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17080发布日期:2022-08-05 19:12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具备偏向吹出的空气的风向板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2.在空调机中,在到达吹出口的风路中,在吹出口附近设有改变吹出到吹出口的空气的左右方向的朝向的风向板。通常,在这样的空调机中,多个风向板由一个驱动机构驱动。
3.例如,在日本特开2018-48791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在由多个风向板构成的风向板列的端部侧配置有驱动力传递部的空调机。驱动力传递部具有通过马达的驱动力而转动的腔部以及与腔部一体地转动的驱动杆。驱动杆通过连结杆与多个风向板连结。
4.在日本特开2018-48791号公报的空调机中,驱动力传递部配置在风向板列的端部、即形成风路的左右的端的壳体的壁面的附近。因此,最接近壁面的风向板远离壁面而配置。通过壁面附近的空气的朝向不会被该风向板改变,而是直接笔直地吹出。笔直地吹出的空气与由于最接近壁面的风向板而在壁面侧改变了朝向的空气在吹出口的附近碰撞,由此扰乱了空气的流动。其结果,吹出的一部分空气不向所希望的方向输送,所以降低空气调节的效率。
5.日本国特开2020-98051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将上述的驱动杆替换为风向板那样的空调机。
6.在这样的空调机中,能够使兼作驱动杆的风向板接近上述壁面地配置。由此,能够通过该风向板改变经过壁面附近的空气的朝向。


技术实现要素:

7.但是,在日本国特开第2020-98051号公报的空调机中,由于最接近壁面的风向板形成为与其他风向板相同的大小,因此在使该风向板朝向壁面侧时,吹出的冷气很容易撞到吹出口附近的壁面。因此,在壁面由于冷气与室内的空气的温度差而产生结露。
8.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在于使吹出口附近的壁面不易产生结露,并且减少吹出口附近的空气的乱流。
9.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空调机具备:箱体,其具有吹出空气的吹出口以及向所述吹出口引导空气的风路;以及多个风向板,其通过在所述风路中改变朝向,从而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向左右方向偏向,所述多个风向板包括离形成所述风路的左右的端的所述箱体的壁面最近的第一风向板和第二风向板,在所述多个风向板朝向使空气最大地向所述壁面侧偏向的方向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风向板使空气偏向的程度小于所述第二风向板。
10.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能够使吹出口附近的壁面不易产生结露,并且能够减少吹出口附近的空气的乱流。附图简要说明
11.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外观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上述空调机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除去开闭面板的状态下的上述空调机的外观的立体图。图4为图1的a-a线立体截面图。图5是表示设于上述空调机的风向调整单元的外观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上述风向调整单元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上述风向调整单元的侧视图。图8是从图7的b-b线方向看的截面图。图9是表示上述风向调整单元中的第一风向板及支承箱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上述风向调整单元中的第二风向板及支承箱的侧视图。图11是表示上述第一风向板及上述第二风向板在上述空调机的箱体中的内壁面侧稍微改变朝向时吹出的空气的流动的图。图12是表示上述第一风向板及上述第二风向板向上述内壁面侧最大地改变朝向时吹出的空气的流动的图。图13是表示处于中立位置的上述第一风向板及上述第二风向板与上述内壁面的位置关系的局部放大图。图14是表示最大朝向上述内壁面侧的上述第一风向板及上述第二风向板与上述内壁面的位置关系的局部放大图。图15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空调机中,上述第一风向板及上述第二风向板向上述内壁面侧最大地改变朝向时吹出的空气的流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2.[实施方式]如果基于图1~图15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则如下述。
[0013]
在本实施方式以及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对具备室内机和室外机的分离式的空调机系统中的壁挂型的室内机进行说明。但是,显然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空调机并不限定于壁挂型的室内机。
[0014]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1的外观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空调机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除去开闭面板3a、3b后的状态的空调机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4是图1的a-a线立体截面图。
[0015]
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室内机的空调机1具有箱体2作为外装体。
[0016]
箱体2形成与长方体类似的形状。具体而言,箱体2的前表面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形成得比箱体2的背面的上下方向的宽度窄。因此,箱体2的上表面形成为从大致中央部到前表面平缓地向下倾斜。另外,箱体2的下表面形成为从大致中央部到前表面平缓地上升倾斜。
[0017]
在箱体2的上表面形成有吸入来自外部的空气的吸入口2a。在吸入口2a上组装有格子。另外,在吸入口2a设置有未图示的过滤器。过滤器与空气一起捕集被吸入箱体2的内部的尘埃等。
[0018]
如图3所示,在箱体2的下表面形成有吹出口2b,该吹出口2b将从吸入口2a吸入并
通过了箱体2的内部的空气吹出。吹出口2b形成为细长的长方形的形状。另外,在箱体2的外侧壁2c的内侧形成有内壁面2d(壁面)。另外,在箱体2的下表面设置有形成吹出口2b的前缘的前缘部2e。
[0019]
如图2所示,在箱体2上设有开闭吹出口2b的开闭面板3a、3b。开闭面板3a在吹出口2b的上端的位置可转动地支承在箱体2上。开闭面板3b在吹出口2b的下端的位置可转动地支承在箱体2上。开闭面板3a、3b在空调机1停止空气调节动作时关闭,另一方面,在空调机1进行空气调节动作时打开,兼作使根据开度吹出的空气朝上下方向偏向的上下方向风向板。
[0020]
如图4所示,空调机1还具备热交换器4、风扇5、壳体6、7以及风向调整单元8。
[0021]
热交换器4具有第一热交换部4a和第二热交换部4b。第一热交换部4a被配置成从吸入口2a的正下方到箱体的前面附近倾斜。第二热交换部4b被配置成从吸入口2a的正下方到箱体的背面附近倾斜。
[0022]
热交换器4与从吸入口2a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具体而言,热交换器4在制冷运转时作为使制冷剂气化的蒸发器发挥作用,从空气中夺取热量。另一方面,热交换器4在供暖运转时作为使制冷剂液化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向空气赋予热量。
[0023]
风扇5配置在分别与第一热交换部4a及第二热交换部4b的下表面相对的位置。风扇5以在箱体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轴为中心,通过后述的风扇马达(未图示)的驱动力而旋转。风扇5例如是横流风扇,但也可以是其他风扇。风扇5通过旋转,产生从吸入口2a吸入室内的空气并从吹出口2b向室内吹出的气流。
[0024]
壳体6是将由风扇5送出的空气引导至吹出口2b的板状构件。壳体6在从风扇5送出空气的箱体2的背面侧,设置在从风扇5与第二热交换部4b之间至后述的风向调整单元8的上端位置的范围内。壳体6形成为以向箱体2的背面侧鼓起的方式而弯曲的形状。另外,壳体6形成为具有与箱体2的两侧壁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的宽度。
[0025]
壳体7是将由风扇5送出的空气引导至吹出口2b的板状构件。壳体7以配置在吹出口2b的上方的第一热交换部4a的下端和风扇5的附近的方式固定于箱体2。壳体7也与壳体6相同,形成为具有与箱体2的两侧壁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的宽度。
[0026]
壳体7具有对置部7a和导风部7b。对置部7a以与风扇5相对的方式靠近风扇5而配置。另外,对置部7a被配置成从箱体2的前部侧到后部侧倾斜。导风部7b设置在从对置部7a的下端至箱体2的前缘部2e中的下端的范围内。
[0027]
壳体6和7安装在箱体2上,并且具有加强箱体2的功能,因此构成箱体2的一部分。
[0028]
风向调整单元8根据第一风向板82及第二风向板83的朝向,调整从吹出口2b吹出的空气的左右方向的朝向。风向调整单元8可装卸地安装于壳体6。接着,详细说明风向调整单元8。
[0029]
图5是表示风向调整单元8的外观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风向调整单元8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风向调整单元8的侧视图。图8是从图7的b-b线方向看的截面图。图9是表示风向调整单元8中的第一风向板82和支承箱81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风向调整单元8中的第二风向板83和支承箱81的侧视图。
[0030]
如图5和图6所示,风向调整单元8具有支承箱81、两个第一风向板82、多个第二风向板83以及两根连结杆84(连结构件)。
[0031]
支承箱81设置成可装卸地组装于壳体6。支承箱81具有稍短于箱体2中相对的内壁面2d之间的距离的长度。另外,支承箱81具有平坦的上表面81a,该上表面81a具有从壳体6的下端到吹出口2b附近的宽度。上表面81a形成与壳体6的表面大致连续的面。
[0032]
壳体6、7、支承箱81的上表面81a、以及上述内壁面2d形成向吹出口2b引导空气的风路。另外,内壁面2d形成该风路的左右端。
[0033]
第一风向板82及第二风向板83是通过在上述的风路中改变朝向而使从吹出口2b吹出的空气向左右方向偏向的部件。第一风向板82和第二风向板83分别由树脂形成。第一风向板82及第二风向板83在上表面81a中,分别设置在从中央部向左右分开的左侧块和右侧块上。
[0034]
第一风向板82在支承箱81的上表面81a上最接近支承箱81的各个端部的位置上,与该端部隔开规定的距离而配置。由于支承箱81的端部接近内壁面2d,所以在第一风向板82和第二风向板83中,第一风向板82配置在最接近内壁面2d的位置。
[0035]
第二风向板83以相邻的第二风向板83之间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在第一风向板82和与第一风向板82邻接的第二风向板83之间设置有与邻接的第二风向板83之间的间隔大致相同的间隔。在支承箱81的上表面81a的中央部,存在未设置第二风向板83的区域。
[0036]
如图7~图9所示,第一风向板82具有可动部82a(第一可动部)。
[0037]
可动部82a是相对于支承箱81的上表面81a可动的部分,形成为具有大致均匀厚度的平板形状。可动部82a形成为在相对于支承箱81的上表面81a稍微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进而向吹出口2b侧延伸。另外,当第一风向板82与第二风向板83联动时,可动部82a具有不会因经由连结杆84施加的力而变形的刚性。在可动部82a的前端设有连结部82b(第一连结部)。连结部82b在其上端具有与连结杆84的端部卡合的突起82c。
[0038]
第一风向板82由驱动机构85(驱动部)驱动而转动。驱动机构85具有转动圆板85a、马达85b以及驱动轴85c。
[0039]
转动圆板85a是圆板状的部件,在支承箱81的上表面81a,可转动地被嵌入到从上表面81a的后端缘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转动圆板85a在其上端面固定有可动部82a的支承箱81侧的端部。另外,转动圆板85a在其下端面的中心固定有与马达85b的主轴(未图示)直接连接的驱动轴85c的前端。由此,转动圆板85a由马达85b驱动。作为马达85b,例如,使用根据1脉冲的驱动信号的输入而旋转规定角度的步进电机。
[0040]
如图7、图8以及图10所示,第二风向板83具有支承部83a、固定部83b、可动部83c(第二可动部)以及弹性变形部83d。
[0041]
支承部83a形成为长方形,在其两侧面具有沿该侧面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凸条(未图示)。与此相对,在支承箱81的上表面81a,在后端缘具有以与后端缘垂直的方向向前端缘侧延伸的方式形成为长方形状的凹部81b。在凹部81b的相互对置的两侧面具有可滑动地嵌合于支承部83a的凸条的凹条(未图示)。支承部83a在凸条嵌入凹部81b的凹条的状态下从上表面81a的后端缘侧被压入,由此嵌入凹部81b。支承部83a通过具有上述的结构,可装卸地安装于支承箱81。
[0042]
固定部83b是固定于支承部83a的部分。固定部83b与第一风向板82的可动部82a相同,形成为具有大致均匀厚度的平板状。
[0043]
可动部83c是相对于支承箱81的上表面81a可动的部分,形成为具有大致均匀厚度
的平板状。可动部83c以延伸至比第一风向板82的前端更靠近吹出口2b的位置的方式而形成。另外,当第二风向板83与第一风向板82联动时,可动部83c具有不会因经由连结杆84施加的力而变形的刚性。在可动部82a的下端缘的大致中央部设置有连结部83e。连结部83e(第二连结部)具有形成于可动部83c的切口83f和设置于切口3f的轴83g。
[0044]
弹性变形部83d设置在固定部83b与可动部83c之间,连接固定部83b与可动部83c。弹性变形部83d形成为比固定部83b及可动部83c更薄,从而能够弹性变形。
[0045]
两个连结杆84中的一个连接设置在上述左侧块的第一风向板82和第二风向板83。两个连结杆84中的另一个连接设置在上述右侧块的第一风向板82和第二风向板83。连结杆84的第一风向板82侧的一端与可动部82a中的连结部82b的突起82c卡合。连结杆84的对应于多个第二风向板83的位置与可动部83c中的连结部83e的轴83g缓慢地卡合。
[0046]
对如上所述构成的空调机1中的基于第一风向板82及第二风向板83的空气的偏向动作进行说明。
[0047]
图11是表示在第一风向板82及第二风向板83稍微向内壁面2d侧改变朝向时吹出的空气的流动的图。图12是表示第一风向板82及第二风向板83向内壁面2d侧最大地改变朝向时吹出的空气的流动的图。
[0048]
如图11所示,在第一风向板82及第二风向板83从不使吹出空气的朝向偏向的中立状态稍微向内壁面2d侧改变朝向的状态下,第一风向板82使空气偏向的程度比第二风向板83小。由此,通过第一风向板82偏向的空气如虚线的箭头所示,不与内壁面2d接触而从吹出口2b吹出。
[0049]
如图12所示,即使在第一风向板82及第二风向板83朝向内壁面2d侧最大地改变朝向的状态、即朝向使空气最大地向内壁面2d侧偏向的方向的状态下,第一风向板82使空气偏向的程度也比第二风向板83小。在该状态下,由第一风向板82偏向的空气如虚线的箭头所示,不与内壁面2d接触而从吹出口2b吹出。
[0050]
由此,能够以内壁面2d不易产生结露的方式,使第一风向板82靠近内壁面2d而配置。另外,通过使第一风向板82靠近内壁面2d配置,能够使由于第一风向板82偏向的空气与由于第二风向板83偏向的空气在吹出口2b附近难以碰撞。由此,能够减少由吹出方向不同的空气的碰撞所引起的吹出口2b附近的空气的乱流。
[0051]
另外,第一风向板82小于第二风向板83。具体而言,第一风向板82及第二风向板83处于中立状态时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第一风向板82的大小(长度)小于空气流动方向上的第二风向板83的大小(长度)。或者,第一风向板82的高度方向的大小也可以小于第二风向板83的高度方向的大小。
[0052]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第一风向板82比第二风向板83小,所以能够使第一风向板82对空气的偏向角度小于第二风向板83对空气的偏向角度。由此,与将第二风向板83作为第一风向板82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以由第一风向板82偏向的空气不与内壁面2d接触的方式将第一风向板82靠近壁面而配置。因此,在内壁面2d附近能够使更多的空气通过第一风向板82偏向。
[0053]
另外,第一风向板82具有刚性,该第一风向板82在与第二风向板83联动时,不会因经由连结杆84施加于可动部82a的力而变形。另外,第一风向板82由驱动机构85直接驱动。
[0054]
由此,能够不经由驱动力传递部件而驱动第一风向板82。因此,能够将驱动第一风
向板82的驱动机构85配置在第一风向板82的附近。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包括第一风向板82、第二风向板83、连结杆84以及驱动机构85的结构群构成为风向调整单元8。
[0055]
另外,第二风向板83通过弹性变形部83d而弹性变形。具体而言,弹性变形部83d以弯曲的方式变形。由此,第二风向板83能够平滑地改变空气的流动。
[0056]
接着,对第一风向板82和第二风向板83改变了方向时的偏向角度进行说明。
[0057]
图13是表示位于中立位置的第一风向板82和第二风向板83与内壁面2d的位置关系的局部放大图。图14是表示最大朝向内壁面2d侧的第一风向板82及第二风向板83与内壁面2d的位置关系的局部放大图。
[0058]
如图13所示,在处于中立状态的第一风向板82中,改变朝向的支点f1是转动圆板85a的中心。在处于中立状态的第二风向板83中,改变朝向的支点f2是使弹性变形部83d开始变形的起始点、即固定部83b与弹性变形部83d的边界。另外,在处于中立状态的第一风向板82中,与连结杆84连结的连结点c1为连结部82b,在处于中立状态的第二风向板83中,与连结杆84连结的连结点c2为连结部83e。
[0059]
如图14所示,在第一风向板82和第二风向板83朝向使空气最大地向内壁面2d侧偏向的方向的状态下,第一风向板82以支点f1为轴改变朝向,第二风向板83以支点f2为轴逐渐地改变朝向。以支点f2为轴改变朝向包括可动部83c通过从支点f2开始的弹性变形部83d的弹性变形来改变朝向的情况。关于第二风向板83,弹性变形部83d在从支点f2到与可动部83c的边界的范围呈弯曲状变形。由此,可动部83c相对于固定部83b改变朝向。
[0060]
如图14所示,预先使第一风向板82中的从支点f1到连结点c1的第一长度(第一距离)比第二风向板83中的从支点f2到连结点c2的第二长度(第二距离)更长。由此,上述状态下的第一风向板82最大地使空气偏向的第一偏向角度相比第二风向板83最大地使空气偏向的第二偏向角度变小。
[0061]
由此,与将第二风向板83设置为第一风向板82的情况相比,能够以通过第一风向板82偏向的空气不与内壁面2d接触的方式使第一风向板82靠近内壁面2d配置。因此,在内壁面2d的附近能够通过第一风向板82使更多的空气偏向。
[0062]
另外,通过使第一风向板82的第一长度比第二风向板83的第二长度长,能够使第一偏向角度比第二偏向角度小。
[0063]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空调机1中,第一风向板82和第二风向板83向内壁面2d侧最大地改变朝向时吹出的空气的流动的图。
[0064]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第一长度比第二长度长,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第一长度与第二长度相等(或大致相等)。
[0065]
在该情况下,第一偏向角度与第二偏向角度相等。然而,相对于第一风向板82以支点f1为轴进行转动,第二风向板83从支点f2逐渐变形为弯曲状,因此实际的第二偏向角度大于第二偏向角度。
[0066]
另外,通过使第一长度与第二长度相等,能够使通过连结杆84的驱动而在第一风向板82和第二风向板83产生的转矩相等。由此,能够没有阻力地进行通过连结杆84对第一风向板82和第二风向板83的驱动。因此,在驱动第一风向板82和第二风向板83时,能够大幅降低因在第一风向板82和第二风向板83产生的转矩不同而产生的异响。
[0067]
如图15所示,在本变形例中,空调机1取代第一风向板82而具有第一风向板86,取代连结杆84而具有连结杆87,取代驱动机构85而具有驱动机构88。
[0068]
第一风向板86与第二风向板83同样地弹性变形。另外,第一风向板86的空气流动方向的长度比第二风向板83的空气流动方向的长度短。
[0069]
连结杆87配置成贯通具有内壁面2d的内壁并延伸到风路外。连结杆87连结第一风向板86和第二风向板83。
[0070]
驱动机构88具有驱动源88a和驱动杆88b。驱动源88a是马达,以转动驱动杆88b的方式进行驱动。驱动杆88b的前端连结有连结杆87,通过转动,使连结杆87向左右方向移动。
[0071]
在如上述那样形成的变形例中,由于连结杆87贯穿内壁,因此无法如风向调整单元8那样将驱动机构88与第一风向板86和第二风向板83一起单元化。因此,无法将第一风向板86和第二风向板83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箱体2。
[0072]
然而,在这样的结构中,在第一风向板86朝向使空气最大地向内壁面2d侧偏向的方向的状态下,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第一风向板86使空气偏向的程度比第二风向板83小。
[0073]
由此,能够以使内壁面2d不易产生结露的方式,使第一风向板86靠近内壁面2d配置。另外,通过将第一风向板86靠近内壁面2d设置,能够减少吹出方向不同的空气的碰撞所引起的吹出口附近的空气的乱流。另外,由于第一风向板86弹性变形,因此能够通过第一风向板86顺畅地改变空气的流动。
[0074]
另外,第一风向板82、86以及第二风向板83的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虽然配置在第一风向板82、86以及第二风向板83的下侧,但也可以配置在风路的上侧。在这样的构成中,需要使风路的构成在上侧支承第一风向板82、86以及第二风向板83的构造。另外,第一风向板82、86以及第二风向板83在空气流动的上游侧被支承,在下游侧被驱动,但被支承的位置和被驱动的位置也可以相反。另外,第一风向板82、86以及第二风向板83也可以安装于开闭面板3b。这样,配置第一风向板82、86以及第二风向板83的位置和部位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方式。
[0075]
〔总结〕本发明的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具备:箱体,其具有吹出空气的吹出口以及向所述吹出口引导空气的风路;以及多个风向板,其通过在所述风路中改变朝向,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向左右方向偏向,所述多个风向板包括离形成所述风路的左右的端的所述箱体的壁面最近的第一风向板和第二风向板,在所述多个风向板朝向使空气最大地向所述壁面侧偏向的方向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风向板使空气偏向的程度小于所述第二风向板。
[0076]
根据上述的结构,即使通过第一风向板使空气最大地向壁面侧偏向,与通过第二风向板使空气最大地向壁面侧偏向的情况相比,偏向后的空气也难以与壁面接触。由此,能够以使壁面不易产生结露的方式使第一风向板靠近壁面配置。另外,通过将第一风向板靠近壁面配置,能够使由于第一风向板偏向的空气和由于第二风向板偏向的空气在吹出口附近难以碰撞。由此,能够减少吹出方向不同的空气的碰撞所导致的吹出口附近的空气的乱流。
[0077]
在上述方式1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向板使空气最大地偏向的第一偏向角度也可以比所述第二风向板使空气最大地偏向的第
二偏向角度小。
[0078]
根据上述的结构,第一偏向角度比第二偏向角度小,因此与将第二风向板设置为第一风向板的情况相比,能够以由第一风向板偏向的空气不接触壁面的方式,将第一风向板靠近壁面配置。由此,能够在壁面的附近利用第一风向板使更多的空气偏向。
[0079]
在上述方式1或者2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方式3所涉及的空调机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向板可以比所述第二风向板小。
[0080]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第一风向板比第二风向板小,因此能够使基于第一风向板的空气的偏向角度比基于第二风向板的空气的偏向角度小。由此,与将第二风向板设置为第一风向板的情况相比,能够以由第一风向板偏向的空气不接触壁面的方式,将第一风向板靠近壁面配置。因此,能够在壁面的附近利用第一风向板使更多的空气偏向。
[0081]
在上述方式1~3中任一个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方式4所涉及的空调机进一步具备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以所述第一风向板以及所述第二风向板连动的方式连结所述第一风向板的第一可动部和所述第二风向板的第二可动部,所述第一风向板具有以第一支点为轴而改变朝向的第一可动部,所述第二风向板具有以第二支点为轴而改变朝向的第二可动部,所述第一可动部中与所述连结部件连结的第一连结部与所述第一支点之间的第一距离比所述第二可动部中与所述连结部件连结的第二连结部与所述第二支点之间的第二距离长。
[0082]
在上述的结构中,第一可动部和第二可动部被连结部件驱动,由此,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的移动距离相等。另外,由于第一距离比第二距离长,因此第一偏向角度比第二偏向角度小。
[0083]
在上述方式1至3的任意一个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方式5所涉及的空调机进一步具备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以所述第一风向板以及所述第二风向板连动的方式连结所述第一风向板的第一可动部和所述第二风向板的第二可动部,第一风向板具有在与所述第二风向板连动时不因经由所述连结部件向所述第一可动部施加的力而变形的刚性,并且具有以第一支点为轴而改变朝向的第一可动部,第二风向板具有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和以成为该弹性变形部开始变形的起点的第二支点为轴来改变朝向的第二可动部,所述第一可动部中与所述连结部件连结的第一连结部与所述第一支点之间的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可动部中与所述连结部件连结的第二连结部与所述第二支点之间的第二距离可以相等。
[0084]
根据上述的结构,第一风向板以第一支点为轴改变朝向,另一方面,第二风向板通过弹性变形部从第二支点逐渐变形。由此,即使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相等,也能够使第二偏向角度大于第一偏向角度。另外,通过使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相等,能够使因连结部件的驱动而在第一风向板和第二风向板产生的转矩相等。由此,能够没有阻力地进行连结部件对第一风向板和第二风向板的驱动。因此,在驱动第一风向板和第二风向板时,能够大幅降低因在第一风向板和第二风向板产生的转矩不同而产生的异响。
[0085]
在上述方式4或者5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方式6所涉及的空调机还具备直接驱动所述第一风向板的驱动部,所述第一风向板也可以在与所述第二风向板连动时,具有不会因经由所述连结部件向所述第一可动部施加的力而变形的刚性。
[0086]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不经由驱动力传递部件而利用驱动部直接驱动第一风向板。由此,能够将驱动第一风向板的驱动部配置在第一风向板的附近。因此,能够容易地将
包括第一风向板、第二风向板和驱动部的结构单元化。
[0087]
在上述方式1至4的任意一个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方式7所涉及的空调机中,第二风向板也可以弹性变形。
[0088]
根据上述的结构,第二风向板能够顺畅地改变空气的流动。
[0089]
〔附记事项〕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另外,对于适当组合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此外,通过组合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可以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