%,第二预设转速为齿轮泵23最大转速的75%至85%。这样,能够使压力差快速的产生明显的变化,便于后续的再调节。
101.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