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尘检测设备、灰尘检测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93732发布日期:2022-04-23 18:18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灰尘检测设备、灰尘检测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一种智能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灰尘检测设备、灰尘检测组件及空 调器。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所处空间的温度、湿度以及干净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带有空气净化功能的家电设备(例如空调)已成为大多数用户净 化空气的首选。
3.在家电设备中配置灰尘检测组件,成为未来的新趋势;通过灰尘检测组件实时检测室 内空气的灰尘浓度,控制风扇进气量,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一方面提高家电设备过滤空 气、改善空气质量的效果,另一方面兼顾家电设备的节能和环保要求。
4.但在相关技术中,灰尘检测组件在家电设备内的安装位置,对家电设备的尺寸要求较 高,并且还会对家电设备的组装以及维修造成不便,使得大多数家电设备不具备配置灰尘 检测组件的条件,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灰尘检测设备、灰尘检测组件及空调 器。
6.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灰尘检测设备,包括
7.检测本体、外壳体和盖板;所述外壳体套在所述检测本体上,并包覆所述检测本体;
8.其中,所述检测本体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用于供灰尘检测组件安装;
9.所述外壳体对应所述安装部的位置上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用于供所述盖板 安装在所述外壳体上;
10.所述盖板包括:进风孔和出风孔;
11.所述进风孔和所述安装部上的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进风口之间形成进风通道,所述出 风孔和所述安装部上的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出风口之间形成出风通道;其中,所述进风通 道和所述出风通道相对独立。
12.可选地,所述盖板,包括:
13.抵压部,位于所述盖板的内表面,所述抵压部与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外表面上的密封 件抵压,将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外表面与所述盖板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分隔成相对独立的 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
14.可选地,所述盖板,包括:
15.第一扣钩,设置于所述盖板的第一侧,用于穿过所述外壳体的第一开口并抵持在所述 外壳体的内表面上;
16.弹性卡扣,设置于所述盖板的第二侧;其中,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相反;
17.在所述第一扣钩抵持在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后,所述弹性卡扣与所述外壳体的卡位台 阶卡接,将所述盖板安装所述外壳体的第一开口处。
18.可选地,所述安装部,包括:
19.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具有安装开口,用于供所述灰尘检测组件通过所述安装开口安装 于所述容纳腔内。
20.可选地,所述安装部,包括:限位结构;
21.所述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至少两条不同的侧壁上,用于限制所述灰尘检测组 件在所述容纳腔内的安装位置。
22.可选地,所述安装部,包括:
23.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内表面;
24.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第二连接部连接,将限位后的灰尘检测 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内的安装位置上。
25.可选地,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26.限位台阶和多个限位条;
27.所述限位台阶位于所述容纳腔的第一侧臂上,与所述容纳腔的内表面形成限位槽,用 于供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限位板插入所述限位槽,并抵压在所述限位台阶的内表面上;
28.所述多个限位条位于所述容纳腔的至少一个第二侧臂上,用于对所述容纳腔内的所述 灰尘检测组件进行限位;其中,限位后的所述灰尘检测组件上的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 接部对准。
29.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为第一螺接孔;
30.所述第一螺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螺接孔对准,通过螺接件将所述灰尘检测组 件螺接在所述容纳腔内。
31.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为第一卡扣;
32.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卡接板卡接,将所述灰尘检测组件卡接在所述容纳 腔内。
33.可选地,所述检测本体包括:
34.底座和电控盒;其中,所述电控盒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用于电气控制;
35.所述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底座靠近所述电控盒的位置。
36.可选地,所述底座包括:
37.过线结构,所述过线结构设置于所述电控盒上,用于对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通电线路 进行固定。
38.可选地,所述盖板,包括:
39.过滤网,设置于所述进风孔和所述出风孔表面,用于滤除空气中的颗粒灰尘。
40.可选地,所述检测本体,包括:
41.第一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用于检测所述灰尘检测设备当前所处环境的温度和 /或湿度。
42.可选地,所述盖板,包括:
43.通风孔,与所述第一传感器的通风口对应,用于与所述第一传感器的通风口之间
形成 通风通道。
44.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灰尘检测组件,包括:
45.进风口和出风口,其中,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相邻设置于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同 一表面;
46.在所述灰尘检测组件安装在灰尘检测设备的安装部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灰尘检测设 备的盖板上的进风孔之间形成进风通道,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盖板的出风孔之间形成出风通 道;其中,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出风通道相对独立。
47.可选地,所述组件,包括:
48.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外表面,并填充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外表面和所 述盖板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
49.所述密封件,包括: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其中,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灰尘检测组件 的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出风口连通;
50.所述密封件与所述盖板的抵压部抵压,将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外表面和所述盖板的内 表面之间的空间分隔成相对独立的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
51.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52.空调室内机,以及与所述空调室内机配合使用的空调室外机;
53.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
54.本公开实施例第一方面所述的灰尘检测设备,及本公开实施例第二方面所述的灰尘检 测组件;
55.其中,所述灰尘检测设备的所述灰尘检测组件安装于所述灰尘检测设备的安装部内; 所述底座为所述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底座,所述外壳体为所述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外壳。
56.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57.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在灰尘检测设备的检测本体上设置安装部,将灰尘检测组件安装在 安装部上,从而既能够在灰尘检测设备配置灰尘检测组件,提高灰尘检测设备的空气过滤 效果,又能够减少由于灰尘检测组件的安装位置对灰尘检测设备的组装、维修带来的不便;
58.并且通过在灰尘检测设备的外壳体上设置第一开口;在将灰尘检测组件安装在安装部 后,可通过在外壳体的第一开口处安装盖板,使得盖板与所述灰尘检测组件之间形成相对 独立的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既能够有效保障灰尘检测组件的检测准确性,又能够降低灰 尘检测组件组装的复杂性。
59.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 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60.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 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61.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灰尘检测设备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62.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外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一。
63.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外壳体的截面示意图。
64.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外壳体的截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65.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盖板的放大示意图。
66.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检测本体的结构示意图一。
67.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安装部的放大示意图。
68.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检测本体的结构示意图二。
69.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检测本体的局部放大图。
70.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检测本体的结构示意图三。
71.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检测本体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72.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灰尘检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73.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74.以上各图中:10,灰尘检测设备;11,检测本体;12,外壳体;13,盖板;111,安 装部;112,底座;113,电控盒;114,第一传感器;121,卡位台阶;131,进风孔;132, 出风孔;133,抵压部;134,第一扣钩;135,弹性卡扣;137,通风孔;114a,通风口; 1111,容纳腔;1112,第一连接部;1112a,第一螺接孔;1112b,第一卡扣;1113a,限 位台阶;1113b,限位条;1121,过线结构;1122,电控安装座;20,灰尘检测组件;21, 进风口;22,出风口;23,密封件;24,第二连接部;25,限位板;24a,第二螺接孔; 24b,卡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75.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 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 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 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7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灰尘检测设备,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灰尘检 测设备的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灰尘检测设备10包括:
77.检测本体11、外壳体12和盖板13;所述外壳体12套在所述检测本体11上,并包覆 所述检测本体11;
78.其中,所述检测本体11包括:安装部111,所述安装部111用于供灰尘检测组件安 装;
79.所述外壳体12对应所述安装部111的位置上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用于供 所述盖板13安装在所述外壳体12上;
80.所述盖板13包括:进风孔131和出风孔132;
81.所述进风孔131和所述安装部111上的所述灰尘检测组件20的进风口21之间形成进 风通道,所述出风孔132和所述安装部111上的所述灰尘检测组件20的出风口22之间形 成出风通道;其中,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出风通道相对独立。
82.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灰尘检测设备可应用于任意的具备空气质量检测功能的装置 内,通过所述灰尘检测设备和安装在所述灰尘检测设备内的灰尘检测组件的配合,完成对 空气质量的检测。该具备空气质量检测功能的装置可以是:空调、新风机或者空气净化器 等。
83.所述灰尘检测设备包括:检测本体和外壳体;其中,所述外壳体具有容纳腔,且所
述 容纳腔具有朝向所述检测本体的开口,通过所述开口,将所述检测本体安装在所述外壳体 内,利用所述外壳体保护所述检测本体内的电子器件。
84.这里,所述外壳体可为塑料材质,并通过一体注塑方式生产完成;所述外壳体的形状 与所述检测本体的形状适配。
85.所述外壳体活动安装在所述检测本体上,即,可以将外壳体从所述检测本体上分离, 如此,活动安装的方式便于后续的维修和管理。
86.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体与所述检测本体之间的安装方式包括:螺丝螺接或卡扣卡接。
87.所述检测本体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用于供灰尘检测组件安装,从而通过所述检 测本体和安装在所述检测本体上的灰尘检测组件的配合工作,实现对空气质量的检测。
88.所述外壳体包括内表面和外表面,壳体上开设有贯穿内表面和外表面的第一开口,所 述安装部设置于所述检测本体朝向所述外壳体的表面上,且所述安装部对应于所述第一开 口。
89.所述盖板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外壳体的外表面,并遮蔽住第一开口,使得所述第一开 口不会外露。
90.所述盖板朝向所述安装部的表面开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孔,且所述进风孔和所述出风孔 的位置分别与所述安装部上的灰尘检测组件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对应。
91.灰尘检测设备外的空气通过所述盖板上的进风孔、以及所述安装部上的灰尘检测组件 的进风口流通至所述灰尘检测组件内部,以对空气内的灰尘浓度进行检测;然后通过所述 灰尘检测组件上的出风口、以及所述盖板上的出风孔将检测后的空气排出。
92.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减少空气在灰尘检测设备内部直接从灰尘检 测组件的出风口回流至进风口的情况;通常通过将灰尘检测组件的出风口和进风口所在的 平面紧贴灰尘检测设备的外壳体内壁的出风孔和进风孔,以实现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进风 口和出风口之间的空气隔离。但这种方式会导致在灰尘检测设备组装过程中,灰尘检测组 件的外表面与外壳体摩擦,一方面容易对灰尘检测组件的外表面造成损伤,另一方面也造 成灰尘检测设备的组装困难。
93.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上的灰尘检测组件朝向所述外壳体的表面(即出风口和 进风口所在表面)与所述外壳体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使得灰尘检测设备的组装过程中, 不会出现灰尘检测组件和外壳体摩擦的情况。
94.在外壳体安装在所述检测本体上后,通过在第一开口处安装所述盖板,盖板上的进风 孔与安装部上的灰尘检测组件的进风口连通,形成进风通道;盖板上的出风孔与安装部上 的灰尘检测组件的出风口连通,形成出风通道;且所述进风通道与出风通道之间相互独立。
95.这里,所述盖板可为具有预设厚度的盖板,所述盖板安装在所述第一开口处后,所述 盖板的内壁与所述安装部上的灰尘检测组件的外表面紧贴,从而隔离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 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空气。
96.如此,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在灰尘检测设备的检测本体上设置安装部,将灰尘检测组件 安装在安装部上,从而既能够在灰尘检测设备配置灰尘检测组件,提高灰尘检测设备的空 气过滤效果,又能够减少由于灰尘检测组件的安装位置对灰尘检测设备的组装、维修
带来 的不便;
97.并且通过在灰尘检测设备的外壳体上设置第一开口;在将灰尘检测组件安装在安装部 后,可通过在外壳体的第一开口处安装盖板,使得盖板与所述灰尘检测组件之间形成相对 独立的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既能够有效保障灰尘检测组件的检测准确性,又能够降低灰 尘检测组件组装的复杂性。
98.可选地,如图2所示,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外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一。 所述盖板13,包括:
99.抵压部133,位于所述盖板13的内表面,所述抵压部133与所述灰尘检测组件20的 外表面上的密封件23抵压,将所述灰尘检测组件20的外表面与所述盖板13的内表面之 间的空间分隔成相对独立的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
100.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盖板朝向所述安装部的内表面上设置有抵压部,当所述盖板 安装在所述外壳体后,所述抵压部的抵压面抵压所述灰尘检测组件朝向所述盖板的外表面 上的密封件,使得所述密封件紧压于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外表面,将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 进风口和出风口隔离开,达到更好的空气隔离效果,提供灰尘检测的准确性。
101.这里,所述抵压部可包括:第一凸肋和第二凸肋;其中,所述第一凸肋设置于所述盖 板内表面上的进风孔处;所述第二凸肋设置于所述盖板内表面上的出风孔处。
102.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与所述盖板为一体成型的。
103.为了达到更好的抵压效果,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可环绕分布于所述进风孔和 所述出风孔处。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的形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例如,若 所述盖板上的出风孔和进风孔为环形,则可第一凸肋和第二凸肋可为环形凸肋。
104.可选地,如图2-5所示,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外壳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外壳体的截面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根据一示例 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盖板的放大示意图。
105.所述盖板13,包括:
106.第一扣钩134,设置于所述盖板13的第一侧,用于穿过所述外壳体12的第一开口并 抵持在所述外壳体12的内表面上;
107.弹性卡扣135,设置于所述盖板13的第二侧;其中,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相反;
108.在所述第一扣钩134抵持在所述外壳体12的内表面后,所述弹性卡扣135与所述外 壳体12的卡位台阶121卡接,将所述盖板13安装所述外壳体12的第一开口处。
109.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盖板包括第一扣钩和弹性卡扣;
110.可通过将第一扣钩穿过所述第一开口,伸入并抵持在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上,同时, 将盖板的弹性卡扣移动至所述第一开口处,通过按压所述弹性卡扣,使所述弹性卡扣穿 过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弹性卡扣在穿过所述第一开口的过程中,所述弹性卡扣被所述第 一开口处的卡位台阶挤压变形,在所述弹性卡扣通过所述卡位台阶后,弹性变形恢复, 并与所述卡位台阶形成倒扣结构,从而实现将所述盖板安装在所述外壳体的第一开口处。
111.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体的第一开口处设置卡位台阶,通过弹性 卡扣与卡位台阶的卡接,使得盖板安装在所述外壳体后,所述盖板的外表面和所述外壳 体的外表面处于同一平面。
11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扣钩抵持在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后,所述弹性卡扣
可与 外壳体的第一开口处的侧壁卡接,将所述盖板安装在所述外壳体的第一开口处。
113.在弹性卡扣在穿过所述第一开口的过程中,所述弹性卡扣被所述第一开口处的侧壁挤 压变形,在所述弹性卡扣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后,弹性变形恢复,并与所述第一开口的侧 壁形成倒扣结构,将所述盖板安装在所述外壳体的第一开口处。
114.此时,弹性卡扣与盖板第二侧的边缘将所述第一开口处的侧壁夹持,所述盖板的外表 面与所述外壳体的外表面不在同一平面内。
115.在拆卸所述盖板时,通过压住所述弹性卡扣,使其弹性变形脱离所述卡位台阶,即可 将盖板从外壳体上拆卸下来。
116.如此,可将盖板固定在外壳体的第一开口处,并且盖板的安装和拆卸都很方便,使得 灰尘检测设备的安装、维护比较方便、快捷。
117.可选地,如图6所示,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检测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一;所述安装部111,包括:
118.容纳腔1111,所述容纳腔1111具有安装开口,用于供所述灰尘检测组件20通过所 述安装开口安装于所述容纳腔1111内。
119.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包括: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空间与所述灰尘检测组 件相匹配。
120.所述容纳腔在朝向所述外壳体的表面开设有安装开口,且所述安装开口的形状与所述 灰尘检测组件相适配;灰尘检测组件可从所述安装开口安装在所述安装部的容纳腔内;所 述灰尘检测组件远离所述外壳体的表面与所述容纳腔的内表面贴合。
121.可选地,所述安装部111,包括:限位结构;
122.所述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111的至少两条不同的侧壁上,用于限制所述灰尘 检测组件在所述容纳腔1111内的安装位置。
123.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包括限位结构,位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且所述限位 结构和所述容纳腔配合形成安装区,灰尘检测组件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安装区内。
124.所述限位结构可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至少两条不同的侧壁上,从而对所述容纳腔内的 灰尘检测组件提供不同方向的限位。
125.例如,所述限位结构可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上侧壁和左侧壁上,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 顶部与所述容纳腔上侧壁上的限位结构抵压,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底部与所述容纳腔下侧 壁抵压;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左侧壁与所述容纳腔左侧壁上的限位结构抵压,所述灰尘检 测组件的右侧壁与所述容纳腔的右侧壁抵压,从而实现对所述灰尘检测组件不同方向的限 位。
126.可选地,如图6所示,所述安装部111,包括:
127.第一连接部1112,所述第一连接部1112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111的内表面;
128.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112和所述灰尘检测组件20的第二连接部24连接,将限位 后的灰尘检测组件20固定安装在所述容纳腔1111内的安装位置上。
129.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包括: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内表面;所 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灰尘检测组件上的第二连接部配合,将灰尘检测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 容纳腔内。
130.通过所述安装部内的限位结构,对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内的灰尘检测组件进行限
位,使 得限位后的灰尘检测组件上的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容纳腔内的第一连接部对准,从而通过所 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配合连接,将所述灰尘检测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容纳腔 内的安装位置上。
131.可选地,如图6-7所示,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安装部的放大示意图。 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132.限位台阶1113a和多个限位条1113b;
133.所述限位台阶1113a位于所述容纳腔1111的第一侧臂上,与所述容纳腔1111的内表 面形成限位槽,用于供所述灰尘检测组件20的限位板25插入所述限位槽,并抵压在所述 限位台阶1113a的内表面上;
134.所述多个限位条1113b位于所述容纳腔1111的至少一个第二侧臂上,用于对所述容 纳腔1111内的所述灰尘检测组件20进行限位;其中,限位后的所述灰尘检测组件20上 的第二连接部24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对准。
135.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台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第一侧臂上,且所述限位台阶 朝向所述容纳腔的内表面与所述容纳腔的内表面存在间隙,以形成限位槽;
136.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限位板插入所述限位槽后,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限位板朝向所述 外壳体的表面与所述限位台阶的内表面抵压,从而使得所述灰尘检测组件远离所述外壳体 的表面与所述容纳腔的内表面贴合。
137.本公开实施例通过所述限位台阶与所述容纳腔的内表面形成的限位槽,为灰尘检测组 件提供朝向所述容纳腔内表面的力,限制灰尘检测组件从所述容纳腔内脱落。
138.所述多个限位条间隔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至少一个第二侧壁上,限制所述灰尘检测组 件在所述容纳腔内的移动,使得限位后的灰尘检测组件上的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容纳腔内的 第一连接部对准,从而便于将灰尘检测组件固定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内。
13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限位条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一端设置有导向面,用于导通所 述灰尘检测组件从所述安装开口安装至所述容纳腔内。
140.这里,导向面可为斜面或圆弧面。
141.可选地,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1112为第一螺接孔1112a;
142.所述第一螺接孔1112a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4的第二螺接孔24a对准,通过螺接件将 所述灰尘检测组件20螺接在所述容纳腔1111内。
143.本公开实施例可通过螺接的方式,将灰尘检测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内。
144.灰尘检测组件通过安装开口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后,所述容纳腔内的限位结构对所述灰 尘检测组件进行限位,使得所述灰尘检测组件上的第二螺接孔与所述容纳腔内的第一螺接 孔对准,通过螺接件穿过所述第一螺接孔和所述第二螺接孔,将所述灰尘检测组件螺接在 所述容纳腔内。
145.可选地,如图8-9所示,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检测本体的结构示意 图二;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检测本体的局部放大图。
146.所述第一连接部1112为第一卡扣1112b;
147.所述第一卡扣1112b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4的卡接板24b卡接,将所述灰尘检测组件 20卡接在所述容纳腔1111内。
148.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扣的第一端固定在容纳腔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一
卡扣 远离所述容纳腔的第二端设置有扣合部,从而通过卡接的方式,将灰尘检测组件固定安装 在所述容纳腔内。
149.灰尘检测组件通过安装开口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后,所述容纳腔内的限位结构对所述灰 尘检测组件进行限位,使得所述灰尘检测组件上的卡接板与所述容纳腔内的第一卡扣卡 接,将灰尘检测组件卡接在所述容纳腔内。
150.可选地,如图1、图6和图8所示,所述检测本体11,包括:
151.底座112和电控盒113;其中,所述电控盒113安装在所述底座112上,用于电气控 制;
152.所述安装部111设置在所述底座112靠近所述电控盒113的位置。
153.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本体,包括:底座和电控盒;其中,所述电控盒安装在 所述底座上,为了便于对所述电控盒进行维修等操作,所述电控盒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 接。
154.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安装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设置于所述底座朝向所述外壳体的 表面。
155.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灰尘检测组件的安装部通常设置于外壳体上,在对灰尘检 测设备进行维修等操作时,需要先将外壳体的安装部内的灰尘检测组件的通电线路和电 控盒的连接解除,才能将外壳体从所述检测本体上拆卸下来,导致拆卸较复杂。
156.基于此,本公开实施例将安装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设置于底座朝向外壳体的表面, 一方面将灰尘检测组件安装在底座上,从而不影响外壳体的安装和拆卸;另一方面,由 于灰尘检测组件需要空气对流,将安装部设置于底座朝向外壳体的表面,可通过外壳体 上安装的盖板的进风孔和出风孔,为灰尘检测组件提供空气对流。
157.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底座靠近所述电控盒的位置上。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灰尘检测组件的通电线路需要与所述电控盒连接,为了简化灰尘检测组件的走线, 可直接将灰尘检测组件的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底座靠近所述电控盒的位置上。
15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和图8所示,所述底座112包括:电控安装座1122, 用于供所述电控盒113安装在所述底座112上;
159.所述安装部111设置于所述电控安装座1122上,且位于所述电控安装座1122朝向所 述外壳体12的表面上。
160.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为了减少安装部所占用的空间,可将所述安装部设置于电控安装 座上,有效利用所述电控安装座的闲置空间,既能够不影响到外壳体的安装和拆卸,又 能够简化灰尘检测组件的走线。
161.可选地,如图1、图6和图8所示,所述底座112,包括:
162.过线结构1121,所述过线结构1121设置于所述电控盒113上,用于对所述灰尘检测 组件20的通电线路进行固定。
163.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过线结构,设置于所述电控盒上,且位于所述电控盒朝向所 述外壳体的外表面上,用于对所述安装部上的灰尘检测组件的通电线路进行固定;以免灰 尘检测组件的走线杂乱无章,影响灰尘检测设备的正常使用。
164.所述过线结构,包括:过线孔,用于供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通电线路从所述过线孔的 一端穿入,并从所述过线孔的另一端穿出连接至所述电控盒。
所述灰尘检测设备10的盖板13上的进风孔131之间形成进风通道,所述出风口22与所 述盖板13的出风孔132之间形成出风通道;其中,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出风通道相对独 立。
184.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灰尘检测组件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且在所述灰尘检测 组件内部,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风道,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所述风道,并 通过出风口排出。
185.灰尘检测组件可包括:检测元件,设置于所述风道内,用于对流通至所述风道内的空 气进行灰尘浓度检测,并将检测后的空气通过出风口排出。
186.灰尘检测组件可通过所述安装部安装在所述灰尘检测设备的底座上,灰尘检测组件在 底座上的位置与所述外壳体上盖板的位置对应。
187.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可设置于所述灰尘检测组件朝向所述外壳体的同一表面上, 安装部上的灰尘检测组件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分别与盖板上的进风孔和出风孔的位 置对应。
188.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进风口与灰尘检测设备外壳体上安装的盖板上的进风孔之间形 成进风通道;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出风口与盖板上的出风孔之间形成出风通道;且所述进 风通道和所述出风通道相对独立。
189.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减少空气在灰尘检测设备内部直接从灰尘检 测组件的出风口回流至进风口的情况;通常通过将灰尘检测组件的出风口和进风口所在的 平面紧贴灰尘检测设备的外壳体内壁的出风孔和进风孔,以实现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进风 口和出风口之间的空气隔离。但这种方式会导致在灰尘检测设备组装过程中,灰尘检测组 件的外表面与外壳体摩擦,一方面容易对灰尘检测组件的外表面造成损伤,另一方面也造 成灰尘检测设备的组装困难。
190.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上的灰尘检测组件朝向所述外壳体的表面(即出风口和 进风口所在表面)与所述外壳体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使得灰尘检测设备的组装过程中, 不会出现灰尘检测组件和外壳体摩擦的情况。
191.为了保证灰尘检测组件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的空气隔离,本公开实施例将所述安装 部在所述底座上的位置与所述外壳体上的第一开口的位置对应,通过在第一开口处安装所 述盖板,所述盖板的内壁与所述安装部上的灰尘检测组件的外表面紧贴;同时,盖板上的 进风孔与安装部上的灰尘检测组件的进风口连通,形成进风通道;盖板上的出风孔与安装 部上的灰尘检测组件的出风口连通,形成出风通道;且所述进风通道与出风通道之间相互 独立,从而隔离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空气,以提高灰尘检测组件的检 测准确性。
192.可选地,如图12所示,所述组件20,包括:
193.密封件23,设置于所述灰尘检测组件20的外表面,并填充所述灰尘检测组件20的 外表面和所述盖板13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
194.所述密封件23,包括: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其中,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灰尘检测 组件20的进风口21连通,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灰尘检测组件20的出风口22连通;
195.所述密封件23与所述盖板13的抵压部133抵压,将所述灰尘检测组件20的外表面 和所述盖板13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分隔成相对独立的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
196.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可为密封海绵,或密封橡胶等。
197.所述密封件附接在所述灰尘检测组件朝向所述外壳体的外表面上,并填充所述灰尘检 测组件的外表面和所述盖板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
198.所述密封件上开设有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且所述第二开口的位置与所述灰尘检测组 件的进风口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三开口的位置与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出风口的位置对应。
199.所述盖板朝向所述安装部的内表面上设置有抵压部,当所述盖板安装在所述外壳体 后,所述抵压部的抵压面抵压所述灰尘检测组外表面上的密封件,使得所述密封件紧压于 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外表面,将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进风口和出风口隔离开,达到更好的 空气隔离效果,提供灰尘检测的准确性。
200.可选地,如图12所示,所述灰尘检测组件20,包括:限位板25,设置于所述灰尘检 测组件20的一侧。
201.可以理解的,灰尘检测设备的安装部包括:限位台阶,且所述限位台阶朝向所述容纳 腔的内表面与所述容纳腔的内表面形成限位槽;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限位板插入所述限位 槽后,所述灰尘检测组件的限位板朝向所述外壳体的表面与所述限位台阶的内表面抵压, 从而使得所述灰尘检测组件远离所述外壳体的表面与所述容纳腔的内表面贴合,从而限制 灰尘检测组件从所述容纳腔内脱落。
202.且灰尘检测组件的侧壁与所述安装部内的多个限位条抵接,将所述灰尘检测组件限制 在所述容纳腔的安装位置内。
203.可选地,如图12所示,所述灰尘检测组件20,包括:第二连接部24,所述第二连接 部24与所述限位板25处于所述灰尘检测组件20的不同侧。
204.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限位后的灰尘检测组件的第二连接部与灰尘检测设备的第一连接 部对准,从而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配合连接,将灰尘检测组件固定安 装在容纳腔内。
205.这里,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螺接孔,或者卡接板。
206.若所述灰尘检测设备的第一连接部为:第一螺接孔,可通过螺接的方式将灰尘检测组 件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内。
207.灰尘检测组件通过安装开口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后,所述容纳腔内的限位结构对所述灰 尘检测组件进行限位,使得所述灰尘检测组件上的第二螺接孔与所述容纳腔内的第一螺接 孔对准,通过螺接件穿过所述第一螺接孔和所述第二螺接孔,将所述灰尘检测组件螺接在 所述容纳腔内。
208.若所述灰尘检测设备的第一连接部为第一卡扣,可通过卡接的方式将灰尘检测组件安 装在所述容纳腔内。
209.灰尘检测组件通过安装开口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后,所述容纳腔内的限位结构对所述灰 尘检测组件进行限位,所述容纳腔内的第一卡扣与所述灰尘检测组件上的卡接板的侧壁卡 接,将灰尘检测组件卡接在所述容纳腔内。
21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第二连接部24,包括第二螺接孔24a和卡接板 24b,所述第二螺接孔24a设置于所述卡接板24b朝向外壳体的表面上。
211.本公开实施例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
212.空调室内机,以及与所述空调室内机配合使用的空调室外机;
213.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
214.如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所示的灰尘检测设备,及如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所示 的灰尘检测组件;
215.其中,所述灰尘检测组件安装于所述灰尘检测设备的安装部内;所述底座为所述空调 室内机的空调底座,所述外壳体为所述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外壳。
216.如图13所示,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本公开 实施例通过在空调室内机本体上设置安装部,将灰尘检测组件安装在安装部上,从而既能 够在空调室内机上配置灰尘检测组件,提高空调室内机的空气过滤效果,又能够减少由于 灰尘检测组件的安装位置对空调室内机的组装、维修带来的不便;
217.并且通过在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外壳上设置第一开口;在将灰尘检测组件安装在安装部 后,可通过在空调外壳的第一开口处安装盖板,使得盖板与所述灰尘检测组件之间形成相 对独立的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既能够有效保障灰尘检测组件的检测准确性,又能够降低 灰尘检测组件组装的复杂性。
218.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实 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 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发明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 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发明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 利要求指出。
219.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 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